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常用于衡量某个指标(比如,皮层厚度)在多次测量中的一致性/相似性(即信度)。在概念上,ICC等于真实的(被试间)变异除以观测的变异,观测的变异等于真实的变异加上噪声变异。比如,ICC=0.5表示真实变异和噪声变异相同。ICC越高,表明观测/测量越可靠。ICC的理论范围在0-1,一般地,ICC位于0-0.5之间表示信度差,0.5-0.75表示中等,0.75-0.9表示好,0.9-1表示极好(也存在其他分类标准)。
信度的现实意义在于,如果信度低,那么对于检测同样的效果量,需要更大的样本量
根据如何计算ICC,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即ICC(1,1), ICC(2,1)和ICC(3,1)。ICC(2,1)也表示为ICC(A,1),ICC(3,1)也表示为ICC(C,1)。在MRI脑成像中,ICC(2,1)似乎是最常用的。ICC(2,1)和ICC(3,1)的区别在于是否考虑多次测量之间的系统性噪声,直观来说,就是ICC(2,1)对变量的均值敏感,ICC(3,1)对变量的均值不敏感。作为对比,熟知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对于变量的均值和方差都不敏感,只对变量之间的协方差敏感。
在具体估计方法上,常见的有ANOVA和LME(linear mixed-effects)两种。LME的好处是不会出现ICC<0的情况,以及可以处理存在缺失值/协变量的情况。
组内相关系数(ICC)是衡量和评价观察者间信度(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和复测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的信度系数(reliability coefficient)指标之一。它最先由Bartko于1966年用于测量和评价信度的大小[4]。ICC等于个体的变异度除以总的变异度,故其值介于0~1之间。0表示不可信,1表示完全可信。一般认为信度系数低于0.4表示信度较差,大于0.75表示信度良好,对于定量资料常常需要更高的ICC值。2 组内相关系数的计算及假设检验
一般认为组内相关系数的计算较为复杂,然而只要懂得方差分析(ANOVA)的基本原理,尤其是得到了随机区组(即配伍组)的方差分析表,ICC的计算并不难。下面以实例说明其算法。
ICC(1) 是 reliability of score within groupICC(2) 是 reliability of mean group score。% fc8 Q, Y- N: x1 M* D) v0 Z6 M4 W用中文来说,如果我们在小组内找了几个人,他们的一致性就是 ICC(1).
如果在ICC(1)大的时候, 我们就可以用小组的平均分来代表小组的成员的分数了(因为组内的信度高)。但是这个新的指标(组的平均数)的信度高吗?
什么叫平均数的信度呢?现在不像组内的情形,可以用 internal conssistency reliability。但是我们可以借用 test-retest reliability的观念。那就是如果我们再从原来的母体随机的抽样,抽出同样的这么多个小组,然后再计算每个小组的平均。那么,我们得到同样的(或是相近的)小组平均分的机会是多少。这就可以叫做“小组平均数”的信度了。那就是ICC(2)。 ]5 j! h8 q9 f# I" q9 C&P
所以如果要加总,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组内要合一。第二、是小组的平均数要稳定。前者是.ICC(1),后者是ICC(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