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首先客户机将域名查询请求发送到本地dns服务器,当本地dns服务器接到查询后,首先在该服务器管理的区域的记录中查找,如果找到该记录,则利用此记录进行解析;如果没有区域信息可以满足查询要求,服务器在本地的缓存中查找。
3、如果本地服务器不能在本地找到客户机查询的信息,将客户机请求发送到根域名dns服务器。
4、根域名服务器负责解析客户机请求的根域部分,它将包含下一级域名信息的dns服务器地址返回给客户机的dns服务器地址。
5、客户机的dns服务器利用根域名服务器解析的地址访问下一级dns服务器,得到再下一级域我的dns服务器地址。
6、按照上述递归方法逐级接近查询目标,最后在有目标域名的dns服务器上找到相应ip地址信息。
7、客户机的本地dns服务器将递归查询结果返回客户机。
8、客户机利用从本地dns服务器查询得到的ip访问目标主机,就完成了一个解析过程。
1.使用ping命令最简单的判断方法,可以直接通过ping命令进行查看:
大家可以看出,ping 域名
support.zhongsou.net
后,返回值首先为:myig.region.zhongsou.com然后跟了一个ip:202.108.33.138,这说明,
support.zhongsou.net
这个域名首先解析到域名myig.region.zhongsou.com,并再次解析到了ip:202.108.33.138上。
对于域名解析方面的信息,ping命令也只能做这么多。
2.nslookup命令
对于大家最常用的操作系统windows,在命令行下有其自带的命令nolookup
nslookup命令的功能是查询一台机器的IP地址和其对应的域名。使用权限所有用户。它通常需要一台域名服务器来提供域名服务。如果用户已经设置好域名服务器,就可以用这个命令查看不同主机的IP地址对应的域名。
同样,可以通过直接nslookup 域名,查看这个域名的地址与别名。
3.dig命令如果你使用过linux系统,那dig命令肯定不陌生。
dig命令真心是一个强大的命令,有时间有兴趣的同学,请自行百度谷歌他的各种玩法。
在windows系统下,要使用dig命令是需要进行配置的。
首先点击这里下载文件包,解压到C盘根目录下,然后配置环境变量,将c:\dig添加至系统环境变量中,并将文件夹中的resolv.conf文件拷贝至:C:\Windows\System32\drivers\etc下,并编辑resolv.conf,使用记事本打开,将你的DNS写入里面,格式如下:
nameserver DNS地址
写好并保存,然后打开命令提示符,输入dig回车,如果你的电脑出现下图的样子,那么恭喜你,配置生效!
然后直接dig域名地址:
从上图看,可直接看出域名的解析方式,解析地址,这样即可判断该域名是否已经解析成功。
dig的其他玩法,在下载的压缩包里面有教程,有兴趣大家可以深入了解。
有时本机上可能存在 DNS的缓存文件,可以使用命令ipconfig /flushdns来刷新下本地的DNS缓存。
DNS的两种域名解析方式:分布域名解析;集中式域名解析
区别及特点:
1、分布域名解析
是指分在客户端上维护一个静态的文本文件,其中包含主机名和IP地址的映射。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大,分布式分辨率的有效性越来越低。
2、集中式域名解析
要求网络中有多台DNS服务器,负责维护域名/IP地址映射数据库。客户端从指定的服务器获取域名的地址信息。一旦客户端指定的DNS服务器不包含相应的数据,DNS服务器就会在网络中进行递归查询,并获取其他服务器上的地址信息。
扩展资料
1、域名解析过程:
当应用过程需要将一个主机域名映射为IP地址时,就调用域名解析函数,解析函数将待转换的域名放在DNS请求中,以UDP报文方式发给本地域名服务器。
本地的域名服务器查到域名后,将对应的IP地址放在应答报文中返回。同时域名服务器还必须具有连向其他服务器的信息以支持不能解析时的转发。
若域名服务器不能回答该请求,则此域名服务器就暂成为DNS中的另一个客户,向根域名服务器发出请求解析,根域名服务器一定能找到下面的所有二级域名的域名服务器,这样以此类推,一直向下解析,直到查询到所请求的域名。
2、域名解析流程:
域名-DNS(域名解析服务器)-网站空间。
Internet上的计算机是通过IP地址来定位的,给出一个IP地址,就可以找到Internet上的某台主机。而因为IP地址难于记忆,又发明了域名来代替IP地址。但通过域名并不能直接找到要访问的主机,中间要加一个从域名查找IP地址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域名解析。
域名注册后,注册商为域名提供免费的静态解析服务。一般的域名注册商不提供动态解析服务,如果需要用动态解析服务,需要向动态域名服务商支付域名动态解析服务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域名解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