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道标尺无法知道放大倍数。
拿尺子量一下标尺,用尺子上的刻度除以标尺的刻度就是放大倍数。
例如尺子量出标尺长10mm,标尺上标称10um,那么放大倍数就是10mm/10um就是1000倍。
扫描电镜的放大率与普通光学显微镜不同,在SEM中,是通过控制扫描区域的大小来控制放大率的。如果需要更高的放大率,只需要扫描更小的一块面积就可以了。放大率由屏幕/照片面积除以扫描面积得到。
所以,SEM中,透镜与放大率无关。
扩展资料: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制造依据是电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扫描电镜从原理上讲就是利用聚焦得非常细的高能电子束在试样上扫描,激发出各种物理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接受、放大和显示成像,获得测试试样表面形貌的观察。
当一束极细的高能入射电子轰击扫描样品表面时,被激发的区域将产生二次电子、俄歇电子、特征x射线和连续谱X射线、背散射电子、透射电子,以及在可见、紫外、红外光区域产生的电磁辐射。同时可产生电子-空穴对、晶格振动(声子)、电子振荡(等离子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扫描电子显微镜
你的这个样品很可能是多级结构,因为做TEM要超声分散,把本来团聚的颗粒分散开了。建议在xrd中用谢了公式算一下粒径。如果能确定TEM中的粒子是单晶的,就叫“晶粒”(grain),一般SEM中看到的粒子叫“颗粒"(particle),因为SEM是看不到晶格结构的。不知对你有否帮助?
霰是在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的小冰粒。
多在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霰又称雪丸或软雹,由白色不透明的近似球状(有时呈圆锥形)的、有雪状结构的冰相粒子组成的固态降水,直径2-5mm,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
许多地方口语称它为米雪或雪霰。霰的直径一般在0.3到2.5毫米之间,性质松脆,很容易压碎。霰不属于雪的范畴,但它也是一种大气固态降水。
扩展资料
霰产生于扰动强烈云中,是由雪晶(或雪团)大量地碰撞过冷云滴,使之冻结并合而成,下降的时候常呈阵性。
夏天,在高山地区,天空里经常有许多过冷水滴围绕着结晶核冻结,形成了一种白色的没有光泽的圆团形颗粒,气象学上把这种东西叫做霰,在不同的地区有米雪、雪霰、雪子、雪糁、雪豆子等名称。
下降时常显阵性,着硬地常反跳,松脆易碎。霰不属于雪的范畴,但它也是一种大气固态降水。常发生在摄氏0度,也可能存在摄氏-40度附近的温度,而且属于未结冻的状态,霰通常于下雪前或下雪时出现。
霰不易以光学显微镜观察,是因霜晶(rimed crystals)表面的极冷小滴很难分离且霰微粒的结构不易记录,亦碍于仪器的分辨率及明视距离的极限。
然而,以低温扫描电子显微镜(LT-SEM)观察,清楚显示云滴附于晶体表面可达50微米大小。形成霜的四种基本雪晶之结构已被观察出,包括面状冰晶、树状冰晶、柱状冰晶及针状冰晶。随着淞化的过程持续,累加的云滴使原本的雪晶轮廓变得模糊,最后成为霰微粒。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