SEM
是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的缩写,指扫描电子显微镜是一种常用的材料分析手段。
扫描电子显微镜于20世纪60年代问世,用来观察标本的表面结构。其工作原理是用一束极细的电子束扫描样品,在样品表面激发出次级电子,次级电子的多少与电子束入射角有关,也就是说与样品的表面结构有关,次级电子由探测体收集,并在那里被闪烁器转变为光信号,再经光电倍增管和放大器转变为电信号来控制荧光屏上电子束的强度,显示出与电子束同步的扫描图像。图像为立体形象,反映了标本的表面结构。为了使标本表面发射出次级电子,标本在固定、脱水后,要喷涂上一层重金属微粒,重金属在电子束的轰击下发出次级电子信号。
目前扫描电镜的分辨力为6~10nm,人眼能够区别荧光屏上两个相距0.2mm的光点,则扫描电镜的最大有效放大倍率为0.2mm/10nm=20000X。
它是依据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当一束高能的人射电子轰击物质表面时,被激发的区域将产生二次电子、俄歇电子、特征x射线和连续谱X射线、背散射电子、透射电子,以及在可见、紫外、红外光区域产生的电磁辐射。同时,也可产生电子-空穴对、晶格振动(声子)、电子振荡(等离子体)。原则上讲,利用电子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可以获取被测样品本身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的信息,如形貌、组成、晶体结构、电子结构和内部电场或磁场等等。扫描电子显微镜正是根据上述不同信息产生的机理,采用不同的信息检测器,使选择检测得以实现。如对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的采集,可得到有关物质微观形貌的信息;对x射线的采集,可得到物质化学成分的信息。正因如此,根据不同需求,可制造出功能配置不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
XRD
即X-ray diffraction ,X射线衍射,通关对材料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其衍射图谱,获得材料的成分、材料内部原子或分子的结构或形态等信息的研究手段。
X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约为20~0.06┱)的电磁波,能穿透一定厚度的物质,并能使荧光物质发光、照相乳胶感光、气体电离。在用电子束轰击金属“靶”产生的X射线中,包含与靶中各种元素对应的具有特定波长的X射线,称为特征(或标识)X射线。考虑到X射线的波长和晶体内部原子间的距离(10-8nm)相近,1912年德国物理学家劳厄(M.von Laue)提出一个重要的科学预见:晶体可以作为X射线的空间衍射光栅,即当一束 X射线通过晶体时将发生衍射,衍射波叠加的结果使射线的强度在某些方向上加强,在其他方向上减弱。分析在照相底片上得到的衍射花样,便可确定晶体结构。这一预见随即为实验所验证。1913年英国物理学家布喇格父子(W.H.Bragg,W.L.Bragg)在劳厄发现的基础上,不仅成功地测定了NaCl、KCl等的晶体结构,并提出了作为晶体衍射基础的著名公式——布喇格定律:
2d sinθ=nλ
式中λ为X射线的波长,n为任何正整数,又称衍射级数。其上限为以下条件来表示:
nmax=2dh0k0l0/λ,
dh0k0l0<λ/2
只有那些间距大于波长一半的面族才可能给出衍射,以此求纳米粒子的形貌。
当X射线以掠角θ(入射角的余角)入射到某一点阵平面间距为d的原子面上时,在符合上式的条件下,将在反射方向上得到因叠加而加强的衍射线。布喇格定律简洁直观地表达了衍射所必须满足的条件。当 X射线波长λ已知时(选用固定波长的特征X射线),采用细粉末或细粒多晶体的线状样品,可从一堆任意取向的晶体中,从每一θ角符合布喇格条件的反射面得到反射,测出θ后,利用布喇格公式即可确定点阵平面间距、晶胞大小和类型根据衍射线的强度,还可进一步确定晶胞内原子的排布。这便是X射线结构分析中的粉末法或德拜-谢乐(Debye—Scherrer)法的理论基础。而在测定单晶取向的劳厄法中,所用单晶样品保持固定不变动(即θ不变),以辐射束的波长作为变量来保证晶体中一切晶面都满足布喇格条件,故选用连续X射线束。如果利用结构已知的晶体,则在测定出衍射线的方向θ后,便可计算X射线的波长,从而判定产生特征X射线的元素。这便是X射线谱术,可用于分析金属和合金的成分。
X射线衍射现象发现后,很快被用于研究金属和合金的晶体结构,出现了许多具有重大意义的结果。如韦斯特格伦(A.Westgren)(1922年)证明α、β和δ铁都是体心立方结构,β-Fe并不是一种新相而铁中的α—→γ转变实质上是由体心立方晶体转变为面心立方晶体,从而最终否定了β-Fe硬化理论。随后,在用X射线测定众多金属和合金的晶体结构的同时,在相图测定以及在固态相变和范性形变研究等领域中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对超点阵结构的发现,推动了对合金中有序无序转变的研究,对马氏体相变晶体学的测定,确定了马氏体和奥氏体的取向关系;对铝铜合金脱溶的研究等等。目前 X射线衍射(包括散射)已经成为研究晶体物质和某些非晶态物质微观结构的有效方法。在金属中的主要应用有以下方面:
物相分析 是 X射线衍射在金属中用得最多的方面,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前者把对材料测得的点阵平面间距及衍射强度与标准物相的衍射数据相比较,确定材料中存在的物相;后者则根据衍射花样的强度,确定材料中各相的含量。在研究性能和各相含量的关系和检查材料的成分配比及随后的处理规程是否合理等方面都得到广泛应用。
精密测定点阵参数 常用于相图的固态溶解度曲线的测定。溶解度的变化往往引起点阵常数的变化;当达到溶解限后,溶质的继续增加引起新相的析出,不再引起点阵常数的变化。这个转折点即为溶解限。另外点阵常数的精密测定可得到单位晶胞原子数,从而确定固溶体类型;还可以计算出密度、膨胀系数等有用的物理常数。
取向分析 包括测定单晶取向和多晶的结构(见择优取向)。测定硅钢片的取向就是一例。另外,为研究金属的范性形变过程,如孪生、滑移、滑移面的转动等,也与取向的测定有关。
晶粒(嵌镶块)大小和微观应力的测定 由衍射花样的形状和强度可计算晶粒和微应力的大小。在形变和热处理过程中这两者有明显变化,它直接影响材料的性能。
宏观应力的测定 宏观残留应力的方向和大小,直接影响机器零件的使用寿命。利用测量点阵平面在不同方向上的间距的变化,可计算出残留应力的大小和方向。
对晶体结构不完整性的研究 包括对层错、位错、原子静态或动态地偏离平衡位置,短程有序,原子偏聚等方面的研究(见晶体缺陷)。
合金相变 包括脱溶、有序无序转变、母相新相的晶体学关系,等等。
结构分析 对新发现的合金相进行测定,确定点阵类型、点阵参数、对称性、原子位置等晶体学数据。
液态金属和非晶态金属 研究非晶态金属和液态金属结构,如测定近程序参量、配位数等。
特殊状态下的分析 在高温、低温和瞬时的动态分析。
此外,小角度散射用于研究电子浓度不均匀区的形状和大小,X射线形貌术用于研究近完整晶体中的缺陷如位错线等,也得到了重视。
X射线分析的新发展:金属X射线分析由于设备和技术的普及已逐步变成金属研究和材料测试的常规方法。早期多用照相法,这种方法费时较长,强度测量的精确度低。50年代初问世的计数器衍射仪法具有快速、强度测量准确,并可配备计算机控制等优点,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使用单色器的照相法在微量样品和探索未知新相的分析中仍有自己的特色。从70年代以来,随着高强度X射线源(包括超高强度的旋转阳极X射线发生器、电子同步加速辐射,高压脉冲X射线源)和高灵敏度探测器的出现以及电子计算机分析的应用,使金属 X射线学获得新的推动力。这些新技术的结合,不仅大大加快分析速度,提高精度,而且可以进行瞬时的动态观察以及对更为微弱或精细效应的研究。
X射线衍射仪是利用衍射原理,精确测定物质的晶体结构,织构及应力,精确的进行物相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广泛应用于冶金,石油,化工,科研,航空航天,教学,材料生产等领域.
X射线是波长介于紫外线和γ射线间的电磁辐射。X射线管是具有阴极和阳极的真空管,阴极用钨丝制成,通电后可发射热电子,阳极(就称靶极)用高熔点金属制成(一般用钨,用于晶体结构分析的X射线管还可用铁、铜、镍等材料)。用几万伏至几十万伏的高压加速电子,电子束轰击靶极,X射线从靶极发出。电子轰击靶极时会产生高温,故靶极必须用水冷却。
XRDX-射线衍射(Wide Angle X-ray Diffraction)主要是对照标准谱图分析纳米粒子的组成,分析粒径,结晶度等。
应用时应先对所制样品的成分进行确认。在确定后,查阅相关手册标准图谱,以确定所制样品是否为所得。
本族矿物包括镁、锌、铁、锰、钙、锶、铅和钡等二价阳离子与碳酸根化合而成的无水碳酸盐。其中镁、锌、铁、锰和钙的碳酸盐之晶体结构属方解石型,锶、铅、钡和钙的碳酸盐之晶体结构属文石型。Ca[CO3]有三个同质多像变体,最常见的是三方晶系变体方解石,其次是正交晶系变体文石,而六方晶系变体六方碳钙石由于稳定性很差,在自然界很少见。
方解石的晶体结构视为变形的Na Cl型结构。使Na Cl的立方晶胞沿一个三次对称轴方向压扁至棱间交角为101°55′的钝角菱面体(图11-2A),并以Ca2+和[CO3]2-分别取代Na+和Cl-的位置,即为方解石结构。垂直该三次轴方向上,[CO3]2-配位三角成层排列,每一[CO3]2-层均与其相邻层中的[CO3]2-三角形的位向相反。Ca2+的配位数为6。由于Na Cl具有{100}完全解理,在方解石中相当于 完全解理。对应于 解理的菱面体晶胞是一个面心格子的大晶胞,不符合布拉维空间格子的选择原则。方解石真正的单位晶胞应是一锐角菱面体状。三方菱面体格子可按六方格子进行划分,因此方解石的锐角菱面体单位晶胞可划分成具双重体心的六方晶胞(图11-2B)。
图11-2 A-方解石的结构;B-单位晶胞与菱面体解理的关系
菱面体解理是面心格子,用六方格子划分为原始菱面体格子
(据陈武等,1985)
文石型结构中Ca2+和[CO3]2-的排列方式与方解石不同,如图11-3,其Ca2+近似呈六方紧密堆积(方解石中Ca2+近似呈立方紧密堆积);每个Ca2+与相邻接触的O2-不是6个,而是9个,即Ca2+的配位数为9,每个O由3个Ca和1个C与其配位。因此,文石结构较方解石结构紧密。
图11-3 文石的晶体结构
长虚线示出与晶胞中央的Ca2+配位的9个O2-
根据结构属方解石型抑或文石型,本族矿物相应地分为方解石亚族和文石亚族。
(一)方解石亚族
本亚族矿物包括方解石Ca[CO3]、菱镁矿Mg[CO3]、菱铁矿Fe[CO3]、菱锰矿Mn[CO3]、菱锌矿Zn[CO3]等。各矿物组分之间的类质同像置换普遍。
方解石Calcite—Ca[CO3]
晶体参数 三方晶系;对称型3m。空间群R3Ca0=0.499nm,c0=1.706nmZ=6。
成分与结构 Ca O 56.0%,CO244.0%。Ca[CO3]与Mn[CO3]之间呈完全类质同像系列;Ca[CO3]与Zn[CO3]、Ca[CO3]与Fe[CO3]之间为不完全类质同像系列。由于Ca2+、Mg2+的半径相差过大,低温下的替代能力极小,当Ca和Mg同时存在时,则形成复盐白云石Ca Mg[CO3]2。方解石的结构见前描述。
形态 常以良好晶形出现(图11-4、11-6)。如 六方柱,{0001}底面, 和 等菱面体,以及 复三方偏三角面体等。若呈片状或薄板状者称为层解石。以 为双晶面的负菱面聚片双晶或接触双晶极为常见。前者多为滑移双晶(见白云石)以(0001)为双晶面的方解石律接触双晶也较普遍(图11-5A),以 为双晶面的接触双晶则少见(图11-5B)。集合体常呈晶簇状、片状、粒状、块状、钟乳状(称钟乳石stalactite)、结核状等。
图11-4 方解石的晶形
A—厚板状;B—复三方偏三角面体;C—柱状
c{0001},m{1010},e{0112},v{2131},r{1011}
(据Berry等,1983,修改)
图11-5 方解石的双晶
A一以(0001)为双晶面的方解石律双晶;B—以(2021)为双晶面的接触双晶v{2131}
(据Berry等,1983,修改)
图11-6 方解石晶体
A—菱面体的方解石和紫水晶;B—复三方偏三角面体的方解石和萤石
(据Klein等,2007)
物理性质 一般呈白色,含各种混入物呈不同的颜色,如灰、黄、浅红、绿、蓝等色;玻璃光泽。硬度3;解理平行 完全。密度2.715g/cm3。加冷稀HCl剧烈起泡。纯净、无色透明的方解石,称为冰洲石(iceland spar)。
鉴定特征 菱面体完全解理,硬度3,加冷稀HCl剧烈气泡。
成因与产状 方解石形成于多种地质作用。①沉积作用:海水中Ca[CO3]达到过饱和后,形成沉积的石灰岩。②风化作用:石灰岩被溶解后形成重碳酸钙溶液,当压力减小或蒸发时,释放出大量的CO2,使Ca[CO3]沉淀下来形成方解石。它们常分布在石灰岩的溶洞或裂隙中。我国石灰岩溶洞尤以桂林为佳,其中的石钟乳和石笋形成瑰丽壮观的景色,闻名世界。③生物作用:生物吸收Ca[CO3]后形成的介壳在海底堆积形成生物礁灰岩。④岩浆作用:来自上地幔或由碱性岩浆分异的碳酸盐岩浆,侵入地壳冷凝结晶而成。⑤热液作用:中低温热液矿脉中经常伴有方解石出现。⑥泉水中溶解的重碳酸钙,当到达地表后因压力降低释放出CO2,在泉水出口处沉淀出石灰华(travertine)。
主要用途 石灰岩和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组成,它们是化工、水泥等工业的原料。在冶金工业上用做熔剂,在建筑工业方面用来生产水泥、石灰,大理岩还可作建筑装饰材料。方解石经机械加工(用雷蒙磨或其他高压磨直接粉碎天然的方解石)可以制得重质碳酸钙,它是优良的填充剂和性能改良剂,广泛用于塑料、橡胶、造纸、涂料、电缆、油漆、饲料、医药、玻璃、陶瓷等领域。例如,电缆皮中添加了重质碳酸钙可以提高电缆5~10倍的绝缘强度;如果用万目以上碳酸钙超细粉制成的轿车底盘涂料,可以使轿车底盘有比钢板还强的防冲刷能力。当前,重质碳酸钙成为大部分工业制造的原始材料,囊括了大部分轻重工业的生产和制造部门。
冰洲石因具有双折射,成为制造偏光棱镜的光学材料。
菱镁矿Magnesite—Mg[CO3]
晶体参数 三方晶系;对称型 。空间群 a。=0.464nm,c0=1.502nmZ=6。
成分与结构 MgO 47.81%,CO252.19%。Mg[CO3]与Fe[CO3]之间为完全类质同像系列。常含少量的Ca和Mn。其晶体结构为方解石型。
形态 通常呈粒状集合体。在风化壳中呈瓷状块体。
物理性质 白色,含铁者呈黄或褐色;玻璃光泽。硬度3.5~4.5;解理平行 完全;瓷状块体具贝壳状断口,密度2.98~3.48g/cm3。随Fe2+含量的增高而增大。
鉴定特征 以其白色、粒状集合体、菱面体解理为鉴定特征。与方解石的区别是硬度稍高于方解石;加冷稀HCl不起气泡,加热后才剧烈起泡。
成因与产状 热液成因的菱镁矿,系由碳酸盐沉积岩经含镁热液交代而成。富含镁的超基性岩受到含碳酸热液的作用,也可以形成菱镁矿。风化作用下,蛇纹岩受地表含碳酸水溶液的作用,常在风化壳底部形成菱镁矿的细脉,或呈脉状填充于裂缝之中。我国辽宁大石桥是世界最著名的菱镁矿产地之一。
主要用途 用于制造耐火材料和提炼金属镁。
菱铁矿Siderite—Fe[CO3]
晶体参数 三方晶系;对称型 。空间群 a0=0.469nm,c0=1.537nmZ=6。
成分与结构 FeO 62.01%,CO237.99%。Mg[CO3]与Fe[CO3]之间为完全类质同像系列。Ca2+与Fe2+的半径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替代有限。其结构为方解石型。
形态 呈菱面体形态,晶面常弯曲。集合体呈粗粒至细粒状,亦有呈结核状、葡萄状、土状。
物理性质 灰黄至浅褐色,部分因氧化而呈深褐色;玻璃光泽。硬度3.5~4.5。解理平行{1011}完全。密度3.96g/cm3。烧灼后的残渣具磁性。
鉴定特征 菱面体完全解理,遇冷稀HCl缓慢起泡。与本亚族其他矿物的区别在于燃灼后的残渣具磁性。
成因与产状 热液成因的菱铁矿见于金属矿脉中;外生成因的菱铁矿见于页岩、黏土或煤层中,规模大者,可作为铁矿开采。所谓泥铁矿便是这种成因的,系在缺氧的环境下,由生物作用或化学沉积作用形成,它的形态常呈致密块状或具放射状构造的结核状。在氧化条件下,易转变为针铁矿和纤铁矿。
主要用途 提炼铁的矿物原料。
菱锰矿Rhodochrosite—Mn[CO3]
晶体参数 三方晶系;对称型 。空间群 a0=0.478nm,c0=1.567nmZ=6。
成分与结构 MnO 61.71%,CO238.29%。与菱铁矿和方解石分别成完全类质同像系列。结构属方解石型。
形态 呈菱面体形态,但比较少见,通常呈粒状、肾状、块状或柱状集合体。
物理性质 玫瑰红色,随钙含量增加而变淡,氧化后呈褐黑色;玻璃光泽。硬度3.5~4.5。解理平行 完全。密度在3.70g/cm3左右,随铁和钙含量的变化而变化。
鉴定特征 菱面体完全解理、较低硬度、遇冷稀HCl起泡,以及其风化表面或裂缝中,常有变成黑色的氧化锰存在,从而与蔷薇辉石、蔷薇石英等呈玫瑰红色的矿物相区别。与其他类似的碳酸盐矿物的区别,以其颜色作为特征。
成因与产状 菱锰矿有热液成因和沉积成因。前者见于铜、铅、锌硫化物热液矿脉中,与方解石、菱铁矿、萤石和石英等共生;或见于交代成因的矿床中,与蔷薇辉石、锰铝榴石等伴生。沉积生成的菱锰矿大量分布于海相沉积锰矿床中。
主要用途 提炼锰的矿物原料。
菱锌矿Smithsonite—Zn[CO3]
晶体参数 三方晶系;对称型3m。空间群R3ca0=0.465nm,c0=1.503nmZ=6。
成分与结构 ZnO 64.90%,CO235.10%。常含Fe2+。此外,尚含少量的Co、Mn2+、Mg、Cu、Pb、Cd。结构属方解石型。
形态 通常呈钟乳状、土状、皮壳状集合体。
物理性质 灰白色微带浅绿或浅褐;玻璃光泽,解理面有时呈珍珠光泽。硬度4~4.5。解理平行 ,但不及前几种矿物完全。密度4.43g/cm3。
鉴定特征 以其形态、产状,以及其粉末加冷稀HCl起泡为特征。与本亚族其他矿物的区分在于密度较大,菱面体解理不完全。
成因与产状 主要见于原生铅锌矿氧化带中,系闪锌矿氧化分解所产生的硫酸锌,交代碳酸盐围岩或原生矿石中的方解石而成。
(二)文石亚族
本亚族包括的矿物为文石Ca[CO3]、碳酸锶矿Sr[CO3]、白铅矿Pb[CO3]和碳酸钡矿Ba[CO3]。各矿物组分之间的类质同像置换表现为有限或不完全替代。
文石Aragonite—Ca[CO3]
晶体参数 正交晶系;对称型mmm。空间群Pmcna0=0.495nm,b0=0.796nm,c0=0.573nmZ=4。
成分与结构 成分同方解石,少量的Sr、Pb替代Ca。结构见前描述。
形态 晶形呈柱状(图11-7A)或尖锥状;常见以(110)为双晶面的文石律接触双晶(图11-7B)和贯穿三连晶(图11-7C),三连晶常呈假六方柱(图11-7C、11-8)。集合体常呈柱状、针状、纤维状或晶簇,也有呈钟乳状、豆状、鲕状。
图11-7 文石的晶形和三连晶
A—柱状晶形;B—聚片三连晶;C—假六方柱状贯穿三连晶
c{001},b{010},m{110},k{011},λ{091},σ{991}
(A、B:据Berry等,1983,修改)
图11-8 文石三连晶
物理性质 无色或白色;玻璃光泽,断口油脂光泽。硬度3.5~4;解理平行{010}不完全;贝壳状断口。密度2.94g/cm3。遇冷稀HCl剧烈起泡。
鉴定特征 文石遇冷稀HCl剧烈起泡,与方解石相似。但以解理和密度不同而区别。
成因与产状 在自然界,文石远比方解石少。由图11-9显示,文石稳定于较高的压力条件下。它的密度大约要比方解石大8%。在蓝闪石片岩(为高压条件下形成)中常见文石与硬玉、硬柱石和石英共生。文石主要是由外生作用形成。常见于许多动物的贝壳或骨骸之中(如头足类和双壳类动物的外壳)。珍珠的主要构成物就是文石。文石在海水中可直接形成。在金属矿床的氧化带中也有出现。内生成因的文石是热液作用最后阶段的低温产物,见于玄武岩、安山岩的气孔中或裂隙中,温泉沉淀物中也有文石产出。
图11-9 方解石和文石的相图
(实验获得的大致稳定区间)
(据Cornelis Klein&Barbara Dutrow,2007)
贝壳珍珠层中文石的择优取向生长
多晶体是许多单晶体的集合,即同种晶质矿物集合体。多晶体中的每个单晶为各向异性体,但如果组成多晶体的各单晶在空间上的排列是完全无规则的,仅为统计上的均匀分布,即在不同方向上取向几率相同,则这种多晶集合体在不同方向上,其力学、电学、光学、耐腐蚀、磁学甚至核物理等方面的性能在宏观上就会表现出相同的现象,具有各向同性的性质。但如果多晶体在其形成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的力、热、电、磁,以及生物作用等各种不同条件的影响,或在形成后受到不同的加工工艺的影响,多晶集合体中的各晶粒不同程度地朝一个或几个特定方向排列和聚集,这种在某些方向上的取向几率增大的现象称为择优取向(preferential tropismpreferential growth)。其性能在宏观上则显示各向异性的性质。
贝壳珍珠层中的文石晶体的生长具有择优取向。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证实了珍珠层由文石晶体与有机基质交替排列而成,呈现出规整有序的“砖墙”式结构。表现为文石沿着珍珠层面定向分布,其结晶学C轴垂直珍珠层层面(相当于(001)面网平行珍珠层面)。它的形成机理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的模板说认为珍珠层成分由文石和少量的有机质(总量只占1~5wB/%)构成,薄层有机质充填于文石矿物之间,正是这微量的有机质控制了珍珠层的形成。导致珍珠层中所有的文石小板片的C轴垂直于珍珠层面。
珍珠层是由文石和微量有机质经生物自组装形成的一种优异的天然纳米无机-有机复合材料。它的抗破裂能力比无机成因的文石要高出3000倍以上,如此优异的力学性能与珍珠层的有机质和文石的择优取向有关。珍珠层在形变和断裂过程中,有机基体与相邻的文石层彼此粘合,降低了裂纹尖端的应力场强度因子,增大了裂纹的扩展阻力,从而提高了材料的韧性。
白铅矿Cerussite—Pb[CO3]
晶体参数 正交晶系;对称型mmm。空间群Pmcna0=0.515nm,b0=0.847nm,c0=0.611nmZ=4。
成分与结构 Pb O 83.53%,CO216.47%。有时含Ca、Sr、Zn。结构属于文石型。
形态 晶形常呈柱状、板柱状和假六方双锥状(图11-10A、B)。常以(110)为双晶面形成双晶或三连晶(图11-10C)。集合体常呈粒状、块状、钟乳状等。
物理性质 白色或灰白色;金刚光泽。硬度3~3.5;解理平行{110}和{021}不完全;贝壳状断口。密度6.55g/cm3。
鉴定特征 以其金刚光泽、密度大和产状为特征。
成因与产状 是铅锌硫化物矿床氧化带中的次生矿物。系由方铅矿氧化成铅矾Pb[SO4],再受碳酸水溶液作用而形成。
图11-10 白铅矿的晶形和三连晶
A—假六方双锥状晶形;B—板柱状晶形;C—贯穿三连晶
c{001},b{010},m{110},i{021},p{111},r{130}
(据Berry等,1983,修改)
主要用途 为提炼铅的矿物原料。
传统塑料袋无法被自然分解,环保塑料袋可以被水、空气、阳光和生物降解。通常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分解为无害物质。废塑料随垃圾填埋不仅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被占用的土地长期得不到恢复,影响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而且,塑料袋以石油为原料,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还不能被分解,埋在地下会污染土地、河流。
塑料的耐热性能等较差,易于老化,容易燃烧,燃烧时产生有毒气体。例如聚苯乙烯燃烧时产生甲苯,这种物质少量会导致失明,吸入有呕吐等症状,PVC燃烧也会产生氯化氢有毒气体,除了燃烧,就是高温环境,会导致塑料分解出有毒成分,例如苯环等,对环境造成污染。
扩展资料
塑料袋分解缓慢,常堆积在水沟或河边,阻碍排水造成水灾,破坏河海潮间带的生态环境,如果被大量冲进海洋中,更会引起生态浩劫。
现代塑料制品,具有用途广泛、价格低廉、取得容易、使用方便等特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被大量运用。根据环保部门统计,台湾每年消费塑料袋约10.5吨,其中购物用约6.5吨,总数约两百亿个,平均每人每天用2.5个塑料袋,大多数人用一次即丢弃,成为环保垃圾。
鉴于塑料袋滥用对环境的荼毒,环保部门多年前曾推行限用塑料袋政策,购物塑料袋的使用量一度减少约八成,民众自备购物袋的意愿也大增。
可惜缺乏前后一贯的执行决心,落得“雷声大,雨点小”,目前全台八万多家小吃店、餐厅,大多走回免费提供塑料袋的老路,菜市场的塑料袋更泛滥成灾,让支持限塑政策的民众与环保人士大感痛心。
塑料袋很难被降解,为什么不把它们烧掉?
我来答
走位哎走位
LV.8 2019-08-15
什么都是塑料袋,出门买东西两手空空的出去,回来买的东西全用塑料袋提回来。方便是方便 了,可是别的东西在土里时间长了都会烂掉化掉,唯独塑料,据说要200多年才能腐烂分解。多恐怖啊,想象看,我们每天要用多少塑料袋,看着那一车车的垃圾,大多都是塑料,真的好恐怖。
如果把这些塑料袋烧掉,又会产生很多有毒气体,污染空气。
塑料是以单体为原料,通过加聚或缩聚反应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macromolecules),其抗形变能力中等,介于纤维和橡胶之间,由合成树脂及填料、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色料等添加剂组成。
塑料的主要成分是树脂。树脂是指尚未和各种添加剂混合的高分子化合物。树脂这一名词最初是由动植物分泌出的脂质而得名,如松香、虫胶等。树脂约占塑料总重量的40%~100%。塑料的基本性能主要决定于树脂的本性,但添加剂也起着重要作用。有些塑料基本上是由合成树脂所组成,不含或少含添加剂,如有机玻璃、聚苯乙烯等。
"塑料在黄粉虫肠道快速生物降解,揭示了丢弃在环境中塑料废物的新命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军教授说。
塑料在环境中难以自然降解,而聚苯乙烯又是其中之最,由于高分子量和高稳定性,普遍认为微生物无法降解聚苯乙烯类塑料。201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军教授研究组、深圳华大基因公司赵姣博士等在环境学科领域的权威期刊《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上合作发表了两篇姊妹研究论文,证明了黄粉虫(面包虫)的幼虫可降解聚苯乙烯这类最难降解的塑料。
该研究显示,以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为唯一食源,黄粉虫幼虫可存活1个月以上,最后发育成成虫,其所啮食的聚苯乙烯被完全降解矿化为CO2或同化为虫体脂肪。这种发现为解决全球性的塑料污染问题提供了思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