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避免将部队分散在前沿漫长的战线,也避免作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弹性防御能同时拥有进攻者的机动和在本国作战的便利,在战役层次上常常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守军可以在内线集中相对优势的兵力,逐个击破敌人几个并进的外线军团。守军也可以凭对地形的熟悉,隐伏一定兵力,或派出一个迂回部队于敌人侵军的侧后,配合正面的大部队同时前后夹击。守军也可以作大幅度的退却,让敌军过度延长的补给线逐渐暴露后加以袭击划弱敌军整体战斗力,然后集中兵力决战。弹性防御并不必然意味着完全放弃前沿抵抗。若没有给予敌军相当的迟滞、骚扰和杀伤,则在纵深处会战和反击的效果未必很大。弹性防御不要求人民无限度的支持,但却要配备较机动化的野战军,和一体化的指挥机制。不同文化对军队角色的介定往往决定其对弹性防御的接纳程度。由于弹性防御的战略是要争取有利时机来打击敌人的入侵军,而不是直接保卫国土,军事和政治的优先常常发生纷歧,甚至脱节。
曼施坦因提出这种防御理念,是针对当时德军兵力匮乏、战线漫长的正确战略思想。
南宋国防在今人眼里一直呈现“虚弱”而“保守”“不认真抵抗”等恶劣形象,饱受当代史家无情责难,似乎这一切都是统治者懦弱腐败、不愿意收复国土等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局面。其实,这实为今人之曲解,在于缺乏基本的政治文明与国防认知造成的错误史观所致。任何国家的存在及政治军事行为,皆可归为国防布局的因素与地理条件,即地缘政治互动的结果,而南宋开局之特色,亦如此。这种地缘政治导致的核心结果就是南宋国防特色一如北宋,构建强大的弹性防御,这才是体现南宋个个匪夷所思的兵家现象背后的核心本质。在国内首先以弹性防御来解释中国历史军事的,大家都明白是已故的香港中文大学曾瑞龙提出。却可能无人关注到南宋也是全盘接受了北宋的战略思维,而且时空更为宽广,更为残酷。
防御思想大体三种:防御战有三种形式,即前沿防御、纵深防御和弹性防御。
针对德军采用的一套全新的“弹性防御”战术,崔可夫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决定将通常在进攻前一、两天实施的战斗侦察改在进攻前两、三小时内进行,以使德军无法及时判明苏军的进攻企图。为防止德军脱身,崔可夫决定以不断投入新的攻击兵力来实施突击的“添油”战术,使德军无法及时躲避苏军的打击,丧失其防御的“弹性”。崔可夫的上述想法受到方面军司令部一些人的质疑,却得到了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朱可夫元帅和方面军司令官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大力支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