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在你眼中可能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地名,但把它放到诗句里,却又是另一番景象,“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首《赠汪伦》让这湾池水名扬天下,也让世人记住了汪伦这个人名,这背后,还有一段永不泯灭的友情。
桃花潭位于安徽泾县以西40公里处,其实是青弋江的一段,与太平湖紧紧相连,其所在陈村镇,古称南阳镇,这里东岸的陈村与西岸的万村隔潭相望,是两个明清徽派古村,镇内有保存最完整的皖南古民居,有明清建筑700余处,距今已有1300余年的 历史 ,堪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时间回到唐天宝年间,卸任泾县令的汪伦因迷恋桃花潭美景,遂举家迁往桃花潭。汪伦可以说是李白的忠实粉丝了,而此时李白也正旅居南陵叔父李冰阳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其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素好饮酒的李白便欣然前往。
把李白“骗”过来后,汪伦便据实以告之:桃花者,实为潭名;万家者,乃店主姓万。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意,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此时正值春风十里,桃李花开,群山无处不飞红,两人诗酒唱合,流连忘返。临别时,李白题下《赠汪伦》这首千古绝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行。”
如今逝者如斯,任你是诗仙、豪士,最终也不过一抔黄土,颇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感。“泾川三百里,佳境千万曲”,带着神秘面纱的桃花潭,因此而流芳千古。而1000多年的桃花潭水,潭面依然水光潋滟,碧波涵空,四周点缀着众多的自然人文景观,有屹立千年的垒玉墩、深藏奥妙的书板石、李白醉卧的彩虹岗、踏歌声声的古岸阁等等。
翟氏大宗祠,是陈氏大姓翟氏宗族的祭祀之所。据记载,翟氏宗族在明清两代达到鼎盛,当时共有十五人荣登进士,举人上百,秀才达到千人。明万历年间,江南镇抚大将军翟国儒赴云南边疆平叛为国捐躯,祠堂被御赐“忠孝堂”。它占地千亩,建筑材料均为楠木,汉白玉石,其石雕和木雕世所罕见,被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誉为“中华第一祠”。
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的文昌阁,共有三层,呈八角。一至三层分别高悬“盛世文明”、“文光射斗”、“共登云梯”匾额,是昔日翟氏宗族文武理学的丰碑,由于造型秀丽典雅,也是著名的景观之一。此外,诸如怀仙阁、万姓义门、鞑子楼、抚风会馆、司马第等古建筑也都有着十分重要性的 历史 意义和研究价值。
1989年至1993年,陈村镇对景区的人文景观进行了全面的考证和修缮,并建造了“梦潭轩”古文物陈列馆,将收集整理的桃花潭历代风景名胜文史资料、名人题匾、古刻、石碑、木雕陈列其中。而潭边至今有汪伦墓碑文“唐史官汪讳伦也之墓”,相传为李白所题写,其真伪已无从考证。
沿着桃花潭水向上,就是皖南山区最大的陈村水电站,登上电站大坝,极目远眺,面对的就是被誉为“黄山情侣”的太平湖,湖面碧波万顷,翠峦千重,另是一番景色。水面小舟荡漾,潭边村姑洗浣,农家炊烟袅袅,蒙蒙细雨下的桃花潭,俨然一幅山水画。潭水清澈冰凉,青山绿水中隐藏的古老民居安静又神秘。
如今的桃花潭周围已栽下千亩桃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十里桃花村”,而“桃花潭”美酒更是香飘大江南北,每逢桃花盛开的季节,水映着花,百里泾川,如诗如画,游人如织。这条经典的 旅游 景点,已经串联起安徽一整条 旅游 线路,可以跟随着行程,来一场深度游。
千尺潭光九里烟,桃花如雨柳如绵。这一片桃花源,犹如那远离尘世的世外仙境,勤劳善良的陈村人民依然保留着好客的古风,以最好的姿态迎接着八方宾朋,向世人展示着千百年来的古朴与厚重。这样的佳景,又怎能忍心错过呢?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空巢老人现象愈发普遍,相对于城市空巢老人而言,农村空巢老人晚年生活更为悲凉,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第一,晚辈不在身边陪伴
当代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人们也不满足于当下的生活状况,许多农村人选择外出打工改变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多的老人被“遗忘”在农村。他们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节奏,更想留在农村安静的养老,这也是子女很无奈的一件事。农村空巢老人悲凉的最重要原因无非是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照顾,子女日夜忙碌于工作,仅有的节假日和休息都用来缓解自己。与生活在城市的老人不同,他们往往会被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利、价格昂贵的路费等问题所困扰,不能随时看望自己的孩子。如果晚辈不孝顺,对我们不闻不问,甚至连一通电话都没有,久而久之,我们的孤独感加重,话也变得比之前更少。
第二,农村经济状况不佳
尽管小康社会已经到来,但不可避免的是有些贫困山区仍很落后,商店超市十分罕见,老年人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不像城市那么方便,他们常常需要走上很远的路到镇上的集市采购。在这里生活的老人外出的机会很少,对外面世界的认知大多通过看电视来了解。与城市老人不同的是,他们需要自己种粮食来维持生计,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所得来的收入微乎其微,这点微薄收入不足以支撑他们产生大花销,所以他们常常畏惧生病,为了节约钱经常强忍着身体不适,很多老人不敢也不愿意告诉子女自己生病的事实,怕自己没有作用还徒增子女的烦恼。
第三,思想观念落后
有人说,每一个时代的发展,都是经济文化的发展,子女跟老人的想法和观念不同很正常。自互联网普及后,农村老人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潮流,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弱者,与城市老人相比,农村老人受到的文化熏陶不同,接受的教育也不同,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较少,有些老人常常用已过时的思想去教育管理年轻人,用古老陈旧的想法去指导年轻人,坚定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这也就致使他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恶化。
更有些老人思想观念陈旧,重男轻女,不喜欢听取任何意见和建议,这也使得他们与子女的隔阂越来越大。也有些老人讲求落叶归根,不愿跟随子女去城市生活,他们接受不了城市的安静与陌生,更习惯农村的热闹生活,喜欢聚集在一起谈论东家长李家短,他们已经在这种模式下生活了这么久,一时之间很难改变,这也就导致他们很难跟进时代的步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