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网联盟的发展历史

万维网联盟的发展历史,第1张

万维网(World Wide Web)是作为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一个项目发展起来的,在那里 Tim Berners-Lee 开发出万维网的雏形。Tim Berners-Lee- 万维网的发明人和万维网联盟的主任。

万维网联盟,又称W3C理事会。1994年10月在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实验室成立。建立者是万维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

万维网联盟是国际最著名的标准化组织。1994年成立后,至今已发布近百项相关万维网的标准,对万维网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万维网联盟拥有来自全世界40个国家的400多个会员组织,已在全世界16个地区设立了办事处。2006年4月28日,万维网联盟在中国内地设立首个办事处。

W3C 在 1994 年被创建的目的是,为了完成麻省理工学院(MIT)与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CERN)之间的协同工作,并得到了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和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的支持。

W3C 致力于实现所有的用户都能够对 web 加以利用(不论其文化教育背景、能力、财力以及其身体残疾)。

W3C 同时与其他标准化组织协同工作,比如 Internet 工程工作小组(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无线应用协议(WAP)以及 Unicode 联盟(Unicode Consortium)。

W3C 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 (MIT CSAIL),总部位于法国的欧洲信息数学研究联盟(ERCIM) 和日本的庆应大学(Keio University)联合运作,并且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分支办事处。

万维网,常简称为Web,中文名字为“万维网”,"环球网"等。

分为Web客户端和Web服务器程序。 WWW可以让Web客户端(常用浏览器)访问浏览Web服务器上的页面。 是一个由许多互相链接的超文本组成的系统,通过互联网访问。

在这个系统中,每个有用的事物,称为一样“资源”;并且由一个全局“统一资源标识符”(URI)标识;这些资源通过超文本传输协议(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传送给用户,而后者通过点击链接来获得资源。

万维网并不等同互联网,万维网只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是靠着互联网运行的一项服务。

扩展资料:

万维网、因特网的区别:

1.因特网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最初名为“阿帕网”(ARPAnet)是一个军用研究系统,后来又成为连接大学及高等院校计算机的学术系统,则已发展成为一个覆盖五大洲150多个国家的开放型全球计算机网络系统,拥有许多服务商。

普通电脑用户只需要一台个人计算机用电话线通过调制解调器和因特网服务商连接,便可进入因特网。但因特网并不是全球唯一的互联网络。

2.万维网是无数个网络站点和网页的集合,它们在一起构成了因特网最主要的部分(因特网也包括电子邮件、Usenet以及新闻组)。

它实际上是多媒体的集合,是由超级链接连接而成的。我们通常通过网络浏览器上网观看的,就是万维网的内容。关于万维网以及浏览万维网的一些世界语术语,我将在以后所发的帖子中陆续作些介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www

万维网于1989年起源于欧洲的一个国际核能研究院中,一个科学家发现:随着研究发展,研究院里文件不断更新,人员流动很大,很难找到相关的最新的资料。他借用了50年代出现的“超文本”的概念,提出了一个建议:服务器维护一个目录,目录的联结指向每个人的文件;每个人维护自己的文件,保证别人访问的时候总是最新的文档。这个提议文档现在依然可以在国际万维网组织W3C的网站上找到。(http://www.w3.org/History/1989/proposal.html) 超文本与计算机网络结合在一起,新世界向我们打开了大门。

实际上我们看报纸时经常可以看到“上月曾报道的xxxx一案有了进展…”或者“据《XX日报》消息…”。利用超文本,我们就可以把相互关联的文章串起来,得到完整的知识。超文本并不是专门为互联网设计的,但是超文本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如虎添翼。当时互联网上的应用主要由新闻组、电子邮件、远程登陆、Gopher(这个服务在传入中国之前已经式微,所以没有中文名字),在互联网上超文本互相联结,就形成纵横交错的万维网(World Wide Web)。 World Wide Web这个词很奇怪:它的缩写WWW比这个词还长(你试读一下“大不溜大不溜大不溜”和“我外喂”)。

在万维网上你看到一篇文章可能存储在北京的一台服务器上,上面有一个联结,点击这个联结之后打开另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可能存储在柏林的一台服务器上…但是读者并不需要知道这些,只需要相关的文章一篇接一篇地显示在屏幕上,这就足够了----这就是万维网无处不在的魅力。

其实,你也可以做出超文本文件。打开记事本输入下面两行:

我的第一个超文本文件

<A HREF="”第二个.HTM”">联结下一个</A>

保存成“第一个.HTM”,再用记事本输入:

第二个超文本文件

<A HREF="”第一个.HTM”">上一个</A>

保存成“第二个.HTM”,

用专用软件-------在万维网刚出现的时候,浏览器软件当然是专用软件了,现在已经普及-------也就是IE,来打开“第一个.HTM”,IE就会显示:

我的第一个超文本文件联结下一个

点击带下划线的“联结下一个”,浏览器就会显示

第二个超文本文件上一个

哈,很简单,我们把两个独立的文件联结起来了。

正是因为简单,任何人都可以用一个文本编辑工具写出超文本文件,所以超文本文件没有计算机平台的限制,UNIX、苹果机、Windows都可以实现----这正是她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

第一代浏览器的使用仅限于科学研究者和计算机狂热者。1993年之后Mosaic、Netscape推出新的浏览器,并发展了HTML标准之后,万维网声色俱全,大众对它发生了兴趣,广大商家也敏锐地看到商机,纷纷成立网站,报纸、杂志关于万维网的报道长篇累牍,相关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拨打长途电话大多是用IP电话吧,IP电话就是通过互联网来传递语音。虽然IP电话并不是万维网的应用,但是这未尝不是万维网的急速发展吸引资金促进互联网发展的结果!

在这里我澄清以下几个概念:互联网(Internet)是全球计算机网络,提供电子邮件、新闻组、网页浏览的服务;我们每天收发电子邮件,形成一个“电子邮件网”;我们每天上网浏览新闻、查找资料,这些供你浏览的服务器也形成了一个网:万维网(World Wide Web)。

上面我们只提到我们向服务器索要文本、图片。其实,我们还可以发一些信息给服务器,让它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这就是“交互”。比如,我们在搜索引擎里输入一个词让它搜索,或者我们在论坛输入用户名、密码,输入我们的文章,服务器就接收过去,保存在它的数据库中。服务器接收数据的标准叫做“公共网关接口(Common Gateway Interface, 简称CGI)。早期的CGI软件都使用Perl语言写的,因此也有人把Perl称作CGI语言。其实几乎所有的计算机语言都可以做CGI软件,现在经常能听到的是ASP、PHP、JSP、ISAPI等等。

有人说:CGI是服务器的事情,我作为用户不用关它。其实,当你拨号上网时,你就获得了一个全球唯一的IP地址,这时候你的计算机与那些服务器是平等的,不要妄自菲薄,看轻了自己!你甚至可以在你的计算机上建立一个网站,让别人来浏览;当你建设了自己的网站,用ASP或者其他语言制作了CGI程序,接收访问者发来的问候,你就能享受建设网站的喜悦,更好地理解这个互联世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原文地址:https://www.xiayuyun.com/zonghe/164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13
下一篇2023-02-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