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第1张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制造依据是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扫描电镜从原理上讲就是利用聚焦得非常细的高能电子束在试样上扫描,激发出各种物理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接受、放大和显示成像,获得测试试样表面形貌的观察。

当一束极细的高能入射电子轰击扫描样品表面时,被激发的区域将产生二次电子、俄歇电子、特征x射线和连续谱X射线、背散射电子、透射电子,以及在可见、紫外、红外光区域产生的电磁辐射。同时可产生电子-空穴对、晶格振动(声子)、电子振荡(等离子体)。

扩展资料:

研发历程:

1873 Abbe 和Helmholfz 分别提出解像力与照射光的波长成反比。奠定了显微镜的理论基础。

1931德国物理学家Knoll 及Ruska 首先发展出穿透式电子显微镜原型机。

1938 第一部扫描电子显微镜由Von Ardenne 发展成功。

1959年第一台100KV电子显微镜 1975年第一台扫描电子显微镜DX3 在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现北京中科科仪技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研发成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扫描电子显微镜

对材料进行组织形貌分析的方法有: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隧道显微镜(STM)。材料的形貌是材料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材料的很多物理化学性能是由其形貌特征所决定的。

显微镜是由一个透镜或几个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是人类进入原子时代的标志。主要用于放大微小物体成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仪器。显微镜分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是在1590年由荷兰的詹森所首创。现在的光学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1600倍,分辨的最小极限达波长的1/2,国内显微镜机械筒长度一般是160毫米。其中对显微镜研制,微生物学有巨大贡献的人为列文虎克,荷兰籍人。

生产制造业属于人员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了更好的对员工进行管理,也为了帮助员工更好的规划自己的职业通道,通常会把员工按不同职业属性进行归类并在此基础上划分等级,那么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呢,且听我分解:

1、职业属性:通常划分为O、P、M三种

(1)管理序列(Management 简称M类),适用于从事管理工作,具有人员管理权限,带领团队运作指定业务的岗位,职务名称分别对应主管,经理,高级经理,总监,高级总监,副总,总经理等。

(2)专业序列(Professional 简称P类),适用于从事产品设计、运营、市场、销售、人事、财务、信息技术服务工作等岗位,也就是平常大家口里的工程师

(3)操作序列(Operator简称O类),适用于直接从事操作性的岗位,例如车间工人。

2、岗位职级:在上面的基础上划分等级以此确定工资待遇等要素

比如P类员工中,p1是助理工程师,p2是工程师,p3是主任工程师,p4是高级工程师,p5是专家等,M类则从m2开始,m2是主管,m3是经理,m4是高级经理,m5是总监.....依次往下走。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怎么划分职业属性和岗位职级,这只是管理上一种管理工具和方法论,并不带有任何歧视或有色眼光,比如没有o类比p类差这一说,只是不同员工因为条件不同,兴趣不同,或规划不同而选择了不同的岗位,另外在车间等一线普遍存在交集型工种 即楼主提到的om,这是又当操作工又是主管的意思,比如一些老资格的操作工或一些管理新人可能会被安排在这个岗位,同理还有op,还有pm,但是这种情况较少,干个一两年要么顺利转m或p,不然就会继续当o。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原文地址:https://www.xiayuyun.com/zonghe/19482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31
下一篇2023-03-3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