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
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南岭校区)物理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并留母校任助教。此后分别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机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获理学硕士学位;在葡萄牙Minho 大学物理系获科学博士学位。
1989年到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 历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2005年回到吉林大学物理学院工作任教授。自从1994年开始,先后在英国 Northumbria 大学电子与物理工程系工作一年半,任researcher;在韩国Hanyang大学化学系与韩国国家纳米科学和工程实验室工作一年(1998),担任研究教授(research professor);在芬兰Savcor 集团公司下属Savcor薄膜有限公司研发部工作一年(2004),任researcher;在西班牙Universitat Politècnica de València大学应用物理系任研究员;在葡萄牙Minho 大学物理研究中心和葡萄牙VacMinho 公司做研究,任博士和博士后研究员(2000-2005)。在国外发表研究文章60余篇。
以往研究领域:
主要集中在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薄膜(WO3、 V2O5、 ITO、 ZrO2、SnO2、 TiO2、ZnO、 Al2O3、a-Si、SiOx and so on)和各种有机{ 金属酞菁,天然血卟啉( H P )、原卟啉( P P )及其衍生物等分子}}、无机/高分子功能薄膜材料及其纳米结构材料、材料的光谱学及激光光谱。从事电致变色器件、太阳能电池、高分子电致发光薄膜材料及器件等研究。 研究功能薄膜材料如抗磨、抗反射、自洁净、无指纹、耐热、耐化学试剂、外观装饰及其在手机中的应用。通过Sputtering、PECVD systems、Chemical bath method and PVD systems等先进薄膜制备技术生长各种功能光电子薄膜材料及器件, 并通过AFM、XRD、SEM、TEM、UV-vis spectroscopes、IR、Raman、nano-indenter、fluorence spectra等手段和工具探索光电子薄膜材料的物理与化学特性、发光性质以及低维纳米结构材料的各种特性。
当前研究领域:
1、先进纳米光电子薄膜材料、技术与器件
2、无机、有机与生物薄膜材料的人工组装及其光谱学,光子学结构材料与器件
3、激光光谱领域的基础与应用,时间分辨光谱
WORK EXPERIENCES- Previous and current scientific and/or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Portugal (Sept. 2000— June 2005): Physics Department, Universidade do Minho. Working in Prof. Vasco Teixeira’s research group, Campus de Gualtar, Homepage: www.fisica.uminho.pt/I_conv.html.
Finland (April 2004— March 2005 ): Corporate R&D, Savcor Coatings Oy (company), as a Researcher, Working with Ms. Rosa Aimo Senior Manager, Corporate R&D Finland. Homepage: http://www.savcor.com
South Korea (Sept. 1998-Sept.1999, June 2000):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Hanyang University, as a Research Professor, Working in National Research Laboratory for Nano Science and Nano Engineering (Leader: Prof. H. W. Lee), homepage: www.kofst.or.kr:90/output/indexall.htm and www.kofst.or.kr:90/output/981122.htm
.
England (Feb. 1994—April 1995): EEE&Physics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Northumbria, Newcastle upon Tyne, as a Visiting Scholar and researcher in Prof. R. Hill’s research group.
P. R. China:
Jilin University (Aug.1982-Aug.1989Dec.2006-Present).
Changchun Institute of Applied Chemistry und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ug.1989-Dec.2000).
Domain of specialization -Area of interesting:
My general research interests are the thin film materials produced by chemical and physical methods, especial emphasis on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photo-electronic 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for devices. It includes physical properties of inorganic, organic and polymer materials.
I have strong experiences (1) in physical chemistry, electrochemistry, macromolecule chemistry, gel, polym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semiconductor. (2) in organic optical-electronic devices such as OLED, Solar photovoltaic cell and electrochromic devices. (3) Hand-on experience in prototype design, modeling and building. (4) in structure property,Laser spectra, characterization and testing for organic and inorganic materials in optoelectronic fields. (5) in thin film technologies, such as PVD, PECVD, and sputtering.
RENCENT PUBLICATAIONS
近期已发表的主要论著目录(标明了SCI、EI、ISTP索引号)
1.1 Hai-Ning Cui, Vasco Teixeira, Jun Zhang,Haiwon Lee, Size controlled nano meter phase structure in thin films of blend polythiophene derivatives, Thin Solid Films, 515 (2006) 301-306.
1.2 Hai-Ning Cui, Manuel F. Costa, V. Teixeira, and Jun Zhang, Solution-grown method of CdS film by ultrasonical colloid chemistry deposition techniqu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otoenergy,Volume 2006 (2006), Article ID 24916, 4 pages, doi:10.1155/IJP/2006/24916.
1.3 H. N. Cui, V. Teixeira, L. J. Meng, and E. Fortunato,Micro electronic and macro optical parameters of the ITO films prepared by DC sputtering for electrochromic applications, Proc. SPIE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6034, 603407 (2006)(doi:10.1117/12.668090 ).
1.4 Li-Jian Meng, Rui A. Silva, Hai-Ning Cui, Vasco Teixeira, M.P. dos Santos and Zheng Xu, Optical and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vanadium pentoxide films prepared by d.c. reactive magnetron sputtering, Thin Solid Films, 515(2006)195-200.
1.5 Hai Ning Cui, V. Teixeira, L. J. Meng and H. J. Zhang, “Studies on microstructure bilayer film of ultrasonic Dipped cadmium sulfide and d.c. sputtered indium tin oxide”, Thin Solid Films, 447/448(2004)663-668. (doi:10.1016/j.tsf.2003.09.050)。
1.6 Hai-Ning Cui, Shu Jia, L J Meng, V. Teixeira, X-ray Analysis of Multi-film for Electrochromic Device Application, Mikrochimica Acta, Vol. 145 (2004)19-23. (DOI 10.1007/s00604-003-0121-2).
1.7 Hai Ning Cui, V. Teixeira, A. Monteiro, E. Fortunato, R. Martins, E. Bertra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Sputtered ITO and WO3 Thin Films,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Vols. 455-456 (2004) pp. 7-11, Trans Tech Publications, Switzerland, (ID: 193.137.16.112-20/04/05,11:13:43).
1.8 H. N. Cui , M. F. Costa, V. Teixeira, I. Porqueras, E. Bertran, Electrochromic coatings for smart windows, Surface Science, Vol. 532(2003) 1127-1131. ( doi:10.1016/S0039-6028(03)00457-6).
1.9 Hai Ning Cui, V. Teixeira, A. Monteiro, “Microstructure study of indium tin oxide thin films by optical methods”, Vacuum, 67(2002) 589-594.( PII: S 0 0 4 2 - 2 0 7 X ( 0 2 ) 0 0 2 3 6 – 1).
1.10 V. Teixeira, Hai Ning Cui, L. J. Meng, E. Fortunato, “Amorphous ITO thin films prepared by DC sputtering for electrochromic applications”, Thin Solid Films, 420-421 (2002) 70-75. (PII: S0040-6090(02)00656-9).
1.11 L.H.Lu, H. N. Cui, W. Li, S. Q. Xi, “Selective Crystallization of BaF2 under a Compressed Langmiur Monolayer of Behenic Acid”, Chem. Mater, 13(2001)325-328. (dx.doi.org/10.1021/cm000365i).
1.12 H. N. Cui, H. Lee, “Photoluminescence of Aggregated C-60 in Nano-size at Room Temperature”, Mol. Cryst. Liq. Cryst., 371(2001) 333-336.
1.13 H. N. Cui and H. Lee, “Photoluminescence Study of Langmuir-Blogette Films of Blend Poly 3-(2-(5-Chlorebenzotriazole)ethyl) thiophene”, Mol. Cryst. Liq. Cryst., Vol. 349 (2000)475-478.
1.14 H. N. Cui and H. Lee, “Energy Transfer in Phase-Separated Luminescent Polymer Films”, Synthetic. Metals, 117(1-3), (2001)255-256. (PII: S0 3 7 9 - 6 7 79 ( 0 0 ) 0 0 3 7 8 - 7).
《古鲁》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emdvFlFoI0Gg_bhlUsg_A
?pwd=qxu5 提取码: qxu5《古鲁》
导演: Mani Ratnam
主演: 艾西瓦娅·雷、Abhishek Bachchan
类型: 剧情、爱情、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印度
语言: 北印度语
上映日期: 2007-01-12
片长: USA: 166 分钟
又名: Gurukant、Mani Ratnam's Guru、商业钜子
06年12月22日,好莱坞备受期待的电影新片《Guru》将在印度和美国同时上映。近日,《Guru》的片中音乐提前向外界发布,部分宝莱坞顶级明星齐聚孟买,出席了音乐发布会。发布会由印度超级巨星阿穆布·巴克强(Amitabh Bachchan)主持,巴克强的儿子阿比谢克在影片中扮演男主角。享有印度西施美誉的前世界小姐艾丝维亚瑞(Aishwarya Rai)饰演女主角,当天身穿白色纱丽参加了发布会。
《Guru》一片的音乐由古扎尔创作,里赫曼(A.R.Rehman)谱曲。该片导演马尼·拉纳姆 (ManiRatnam)是印度南部名气最盛的导演,以拍摄当代现实主义主题的电影而著称,能够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很好地把握分寸,取得了事业上的很多成功。拉纳姆的电影,还以令人侧目的技巧、强烈的个性和充满深情的音乐见长。此前,拉纳姆和里赫曼已经合作过《洛加》(Roja)、《孟买》(Bombay)和《迪尔·瑟》(Dil Se)三部影片,为观众创造出余音绕梁的音乐篇章。拉纳姆介绍说,《Guru》讲述的是年轻村民古鲁肯特·迪赛获得事业成功的故事,生活简单的迪赛经过奋斗,最终成为一名工业界大亨。宣传《Guru》的电影片花介绍说,迪赛首先是个村民,后来被人认为是幻想家,最终获得了成功。
动漫设计是通过现代艺术之理念和现代艺术之能力实践的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理性思维和创作鉴赏能力;能使用三维动画软件工具进行三维影视动画艺术作品的创作,能够独立完成动画设计、动画编辑、动画创作等创意任务。培养影视动画领域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目标
编辑
本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图形 / 图像、动漫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相关应用领域知识,熟悉图形 / 图像制作环境、具有动漫设计、动漫制作、绘画、广告设计、网页设计等技能、并具有熟练计算机技术操作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在电视台、游戏公司、影视广告公司、影视特技公司、数字媒体及多媒体设计公司、动漫设计制作公司等从事动画片制作、影视广告制作、后期合成等工作。
主要课程
编辑
动漫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
基础素描、基础色彩、Maya、3Dmax、影视特效、电视广告、三维动画、影视后期合成、动漫艺术设计
建筑设计基础、矢量卡通角色绘制 、游戏场景设计制作、影视动画设计制作、游戏角色进阶设计合成、
广告特效动画设计、影视后期特技、卡通造型数字手绘、交互式3D场景游戏设计、影视剪辑输出与包装
课程介绍
编辑
1、动漫(Animation&Comic)产业概论本课程首先介绍文化产业、动漫产业的相关概念,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及动漫产业的发展情况;然后,分别对动画产业、漫画产业、手机动漫产业、网络动漫产业及网络游戏产业做具体介绍。随后,对动漫产业做产业链分析、成功动漫人物案例分析。最后,展望动漫产业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趋势。
2、动漫美术基础一: 人物线描
课程的教学主要培养考生的绘画造型及表现能力,通过短期线描作业实践,训练考生对客观形态的观察、分析、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并不断提高形象思维的审美意识,培养考生建立动漫艺术造型能力,熟练掌握观察、分析、体验、正确表达形体的正确方法,掌握线描表现的基本规律和技巧,逐步提高独立解决构图、造型和控制画面整体效果等问题的艺术修养,为以后专业设计学习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
3、动漫美术基础二:平面与色彩构成
平面与色彩构成原理是动漫专业的设计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对于二维空间中的构成元素有基本的认识和理解,并引导考生了解基本图形元素和色彩的基本规律,增强审美认识,提高对色彩的辨别分析能力,熟练把握色彩心理特征和色彩情感。研究形态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体会形态色彩相互的适应性与共同的表现性,在掌握基本造型、色彩规律的基础上,提高考生形与色彩综合造型的创造能力、鉴赏能力与表现能力,并将其规律用于动漫艺术设计应用之中。
4、动画编导基础
动画编导是动漫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对动画片编剧、导演有基本的理解和掌握,并引导考生了解影视蒙太奇,掌握静态、动态,综合构图,掌握用光技巧和镜头技巧,提高考生的摄像、镜头和画面、音频文件的剪辑水平,计算机技术与编导的能力。
5、角色设定和场景设定
角色设计包括标准造型、转面图、结构图、比例图(其中包括角色与场景的比例、角色与道具的比例)、服饰道具分解图、形体特征说明图等。造型设计关系到影片制作过程中保持角色形象的一致性、对于性格塑造的准确性、动作描绘的合理性等,使学习者具备比较系统的角色设计理念与能力,为今后的动画片制作,打好基础。
场景设计涉及包括影片中各个场景色彩气氛图、平面坐标图、立体鸟瞰图、景物结构分散图。它的主要功能是给导演提供镜头调度、运动主体调度、视点、视距以及视角的选择、画面的构图、景物的透视关系、光影变化以及空间想象的依据,同时是镜头画面设计稿和背景制作者的直接参考资料,也是用来控制和约束整体美术风格、保证叙事合理性和情境动作准确性的重要的形象依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习者具备比较系统的场景设计理念及能力,为日后的动画片制作,打好基础。
6、Flash动画设计
课程目的在于使应考者学习: Flash的入门知识,如何使用Flash的各种绘图工具绘制和编辑图形,Flash动画基础,元件、实例、库及场景的各种操作,声音和视频的应用,动画脚本基础与高级应用,文字字段、组件和时间轴特效,Flash模板与动画发布,以及与Flash相关的几个辅助软件,掌握Flash动画中声音、视频和动画脚本的处理、高级应用。
7、数码矢量图形设计
数码矢量图形设计是本专业重要技术支持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建立图形数码化的基本概念,了解数码矢量图形的基本概念以及矢量图形的特点。课程开设将针对考生的实际情况以 Illustrator或Coreldraw为相关矢量图形设计软件的学习。Illustrator主要针对插图设计、动漫主体绘制等等,Coreldraw主要集美术创作、绘图、版式等等为一体,其目的均为使考生掌握矢量图形的特点与操作方法,矢量图形设计的步骤与技巧,矢量图形的编辑与色彩管理等等。Illustrator绘制的图形更能用于后期合成和三维动画制作中。
8、Photoshop
课程的学习是主要针对数码摄影图像、平面图形、三维动画主体平面渲染、动画背景渲染等等的编辑和制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考生建立对图像合成的后期处理的能力,并了解现代平面图像特效技术特征,掌握图像的编辑、修饰、调整等基本方法和技巧。
9、Painter
Painter是电脑绘图界中最优秀的绘图软件之一,它具有传统绘画的视觉仿真效果和灵活多变的手绘表现方式。
Painter课程中,学习者通过老师形象生动的讲解及实际的操作,不但能够学到Painter的一些基础知识,如:各个菜单所包含的内容及其各自的用法、色彩面板、图层面板、工具箱面板及绘图窗口的认识及用法等,而且还能逐步掌握Painter各种笔刷的属性及笔触的不同、各种特色特效系统的基本用法及在绘画中的实际应用。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学习者将能绘制出漂亮的数码CG作品。
10、动画运动规律
课程所讲授的是动画初步制作环节中的一个关键阶段。使学习者具备比较系统的运动规律理念,熟练掌握运动力学原理、动画中常见的运动规律、人物的运动规律、动物动态运动规律、自然形态的运动规律、动画中的特殊运动技巧、典型动画动作欣赏,为日后的动画制作,尤其是中间画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
11、3DS MAX 软件
课程主要学习 3DS MAX的基础知识,对象的变换,三维建模方法及修改,二维建模及修改,放样建模,复制建模,合成建模,NURBS高等建模,制作材质和贴图,设置灯光、摄影机和环境特效,基础动事,以及粒子和动力学等方面内容。让学生掌握3DS MAX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以及如何使用3DS MAX进行三维动画的设计和制作。对三维动画制作的团队协作有一定的了解。
12、MAYA 软件
课程主要学习 maya动画设计与制作的原理与方法。Maya当今世界顶级的三维动画软件,应用对象是专业的影视广告、角色动画、电影特技等。课程要求学习者掌握和灵活运用maya的常用命令,掌握建模、材质、灯光、摄影机、动画、粒子及渲染的基本原理与制作技巧,同时增强考生的实操动画操作,与团队合作精神。
13、Softimage xsi软件
Softimage是世界上制作电影特技、电视系列片、广告和视频游戏的主要工具。它是由专业动画师设计的强大的三维动画制作工具,它的功能完全涵盖了整个动画制作过程,包括:交互的独立的建模和动画制作工具、SDK和游戏开发工具、具有业界领先水平的mental ray生成工具等。本课程主要让考生系统学习Softimage的建模、材质纹理、灯光、动画以及特效制作的基本方法。
14、After effect
After effect主要学习导入包括DV摄像、平面图像、三维动画等为一体的后期合成课程。After effect软件提供了一套完整的2D和3D合成、动画和视觉效果工具,适用于片头影片、动漫的后期数字制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生可以将不同性质的图像导入软件中,以多种方式进行影片的后期制作,其中包括合成图层,应用和组合复杂的视频和音频特效,对对象和特效进行动画处理等技巧,此课程的学习对动漫设计的后期合成处理具有很强的技术支撑。
15、Combustion
课程不仅介绍Combustion的核心功能,如各种抠像、运动跟踪、颜色调整、基于矢量的无损性的绘画动画、真三维图像合成、网络图像生成;还将采用网络化技术,支持多种专业化设备互相连接、互相嵌套、互相调用、素材共享、节目分段制作、网络生成、统一合成。其制作内容不但包括视音频编辑、特效,而且包括节目渲染包装、三维动画制作等。Combustion将原先在三维动画工作站上成熟的网络渲染技术应用在视频特效的生成上,代表了最新的发展方向。
16、动画制作
让考生综合运用手绘、平面设计、动画脚本(剧本)编写、分镜头制作、三维动画制作渲染输出、影视后期合成、电脑音乐添加等的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全面理解和掌握动漫制作的全部流程。
就业方向
编辑
电视台、广告公司、游戏公司、影视公司、网络公司、网站编辑、新闻出版等单位。
国家政策
编辑
1)《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专家分析指出,振兴规划特别强调要加快数字内容、动漫等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同时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这些都将切实提升我国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2)《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从体制管理、市场经营和创作研究三个方面切入,勾勒出了中国动漫产业的全新版图,中国的动漫产业从此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
①增值税方面:对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动漫企业销售其自主开发生产的动漫软件,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部分,实行即征即退政策。
②企业所得税方面:经认定的动漫企业自主开发、生产动漫产品,可申请享受国家现行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所得税优惠政策。
③营业税方面:对动漫企业为开发动漫产品提供的动漫脚本编撰、形象设计、背景设计、动画设计、分镜、动画制作、摄制、描线、上色、画面合成、配音、配乐、音效合成、剪辑、字幕制作、压缩解码劳务,在2010年12月31日前暂减按3%税率征收营业税。
就业前景
编辑
我国动漫产业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由于动漫人才的历史积累和培训问题,导致了动漫人才的缺失。
一: 从人才需求上看,动漫产业链下游的从业人员与前端的人才需求量的配比,影响着动漫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动漫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缺口近40万人。其中包括了大量的动漫产业链下游的相关从业人员,直接从事动漫产业链前端的人才需求量约为10万人左右,而其中紧缺人才可分为以下六类:故事原创人才、动画软件开发人才、三维动画制作人才、动画产品设计人才、游戏开发人才和动画游戏营销人才。而我国动漫教育基本停留在产业链前端。动漫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大都是从事动画制作的人才,这样看来,动漫专业毕业生的真实就业口径大约只有10万人左右。因此,动漫人才结构的单一性成为影响动漫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就职位类别来看,动漫专业教育的指向标落后于技术更新的速度,引发了动漫专业就业市场人才需求的缺口。 动漫专业的就业岗位分为上色、中间画、原画、分镜、造型、编剧、导演等,其中随着影视编辑技术的发展与3D技术的兴起,中间又包括了像3D建模、影视特效等职位。这些职位都是动漫专业教育的指向标,动漫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必须跟这些职位贴近符合,才能使动漫专业毕业生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如果这些人才培养未能跟上技术进步的速度,就会产生这类人才需求的缺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