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的硬盘知识

全面的硬盘知识,第1张

硬盘,英文“hard-disk”简称HD 。是一种储存量巨大的设备,作用是储存计算机运行时需要的数据。

体现硬盘好坏的主要参数为传输率,其次的为转速、单片容量、寻道时间、缓存、噪音和S.M.A.R.T.

1956年IBM公司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块硬盘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它的数据为:容量5MB、盘片直径为24英寸、盘片数为50片、重量上百公斤。盘片上有一层磁性物质,被轴带着旋转,有磁头移动着存储数据,实现了随机存取。

1970年磁盘诞生

1973年IBM公司制造出了一台640MB的硬盘、第一次采用“温彻斯特”技术,是现在硬盘的开端,因为磁头悬浮在盘片上方,所以镀磁的盘片在密封的硬盘里可以飞速的旋转,但有好几十公斤重。

1975年Soft-adjacent layer(软接近层)专利的MR磁头结构产生

1979年IBM发明了薄膜磁头,这意味着硬盘可以变的很小,速度可以更快,同体积下硬盘可以更大。

1979年IBM 3370诞生,它是第一款采用thin-film感应磁头及Run-Length-Limited(RLL)编码配置的硬盘,"2-7"RLL编码将能减小硬盘错误

1986年IBM 9332诞生,它是第一款使用更高效的1-7 run-length-limited(RLL)代码的硬盘。

1989年第一代MR磁头出现

1991年IBM磁阻MR(Magneto Resistive)磁头硬盘出现。带动了一个G的硬盘也出现。磁阻磁头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所以盘片的存储密度可以得到几十倍的提高。意味着硬盘的容量可以作的更大。意味着硬盘进入了G级时代。

1993年GMR(巨磁阻磁头技术)推出,这使硬盘的存储密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认识硬盘

硬盘是电脑中的重要部件,大家所安装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 9x、Windows 2k…)及所有的应用软件(如:Dreamwaver、Flash、Photoshop…)等都是位于硬盘中,或许你没感觉到吧!但硬盘确实非常重要,至少目前它还是我们存储数据的主要场所,那你对硬盘究竟了解多少了?可能你对她一窍不通,不过没关系,请见下文。

一、硬盘的历史与发展

从第一块硬盘RAMAC的产生到现在单碟容量高达15GB多的硬盘,硬盘也经历了几代的发展,下面就介绍一下其历史及发展。

1.1956年9月,IBM的一个工程小组向世界展示了第一台磁盘存储系统IBM 350 RAMAC(Random Access Method of Accounting and Control),其磁头可以直接移动到盘片上的任何一块存储区域,从而成功地实现了随机存储,这套系统的总容量只有5MB,共使用了50个直径为24英寸的磁盘,这些盘片表面涂有一层磁性物质,它们被叠起来固定在一起,绕着同一个轴旋转。此款RAMAC在那时主要用于飞机预约、自动银行、医学诊断及太空领域内。

2.1968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温彻斯特/Winchester”技术,探讨对硬盘技术做重大改造的可能性。“温彻斯特”技术的精隋是:“密封、固定并高速旋转的镀磁盘片,磁头沿盘片径向移动,磁头悬浮在高速转动的盘片上方,而不与盘片直接接触”,这也是现代绝大多数硬盘的原型。

3.1973年IBM公司制造出第一台采用“温彻期特”技术的硬盘,从此硬盘技术的发展有了正确的结构基础。

4.1979年,IBM再次发明了薄膜磁头,为进一步减小硬盘体积、增大容量、提高读写速度提供了可能。

5.80年代末期IBM对硬盘发展的又一项重大贡献,即发明了MR(Magneto Resistive)磁阻,这种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对信号变化相当敏感,使得盘片的存储密度能够比以往20MB每英寸提高了数十倍。

6.1991年IBM生产的3.5英寸的硬盘使用了MR磁头,使硬盘的容量首次达到了1GB,从此硬盘容量开始进入了GB数量级。

7.1999年9月7日,Maxtor宣布了首块单碟容量高达10.2GB的ATA硬盘,从而把硬盘的容量引入了一个新里程碑。

8.2000年2月23日,希捷发布了转速高达15,000RPM的Cheetah X15系列硬盘,其平均寻道时间只有3.9ms,这可算是目前世界上最快的硬盘了,同时它也是到目前为止转速最高的硬盘;其性能相当于阅读一整部Shakespeare只花.15秒。此系列产品的内部数据传输率高达48MB/s,数据缓存为4~16MB,支持Ultra160/m SCSI及Fibre Channel(光纤通道) ,这将硬盘外部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了160MB~200MB/s。总得来说,希捷的此款("捷豹")Cheetah X15系列将硬盘的性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9.2000年3月16日,硬盘领域又有新突破,第一款“玻璃硬盘”问世,这就是IBM推出的Deskstar 75GXP及Deskstar 40GV,此两款硬盘均使用玻璃取代传统的铝作为盘片材料,这能为硬盘带来更大的平滑性及更高的坚固性。另外玻璃材料在高转速时具有更高的稳定性。此外Deskstar 75GXP系列产品的最高容量达75GB,这是目前最大容量的硬盘,而Deskstar 40GV的数据存储密度则高达14.3 十亿数据位/每平方英寸,这再次涮新数据存储密度世界记录。

二、硬盘分类

目前的硬盘产品内部盘片有:5.25,3.5,2.5和1.8英寸(后两种常用于笔记本及部分袖珍精密仪器中,现在台式机中常用3.5英寸的盘片);如果按硬盘与电脑之间的数据接口,可分为两大类:IDE接口及SCSI接口硬盘两大阵营。

三、技术规格

目前台式机中硬盘的外形差不了多少,在技术规格上有几项重要的指标:

1.平均寻道时间(average seek time),指硬盘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磁道时所用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注意它与平均访问时间的差别,平均寻道时间当然是越小越好,现在选购硬盘时应该选择平均寻道时间低于9ms的产品。

2.平均潜伏期(average latency),指当磁头移动到数据所在的磁道后,然后等待所要的数据块继续转动(半圈或多些、少些)到磁头下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

3.道至道时间(single track seek),指磁头从一磁道转移至另一磁道的时间,单位为毫秒(ms)。

4.全程访问时间(max full seek),指磁头开始移动直到最后找到所需要的数据块所用的全部时间,单位为毫秒(ms)。

5.平均访问时间(average access),指磁头找到指定数据的平均时间,单位为毫秒。通常是平均寻道时间和平均潜伏时间之和。注意:现在不少硬盘广告之中所说的平均访问时间大部分都是用平均寻道时间所代替的。

6.最大内部数据传输率(internal data transfer rate),也叫持续数据传输率(sustained transfer rate),单位Mb/S(注意与MB/S之间的差别)。它指磁头至硬盘缓存间的最大数据传输率,一般取决于硬盘的盘片转速和盘片数据线密度(指同一磁道上的数据间隔度)。注意,在这项指标中常常使用Mb/S或Mbps为单位,这是兆位/秒的意思,如果需要转换成MB/S(兆字节/秒),就必须将Mbps数据除以8(一字节8位数)。例如,WD36400硬盘给出的最大内部数据传输率为131Mbps,但如果按MB/S计算就只有16.37MB/s(131/8)。

7.外部数据传输率:通称突发数据传输率(burst data transfer rate),指从硬盘缓冲区读取数据的速率,在广告或硬盘特性表中常以数据接口速率代替,单位为MB/S。目前主流硬盘普通采用的是Ultra ATA/66,它的最大外部数据率即为66.7MB/s,而在SCSI硬盘中,采用最新的Ultra 160/m SCSI接口标准,其数据传输率可达160MB/s,采用Fibra Channel(光纤通道),最大外部数据传输将可达200MB/s。在广告中我们有时能看到说双Ultra 160/m SCSI的接口,这理论上将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了320MB/s,但目前好像还没有结合有此接口的产品推出。

8.主轴转速:是指硬盘内主轴的转动速度,目前ATA(IDE)硬盘的主轴转速一般为5400~7200rpm,主流硬盘的转速为7200RPM,至于SCSI硬盘的主轴转速可达一般为7200~10,000RPM,而最高转速的SCSI硬盘转速高达15,000RPM(即希捷“捷豹X15”系列硬盘)。

9.数据缓存:指在硬盘内部的高速存储器:目前硬盘的高速缓存一般为512KB~2MB,目前主流ATA硬盘的数据缓存应该为2MB,而在SCSI硬盘中最高的数据缓存现在已经达到了16MB。对于大数据缓存的硬盘在存取零散文件时具有很大的优势。

10.硬盘表面温度:它是指硬盘工作时产生的温度使硬盘密封壳温度上升情况。这项指标厂家并不提供,一般只能在各种媒体的测试数据中看到。硬盘工作时产生的温度过高将影响薄膜式磁头(包括GMR磁头)的数据读取灵敏度,因此硬盘工作表面温度较低的硬盘有更好的数据读、写稳定性。如果对于高转速的SCSI硬盘一般来说应该加一个硬盘冷却装置,这样硬盘的工作稳定性才能得到保障。

11.MTBF(连续无故障时间):它指硬盘从开始运行到出现故障的最长时间,单位是小时。一般硬盘的MTBF至少在30000或40000小时。这项指标在一般的产品广告或常见的技术特性表中并不提供,需要时可专门上网到具体生产该款硬盘的公司网址中查询。

四、接口标准

ATA接口,这是目前台式机硬盘中普通采用的接口类型。

ST-506/412接口:

这是希捷开发的一种硬盘接口,首先使用这种接口的硬盘为希捷的ST-506及ST-412。ST-506接口使用起来相当简便,它不需要任何特殊的电缆及接头,但是它支持的传输速度很低,因此到了1987年左右这种接口就基本上被淘汰了,采用该接口的老硬盘容量多数都低于200MB。早期IBM PC/XT和PC/AT机器使用的硬盘就是ST-506/412硬盘或称MFM硬盘,MFM(Modified Frequency Modulation)是指一种编码方案 。

ESDI接口:

即(Enhanced Small Drive Interface)接口,它是迈拓公司于1983年开发的。其特点是将编解码器放在硬盘本身之中,而不是在控制卡上,理论传输速度是前面所述的ST-506的2…4倍,一般可达到10Mbps。但其成本较高,与后来产生的IDE接口相比无优势可言,因此在九十年代后就补淘汰了

IDE及EIDE接口:

IDE(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的本意实际上是指把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我们常说的IDE接口,也叫ATA(Advanced Technology Attachment)接口,现在PC机使用的硬盘大多数都是IDE兼容的,只需用一根电缆将它们与主板或接口卡连起来就可以了。 把盘体与控制器集成在一起的做法减少了硬盘接口的电缆数目与长度,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得到了增强,硬盘制造起来变得更容易,因为厂商不需要再担心自己的硬盘是否与其它厂商生产的控制器兼容,对用户而言,硬盘安装起来也更为方便。

ATA-1(IDE):

ATA是最早的IDE标准的正式名称,IDE实际上是指连在硬盘接口的硬盘本身。ATA在主板上有一个插口,支持一个主设备和一个从设备,每个设备的最大容量为504MB,ATA最早支持的PIO-0模式(Programmed I/O-0)只有3.3MB/s,而ATA-1一共规定了3种PIO模式和4种DMA模式(没有得到实际应用),要升级为ATA-2,你需要安装一个EIDE适配卡。

ATA-2(EIDE Enhanced IDE/Fast ATA):

这是对ATA-1的扩展,它增加了2种PIO和2种DMA模式,把最高传输率提高到了16.7MB/s,同时引进了LBA地址转换方式,突破了老BIOS固有504MB的限制,支持最高可达8.1GB的硬盘。如你的电脑支持ATA-2,则可以在CMOS设置中找到(LBA,LogicalBlock Address)或(CHS,Cylinder,Head,Sector)的设置。其两个插口分别可以连接一个主设备和一个从设置,从而可以支持四个设备,两个插口也分为主插口和从插口。通常可将最快的硬盘和CD—ROM放置在主插口上,而将次要一些的设备放在从插口上,这种放置方式对于486及早期的Pentium电脑是必要的,这样可以使主插口连在快速的PCI总线上,而从插口连在较慢的ISA总线上。

ATA-3(FastATA-2):

这个版本支持PIO-4,没有增加更高速度的工作模式(即仍为16.7MB/s),但引入了简单的密码保护的安全方案,对电源管理方案进行了修改,引入了S.M.A.R.T(Self-Monitoring,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自监测、分析和报告技术)

ATA-4(UltraATA、UltraDMA、UltraDMA/33、UltraDMA/66):

这个新标准将PIO-4下的最大数据传输率提高了一倍,达到33MB/s,或更高的66MB/s。它还在总线占用上引入了新的技术,使用PC的DMA通道减少了CPU的处理负荷。要使用Ultra-ATA,需要一个空闲的PCI扩展槽,如果将UltraATA硬盘卡插在ISA扩展槽上,则该设备不可能达到其最大传输率,因为ISA总线的最大数据传输率只有8MB/s 。其中的Ultra ATA/66(即Ultra DMA/66)是目前主流桌面硬盘采用的接口类型,其支持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率为66.7MB/s。

Serial ATA:

新的Serial ATA(即串行ATA),是英特尔公司在今年IDF(Intel Developer Forum,英特尔开发者论坛) 发布的将于下一代外设产品中采用的接口类型,就如其名所示,它以连续串行的方式传送资料,在同一时间点内只会有1位数据传输,此做法能减小接口的针脚数目,用四个针就完成了所有的工作(第1针发出、2针接收、3针供电、4针地线)。这样做法能降低电力消耗,减小发热量。最新的硬盘接口类型ATA-100就是Serial ATA是初始规格,它支持的最大外部数据传输率达100MB/s,上面介绍的那两款IBM Deskstar 75GXP及Deskstar 40GV就是第一次采用此ATA-100接口类型的产品。在2001年第二季度将推出Serial ATA 1x标准的产品,它能提高150MB/s的数据传输率。对于Serial ATA接口,一台电脑同时挂接两个硬盘就没有主、从盘之分了,各设备对电脑主机来说,都是Master,这样我们可省了不少跳线功夫。

SCSI接口:

SCSI就是指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它最早研制于1979,原是为小型机的研制出的一种接口技术,但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现在它被完全移植到了普通PC上。现在的SCSI可以划分为SCSI-1和SCSI-2(SCSI Wide与SCSI Wind Fast),最新的为SCSI-3,不过SCSI-2是目前最流行的SCSI版本。 SCSI广泛应用于如:硬盘、光驱、ZIP、MO、扫描仪、磁带机、JAZ、打印机、光盘刻录机等设备上。它的优点非常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适应面广; 使用SCSI,你所接的设备就可以超过15个,而所有这些设备只占用一个IRQ,这就可以避免IDE最大外挂15个外设的限制。

2、多任务;不像IDE,SCSI允许对一个设备传输数据的同时,另一个设备对其进行数据查找。这将在多任务操作系统如Linux、Windows NT中获得更高的性能。

3、宽带宽;在理论上,最快的SCSI总线有160MB/s的带宽,即Ultra 160/s SCSI;这意味着你的硬盘传输率最高将达160MB/s(当然这是理论上的,实际应用中可能会低一点)。

4、少CPU占用率

从最早的SCSI到现在Ultra 160/m SCSI,SCSI接口具有如下几个发展阶段

1、SCSI-1 —最早SCSI是于1979年由美国的Shugart公司(Seagate希捷公司的前身)制订的,并于1986年获得了ANSI(美国标准协会)承认的SASI(Shugart Associates System Interface施加特联合系统接口)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指的SCSI -1,它的特点是,支持同步和异步SCSI外围设备;支持7台8位的外围设备最大数据传输速度为5MB/S;支持WORM外围设备。

2、SCSI-2 —90年代初(具体是1992年),SCSI发展到了SCSI-2,当时的SCSI-2 产品(通称为Fast SCSI)是能过提高同步传输时的频率使数据传输率提高为10MB/S,原本为8位的并行数据传输称为:Narrow SCSI;后来出现了16位的并行数据传输的WideSCSI,将其数据传输率提高到了20MB/S 。

3、SCSI-3 —1995年推出了SCSI-3,其俗称Ultra SCSI,全称为SCSI-3 Fast-20 Parallel Interface(数据传输率为20M/S)它采用了同步传输时钟频率提高到20MHZ以提高数据传输的技术,因此使用了16位传输的Wide模式时,数据传输即可达到40MB/s。其允许接口电缆的最大长度为1.5米。

4、1997年推出了Ultra 2 SCSI(Fast-40),其采用了LVD(Low Voltage Differential,低电平微分)传输模式,16位的Ultra2SCSI(LVD)接口的最高传输速率可达80MB/S,允许接口电缆的最长为12米,大大增加了设备的灵活性。

5、1998年9月更高的数据传输率的Ultra160/m SCSI(Wide下的Fast-80)规格正式公布,其最高数据传输率为160MB/s,这将给电脑系统带来更高的系统性能。

现有最流行的串行硬盘技术

随着INTEL的915平台的发布,最新的ICH6-M也进入了我们的视野。而ICH6除了在一些电源管理特性方面有所增强外,也正式引入了SATA(串行ATA,以下简称SATA)和PCI-E概念。对于笔记本来说,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一直使用着PATA(并行ATA,以下简称PATA)来连接硬盘,SATA的出现无疑是一项硬盘接口的革命。而如今随着INTEL的积极推动,笔记本也开始迈入SATA的阵营。

关于SATA的优势,笔者相信诸位也都有了解。确实,比起PATA,SATA有着很多不可比拟的优势,而笔者将在本文中透过技术细节来多其进行分析。相信您读完本文后会对SATA有着更深入的了解。另外由于本文主要针对笔记本和台式机,所以诸如RAID等技术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

串行通信和并行通信

再进行详细的介绍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串行通信和并行通信的特点。

一般来说,串行通信一般由二根信号线和一根地线就可完成互相的信息的传送。如下图,我们看到设备A和设备B之间的信号交换仅用了两根信号线和一根地线就完成了。这样,在一个时钟内,二个bit的数据就会被传输(每个方向一个bit,全双工),如果能时钟频率足够高,那么数据的传输速度就会足够快。

如果为了节省成本,我们也可以只用一根信号线和一根地线连接。这样在一个时钟内只有一个bit被传输(半双工),我们也同样可以提高时钟频率来提升其速度。

而并行通信在本质上是和串行通信一样的。唯一的区别是并行通信依靠多条数据线在一个时钟周期里传送更多的bit。下图中,数据线已经不是一条或者是两条,而是多条。我们很容易知道,如果有8根数据线的话,在同一时钟周期内传送的的数据量是8bit。如果我们的数据线足够多的话,比如PCI总线,那一个周期内就可以传送32bit的数据。

在这里,笔者想提醒各位读者,对于一款产品来说,用最低的成本来满足带宽的需要,那就是成功的设计,而不会在意你是串行通信还是并行通信,也不会管你的传输技术是先进还是落后。

PATA接口的速度

我们知道,ATA-33的速度为33MB/S,ATA-100的速度是100MB/S。那这个速度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总线上的时钟频率,比如ATA-100是25MHz,PATA的并行数据线有16根,一次能传送16bit的数据。而ATA-66以上的规范为了降低总线本身的频率,PATA被设计成在时钟的上下沿都能传输数据(类似DDR的原理),使得在一个时钟周期内能传送32bit。

这样,我们很容易得出ATA-100的速度为:25M*16bit*2=800Mbps=100MByte/s。

PATA的局限性

在相同频率下,并行总线优于串行总线。随着当前硬盘的数据传输率越来越高,传统的并行ATA接口日益逐渐暴露出一些设计上的缺陷,其中最致命的莫过于并行线路的信号干扰问题。

那各信号线之间是如何干扰的呢?

1,首先是信号的反射现象。从南桥发出的PATA信号,通过扁长的信号线到达硬盘(在笔记本上对应的也有从南桥引出PATA接口,一直布线到硬盘的接口)。学过微波通信的读者肯定知道,信号在到达PATA硬盘后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反弹,而反弹的信号必将叠加到当前正在被传输的信号上,导致传输中数据的完整性被破坏,引起接受端误判。

所以在实际的设计中,都必须要设计相应的电路来保证信号的完整性。

我们看到,从南桥发出的PATA信号一般都需要经过一个排阻才发送到PATA的设备。我们必须加上至少30个电阻(除了16根数据线,还有一些控制信号)才能有效的防止信号的反弹。而在硬盘内部,硬盘厂商会在里面接上终端电阻以防止引号反弹。这不仅对成本有所上升,也对PCB的布局也造成了困扰。

当然,信号反弹在任何高速电路里都会发生,在SATA里我们也会看到终端电阻,但因为SATA的数据线比PATA少很多,并且采用了差分信号传输,所以这个问题并不突出。

2,其次是信号的偏移问题

理论上,并行总线的数据线的长度应该是一致的。而在实际上,这点很难得到保证。信号线长度的不一致性会导致某个信号过快/过慢到达接受端,导致逻辑误判。不仅如此,导致信号延迟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线路板上的分布电容、信号线在高频时产生的感抗等都会引起信号的延迟。

如图,在左侧南桥端我们发送的数据为[1,1,1,0],在发送到硬盘的过程中,第四个信号由于某种原因出现延迟,在判断时刻还没到达接受端。这样,接受端判断接受到的信号为[1,1,1,1],出现错误。由此也可看出,并行数据线越多,出现错误的概率也越大。

下图是SONY Z1的硬盘转接线,我们看到,设计师做了不少蛇行走线以满足PATA数据线的长度一致性要求。

我们可以很容易想像,信号的时钟越快,被判断信号判断的时间就越短,出现误判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较慢的总线上(上),允许数据信号和判断信号的时间误差为a,而在高速的总线上(下),允许误差为b。速度越快,允许的误差越小。这也是PATA的总线频率提升的局限性,而总线频率直接影响着硬盘传输速度。。。

3,还有是信号线间的干扰(串音干扰)

这种干扰几乎存在与任何电路。和信号偏移一样,串音干扰也是并行通信的通病。由于并行通信需要多条信号线并行走线(以满足长度、分布电容等参数的一致性),而串音干扰就是在这时候导致的。由于信号线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不停的以0,1间变换,导致其周边的磁场变化甚快。通过法拉第定律我们知道,磁场变化越快,切割磁力线的导线上的电压越大。这个电压将导致信号的变形,信号频率越高,干扰愈加严重,直至完全无法工作。串音干扰可以说这是对并行的PATA线路影响最大的不利因素,并且大大限制了线路的长度。

硬盘的恢复主要是靠备份,还有一些比较专业的恢复技术就是要专业学习的了.不过我不专业,现在最常用的就是GHOST,它可以备份任何一个盘付,并生成一个备份文件必要的时候可以用来恢复数据

现在市场上的主要几款硬盘就是迈托,西部数据(WD),希捷(ST),三星,东之,松下,还有最新的那个易拓保密硬盘

【IT168 评测】联想ThinkPad、惠普EliteBook和戴尔Latitude是传统商务笔记本的领军品牌,他们凭借优秀的设计做工、超强的耐用性及卓越安全性和细致周到的售后服务,受到了高端商务人士的亲睐,是政府机构及大型企业采购笔记本的首选。

随着2012年英特尔新一代移动平台的发布,ThinkPad、EliteBook和Latitude系列也全面升级至新一代硬件平台,而我们接下来为大家测试的笔记本,正是这三大旗舰商务品牌中戴尔Latitude系列的新产品——E6230。

Latitude E6230是戴尔Latitude E6000系列中注重移动便携性的一款笔记本,它拥有12.5寸显示屏,搭载65Wh大容量锂电池后,其整机重量为1.71kg,虽然不如现在逐渐流行的超极本轻薄,但为了保证整机的耐用性及稳固性,它在机身内部进行了加固处理,再加上大容量电池,这样的这样的整机重量已经相当轻便了。

▲Latitude E6230机身尺寸

当然作为Latitude系列的一员,戴尔E6320不仅是拥有超强的耐用性和稳定性,而且它还非常注重用户数据的安全性,采取智能卡、指纹识别等手段进行用户识别,防止资料被窃取;同时英特尔vPro技术的加入,降低了IT经理管理维护笔记本电脑的难度;全新一代酷睿处理器的使用提升了整机的性能……那么接下来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测试。

${PageNumber}

沉稳清爽外观 金属框架让机身更坚固

在整体外观设计上,戴尔新一代Latitude E6230延续了上一代Latitude E6220的外观模具设计,采用深邃的灰色和银白色相搭配,与商务惯用的黑色相比更加清爽明亮。

▲阳极氧化铝顶盖

在机身的用料方面,Latitude E6230采用Tri-Metal 镁合金外壳,其坚固性比普通的ABS工程塑料高出170%,而且E6230机身顶盖表面经阳极氧化铝处理,具有更强的抗腐蚀性和耐磨性。

▲镁合金内部框架

为了进一步加强笔记本的稳固程度,Latitude E6230配备了镁合金内部框架、强化钢转轴和粉末涂层底座,能够大幅提升电脑的抗摔、抗震等能力,保证用户可以应付各种恶劣的工作环境。

▲12.5英寸防眩光雾面显示屏

Latitude E6230屏幕边框设计成磨砂质感,其屏幕边框下面还具有LCD保护封条和用于进一步增强屏幕保护的LCD减震器,可对笔记本显示屏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除此以外,防眩光雾面显示屏还可减少屏幕反光对显示效果的影响。

▲使用舒适度键盘

虽然戴尔大部分笔记本都转向了巧克力键盘,但Latitude E6230依然保持了原有键盘的设计,拥有较为不错的使用体验。而且E6230的键盘还是一款防泼溅键盘,可抵御液体溅入,对笔记本内部部件的侵蚀。

▲触摸板使用舒适

通常像Latitude这样的高端商务系列笔记本都会配置指点杆,但12.5寸的Latitude E6230并没有提供指点杆。不过其搭载的触摸板的使用手感较为出色,虽然面积不大,但触感顺滑光标定位准确,分离式触摸板按键使用舒适。

▲键盘左上方设置音量调节快捷键

与影音娱乐笔记本相比,Latitude E6230的快捷键设置相对简单,仅提供了静音键和音量大小调节按钮。不过这样简单的设计要比那些繁复的影音快捷键来的实在,尤其是在开会的时候,快速静音避免了笔记本突然发出声响的尴尬。

${PageNumber}

智能卡指纹识别提升安全性 vPro让管理更轻松

▲左侧掌托是和非接触式智能卡的感应区右侧设有指纹识别

数据信息是最宝贵的资产,数据的遗失和泄露往往意味着财产损失、工作成果被毁。所以高端商务笔记本通常都会采取多种方法加强对数据的保护,戴尔Latitude E6230也不例外,它提供了指纹识别、非接触式智能卡和密码三种登录方式,可阻止第三方软件的侵入,阻止任何非法登录,可有效控制有权访问数据的用户。

▲支持英特尔AT防盗技术

在智能卡以及指纹识别、开机密码这三道屏障以外,戴尔Latitude E6230还支持英特尔AT技术(Intel Anti-Theft Technology),它是英特尔提供的一种防盗技术,当笔记本遗失的时候,可通过内部侦测机制或远程服务器触发启动,从而对遗失或被盗的笔记本加锁,使其完全无法使用。同时一旦找回失窃的笔记本还可以轻松重新激活系统。

▲硬盘外部设有DELL Strike Zone硬盘防震减震垫

除了对外界入侵的防护,作为一款移动终端设备,难免会有跌落的状况发生,如果没有在物理层面采取防护措施,机械硬盘中的数据就有可能受到威胁。戴尔Latitude E6230为防止这种状况的发生,采取了有效的防护措施,借助戴尔快速响应自由落体传感器和Strike Zone,在13-75cm的跌落距离下,当监测到笔记本降落到12.7CM 时,可瞬时复位磁头,迅速保护硬盘;跌落后,DELL Strike Zone硬盘防震减震垫能够有效减少硬盘震动,为硬盘提供多重保护,确保其中的数据安全。

▲Latitude E6230支持英特尔的vPro技术

作为一款面向大型企业及政府机构的高端商务笔记本,戴尔Latitude E6230不仅仅拥有出色的安全性,为方便企业中IT部门的管理,E6230还支持英特尔的vPro技术,可通过Intel主动管理技术(AMT),允许IT 经理们远程管理和修复联网上的计算机,从而节省了用户的时间和计算机维护成本。

${PageNumber}

接口配置充足 最多可扩展3屏显示

▲接口配置齐全

Latitude E6230的接口设计比较主流,提供了2个USB3.0、1个eSATA/USB两用接口、VGA、HDMI和网卡接口,基本可以满足我们日常使用的需求。

▲接口间距较大

在接口布局方面,戴尔Latitude E6230机身两侧接口间距较大,即使插入VGA、HDMI和3个普通大小的U盘,也不会互相干扰的情况,提升了接口的利用率。

▲可扩展三屏显示相同的内容

从上面的接口配置可以看到,Latitude E6230提供了2个视频接口,但是同时插入两台显示器以后,只能实现2个屏幕显示,不过Latitude E6230采用最新一代英特尔酷睿处理器,配合相应的无线网卡支持英特尔WID I3.0技术,通过该技术可实现上图展示的3屏显示。

▲三屏拼接显示不同的内容

英特尔WIDI 3.0技术支持1080P全高清视频输出,通过特定的无线路由器可实现无线视频传输,再加上笔记本自带的显示屏和HDM或者VGA接口外接的显示器,可扩展3屏显示。它不仅可在三个屏幕上显示相同的内容,而且也能实现三屏拼接,在三个屏幕上显示不同的窗口。

▲可外接扩展坞

虽然Latitude E6230在笔记本中的接口配置已经相当齐全,但为了更好的用户服务,E6230机身底部设置了扩展坞接口,可通过该接口外扩更多的接口,比如常见的USB接口、HDMI接口、DVI接口以及一些不太常用的RS232接口、并行接口等,以满足连接更多的外部设备的使用需求。

▲底部挡板可拆卸

在底部戴尔Latitude E6230底面设有一整块金属挡板,只需拧下一颗螺丝机即可将底板取下,对内存和硬盘进行升级,对处理器风扇进行灰尘清理等操作。

${PageNumber}

硬件配置很旗舰 整机性能满足办公需求

一款优秀的商务笔记本,不仅需要较高的安全性及耐用性,而且还要提供卓越的硬件性能,应对各种复杂的办公软件,所以戴尔Latitude E6230搭载最新的英特尔i5 3320M处理器,4GB DDR3-1600内存和32GB 7200转硬盘,为大家提供较为充裕的整机性能。

戴尔 Latitude E6230

参数名称参数规格

处理器

英特尔酷睿i5 3320M

芯片组

QM77

内存

2×2GB DDR3-1600

显卡

HD4000核芯显卡

硬盘

320GB 7200转

显示屏

12.5英寸(分辨率1366×768)

电池规格

11.1V/65Wh

无线网卡

Intel Centrino Ultimate-N 6300 AGN

有线网卡

Intel 82579LM

笔记本尺寸/重量

309x249x25.89~26.31mm/1.71kg

价格

新品上市

除了优秀的核心硬件外,Latitude E6230在其他配置上也相当给力,它采用英特尔新一代移动平台中最高端的QM77芯片组,配合英特尔N 6300 AGN无线网卡和第三代酷睿i5处理器,不仅支持WIDI 3.0,而且还支持英特尔vPro技术,这是普通家用笔记本所不具备的。

▲处理器性能(数值越大越好)

新制成新工艺让英特尔新一代CPU拥有更加卓越的性能,从上面CPU性能的测试成绩来看,新一代i5 3320M的处理能力已达到上一代双核芯i7的水平,完全满足我们日常办公的使用需求。

▲SYSmark 2007总成绩

凭借性能出色的处理器,戴尔Latitude E6230在SYSmark 2007的测试中表现非常优秀,其212分的总成绩,超过目前主流笔记本的平均水平,可较好的满足Photoshop、After Effects 、3ds Max等专业软件的需求。

戴尔Latitude E6230测试成绩汇总

测试项目得分

SYSMaek 2007

E-Learning

187

VideoCreation

229

Productivity

211

3D

223

总分

212

PCMark VANTAGE

Memories

4850

TV and Movies

4768

Gaming

5789

Music

7764

Communication

11094

Productivity

6945

HDD

4186

总分

7641

CINEBENCH

R10

多线程

5625

单线程

11617

3Dmark VANTAGE

GPU

16020

CPU

10333

总分

E14082

综合整体测试成绩来看,作为一款便携商务笔记本,Latitude E6230整机性能完全满足主流办公应用的需求,而且HD4000核芯显卡还可提供不错的3D图形性能,可在中低画质下应对主流的3D游戏,与上代产品相比具有更好的影音娱乐性能。不过比较遗憾的是,我们测试的这款Latitude E6230搭载的是7200转机械硬盘,它的性能与SSD固态硬盘直接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如果您希望获得更好的使用体验,建议选择搭载SD固态硬盘的版本。

${PageNumber}

近8小时续航 机身表面发热控制出色

▲电池使用时间近8小时

在电池使用时间上,得益于11.1V/65Wh大容量锂电池的使用,在以办公应用位主的MobileMark 2007电池使用时间测试中运行了7小时57分钟(477分钟),在相同测试环境下与同类笔记本相比表现出色。不过也正是为了提供更长的电池使用时间,戴尔Latitude E6230配置的大容量电池增加了机身重量和体积。

▲键盘面及机身底面发热图

在机身表面发热量方面,E6230保虽然机身体积小巧,但机身表面温度并不很高,键盘面最高温度39.2℃,机身底部散热孔附近最高温度46.9℃。从上面的发热图来看,Latitude E6230机身表面热量分布均匀,没有明显热量堆积现象,实际使用起来比较舒适。

总结:

全新一代Latitude E6230搭载全新的英特尔酷睿i5处理器,配合4GB DDR3-1600内存,320GB 7200转硬盘,提供了出色的硬件性能,满足日常办公应用的需求。除此以外,QM77芯片组和英特尔N 6300 AGN无线网卡的加入,使Latitude E6230可以支持英特尔vPro技术,降低了IT经理对企业内电脑的管理和维护的难度。

▲测试数据汇总

在整机外观设计方面,Latitude E6230延续了上一代Latitude系列稳重清爽的外形,配置丰富的接口种类和充裕的接口数量、搭载使用舒适的键盘和触摸板、选用防眩光雾面显示屏,提供了出色的使用体验。而且非接触式智能卡、指纹识别、硬盘防震减震垫、镁合金内部框架等设计增强了整机的安全性及耐用性,再加上近8小时的电池使用时间和小巧轻便的机身,Latitude E6230在新一代高端商务笔记本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原文地址:https://www.xiayuyun.com/zonghe/1534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21
下一篇2023-03-2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