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酸钡晶体有这样的特性:当它受压力而改变形状的时候,会产生电流,一通电又会改变形状。于是,人们把钛酸钡放在超声波中,它受压便产生电流,由它所产生的电流的大小可以测知超声波的强弱。相反,用高频电流通过它,则可以产生超声波。现在,几乎所有的超声波仪器中,都要用到钛酸钡。除此之外,钛酸钡还有许多用途。例如:铁路工人把它放在铁轨下面,来测量火车通过时候的压力;医生用它制成脉搏记录器。用钛酸钡做的水底探测器,是锐利的水下眼睛,它不只能够看到鱼群,而且还可以看到水底下的暗礁、冰山和敌人的潜水艇等。
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1Cient)是指在某一温度下电阻急剧增加、具有正温度系数的热敏电阻现象或材料,可专门用作恒定温度传感器.该材料是以BaTiO3或SrTiO3或PbTiO3为主要成分的烧结体,其中掺入微量的Nb、Ta、Bi、Sb、Y、La等氧化物进行原子价控制而使之半导化,常将这种半导体化的BaTiO3等材料简称为半导(体)瓷;同时还添加增大其正电阻温度系数的Mn、Fe、Cu、Cr的氧化物和起其他作用的添加物,采用一般陶瓷工艺成形、高温烧结而使钛酸铂等及其固溶体半导化,从而得到正特性的热敏电阻材料.其温度系数及居里点温度随组分及烧结条件(尤其是冷却温度)不同而变化.
钛酸钡晶体属于钙钛矿型结构,是一种铁电材料,纯钛酸钡是一种绝缘材料.在钛酸钡材料中加入微量稀土元素,进行适当热处理后,在居里温度附近,电阻率陡增几个数量级,产生PTC效应,此效应与BaTiO3晶体的铁电性及其在居里温度附近材料的相变有关.钛酸钡半导瓷是一种多晶材料,晶粒之间存在着晶粒间界面.该半导瓷当达到某一特定温度或电压,晶体粒界就发生变化,从而电阻急剧变化.
钛酸钡半导瓷的PTC效应起因于粒界(晶粒间界).对于导电电子来说,晶粒间界面相当于一个势垒.当温度低时,由于钛酸钡内电场的作用,导致电子极容易越过势垒,则电阻值较小.当温度升高到居里点温度(即临界温度)附近时,内电场受到破坏,它不能帮助导电电子越过势垒.这相当于势垒升高,电阻值突然增大,产生PTC效应.钛酸钡半导瓷的PTC效应的物理模型有海望表面势垒模型、丹尼尔斯等人的钡缺位模型和叠加势垒模型,它们分别从不同方面对PTC效应作出了合理解释.
实验表明,在工作温度范围内,PTC热敏电阻的电阻-温度特性可近似用实验公式表示:
RT=RT0expBp(T-T0)
式中RT、RT0表示温度为T、T0时电阻值,Bp为该种材料的材料常数.
PTC效应起源于陶瓷的粒界和粒界间析出相的性质,并随杂质种类、浓度、烧结条件等而产生显著变化.最近,进入实用化的热敏电阻中有利用硅片的硅温度敏感元件,这是体型且精度高的PTC热敏电阻,由n型硅构成,因其中的杂质产生的电子散射随温度上升而增加,从而电阻增加.
PTC热敏电阻于1950年出现,随后1954年出现了以钛酸钡为主要材料的PTC热敏电阻.PTC热敏电阻在工业上可用作温度的测量与控制,也用于汽车某部位的温度检测与调节,还大量用于民用设备,如控制瞬间开水器的水温、空调器与冷库的温度,利用本身加热作气体分析和风速机等方面.下面简介一例对加热器、马达、变压器、大功率晶体管等电器的加热和过热保护方面的应用。
PTC热敏电阻除用作加热元件外,同时还能起到“开关”的作用,兼有敏感元件、加热器和开关三种功能,称之为“热敏开关”,如图2和3所示.电流通过元件后引起温度升高,即发热体的温度上升,当超过居里点温度后,电阻增加,从而限制电流增加,于是电流的下降导致元件温度降低,电阻值的减小又使电路电流增加,元件温度升高,周而复始,因此具有使温度保持在特定范围的功能,又起到开关作用.利用这种阻温特性做成加热源,作为加热元件应用的有暖风器、电烙铁、烘衣柜、空调等,还可对电器起到过热保护作用.
合成透明稳定的溶胶对于制备优异电性能的BaTiO3(BT)薄膜是尤为关键的一步。以无水乙醇、异丙醇、乙二醇和乙二醇甲醚4种溶剂做对比,从合成溶胶的稳定性、表面张力以及制备出的BaTiO3薄膜的SEM等几方面比较了4种溶剂的优缺点,最后以乙二醇甲醚合成的溶胶最清晰、稳定,用此溶胶在Si(100)基底上得到了均匀无开裂的钛酸钡薄膜。[关键词]BaTiO3薄膜;溶胶-凝胶法;溶剂;选择;表面张力
[中图分类号] O 648.16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5095(2010)02-0027-03
BaTiO3薄膜具有高的介电常数,良好的铁电、压电和绝缘性能,并随着器件的高集成、微型化的要求,BaTiO3薄膜在各领域受到高度重视。随着薄膜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通过脉冲激光沉积、射频磁控溅射、水热法、金属有机物气相沉积(MOCVD)和溶胶-凝胶(Sol-Gol)等方法制备出了BaTiO3薄膜。溶胶-凝胶法由于反应在溶液中进行,均匀度高,而且烧结温度低、设备简单等而受到广泛的关注。而溶胶-凝胶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和合适的溶剂,这将最终影响薄膜的电学性质。
本文除了从溶胶的稳定性、薄膜的电子显微(SEM)照片等方面考察了4种溶剂的区别,其独到之处在于从溶胶的表面张力方面考察了不同溶剂合成的溶胶对基底的附着能力的强弱。综合考虑几方面的性能,选择出了能够生成稳定溶胶、溶胶与基片的结合性好、所制备的膜表面光滑、均匀的溶剂,为得到优异电性能的多层BaTiO3薄膜打下了基础。
1 实验
1.1 试剂及仪器
Ba(CH3COO)2(分析纯),天津市天大化工实验厂;Ti(OC4H9)4(Ⅲ级化学纯),北京化工厂;冰醋酸(分析纯),天津市大茂化学仪器供应站;乙二醇甲醚(分析醇),天津天泰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乙二醇(分析纯),石家庄市有机化工厂;无水乙醇(分析纯),北京化工厂;异丙醇,山东省禹王实业总公司化学试剂厂。
日立S-570扫描电镜;表面张力测定仪(南京桑力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1.2 实验步骤
取一定量的Ba(CH3COO)2溶于热乙酸中,加入等物质量的比的Ti(OC4H9)4,搅拌过程中加入适量的水,使其水解,用溶剂把溶胶调成一定的浓度,搅拌1 h后形成黄色透明溶胶,过滤,取滤液在单晶Si(100)片上甩膜50 s,在一定温度下热分解,最后在973 K左右进行退火处理,就得到了以单晶硅为基质的钛酸钡薄膜。
2 结果与讨论
首先考察分别用4种溶剂合成的溶胶与基片Si之间的浸润情况,再根据甩膜后薄膜的表面形貌情况来选择最佳溶剂。实验所选用的溶剂为无水乙醇、异丙醇、乙二醇和乙二醇甲醚。
2.1 稳定性比较
溶胶制备过程中,醇盐中的-OR基会与醇溶剂中的-OR互相交换,这就可能造成醇盐水解活性的变化,同一醇盐选用的溶剂不同,其水解速率、凝胶时间也就随之改变[1]。相同条件下,选用的4种溶剂制备的溶胶时,其溶胶的稳定性:乙二醇为溶剂时,溶胶澄清透明、非常稳定,可保持1年以上;乙二醇甲醚为溶剂时溶胶能稳定存在10 d左右;用无水乙醇作溶剂的溶胶凝胶化时间需要大概7 d;异丙醇为溶剂时,溶胶不稳定,12 h之内便有不溶物析出,经实验测定为醋酸钡从溶胶中析出,而溶胶的稳定性的好坏直接影响制备多层膜工作的连续性。经实验对比,得出以4种物质为溶剂制备溶胶的稳定性依次为乙二醇>乙二醇甲醚>无水乙醇>异丙醇。
2.2 表面张力的比较
要使溶胶很好地附着在基片上,就必须考虑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宏观上就是浸润问题,从热力学角度看属于表面能问题。基于这种理论,研究不同物质作溶剂时,用溶胶的表面张力的大小来说明溶胶与基片的附着问题。
2.2.1 实验步骤
采用最大泡压法测定所制得的溶胶的表面张力。
式中,σ是待测液的表面张力;r是毛细管的内半径;ΔP最大是气泡脱离时的最大压差。测量时,先用已知表面张力的液体水测求仪器常数值即毛细管的内半径。
测量待测液的表面张力:用在同样条件下制备的待测液,润洗支管试管和毛细管后,加入适量的样品于支管试管中,分别测得用无水乙醇、异丙醇、乙二醇甲醚、乙二醇作为溶剂的溶胶的最大压差,并计算出4种溶胶的表面张力。
2.2.2 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如表1、表2所示。由表1得出,所选用仪器的毛细管半径为0.169 8 mm。表2测得待测液气泡脱离时的最大压差,在得到毛细管半径的基础上,计算表面张力。
2.2.3 实验结果
分析薄膜在基片上是否能很好地附着,可以看二者是否能很好地互相浸润。因为金属是高表面能材料,而氧化物是低表面能材料。表面能的相对大小决定一种材料是否和另外一种材料相湿润并形成均匀的黏附层。具有非常低表面能的材料容易和具有较高表面能的材料相湿润[2-5]。即表面张力小的材料容易在表面张力大的材料表面形成吸附牢固的膜,反之则不能形成均匀的膜,而得到岛状沉积物。单晶硅是固体材料具有非常大的表面能,所以4种溶剂所制溶胶中,表面张力小的,应该与基片结合得最好,从实测数据得出以4种物质为溶剂所制备的溶胶其表面张力为乙二醇>乙二醇甲醚>无水乙醇>异丙醇,其结论和目测的实验结果正好相符。异丙醇和无水乙醇为溶剂时,膜与基片结合得好,溶胶能完全在单晶硅上铺展开,形成很均匀的单层膜。乙二醇甲醚为溶剂制得溶胶甩膜时,不如前两个好,但也较均匀,基本上能铺展开。乙二醇为溶剂因为其表面张力最大,溶胶和基片不浸润,甩膜一定时间后,溶胶仍然聚集在一起,形成岛状结构,不能铺展开。
2.3 SEM比较
溶剂的挥发性是影响薄膜质量的重要方面,Brinker认为Sol-Gol法制备膜的多孔性依赖于分子级产物的结构、缩聚和蒸发的相对速率几方面,缩聚使薄膜变硬,蒸发使其致密,提高蒸发速率有利于形成致密的薄膜 ,蒸发过快,膜不均匀,易留下孔洞和开裂[4,6,7]。图1是4种不同溶剂合成的溶胶制成的钛酸钡薄膜的电子显微镜照片。
a 无水乙醇为溶剂;b 乙二醇为溶剂;
c 异丙醇为溶剂;d 乙二醇甲醚为溶剂
图1 不同物质作溶剂时BaTiO3薄膜SEM图
从图1中a可看出以无水乙醇为溶剂时,膜的表面很不光滑,和无水乙醇挥发性极强有关,乙醇快速挥发导致薄膜形成快速而出现斑痕,难以得到均匀致密的薄膜。乙二醇和异丙醇作为溶剂时钛酸钡的表面出现了裂痕和孔洞,虽然薄膜上没有裂开的地方,薄膜很均匀,但是颗粒小,不利于形成具有铁电性的薄膜。乙二醇甲醚作溶剂的膜表面比较均匀、光滑,而且晶粒也较大。
3 结 论
通过以上3方面的比较,可以看出,4种溶剂各有利弊:无水乙醇和基片结合得好,溶胶较稳定,但由于其挥发性太强,导致用其制备的BaTiO3的微观形貌不好;异丙醇为溶剂时溶胶最不稳定,不利于实验的连续进行:乙二醇为溶剂其溶胶的稳定性很强,对连续性工作非常有易,但其最大的弊端是与基片的黏附性不好,这样将得不到实验所需要的膜;乙二醇甲醚为溶剂时,溶胶与基片的结合好,膜表面较光滑,颗粒大,虽然稳定性不是最强,但基本能满足实验的要求,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最终认为选择乙二醇甲醚为溶剂来制备钛酸钡薄膜前驱体溶胶比较合理,为进一步合成多层具有铁电性质的薄膜奠定了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