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港台娱乐小说有:《我本港岛电影人》、《醉枕香江》、《梦幻香江》、《文艺时代》、《本港风情画》。
1、《我本港岛电影人》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在讲述香港电影,同时也是在讲述那个时代的香港社会。所以想了解香港历史的读者,看这本小说再合适不过了。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爽文,作者显然有自己的独特观点想要告诉读者。
2、《醉枕香江》
《醉枕香江》的作者是忧郁的青蛙,首发于起点中文网,已经完结。一梦三十年,他回到了香港电影里跑马跳舞、纸醉金迷的黄金年代。从此,香港四大才子中少了一位美食专家,多了一位花心大圣。
3、《梦幻香江》
《梦幻香江》是娱乐明星类小说,小说讲述了康剑飞一梦醒来,穿越到1979年的香港成为康爱国,游过深圳湾,踏上纸迷金醉的土地—香港,并在香港叱咤风云的日子,写活了一个个在底层挣扎的小演员。
4、《文艺时代》
《文艺时代》是网络写手“睡觉会变白”创作的娱乐明星类小说。剧情合理,智商及格,逻辑合理,文字阳光。作者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有点墨迹,整体偏文青。
5、《本港风情画》
《本港风情画》的作者是凋零树,本书讲的是穿越香港80年代以大文娱产业为契机打败李嘉诚成为世界首富的故事。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人物设定十分出彩,娱乐文写出了杀伐果断的气质。
TVB这几年在逐渐落幕,客观上反映出一个事实,就是人才流失很严重。台里演员青黄不接,能够挑起大梁演员越来越少,没有昔日鼎盛时期那么多。除了实力不足之外,还有别的原因。
竞争对手太强
过去香港娱乐圈十分发达,TVB一家独大,演员除了这家公司,没有别的地方可去。就连不少内地人,都纷纷来到这里发展。然而随着内地经济逐渐发展,娱乐圈变得格外发达,不少大型娱乐公司纷纷成立。各种影视剧横空出世,并且人们对于电视上看电视剧需求量,不像过去那么大。有些人更看在手机看电视剧,竞争对手空前增加,对TVB影响力增加。
实力逐渐衰退如今台里的“金牌编剧”数量,也在逐渐的减少,相应影响台里剧本质量。现在电视剧有穿越剧、偶像剧、言情剧、伦理剧、古装剧等,TVB依然没有做出太大调整,导致观众看的心累。不追求创新,没有接受新鲜事物,败坏观众对其好感。
没有支柱演员
早在十几年前的话,TVB那个时候,可是不缺演员,香港有好多演员可都是TVB出来的。像蔡少芬,郭可盈,佘诗曼,黎姿,林峰,吴卓羲,陈豪等,那个时候台里不缺少演技好的演员。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台里的艺人,随着合约到期,纷纷选择离开。
不少老艺人离开之后,就没有再回来,像汪明荃这样的,真的是少数。大部分投身到电影行业,或者转战来到内地市场,各自有各自发展方向。
对于TVB来讲,想要重新塑造昔日的辉煌,困难程度相当大。如果不作出改革,面临困难会更多。需要改善东西真的太多,除了挖掘新的艺人,还要注意找到好的编剧,才能让企业再度延续活下来。
开埠前英国建立殖民地并称香港之前,明末时已有“香港”这地方的概念,但只在香港仔附近,所以之前的历史皆附属于岭南或香港各地区的历史。
早在39,000至3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香港一带已有人类活动。至前3千年开始,长江中游文化、东南亚沿海文化、殷商青铜文化、古越文化先后传入。在新界和大屿山不少地方都发现新石器时代聚落和玦饰工场遗址。
前214年(秦始皇卅三年),秦朝派军平百越,置南海郡,把香港一带正式纳入其领土。到了736年(唐朝开元二十四年),香港属于循州(今惠州市),并设立屯门军镇,当中的二千士兵驻守于屯门主力保护海上贸易。
自唐朝起,香港的沥源(今沙田)以及大奚山(今大屿山)沙螺湾的土壤适合牙香树生长,种香及产香也逐渐发展起来,一直到清朝康熙元年迁海之时为止。据考证,明朝时由东莞南部、新安全境(包括香港)的香树制品会经陆路运至尖沙头(今尖沙咀),用小艇送到石排湾(今香港仔),再用俗称“大眼鸡”的艚船运至广州,然后送往苏杭销售。“香港”这个名称的由来,其中一个传说就是因为香木的盛产和出口,因此而得到“香港”(运送香料的港口) 一名。
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大步(今大埔)一带盛产珍珠,南汉刘氏遂于963年设官办珠场,称为媚川都。971年(北宋开宝4年),九龙湾一带设官富场,派盐官驻守。南宋末年,皇帝宋端宗赵是和宋帝昺赵昺被元朝军队逼迫逃到香港,据说曾在土瓜湾一块大石头上休息,后人称该处为宋王台。
1514年(明朝正德九年)葡萄牙派兵抵达并攻占屯门,明军于1521年(正德十六年)向葡萄牙开战,史称屯门海战,结果大获全胜。清朝初年,香港属新安县管辖。清廷为防沿海居民接济明朝遗臣郑成功,遂于1662年(康熙元年)下令迁海,加上实施海禁,香港本区受严重影响。后来广东巡抚王来任、广东总督周有德请求复界,1669年(康熙八年)朝廷允许驰禁,原有宗族陆续迁回,外来宗族亦应广东省政府的鼓励乘势迁入,当中包括福建、江西及广东惠州、梅州等客家籍农民,新界宗族分布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英治初期
1840年代画家笔下的香港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不久,清朝道光皇帝由主战转向主和,派钦差大臣琦善到广州与英军谈判。1841年1月琦善与查理·义律在清廷与大英帝国不知情下草拟《穿鼻草约》,并于1月20日由查理·义律发出《给女王陛下臣民的通知》中,宣称和琦善之间“达成了初步协议”[26],其中包含“把香港岛和海港割让给英国”,及后于香港仔登陆,从蜑民陈群以疍家话回答中得知“Hong Kong”的名称,并沿用致今。但由于清廷及大英帝国政经界分别认为“有辱国体”及获利太少,故双方不承认《穿鼻草约》的存在。直至1842年,清朝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被大英帝国打败,并于翌年与大英帝国签订《南京条约》,将香港岛连同邻近的鸭脷洲才正式永久割让与大英帝国。1860年清廷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即英法联军之役)再败给英法联军,签下《北京条约》,把九龙半岛南部连同邻近的昂船洲一同永久割让给大英帝国。当时在九龙半岛上的新边界只用矮矮的铁丝网分割,位置就在今天的界限街。1898年,大英帝国通过与清廷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及其他一系列租借条约,租借九龙半岛北部、新界和邻近的两百多个离岛,但九龙寨城除外,租期99年。这一系列的租借和割让,形成了今日香港的边界。
后面的就是在中国的历史了,不好说了,总有敏感词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