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什么数据或达全球第一?

中国什么数据或达全球第一?,第1张

4月10日电 据韩国《朝鲜日报》消息,今年,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预计为1500亿美元,截至2020年有望扩大至2100亿美元。其中,中国大数据总量占比将达20%,成为全球大数据大国,但韩国仍较为落后。

据《经济参考报》早前报道,从工信部、发改委等部委了解到,今年全国“两会”前后,大数据系列推进政策将密集推出。业内纷纷预期,中国大数据产业正在从起步阶段步入黄金期,2020年中国有望成世界第一数据资源大国。

另据韩国《亚洲经济》消息,全球约有53%的企业正积极利用大数据以改善服务,但韩国仍较为落后,IT相关企业中仅5.8%采用大数据系统。

这一数据,中国是韩国的8倍多

4月9日,韩国贸易协会国际贸易研究院发表了中韩大数据交易比较报告。内容显示,2016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为26.7亿美元,2020年有望增加至91.9亿美元。报告指出,中国已经构建了大数据交易平台,企业通过此类平台可自由分享、购买合法的大数据信息。然而2016年韩国大数据市场规模仅为3.3亿美元。2016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是韩国的8倍多。

《亚洲经济》报道称,为提高大数据使用率,中国和韩国均设立了大数据流通及运营机构,持续开发相关市场。即使企业自身不具备数据库,但可以购买大数据商品,用以提高企业生产成本、制定营销战略、改善客户服务等。

韩国贸易协会首席研究员朴昭瑛(音)表示,与大数据市场规模相比,目前韩国大数据商品交易仍处于起步阶段。交易进行的同时,需在改善大数据分享环境、培养相关专家、完善法律制度等方面下功夫。

韩国相关领域人才稀缺 中国人才济济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第4次工业革命,韩国的大企业和科研所正大力探索大数据和人工智能(AI)领域,但却面临人才稀缺的难题。韩媒称,反观中国,相关领域人才济济,两者差距进一步加大。

据业界相关人士透露,韩国的三大通信社正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展开竞争,由于人才稀缺,它们在发展技术的同时,也打响了“抢人大战”,但博士学历以上的人才依然十分稀缺。

《亚洲经济》报道称,数据显示,韩国在大数据领域的人才远远少于中国,在人工智能方面,中国也超越韩国。中国在相关领域平均每年培养博士学历以上人才超2000人,而韩国这一数据仅为20-30人。

对此,有专家表示:“人工智能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可能是更多领域应用的开端。注重科技创新尤其是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中国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早已超过韩国。韩国政府应该出台刺激政策,大力培养相关人才,增强与其他国家的竞争力。”

2010年世界制造业总产出达到10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而制造业世界第一的“宝座”,美国从1895年一直保留至2009年。 也有论者引用联合国的统计数字,发现按2011年年初的汇率计算,中国制造业产值为2.05万亿美元,而美国制造业为1.78万亿美元。 无论怎么说,单就数据而言,制造业在产值上超过了美国,这对中国人是个喜讯。许多分析人士称之为“历史性的超越”。事实上,中国在1830年代制造业产值曾占全球的30%,但随后爆发的鸦片战争,却将该成就打入谷底,到1900年,这个份额降至仅大约6%。之后,中国用了100多年来实现追赶。 比如,从基础工业数据看,2010年中国粗钢产量6.27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4.3%,超过第2至第20名的总和水泥产量18.68亿吨,占世界总产量60%电解铝1565万吨,占世界总量65%精炼铜产量占世界24%,而消费量占世界一半煤炭产量32.4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5%化肥产量占世界35%,化纤产量占世界42.6%玻璃产量占世界50%。除了石油、乙烯,中国的基础工业产能大多名列前茅。 在具体产品上,中国的成绩单同样出众汽车产量1826.47万辆,超过美国,占世界总产量的25%船舶产量占世界41.9%工程机械占世界43%。中国还为世界生产了68%的计算机、50%的彩电、65%的冰箱、80%的空调、70%的手机、44%的洗衣机、70%的微波炉和65%的数码相机……有趣的是,随着黄金投资热在中国兴起,2010年中国还生产了340吨黄金,排名世界第一。 不过,中国庞大的制造业生产能否可持续发展则需要探讨。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国土地、原材料和人工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很多人对“中国制造”能否保持既有优势表示担忧。 据报道,一些零散的“外资”撤离现象确有发生。比如,福特汽车公司宣布,准备在美国本土制造某些汽车零部件,此前中国是他们建新工厂的首选。美国ATM(银行柜员机)供应巨头NCR,已经把部分ATM的生产从中国移回美国。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也准备“回家”建厂,以此为本土创造就业岗位。 在珠三角地区,一家生产高端棒球碳纤维的美国企业准备迁回本土。而高端耳机制造商Sleek Audio,则要从东莞撤走。研究者就此分析,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正出现新的特征,发达国家高附加值产业“转移”之风似乎悄悄刮来。 HIS也称,美国大可不必对失去“第一”过于悲观。因为,美国拥有巨大的劳动生产率优势,体现于这样一个事实:美国在2010年的制造业产出仅略低于中国,但美国制造业只有1150万工人,而中国制造业雇用了1亿人。同时,中国的制造业产出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美国企业的中国子公司”。 广东省经贸厅的一位知情人士认为,“国际金融危机迫使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其国内产业结构,探索实体经济再振兴道路,鼓励高端制造业留在国内,甚至从国外向国内回流。”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甚至预测,将有15%针对北美市场的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到美国。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967家,同比下降5.29%,实际投入外资金额25.45亿美元,同比下降14.42%。不过,这种下降并不足为虑。因为同时,前8个月亚洲10个国家和地区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4496家,同比增长8.66%,实际投入外资金额669.72亿美元,同比增长23.12%。欧盟27国对华投资也保持增速。 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报告没忘了提示,“2010年中国长三角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也还只是西欧国家的25%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预计到2015年,中国劳动力成本将达到西欧劳动力成本的38%。但这一增长还不足以形成转折点。” 华南美国商会发布的《2011华南地区经济情况特别报告》称,75.1%的美国企业在中国的主要业务转为向中国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不再向国外出口,而在2003年该数字不到24%。因此,美资企业加大在华投资力度仍是主流。 该商会会长哈利·赛亚丁对媒体称,中国迁移到其他低成本区域的企业,大多数属于劳动力密集、低技术含量、高耗能的产品再加工制造业,通常对环境影响较大,“迁离中国也是件好事”。 “中国制造”的得与失 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对全球超过100个国家的产业市场份额及竞争力指标进行分析,中国同样位居全球首位。 但是,发布方反而更多谈到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认为,“中国制造”面临资源环境和成本上升的巨大压力,产业利润率明显偏低,甚至有“去制造业”或“去工业化”的恶性循环倾向。 温州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这个曾靠制造业迅速崛起的地区,因为遇到产业升级的“天花板”,反而落入融资泡沫的陷阱中。 事实上,“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所遇到的难题,远远比那些简单的数字更复杂。

根据荷兰经济史学家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研究成果,在清朝中期的1820年,其GDP占了全球的33%,即使到了晚清依旧占全球GDP的11%。

所以一句麦迪逊的这个结论,清朝中前期中国确实是全球GDP最高的国家。这一时期的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经济规模要比我国小得多。比如在1820年英国的GDP占全球的比重只有6%左右,还不到我国的1/5。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我国当时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所以即使我国的GDP总量全球第一,但是我们的人均量并不高。1820年当时的英国在快速的推进工业近代化,他们人均GDP比我国要高得多。

况且在那个时候,我国完全是农业经济国家。 GDP百分之七八十依靠的是农业,另外百分之二三十靠的是手工业和商业。所以从经济结构看,我国还是一个纯粹的农业社会。而当时的英国,工业产出占经济的比重已经很高了。

正是因为经济结构的落后,使得清朝将经济实力整合为军事实力的能力非常弱。这一点从财政收入就可以看得出来。就拿1820年来说,中国的GDP总量接近英国的6倍。但是我们的财政收入却远低于它。清朝一年的财政收入大概是4,000万两白银,英国一年的财政收入是5,000万英镑(折合超过1.5亿两白银),是我国的三倍多。

所以虽然在经济规模上,清朝和英国不是在一个量级,由于清朝是完全的农业国家,而英国已经是一个工业国家,因此英国的动员能力和战争能力远高于清朝。最终在第1次鸦片战争中万里之外的英国,竟然击败了坐拥80万常备军队的清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原文地址:https://www.xiayuyun.com/zonghe/1436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9
下一篇2023-03-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