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是什么意思

SE是什么意思,第1张

SE指的是化学元素。

硒是一种非金属元素,化学符号是Se,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VI A族(第34号元素)。可以用作光敏材料、电解锰行业催化剂、动物体必需的营养元素和植物有益的营养元素等。

硒在自然界的存在方式分为两种:无机硒和植物活性硒。无机硒一般指亚硒酸钠和硒酸钠,从金属矿藏的副产品中获得;后者是硒通过生物转化与氨基酸结合而成,一般以硒代蛋氨酸的形式存在。

硒的化学性质:

硒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硒(SeO2)。与氢、卤素直接作用,与金属能直接化合,生成硒化物。不能与非氧化性的酸作用,但它溶于浓硫酸、硝酸和强碱中。

硒经氧化作用得到二氧化硒。溶于水的硒化氢能使许多重金属离子沉淀成为微粒的硒化物。硒与氧化态为+1的金属可生成两种硒化物,即正硒化物(M2Se)和酸式硒化物(MHSe)。

正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硒化物的水溶液会使元素硒溶解,生成多硒化合物(M2(Se)n),和硫能形成多硫化物相似。

纳米金即指金的微小颗粒,其直径在1~100nm,具有高电子密度、介电特性和催化作用,能与多种生物大分子结合,且不影响其生物活性。由氯金酸通过还原法可以方便地制备各种不同粒径的纳米金,其颜色依直径大小而呈红色至紫色。

以纳米金为免疫标记物的检测技术的发展

作为现代四大标记技术之一的纳米金标记技术(nanogold labelling techique),实质上是蛋白质等高分子被吸附到纳米金颗粒表面的包被过程。吸附机理可能是纳米金颗粒表面负电荷,与蛋白质的正电荷基团因静电吸附而形成牢固结合,而且吸附后不会使生物分子变性,由于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的特性,在金标蛋白结合处,在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的配体处大量聚集时,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因而用于定性或半定量的快速免疫检测方法中。由于球形的纳米金粒子对蛋白质有很强的吸附功能,可以与葡萄球菌A蛋白、免疫球蛋白、毒素、糖蛋白、酶、抗生素、激素、牛血清白蛋白等非共价结合,因而在基础研究和实验中成为非常有用的工具。

1.1 作为显微镜示踪物

1978年,Geobegan等将纳米金标记抗体用于普通光镜下检测B淋巴细脑表面膜免疫球蛋白,建立了光镜水平的免疫金染色(immunogold staining,IGS)。1981年 Danscher用银显影方法增强金颗粒的可见度,并提高了灵敏度。Holgate等人于1983年建立了用银显影液光镜下金颗粒的可见性的免疫金银染色法(immunogold-siliver staining,IGSS),利用银的增强作用,加大单独金粒子在光镜下可视粒子的半径,增加了小颗粒金粒子的标记密度,提高了灵敏度。1986年Fritz等人又在IGSS法基础上成功地进行了彩色IGSS法,使得结果更加鲜艳夺目。尽管如此,由于亚硝酸银化合物是光敏性的,需要在暗室里进行标记,实验操作非常的不便,改用非光敏的醋酸银化合物,价格又过于昂贵,所以纳米金在光镜中的应用日渐减少。而利用纳米金的高电子密度,能在电镜下清晰的分辨颗粒,作为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和荧光显微镜的示踪物在电镜免疫化学和组织化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2 应用于均相溶胶颗粒免疫测定技术

均相溶胶颗粒免疫测定法(sol particle immunoassay, SPIA)是利用免疫学反应时金颗粒凝聚导致颜色减退的原理,将纳米金与抗体结合,建立微量凝集试验检测相应的抗原,如间接血凝一样,用肉眼可直接观察到凝集颗粒。已成功地应用于PCG的检测,直接应用分光光度计进行定量分析。

l.3 应用于流式细胞仪

应用荧光素标记的抗体,通过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FCM)计数分析细胞表面抗原,是免疫学研究中的重要技术之一。但由于不同荧光素的光谱相互重叠,区分不同的标记很困难。Boehmer等研究发现,纳米金可以明显改变红色激光的散射角,利用纳米金标记的羊抗鼠Ig抗体应用于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类型细胞的表面抗原,结果纳米金标记的细胞在波长632nm时,90度散射角可放大10倍以上,同时不影响细胞活性。而且与荧光素共同标记,彼此互不干扰。因此,纳米金可作为多参数细胞分析和分选的有效标记物,分析各类细胞表面标志和细胞内含物。

1.4 应用于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技术

斑点免疫金银染色法(Dot-IGS,IGSS)是将斑点ELISA与免疫纳米金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将蛋白质抗原直接点样在硝酸纤维膜上,与特异性抗体反应后,再滴加纳米金标记的第二抗体,结果在抗原抗体反应处发生金颗粒聚集,形成肉眼可见的红色斑点,此称为斑点免疫金染色法(Dot-IGS)。此反应可通过银显影液增强,即斑点金银染色法(Dot-IGS/IGSS)。

1.5 应用于免疫印迹技术

免疫印迹技术(immunoblotting,IBT)也称为免疫转印技术,其原理是根据各种抗原分子量大小不同,在电泳中行走的速度不同,因而在硝酸纤维素膜上占据的位置也不同;把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和这一薄膜反应,那么特异性的抗原抗体反应就显色。而纳米金免疫印迹技术相比酶标记免疫印迹技术具有简单、快速、具有相当高的灵敏度。而且应用纳米金将硝酸纤维素膜上未反应抗体进行染色,评估转膜效率,校正抗原一抗体反应的光密度曲线,即可进行定量免疫印迹测定。

1.6 应用于斑点金免疫渗滤测定技术

斑点金免疫渗滤测定法(dot immuno-gold filtration assay,DIGFA)是斑点免疫测定法(dot immunoboding assay,DIBA)中的一种,是1982年由Hawkes等人在免疫印迹技术基础上改良发展起来的一项免疫学新技术。其原理完全同斑点免疫金染色法,只是在硝酸纤维膜下垫有吸水性强的垫料,即为渗滤装置。在加抗原(抗体)后,迅速加抗体(抗原),再加金标记第二抗体,由于有渗滤装置,反应很快,在数分钟内即可显出颜色反应。与斑点免疫渗滤测定法(d o t immunotietration assay,DIFA)相比,所不同的是免加底物液,直接由红色胶体金探针显色,结果鲜艳,背景更清楚,可以在室温下保存。该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人的免疫缺陷病病毒(HI)的检查和人血清中甲胎蛋白的检测。目前使用的有HCG试剂盒,AFP试剂盒,消化道肿瘤筛检试剂盒。

1.7 应用于免疫层析技术

免疫层析法(gold immunochromatography assay, GICA)是将各种反应试剂以条带状固定在同一试纸条上,待检标本加在试纸条的一端,将一种试剂溶解后,通过毛细作用在层析条上渗滤、移行并与膜上另一种试剂接触,样品中的待测物同层析材料上针对待测物的受体(如抗原或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层析过程中免疫复合物被截留、聚集在层析材料的一定区域(检测带),通过可目测的纳米金标记物得到直观的显色结果。而游离标记物则越过检测带,达到与结合标记物自动分离之目的。GICA特点是单一试剂,一步操作,全部试剂可在室温长期保存。这种新的方法将纳米金免疫检测试验推进到~个崭新的阶段。

1.8 生物传感器

生物传感器(biosensor)是指能感应(或响应)生物、化学量,并按一定规律将其转换成可用信号(包括电信号、光信号等)输出的器件或装置。在生物传感器方面,纳米金主要设计为免疫传感器,是利用生物体内抗原与抗体专一性结合而导致电化学变化设计而成。另外由于纳米金的氧化还原电位是+1.68V,具有极强的夺电子能力,能大大提高作为测定血糖的生物传感器葡萄糖氧化酶膜的活性,金颗粒越细,活性越大。

1.9 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是以膜、玻璃、硅等固相介质为载体,其最大的优点在于高通量、并行化、微型化。一次实验可同时检测多种或多份生物样品。生物芯片包括基因芯片、蛋白质芯片、细胞芯片、组织芯片。目前,生物芯片用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农药、兽药残留检测,食品微生物检测、动物疫病监测、转基因动物植物检测等。2002年Park等在《Science》杂志上介绍了一种以纳米金为探针的基于电荷检测的新型基因芯片,该芯片具有非常好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可以在十万分之一比率中检测出单碱基突变的基因片段。

纳米金技术在食品安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

目前食品检测分析一般采用化学分析法(CA)、薄层层析法(TLC)、气相色谱法(G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但需要繁琐、耗时的前处理,样品损失也较大。相对于灵敏度较低的CA和TLC方法,GC、HPLC的灵敏度较高,但操作技术要求高、仪器昂贵,并不适合现场快速测定和普及,而以纳米金为免疫标记物的检测技术正弥补了这些技术的缺点,在现代食品分析检测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多。

2.1 兽药残留

所谓兽药残留是指动物产品的任何可食部分所含兽药的母体化合物及,或其代谢物,以及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兽药残留既包括原药也包括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主要的残留兽药有抗生素类、磺胺药类、呋喃药类、抗球虫药、激素药类和驱虫药类。兽药通常是通过在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用药、在饲料添加剂中使用以及在食品保鲜中引入药物而带来对食品的污染。人长期摄入含兽药的动物性食品后,不但会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出现过敏反应,而且动物体内的耐药菌株可传播给人体,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就给临床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延误正常的治疗。另外有些残留物还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Verheijen利用胶体金标记纯化的抗链霉素单克隆抗体,对链霉素的检测限为160ng/ml,检测方便快速,不需要其他试剂和仪器,时间仅需lOmintl41。而使用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在检测虾肉等组织试样中残留氯霉素(chloramphenicol,CAP)残留时,灵敏度可达到 lng/ml,只需5~10min,并且与类似物没有交叉反应。Yong Jin等也使用金标法来检测动物血浆和牛奶中的新霉素残留,其检测限为10ng/mltl6J。盐酸克伦特罗即β2受体兴奋剂,俗称“瘦肉精”能增强脂解和减慢蛋白质分解代谢,若在畜牧生产中使用,可明显提高饲料转化率和瘦肉率;但使用剂量过大,则会对动物和人(间接)的肝脏、肾脏等器官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尽管欧盟于1996年禁止在畜牧生产中使用该药(EC Direc. tive 96/22/EC),我国农业部也于1997年明令禁止,但国内“瘦肉精”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刘见使用金标试纸法快速检测检测盐酸克伦特罗,最小检测量达到40ng/ml。现在商品化的试纸条产品现在也比较成熟,比利时UCB Bio-products公司开发的Tlhe Beta STAR检测法就是将特定的β-内酰胺受体固定在试纸条上,用胶体金有色微粒作为标记物,5min内可以检测到青霉素和头孢霉素残留。而国内的刘平在用生物电化学传感器检测牛奶中残留的青霉素时,认为使用纳米金将有助于提高传感器的检测限。

2.2 动物传染病

动物传染病不但会影响动物养殖经济,也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已把预防和控制严重的动物流行病作为其工作重点之一。虾白斑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阻碍虾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至今还没有有效的药物,所以及早检测出病毒,显得尤其重要。Wang Xiaojie等已成功研究了斑点免疫金渗滤法(DIGFA)t19~和金标试纸法来检测虾白斑病毒,其中金标试纸法的检测限为1 μg/ml,而使用银增强,可以达到0.0lμg/ml。赖清金等使用金标试纸条来检测猪瘟病毒,10~15min就能检出结果,并可根据检测结果合理指导猪瘟免疫和建立适宜的免疫程序。禽流感病毒(AIV)是引起禽类急性死亡的烈性、病毒性传染病,而且能感染人,我国许多地区也先后报道有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发生,给养禽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也严重威胁了人类的健康。刘永德等将兔抗禽流感H5、H9亚型病毒抗体纯化后,分别与制备的胶体金研制成免疫金探针,用改良的渗滤法安全快速地检测被检材料中禽流感H5、H9亚型病毒,3min即可得到结果,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62ug/ml和1.25μg/ml。

2.3 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分析的困难包括:样品基质背景复杂、前处理过程繁琐,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被测成分浓度较低、分析仪器的定性能力受到限制、仪器检测灵敏度不够等一系列问题,但使用金标记的快速检测可以很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国内的王朔分别使用纳米金免疫层析和纳米金渗滤法检测西维因的残留,整个检测过程只需5min,检测限也分别达到100ug/L和50μg/L。国内的生物技术公司也开发出了成熟的商品化产品,如克百威农残速测试纸条等。

2.4 致病微生物检测

目前基于金标记的快速检测研究在致病微生物方面比较多,检测的种类也比较多。最早Hasan以免疫磁性分离技术为基础的免疫胶体金技术已成功应用于01群霍乱弧菌(Vibriocholerae)的检测。国内洪帮兴等人研究了以硝酸纤维膜为载体纳米金显色的寡核苷酸芯片技术,为在分子水平快速简便的鉴别致病菌提供了可能,甚至可以检出致病菌的耐药性变异。该芯片技术对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变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蜡样芽孢杆菌、肉毒梭菌和空肠弯曲菌等10种(属)具有高灵敏度和特异性,检出水平可达10CFU/mlt251。殷涌光等在使用集成化手持式Spreeta TM SPR传感器快速检测大肠杆菌时,引入胶体金复合抗体作为二次抗体大幅度增加质量,进一步扩大了检测信号,同时延长胶体金复合抗体与微生物的结合过程,使检测信号进一步稳定与放大,从而显著提高了检测精度,使该传感器对大肠杆菌的检测精度由10 6 CFU/ml提高到10 1CFU/ml。金免疫渗滤法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大肠埃希氏菌0157:H7,目前的检测通常先以山梨醇麦康凯琼脂(sMAC)进行初筛,然后用生化和血清学试验做鉴定,一般需要24~48h,而采用胶体金免疫渗滤法检测却非常的简便,在很短时间即可得到结果。

在致病菌快速检测中金标试纸条的研究越来越广泛。谢昭聪等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水产品中霍乱弧菌的研究中,增菌液霍乱弧菌含量为1CFU/ml,通过增菌12h后,即可应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诊断试剂检出,而一般水产品霍乱弧菌检测所采用的传统常规方法,检测时限长,增菌培养需8~16h,分离培养需14~20h,初步报告需30h以上,实际操作中,需要3d以上才能出报告。肠杆菌科的大属沙门氏菌可引起人的沙门氏菌性食物中毒,王中民等人采用免疫渗滤法可检出85%的引起食物中毒的沙门氏菌,灵敏度为2.4×107CFU/ml,对最常见的鼠伤寒、猪霍乱和肠炎沙门氏菌,检出率达100%,而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的灵敏度为2.1×106CFU/mlt30j。被美国列为七种主要食源性致死病菌之一的李斯特菌,如果按照传统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技术需要l~2周时间,而采用免疫胶体金层析法只需10min就能得到检测结果,灵敏度达到87.5%。

2.5 真菌毒素的检测

真菌毒素(Mycotoxin)是由真菌(Fungi)产生的具有毒性的二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食品和饲料中,人类若误食受污染的食品,就会中毒或诱发一定疾病,甚至癌症。检测食品中的真菌毒素常用理化方法或生物学方法。但理化法需要较昂贵的仪器设备,操作复杂。而运用免疫技术检测真菌毒素敏感性高,特异性强,非常适用于食物样品的检测。D.J.Chiao等使用金标免疫层析法在10min之内即可检测50ng/ml的肉毒杆菌毒素B(BoNT/B),如果使用银增强则其检测限可以达到50pg/ml,而且对A、E型肉毒杆菌毒素没有交叉反应。貉曲霉毒素是曲霉属和青霉属产生的一类真菌毒素,其中毒性最大、与人类健康关系最密切、对农作物的污染最重、分布最广的是赭曲霉素A(OTA),赖卫华等研制的赭曲霉毒素A快速检测胶体金试纸条,检测限达到了10ng/mlt331,远远低于目前我国对赭曲霉毒素的限量要求5μg/L。黄曲霉毒素B z的快速检测国内也有很多研究,孙秀兰研制的黄曲霉毒素B,金标免疫试纸条,其最低检测限达到2.5ng/ml,而且能定性或半定量检测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B,含量。

小 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分析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地更新、完善和迅速发展,尤其是快速检测技术更能适应现代高效、快速的节奏和满足社会的要求。仪器分析法可以保证数据的精确性和准确性,但其流程仍比较烦琐。尽管以纳米金为标记物的免疫分析法及其它速测技术的开发过程需投入较多资金和较长时间,但具有简单、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价廉、样品所需量少等优点,其灵敏度与常规的仪器分析一致,适合现场筛选,而且其中的金免疫层析技术正在向定量、半定量检测和多元检测的方向发展,更加体现出金标技术的优势。总之,快速检测技术的快速、灵敏、简便等优点,使之在食品卫生检疫和环境检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发展前景。

应用领域

食品、玻璃、生物体的著色剂。

用于遗传基因的鉴定技术。

用于环境净化产品的提炼。

用于食品、化妆品的防腐剂。

加入到化妆品中起到美白、抗衰老、润肤的作用。

生产抗菌、抑菌、消炎类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美容护理器械。

生产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生活日用品、食品、饮品等。如纳米金香皂,牙刷,各种美容面膜。

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主要围绕地球科学的发展,结合我国地球科学研究、资源环境调查、评价的需要,开展实验测试新技术新方法研究与推广应用,开展地质实验测试标准化研究,开展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技术研究,推动地质行业实验测试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国家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截至到2008年底,共有在职职工9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5人,包括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23人,中级职称41人,有博士学位研究人员12人,硕士学历研究人员25人,本科32人。现有3个职能处室、4个专业研究室、2个其他业务机构,有1个院级重点实验室、1个公开出版学术期刊《岩矿测试》、3个专业委员会挂靠在中心。2008年度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获准国家一级标准物质2项(其中1项合作),参加起草2个标准方法,公开发表科技论文共计44篇,其中SCI检索刊物论文8篇。

副主任吴淑琪研究员

副主任、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宋其敏高级政工师

副主任罗立强研究员

主任、党委书记尹明研究员

2008年中心实现货币工作总量4132万元,固定资产达到3931万元。2008年,中心共承担(参加)各类科研、地调项目73项,项目经费总计1779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课题)24项,经费509万元;地质调查项目12项,经费982万元;省部级项目7项,经费29万元;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5项,经费245万元;其他项目5项,经费14万元。

中心集科学研究与对外测试服务于一体,主要开展实验测试新技术、新方法研发(包括实验测试仪器设备的研发与升级改造);生态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地质实验测试标准化研究;地矿部门权威的分析测试、应用推广与培训。

中心是国家科技部所属的13个国家级行业分析测试中心之一,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命名的地质实验测试基地,通过了国家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国家实验室认可,并获得国土资源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资质。

2008年度重要研究成果

科学仪器支撑装置

科学仪器支撑装置和系统的研制与开发:属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重大项目《科学仪器研制与开发》第六课题,主要研究人员包括:江林、邓赛文、詹秀春、尹明、刘明钟、关亚风、王建清、王安邦、牛刚、成红龙等。课题研制了9类装置12种产品,取得专利15项(发明3项、实用新型10项、发明申请2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这些装置突出了在技术上的先进性、实用性,并且有较广泛的用户需求和较好的市场前景,通过这些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提高目前我国此类装置的技术含量,缩短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改善分析样品前处理工作的条件,大大提高目前我国分析科学仪器的应用水平和效率,这些装置分别是:①功率连续可调微波消解装置采用微波功率连续可调技术,具有防爆膜及多重安全保护机构。结合计算机控制技术实现样品消解过程中的智能、连续、低耗、低污染。输出功率:200~1200W 连续可调;最高温度:230°C;最大压力:5MPa。②通用型自动进样装置分为三维方式(带通用模块)和极坐标方式两类,通过计算机编程控制和精密机械结合对样品的进样进行准确、定量、自动采集和控制。③X荧光光谱分析熔样机采用电热和高频感应加热技术,设计结构框架、摇动机构和计算机参数条件控制程序。最大升温:1250℃。④固相微萃取器配合GC使用,有3种以上的不同类型的萃取头(PDMS、PA、碳涂层);使用寿命在50次以上。⑤1700℃陶瓷纤维马弗炉比普通装置节电60%以上,升温速度快约1倍。其关键技术是设计及承受1700℃的陶瓷纤维板炉芯设计。⑥变频致冷水循环器采用变频原理,制冷功率/系统发热功率低于定速式同类设备的1.5~2.0,可连续工作,温度波动半径约1℃。⑦微型固态吸附棒萃取器和热解吸装置微型搅拌棒耐温250℃以上;对农残有可逆吸附特性;对常用的有机氯(六六六类)、氮、磷和菊酯类农药富集倍数不小于104;使用寿命30次以上。⑧室内装修主要有害气体检测试剂盒大气甲醛最低检测浓度0.05mg/m3、氨最低检测浓度0.1mg/m3;自动气体采样装置可无动力精确取样10mL、20mL或50mL。⑨全自动磨样机磨样速度≤30s/深度0.5mm;磨样深度达2mm/次;磨样平面度0.01mm;样品夹持力:磨样时样品上面施加力应大于30kg;样品温度可达800℃。该项成果获得2008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科学仪器支撑装置

课题组成员在研发的设备前

地质调查多形态元素测试技术方法研究:属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工作项目,主要完成人员包括:李冰、詹秀春、江林、王晓红、饶竹、汪双清、孙青、王烨、周康民、周剑雄、杜谷、徐金沙、方金东、李刚。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

(1)建立了HPLC-ICP-MS测定天然水、土壤样品中碘形态分析方法;建立了碱消解HPLC-ICP-MS测定生物样品中的甲基汞与乙基汞形态分析方法。

(2)完成了锆石、硅酸盐矿物和玻璃等进行了多元素微区原位的LA-ICP-MS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获得较佳的结果;建立了基体归一校正法;开展了锆石中U/Pb同位素定年方法的研究,初步建立了锆石U/Pb的LA-ICP-MS方法。

(3)采用了经改进的封闭熔矿溶解装置进行铂钯样品的分解,提高了样品分解效率,减少了试剂用量及环境污染;制定了模拟野外驻地现场铂钯快速分析方法。

(4)利用优化处理后的带消解、蒸馏和萃取的四种功能模块,建立了总磷、挥发酚、氰化物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在线分析方法,达到了对不同的样品进行快速、简便的分析目的。

(5)研制出地下水除氟滤料产品,其吸氟率达到1.1g/kg。解决了滤料吸氟饱和再生难题。研制出多功能除氟配套装置,制定了简单、合理的除氟工艺流程;进行了小、试及现场应用试验,除氟效果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

(6)根据我国地质实验室从事地质物料痕量元素分析工作的特点,提出了检出限的确定方式和计算模式。确定了允许误差的确定模式,提出了测试方法检出限与地球化学图色阶划分的关系。

(7)完成了超细加工技术与设备以及地质样品粒度检测技术与设备的调研。采用超细地质样品的XRF分析结果表明,精度好于200目原样压样法,与熔融法相当。超细样品用于高灵敏度的ICP-MS/AES样品量可降至2mg,减少了试剂消耗和样品处理时间。

(8)建立了电子探针测定U、Th、Pb和稀土的分析方法。建立了电子探针测定独居石年龄的分析方法和编程工作。制备与测试了二个磷酸盐稀土标样。完成了独居石电子探针应用实例。

典型矿物激光剥蚀坑的SEM照片

A—橄榄石;B—锆石;C—石榴子石

自动在线水分析处理装置:总磷预处理功能模块

(9)初步建立了三个地区不同类型的油气地质样品微量元素分析的电子探针分析测试方法。初步建立了针对不同类型油气地质样品的能谱分析方法。

(10)将固相萃取、圆盘萃取、加速溶剂和微波萃取等先进的样品预处理技术用于不同的环境样品分析,提高了分析效率和准确性。提出了电子轰击和负化学电离源联合测定多氯联苯的新方法,使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明显提高。首次采用国产502树脂制备可重复使用的固相萃取小柱,在满足分析要求的前提下性价比较目前的商品小柱明显提高。

(11)建立了采用加速溶剂萃取技术测定烃源岩可溶有机质萃取和氯仿沥青质含量的方法,并形成了烃源岩样品可溶有机质萃取的ASE操作规范。建立了石油族组分分离制备(中压液相色谱)方法,并提出了中压液相色谱技术分离制备石油族组分的操作规范。

(12)完成了8个配套方法,建立了湖泊水体生态环境调查样品中30项化学组分的分析方法。

(13)建立了一套合理的农业地质植物样品的制备方法;建立了适合于植物样品中痕量和超痕量元素的分析方法系列。

(14)研制了一个尿素有机碳同位素实验室工作标准,建立了EA-IRMS测量碳同位素测量方法和GBⅡ-IRMS测量水中氧同位素和氢同位素分析方法。

甲基汞和乙基汞混合标准HPLC-ICPMS色谱图

地质调查实验测试标准方法研究与标准物质研制:属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工作项目,主要完成人员:罗代洪、郑存江、董高翔、宋业文、顾铁新、程志中、冯静、姜莹、夏宁、甘露、孙德忠、屈文俊等。项目研制完成了13个金地球化学标准物质、5个高含量铜钼及银钒多金属系列标准物质、9个铁矿石标准物质、4个铬铁矿石标准物质、7个重晶石标准物质、12个稀有稀土精矿成分分析标准物质、1个地下水标准物质;还完成了4个硫化物多金属矿石标准物质、5个油页岩标准物质、3个珠江三角洲沉积物地球化学标准物质的样品采集和样品制备工作。该项目研制的标准物质定值元素多、覆盖元素广,每个元素所采用的定值方法均系该元素最适用的方法,主要为依据基准物质的湿法分析(滴定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原子吸收光谱、等离子质谱法、分光光度法)或绝对法(重量法),绝大多数均采用了两种以上不同原理的方法,从而保证了定值的溯源性,标准研制过程溯源链完整。所研制的标准物质均采自我国具有典型意义的多金属矿床,覆盖了不同矿源、补充扩展了我国重要的多金属矿石标准物质系列和地下水、金、油页岩、三角洲沉积物等标准物质。开展了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评价中生物样品分析标准方法研究。

项目开发了地质实验测试标准研究技术合作与管理平台,制订了标准物质技术合作平台元数据标准和数据规范,设计了数据库,完成了数据处理和平台系统的功能模块开发的软件设计、编程、调试、应用等工作,并采集了标准物质原始数据。采用开发的标准研究技术合作与管理平台,实现了项目管理工作的创新。

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信息管理平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原文地址:https://www.xiayuyun.com/zonghe/11893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3
下一篇2023-03-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