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木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是2006-07-25在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注册地址位于南京市玄武区东大影壁10号306室。
南京木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20102790413909T,企业法人朱军,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南京木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中的因特网接入服务业务;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中的信息服务业务(不含固定网电话声讯服务、移动网和固定网信息服务);计算机软件开发、销售;计算机硬件销售、维修;综合布线、楼宇自动化控制工程施工;计算机系统集成;计算机网络设备租赁、销售;电子产品、机电产品、办公设备、智能卡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江苏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545029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0-1000万 和 1000-50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4089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
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南京木泉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资料收集中,芳名榜按姓氏笔画排序
校 友 工作单位
王亚郎 惠安四中高级教师 退休
王亚珍 惠安县海洋与渔业局
王宏其 泉州市电力工程公司
王伙文 福建省建设厅驻湖北省办事处总经理
王建川 惠安第四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王凯耕 惠安涂寨工商分局局长
王昆山 福建闽南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福州分公司总经理
王荣元 漳州市外贸进出口公司总经理
王少瑜 惠安县监察局原局长
王天棋 惠安县紫山派出所所长,曾任东桥派出所指导员
王为民 中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党委、市政府保密局,处级
王奕仁 厦门ABB,高级工程师
王振兴 曾在泉州市公安局巡警支队工作,处级干部
王志红 (1983年获曾纪华奖学金)
甘烈明 泉州市兴业银行副主任
卢冬松 惠安惠南实验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卢爱军 惠安螺阳卫生院院长、书记,副主任医师
卢国辉 (1988年获曾纪华奖学金)
卢灿辉 四川大学教授、博导
卢灿忠 中科院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博导,获“福建省第二届杰出科技人才”奖
卢煌辉 惠安教师进修学校中教室副主任,中学高级教师(1984年获曾纪华奖学金)
卢伙贵 厦大建南公司总经理
卢谦辉 泉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庄凌峰 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上海市港航软件公司工程师
庄奕良 深圳闽利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庄庆章 (1985年获曾纪华奖学金)
庄炳民 中共惠安县委文明办副主任
庄志红 美国麻州州立大学硕士
庄锡福 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曾任安溪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庄锡跃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公务员培训处主任
庄锡成 泉州市丰泽区委办公室
庄建辉 惠安县政协主席,曾任中共惠安县委副书记、洛江区委副书记、
中共惠安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长、惠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庄卫东 泉州市农科所副所长
刘永恒 江苏昆山永恒盛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许水文 厦门市国家安全局处长
李国坤 中共永春县委组织部部长
李建芳 泉州市房管局局长
余荣民 留美博士
余茂清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脑外科主任医师
余茂贵 曾任中共泉州市委常委、泉州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正厅级巡视员
肖枫生 泉港区关工委主任,曾任泉港区教育局局长
何怀海 泉州市公路局财计科
何 奔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博士、上海人民医院心血管系统,副教授
杜煌南 厦门中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杜秋霞 美国密西根大学医学计算机硕士
杜素霞 留美博士(1986年获曾纪华奖学金)
杜志民 惠安县电力公司副总经理
苏云明 深圳明炜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苏国柱 泉州师院成教中心主任 副教授
吴锦聪 佛山市石聪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吴双鹏 深圳中航飞翔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吴育猛 深圳市飞龙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文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
张国胜 (1987年获曾纪华奖学金)
张跃平 (1988年获曾纪华奖学金)
张锦山 惠安县信访局局长兼县委办副主任
张锦锋 惠安县规划建设局局长
张锦川 泉州师院数学系 教授
张泉聪 惠安第四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张灿辉 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系,博士,副教授
张木华 惠安涂寨岩峰实业公司总经理
张嘉泉 惠安第四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张亚凤 留学新加坡
张志铭 留美博士
陈江洪 厦门灿邦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陈文杰 泉州市公安局刑侦科
陈怀蓉 惠安县妇联主席
陈永辉 最高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报社主任
陈木泉 福建省政府国家安全厅第三处,处级
陈碧钦 1999-2003 华东师范大学 化学系 学士;2003-2008 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博士 从事高性能陶瓷性能研究和制备博士毕业后 进入中国最大的芯片制造企业中芯国际任研发工程师。(1999年曾获曾纪华奖学金)
陈志伟 厦门大学化学系博士后
陈玉泉 华侨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陈坤土 惠安县安全局局长
陈辉忠 福建省农业厅秘书科
陈水同 惠安第四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陈伟平 (1997年获曾纪华奖学金)
陈锦辉 留美博士
陈德佳 留美博士
陈昆明 福建省公路一公司工程处主任,高级工程师
陈惠英 惠安第四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陈振聪 惠安第一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苏国柱 泉州师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陈俊江 惠安县交通局副局长
杨炳煊 中国银行惠安支行副行长
郑惠川 福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
郑建川 惠安县人民法院执行庭庭长
郑建农 曾任惠安第一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郑建法 泉州市公安局技术行动支队
郑建荣 惠安县政协委员、惠安第四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曾任科山中学校长
郑细堂 深圳惠东建筑公司总经理
郑晓龙 惠安螺城中学音乐组(1993年曾获曾纪华奖学金)
郑一雄 华侨大学材料学院教授
郑振民 惠安县统计局局长
郑宗明 福建省《能源与环境》杂志常务副主编
林永彬 惠安县规划建设局党委书记
林碧洲 华侨大学应用化学系主任,教授,博导
郭斌辉 惠安恒辉石材有限公司总经理
郭银土 :曾任《福建商报》总编辑、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兼法人代表、福建省第八、九届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徐悲鸿画院画家、福商画院院长、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具有高级编辑、美术教授“双正高”职称。曾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
郭伙法 惠安县统计局副局长
郭文玉 闽南建工集团董事长
郭国聪 中科院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郭成奎 广东省建设厅,厅级
柯志民 中共惠安县张坂镇党委书记
胡志春 中共泉州市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
胡速成 惠安县中医院主任医师
胡丽珍 中国贸易促进会泉州支会秘书长
胡燕清 (1997年获曾纪华奖学金)
胡锦阳 惠安第四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胡伟鸿 泉州市工商银行科长
胡伟鹏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脑外科主任医师
胡和暖 惠安第四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胡剑锋 上海物构所博士
胡跃山 惠安县医院儿科主任
贺竞鸣 (1988年中考全县总分第一名,获曾纪华奖学金)
康景彪 鲤城区海滨街道办事处书记
康吉生 留美博士
康雪玲 惠安县信访局副局长
康国山 莆田市气象局局长
康国强 惠安第四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康锦川 惠安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康振木 厦门香江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振奎 惠安县科协主席
黄荣国 惠安县合发石材厂总经理
黄英伟 曾任惠安县中医院书记,主任医师
黄丽芳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系毕业,美国洛杉矶环境学院研究院(1994年高考获曾纪华奖学金)
黄丽蓉 留学澳大利亚,硕士
黄连太 珠海市闽海建安工程公司总经理
黄琪林 厦门市正德利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培坚 留学,硕士
黄国彬 中共厦门市湖里区宣传部处长
黄忠东 惠安县螺阳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黄皓春 泉州市人大科教文卫委,处级
曾清金 中共晋江市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曾文昌 泉州丰泽商城建设有限公司
曾文忠 惠安第四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曾炜杰 (1992年获曾纪华奖学金)
曾碧心 厦门市广电局局长
曾荣华 曾任泉州市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共安溪县委书记、安溪县人民政府县长
曾素珍 惠安县规划建设局副局长
曾招文 厦门市九三学社
曾招全 深圳市深长岗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曾进金 惠安鑫腾石材有限公司总经理
曾贤明 惠安县政协常委、三利源集团董事长
曾乙平 惠安第三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曾任惠安第四中学副校长
曾伟东 惠安嘉惠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曾景阳 泉州一院
温进金 深圳招商局驻泉州石化公司总经理
温锦辉 泉州市人民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副主任,曾任泉州市旅游局市场开发科科长
谢杰玲 福州公安局(1998年获曾纪华奖学金)
谢杰云 集美大学讲师
蓝国水 惠安县人民政府项目办
詹汉民 泉州市财政局局长
詹辉乾 泉州师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
廖庆聪 福建省委组织部副处长(1985年获曾纪华奖学金)
廖国文 惠安县计划局局长
廖国彬 泉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高级法官
廖国平 泉州市丰泽区地税局
廖进金 惠安第四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廖晚兴 惠安县洛阳镇人大主席团主席
廖思颖 (2007年中考获曾纪华奖学金)
廖秋霞 中国科技物质研究所博士、移居美国(1992年获曾纪华奖学金)
台山市已具备了资源、侨乡、环境、后发四大优势,初步形成了大交通、大能源、大港口、大资源、大旅游、大商贸、大养殖的发展格局。随着CEPA、“9+2”泛珠三角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港珠澳大桥的规划建设,“接轨大特区,融入珠三角”已成为台山市的发展趋势和必然选择。台山市认真实施“工业强市、科教兴市、农业稳市、商旅旺市、强镇富市”五大发展战略,增创资源、侨乡、环境、后发新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着力发展工业经济、民营经济、镇级经济、园区经济、海洋经济、旅游经济等特色经济。
改革开放以后,台山市工业已形成了以机械、铝材、电子电器、纺织、医药、建材、食品、五金、化工、制衣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产品远销世界各地。农业初步建立了优质水稻、海水养殖、淡水养殖、花生、甘蔗、蔬菜、禽畜、水果、花卉、林木等十大生产基地。
2012年,台山市经济实力稳步提升,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305.85亿元,同比增长10%;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7.61亿元,增长13.2%。台山市县城经济综合发展力位居广东省第9名。
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19亿元,同比增长8.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33亿元,增长15.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7.4亿元,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6.7亿元,增长10.1%;社会消费零售总额165.3亿元,增长12.4%;外贸出口总额14亿美元,增长8.3%。 台山是农业大市,资源丰富,再发展潜力很大。现有耕地80万亩,山地240万亩,滩涂40万亩。台山气候温和,物产丰饶,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三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初步形成了水稻、水产、果蔬、畜牧四大支柱产业和水稻、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水果、蔬菜、花生、花卉、甘蔗、林木、禽畜十大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台山农业生产正朝着优质化、基地化、商品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耕作制度
20世纪50年代前,种植制度以一熟或两熟为主,三熟面积不大。低朗田、低围田、高亢田种植一造(单造),秋、冬闲田。1955年,推行“挣稿改翻耕”,分插早晚两造,冬种番薯,一年三熟制,即稻(早稻)、稻(晚稻)、薯(番薯),1956年曾改为稻、稻、麦。1958年,大炼钢铁,冬种小麦停顿。1975年至1977年,推广种植中造水稻,改三熟制为稻、稻、稻。1977年,种植中造水稻9869亩。因连作水稻,地力用多养少,用养失调,产量不高,收益不大。又改作绿肥、稻、稻为主的种植制度。1979年,农村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联产到户,种植制度向立体农业发展,除了保证粮食种植面积外,大种经济作物,发展商品生产,提高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品种改良
建国前,台山民间流传“耕田勤换种”的农谚,农民十分注重选换优良品种,从外地引进早(晚)稻新兴白、福建占、罗定占、增城占及香薯、白种木薯等。
建国后,农业部门积极引进粮食作物优良品种。县农科所、乡村农科站建立种子基地,组织农户串换和更新种子。60年代后,贯彻“自选、自留、自繁、自用,辅以国家调剂”的方针。县供销社成立种子经理部,统一收购和供应种子。
水稻品种
50年代,早稻推广南特16号、广场7号、广场13号、白壳矮;晚稻有塘埔矮、晚白占、白壳仔等。
60年代,推广矮秆良种。早稻有矮脚南特、广场矮、珍珠矮、广矮6号等;晚稻以塘埔矮、溪南矮、石脚矮、木泉矮为主。这些品种具有矮秆、耐肥、抗倒伏和高产的特点。
“文化大革命”期间,科研部门瘫痪,农科人员下放干校,引进的水稻良种不多,水稻选种、留种制度混乱。主要当家品种有科情3号、江矮早、江南矮、饶平矮、秋长3号和木泉选等。
70年代中后期,引进水稻良种逐年增多,计有广6矮、广解9号、红梅早、南科选、南京11号、科2、科6、科9、窄叶青、开珍3号、新4、晚占、包选2、包胎矮、平朝9、朝阳矮、大良矮、南早32、科矮早、科广10、古巴266、桂朝1号、桂朝13号、矮优2、黄占矮、朝灵11、南包、苍城矮、中包6、青工矮等。
80年代初,全县水稻种子基本实现良种化。早稻有玻惠占、龙单占、青油、桂朝4、桂朝7、汕优2、汕优6、汕优36、青优早等;晚稻有新油占、惠优占、玉所包、桂汕矮、青华矮、晚华矮、汕优等。
1985年,全县水稻优良品种面积96.42万亩,占全年种植面积的68%。
杂粮品种
台山种植的杂粮主要有番薯、木薯和玉米。番薯有红肉薯、白肉薯、牛角薯、香薯。50年代曾引进洲府薯、雷州薯、挣破垄薯、萝卜薯和不论春薯。雷州薯产量高,但味淡,农民多用作养猪饲料。木薯主要是白木薯,有毒素,需浸水才能煮食。开放改革后,引进海南木薯种,高产,淀粉丰富。玉米当家品种有黄籽包、白籽包和苞萝粟。60年代引进糯米包、满蒲金和金皇后等。
粮食产量
清末民初,台山的水稻产量很低,土质较好的全年亩产150公斤,土质一般的全年亩产100公斤,低朗田和沙质浅脚田全年亩产只有50—60公斤。《新宁县志》载:“岁入粮食,仅支半年”。
民国中期,侨眷子弟,仰仗侨汇,懒于耕作,地力渐薄,加上民间往往因山坟、水圳争执,酿成械斗,农业生产遭受破坏日益严重,粮食作物(包括杂粮,下同)种植面积减少,单位面积产量逐年下降。民国21年(1932)为正常年景,平均亩产为100公斤。
民国32年(1943)遭逢大旱,粮食作物产量平均亩产15公斤至20公斤。
民国38年(1949),粮食作物总产149869.20吨,亩产92公斤。
建国后,大力兴修水利,改革耕作制度和推广先进科学技术,粮食生产逐年发展,单位面积产量大为提高。1952年,台山由缺粮县变为粮食自给县,1953年粮食总产量198423.4吨。1963年,粮食总产量271161.6吨,平均亩产从1949年92公斤提高到147公斤。
1964年至1976年,粮食总产量徘徊在25万吨至33万吨之间,平均亩产在137公斤至185公斤之间。
1979年至1983年是建国后粮食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1979年,粮食总产量364371.75吨,平均亩产192公斤,1983年粮食总产量414893.9吨,平均亩产268公斤,开创台山县粮食总产超40万吨的历史。 在清光绪年间,白沙煤矿已使用机器采煤。民国初期,又陆续兴办一些机械、半机械工厂和作坊,手工业生产也有所发展。日军入侵台山期间,工业、手工业受到严重摧残。抗日战争胜利后,工业恢复缓慢。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原口径,下同)仅440.61万元。
建国初期,着手恢复和发展工业生产。1954年,全县有工业企业1329户,其中国营8户,公私合营5户,合作社营76户,私营18户,个体手工业1222户,工业总产值1001.58万元。
1956年,全县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建立起手工业社114个。糖饼厂、食品厂、烟丝厂、皮革厂及各区(镇)粮食加工厂等相继建成投产,工业总产值2238万元。
1958年,县水泥厂和白沙区水泥厂投产,结束了水泥靠进口的历史,此外,还建成瓷厂、盐场和机械厂。
60年代,对全县工业进行调整,并新建了磷肥厂、农药厂、斗山糖厂、氮肥厂等一批颇有规模的国营工业,这个时期,生产稳步增长,196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6277万元。
70年代,集体工业发展较快,二轻工业部门投放较大的资金,对二轻企业刊发改造,使自行车零件厂、金属厂、服装厂、木器厂、水步农用厂、公益五金轧钢厂、冲蒌机械厂等合作工厂和一批手工业合作社更新了设备,扩大了规模,提高了生产能力。1970年,二轻工业总产值只有913万元,至1979年发展为1979.93万元。1970—197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103147万元。
80年代,台山工业有新的发展,主要行业有:建材、燃料、化工、电器、电子、机械、制糖、制盐、造纸、医药、陶瓷、服装、食品、塑料、金饰、工艺品等。在这些行业中,家用电器工业发展最快,有生产家用电器产品的工厂9家,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四成多。建材工业,办起6家糖厂(后调整转产2家),日榨蔗量3200吨。制盐业,兴建盐场2个,年产原盐4196吨,产值63万元。医药工业也在兴起,已兴办3家制药厂,生产医药产品70余种,产值达6000万元。服装加工企业40家,职工4700余人,年加工服装500万件。
建国后,台山工业产值从1950年至1976年,用了25年时间,上了第一个亿元(原口径,下同);1976年至1981年,用了6年时间,上了第二个亿元;1982年至1984年,用了3年时间,上了第三个亿元。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6.8223亿元,工业产值第一次超农业产值。
改革开放以来,台山工业不断发展,群龙崛起。国有集体、外资、私营、个体工业并驾齐驱。初步形成了机械制造、电子电器、纺织制衣、医药食品、化工塑料、建材等行业,共有80大类产品,1500多个品种。工业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增效益,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1年,台山市工业已形成了以机械、电子电器、纺织、医药、建筑材料、食品、五金、化工、制衣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品达1000多种,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台山是全国科技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一,广东省科技实力强县(市)之一。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万人,有省、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0家、民营科技企业19家,高新技术产品涉及光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电子信息、微电子、家电、机械等技术领域共43个品种。“九五”期间,全市获县(市)以上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102项;推广科技成果27项;组织实施国家、省级的科技计划项目23项,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公告的专利申请142项。工业、农业、海洋经济实现了从资源型、粗放型到科技型、集约型转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5%,开创了台山科技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局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