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

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落实新课程理念,第1张

应该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迅速发展,及新课标的推广和课改的普及,信息技术教学也在经历着一个从不知所教发展到教学方式、方法逐步完善的成长过程,并且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成为了一门与其它学科整合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

我们吉教版的小学《信息技术基础》也在新课程理念下经过了几次改版,从原来的小学2册《信息技术基础》、4册《信息技术基础》变革到新版的12册《信息技术》。改版后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安排上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指导原则,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尝试操作,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在完成任务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从2003年到现在,回顾这段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自己有这样的深切体会和感受:初步接触:扎实地以教材为中心落实教学任务――逐渐深入:围绕教材寻找诱导点激发学生兴趣――饯行渐进:拓展教材外延注重提高学生新理念――理性思考: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创造性开发教材。

在实践教学中,相信每个在一线工作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方式、课堂模式、教法与学法、以及与学生互动交流都有一番不同的见解。记得刚从事信息技术教学时,我也一直想让学生尽快、更多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所以每节课我都反复训练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情况,以提高他们的水平和能力,因为从学生的好奇心和对计算机课堂的渴望我充分能感受到从学生内心中所产生的无形的驱动力。但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了许多问题的存在,即使在课堂上花费很多心血,效果也非常不理想,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廖廖无己,教师也没有从学生的成功中体会到快乐。

我认为当前信息技术教学中造成各种各样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技术教师对信息技术课的认识不足,对教材的分析、应用、掌握和拓展能力有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方法简单,模式单一。

二、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随兴而变。

三、课堂管理能力不强,责任心不够,对学生放任自由。

四、对信息技术课本再加工的能力不强,教材实际使用率不高。

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综合实践能力不够。

那么,怎样通过正确把握教材、理解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为此,我结合自身实践教学,以及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核心,对信息技术教材进行了拓展性延伸,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联系实际 充分体现学生主体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我们即找不到两个相似的学生,也找不到能适合全体学生的一种教法,这就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学生,研究他们的个性差异、兴趣及认知差异,在继承的基础上探究,实施因材施教,层次教学,关注全体学生,从教材中挖掘出层次性的教学目标,适合于全体学生。

一开始就给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介绍硬件、软件、主机、键盘、内存、芯片、操作系统以及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及相应操作等,对于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小学生来说,打开教材就接触到这么多抽象的概念,很快就被搞糊涂了,此时就需要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的接触中愉快地学会鼠标的单击、双击和拖动,再进行画图学习,在计算机上绘画是小学生特别感兴趣和能掌握的。当学生对计算机、文件和文件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之后,再将计算机的常识及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穿插在实际应用中进行介绍,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为此,我改变了教材的教学顺序,先从鼠标的操作学起,给学生提供了更多鼠标操作的实践机会,例如:引导学生用鼠标拖动桌面图标摆图案;给学生提供练习用flash小游戏,包括学数学、语文识字、填颜色、拼图挑战记忆力、帮助可爱猫整理房间等,由简单逐步深入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这些小游戏的练习使学生熟练掌握鼠标的操作,这些设计又完全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

儿童学习计算机不同于成人,他们更喜欢用计算机来“玩”。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从有利于兴趣的培养这个角度出发。在教材中,扫雷、纸牌等游戏只能暂时激发学生兴趣,很多时候规则比较多,束缚了学生想要马上尝试成功喜悦的意愿,从而使部分学生感到复杂、厌烦的心理,在学习Windows98自带的画图软件时,由于它的文字菜单对识字还很少、理解能力很弱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暂时难以克服的障碍。所以我首先采用的是“金山画王”,此软件的界面非常适合儿童。图形化的功能按钮有利于学生对“删除”、“新建”、“编辑”、“壁纸”等概念的理解;在它的启动、关闭和使用过程中,始终能选择动画播放、语音提示、音乐伴奏等孩子们喜欢的效果;其中自带的许多绘画模块,能够像搭积木一样来组合成一幅作品。这些都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

在教学文字输入时,学生对键盘的枯燥操作早已厌倦,而金山打字通的游戏中又是难易差别比较大,所以我结合语文采用拼音填汉字的flash课件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进行小组间相互评价。不仅使学生在熟悉键盘的同时,又提高了识字能力,学生自己也感觉到信息技术课的一种紧张而又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二、创造氛围 注重激发学生兴趣

浓厚的信息技术教学氛围是开发和完善信息技术课程的动力源泉,信息技术教育在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去认真的思考、探究,只有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积极实践、反思和推行,才能主动走进新的课程改革。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方法陈旧、单调或者不合实际,必定会影响到实际课堂的效果,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很重要因素就在于适当教法方法的运用,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师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在创造课堂教学氛围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每一课都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效思维的方式展开。

例如在教学画图软件时,学习《简洁的线条世界》一课时,我采用走迷宫的情境,分层次进行教学,通过初、中、高三个级别的闯关使学生在走迷宫的情景中熟练画图中直线工具的使用;在讲解《由我来着色一课》时,我设计了我为服装巧配色和你熟悉我国的省份吗等;在讲解移动图块时我设计了给小熊整理衣物、食物链、分发水果、宴会等氛围;在讲解《变、变、变》一课时,我给学生提供了蘑菇倒影、管子任务等小游戏,使学生在活跃思维、动手操作的同时综合性掌握图块的翻转、旋转等操作方法;在教学数字小键盘输入时,我结合数学采用计算器听算的方法和乘法口诀计算的flsah游戏进行教学;键盘输入练习时我采用拼音对对碰、机器猫打字等小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练习上档键时采用摆摆看――七巧板拼图方式;学习光标键时,设置了青蛙过河、松鼠推箱子、找目标等小游戏。

其实信息技术教学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完全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为因材施教提供最大的可能。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和相互合作的过程;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指引学生对生活的深层挖掘,让学生感悟生活、体验人生。争取学有创新,有所突破,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画图中的选定、移动、复制、粘贴一课时,一上课我就要求学生打开摆积木图片,并没有告诉他们如何去做,这就埋下了第一个疑问(怎么将上方的图形移下来呀?),学生提出问题时我要求他们自己去到工具栏中寻找解决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试用和以的操作基础,他们完全可以找到方法;但这时有的学生会发现:移动的图形旁会有白色的区域,随之而来的是第二个疑问(如何只移动图形而不包含多余的白色?),我引导学生到菜单中使用透明/不透明选项,这个问题很快解决;当学生创作一些特殊的图形时,如画一辆汽车想要四个相同的车轮,便会出现第三个疑问(怎样得到完全相同的图形?),我结合学生已有的关于文件的复制的经验,请学生自主的去尝试,这样第三个疑问很快破解。这样学生学会了新的方法,而且能力得到的提高,这一切不就是在这一个接一个的疑问中得到的吗?

又如:《文档的修辞》一节中,我根据小学生喜欢闯关的心理特点,设计文字关、字体关、颜色关等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闯过各道关卡,就达到了学习本节的教学目的。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大胆交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实现师生互动,大家共同探究,讨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拓展空间 适时展示学生个性

信息技术课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过上机操作来实现,所以在教学中,应给予学生自由想像的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的求异思维,不强调统一;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勤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工具和基本操作之后,就应该鼓励学生求新、求异,要避免操作的单一化和工具选择的固定化,提倡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防止思维的绝对化、僵硬化和惰性。我们常用的方法是在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并不忙于开始操作,而是引导学生“策划”如何完成任务,让多种思维进行交流。如《飞舞的气球》一课,教师出示一个最普通的红气球,问:“你可以用哪些工具来画?”有的学生说可以用铅笔画一个圈,再用颜料桶填满红色;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实心圆工具圈一下就画好一个气球;有的学生说可以用大刷子刷出一个气球;有的学生说可以用橡皮擦擦去纸的颜色,露出一个气球……在回答“如果只画气球就显得太简单了,你觉得还可以给气球配上什么”时,有的学生说可以给气球挂上彩带;有的说画云,让气球飘在云中;有的说画一个月亮,让许多气球堆在月亮旁边,因为许多小朋友的气球都飞走过;有的说应该再加上小鸟、树林……这样的学习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命制小学数学试卷应做好哪些工作

县实验小学 岳福兰

在新课程理念下,怎样命制一份能适应我市城乡学生的数学试卷?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详细的命题计划。

命题计划做好试卷命题的首要环节,对于命题的科学性,提高数学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有很大影响。它包括:

1、试卷编制的原则要求。具体说明考试的目标和内容范围、考试的方法和试题的类型等。

2、编制双向细目表。表中要写清试题分布的规定,各部分考试内容的数量和评分标准。双向细目表的编制程序有:

第一:列出教学目标清单。命题人一定要仔细研读《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教学目标。了解本次检测范围中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各个知识点的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哪些知识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哪些是只需学生了解的.老师首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列出教学内容要点。内容要点包含的细节数的多少是由命题教师主观确定的,但必须足够详细,做到对每一部分内容都充分取样,知识覆盖面广。

第三、填写细目表。准备一个含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分数分布的表格,每出一个知识点就画上相关的数据。

二、确定合理的试题“四度”。

1、信度。指多次考试的结果一致性,是反映考试结果免受误差影响的程度。

2、效度。是反映考试实现其既定目标的成功程度,是衡量考试有效性的指标。

3、难度。是衡量考试难易程度的指标,计算公式:全体学生该题的平均分除以该题满分分数。理想的难度一般在0.3——0.8之间。难度要递增排序。简单的题型放在前面,比较复杂的试题放在后面,填空、选择、判断、计算的类型放在前,应用题、开放题、拓展题放在后。

4、区分度。是表示试题区分能力大小的指标。试题的区分度D=成绩最高的27%学生的得分率—成绩最低的27%学生的得分率来计算。D>0.40的试题最好。D<0.20的试题要淘汰。

三、把握命题的基本原则。

1、基础性和差异性原则。

基础性是中小学教育最重要的最本质的属性。小学数学知识领域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数与计算、量与计量、百分数、比和比例、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几何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八大部分,囊括了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核心部分。命题时要着眼基本要求,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命题做到简而不略,

实中有活,避免机械训练,不出难题、偏题、怪题,把枯燥的基础知识学习赋予鲜活的人文情感。

由于学生的认知程度不同,命题时既要达到《课标》和《教材》的双基要求,找准大多数学生能达到的合格水平,同时又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以从同一组习题中让学生选择不同的题目进行练习,或者在试卷上设臵附加题,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数学教学改革新的理念。数学教学必须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满足差异发展,从而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不同层面的学生数学能力都得到展示。我市的单元试卷都用智力冲浪等形式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

2、全面性原则。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该原则应包含三个方面内容即:基础知识考察、能力考察和学习习惯考察。命题中对于基础知识的考察是必然的。而能力的考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导向,也是今后教学的指挥棒,这里需要明确是,考察能力不等于出难题,能力题应该是活而不难,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当前的薄弱环节,如学生的书写是否规范、卷面是否干净、整洁,以及草稿的使用习惯、验算习惯等,今后要在命题中体现出来。

3、科学性原则。命题科学、准确,无知识性错误。表述简炼、专业,突出学科特点。答案准确、无异义。拿不准有争议的命题,宁可不出。要和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相适应。要清楚地说明每一道试题的解答要求,使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完成试题内容。避免出现含糊、深奥的词语,复杂的句式,如果难以避免,也要加以解释说明。增强信息呈现的清晰性。

4、导向性原则。传统的数学习题为了巩固数学知识,往往在某一现实问题的原型上经过高度加工而成,因而拉大了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学生没这方面的经验,对这样的问题感到枯燥乏味。我们设计习题时不能局限于书本,要在学生的身边找,甚至让学生自己找,将一些现实的题材改编成有新意的试题。通过命题这根指挥棒要把数学教学引到重视双基、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上来,特别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命题,促使学生爱数学、喜欢数学、渴望学数学。

5、发展性原则。发展性评价考试改革中的命题应该着眼学生的发展。命题要能唤起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给学生提供发展的空间。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着眼学生的发展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建构一个开放的命题考试系统。

A、关注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传统的试题,比较偏重考察记忆知识的再现,思维含量少,忽视了对教学方法、过程的检测,运用这样的试题考察的频率越高,学生的能力越低。而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着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培养自觉发现新知、发现规律的能力。

试卷的命题应多角度地让学生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不同学生不同的解答方式。这种命题理念也正是新课程所需要的。

例1:用“2、3、6、4”四个数,添上加、减、乘、除号后可以得到什么数?(二年级上册)

分析:这是一道比较开放的计算题,是学生学习完表内除法后的一道单元试题。学生可以有多种思考角度:可以是①6÷2=3 3+3=6 6×4=24;②6×4=24

3-2=1 24×1=24;③3×6=18 18+2=20 20+4=24;④6+4=10 10-2=8 8×3=24;⑤3×4=12 2×6=12

12+12=24,学生想出了5种方法,既保持巩固了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基本知识,又使学生在思维上得到很好的提升,为学生探索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例2:(1)请你求出图中三角形的面积。(2)你能画一些与图中三角形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请你试一试。(五年级上册)

分析:第一小题求出图中三角形的面积,大部分学生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都会计算,答案也是唯一的,但第二小题比较开放,关注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学生要画与图示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必须先计算原图形的面积,然后根据底×高=12,再进行画图,这个条件是统一的标准,只要满足这个条件学生可以画出三个、四个,甚至十个、二十个,目的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它给了学生思维上的开放性,让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是一种方案,也可以多种,有些学生不拘泥于一种方法,喜欢尝试着用各种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思维上提升发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动力。

B、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知识不仅要包括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包括这些结果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这个过程,初步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怎样形成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的,要在一个充满探索的过程中学习数学,从中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我们的试卷命题要充分体现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3:二年级上册:根据“二六十二”这句口诀你能列乘法算式吗?会用图来画一画,表示它的含义吗?

分析:这道试题试图通过口诀、算式、图形三者的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口诀的来历,以及口诀所表示的含义,不仅仅是让学生知道“二六十二”代表2×6=12,而且能用图来画一画,表示其中的含义,这样的试卷命题不仅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同时也揭示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对学生能力的发展更为重要。

C、突出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

试卷命题在注重基础知识考查的同时,还应突出体现试卷命题的发展性。培养学生运用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由于学生的认知起点不同,思维发展也不一致,对于一些思维层次比较高的学生来说,应给他们提供一些深层次思考的问题,鼓励他们向知识更深、更广处发展。为孩子们提供充分施展才能的空间。

例4: “我用积木搭了个长方体,一共用了多少块积木呢?看看我的不同解法吧!”旁边一幅积木图长是3,宽2,高

4.同时呈现了三种不同的解法:①3×2×4或3×4×2

②(2×3)×4或2×(3×4)③6×3+6×1或6×(3+1)。再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启发?还能想到什么方法?

分析:学生在求积木块数的过程中,不仅探究了不同的解题策略,而且通过直观的图形来理解乘法的结合律、交换律、分配律的意义。当然,这些习题有时凭个人的想像是很难编制,我们在平时要多翻阅相关的教学杂志,积累典型素材,争取在每张试卷中有一二道较能体现学生探究过程的经典题型。

D、注重学生审题能力的考察。

为什么学生在考试中明明会做的习题也要失分呢?除了因计算粗心外,更多的是因为他们在看题时走马观花。当教师要求学生多读一遍时,学生却恍然大悟。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一定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新教材在问题的呈现过程中是丰富多彩的。在命题过程中,也要采用新的呈现方式,提供给学生有一定价值的问题情境,从而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信息、处理信息、整合信息。

例5:孙老师要用100元买一些文具作为年级运动会的奖品.他先花22.8元买了4本相册,并准备用剩下的钱买了一些钢笔,每枝钢笔2.6元.孙老师还可以买几枝钢笔?

分析:这道试题的目的就是考查学生能否根据问题情境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试题呈现的情境含有多余信息,一些学生已经形成思维定势,往往认为提供的信息不多不少,个个有用,但是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有些信息是多余的,

如试题五“4本相册”就是一个多余信息,大部分学生都用22.8×4,结果违背题意。

E、要加强动手操作,体现实践性。

喜欢实践是儿童的天性,命题时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和实践活动的机会。

例6:07年春四年级单元试卷“位臵与方向”有道课处拓展题:请你根据我市的红色旅游景点设计一个“红色之旅”,画出一幅示意图,并描述各个景点的位臵,再设计一个参观路线,说说怎么走。要是现在画不出来,你可以在课后调查各个景点名称,了解它的实际距离。并加以激励“你要是能去调查设计,我奖你一颗智多星。”

分析:这道实践题既引导了了学生参加课外调查,弄清参观路线,并画出示意图,又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位臵与方向”这一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了“知我家乡,爱我瑞金”的德育教育。

6、人文性原则。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命题应体现对学生的关爱、鼓励,通过人文关怀,让学生增强自信、感受命题的亲和力,勇于迎接挑战。彻底改变以往命题过于严肃、生硬、呆板的面孔,逐渐消除学生对考试的恐惧心理。

四、科学合理的编排试卷。

1、要合理安排分值。此次试卷卷面总分为96分,书写4分,合计100分。数学基础知识约占65%,综合能力的检测约占25%,拓展题约占10%。

2、了解常见题型的适用范围。一般来说,填空题对于检测简单的学习结果(如具体的数学知识、数学概念、数学规律)、数字或符号表示的数学技能效果会更好;判断题常用来考查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等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对数学观点和事实的区分能力、数学因果关系的认识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选择题适用于考察学生对概念细致差别的辨别能力、判断力、推理能力及运用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题则用来评价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真对稿,科学排版。每道试题都要有一个合理大方的解答区域。每一种类型的试题的编号都要保持连续,一道试题不要排在不同的版面上,以免学生造成阅读上的困难。当试卷出好后,命题人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做答案,避免因缺少条件无法解答等科学性错误。低年级的试卷版面设计要活泼生动,体现童心童趣,信息的呈现方式要灵活多样,小动物、童话故事中的卡通形象均可使用。中年级的也要图文并茂,情趣并重。高年级则以文字转述和图表呈现为主,适当穿插图案。但也要避免过于花哨,干扰学生的认知过程。

总之,试卷命题要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注重考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应用,努力创造探索思考的机会与空间。同时注重考查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在命题的创新上要有所作为,既利用各种传统题型,又适当采用新颖的题型,使三维目标更多融入试卷之中,使小学数学命题能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原文地址:https://www.xiayuyun.com/zonghe/2126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05
下一篇2023-04-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