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储层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的不断改进是煤储层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的标志之一。在煤的孔裂隙系统和渗透性的表征研究中,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露头、煤壁的野外观察法(王生维等,2005),煤岩显微裂隙观察法(姚艳斌等,2006a),压汞毛管压力法(姚艳斌等,2006b),氮气或二氧化碳吸附法和扫描电镜分析法(SEM)等;其他新型研究方法有,透射电镜分析法(Lee et al.,2006),小角度中子散射法(SANS)(Radlinski et al.,2004)和小角度X射线散射法(SAXS)(Diduszko et al.,2000)等。
近年来,大量的非常规技术,特别是无损检测手段开始应用于煤储层的表征,其中包括医学中应用较广的核磁共振(NMR)技术和CT扫描技术,以及近来在常规低渗油气储层中取得重要应用进展的恒速压汞分析技术、X射线衍射(XRD)技术等。Karacan等(2001)采用X射线CT扫描(X-CT)方法研究了煤层气在煤的微观结构中的吸附和传输特征。Pitman等(2003)和Soto-Acosta等(2008)通过对煤中矿物的碳、氧同位素的X射线衍射(XRD)研究,分别分析了美国黑勇士盆地和印第安那宾夕法尼亚煤中割理发育及其成因特征。Mazumder等(2006)应用X射线计算机层析技术分析了割理和节理的发育特征。Karl-Heinze等(2008)首次采用CT扫描成像分析技术研究了煤中割理的发育特征,结果证明这种方法与实际割理的发育方位和密度具有高度一致性。国内的研究者,胡志明等(2006)和杨正明等(2006)首次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和恒速压汞技术应用于低渗透率油田储层的研究,证明这种方法在研究煤的孔隙结构和吼道分布上具有较大优势。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唐巨鹏等(2005)采用核磁成像(MRI)技术研究了煤层气解吸渗流特性,得出了新的煤层气解吸特性、渗流特性与有效应力间关系的实验结论。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或少有应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和CT扫描技术来定量分析煤储层孔裂隙系统和渗透率等的相关报道。
另外,随着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发展,测井和地震等常规油气的方法逐渐应用于煤层气领域。如胡朝元等(2005)通过波阻抗、纵横波速和振幅、反射强度、瞬时相位等地震参数与煤储层物性关系理论的推导,建立了采用地震响应来预测煤储层裂隙发育程度的数学模型。杜翔(2007)提出了根据测井原理,利用煤层气测井参数来评价煤层气储层特征的方法。该方法为测井技术应用于分析煤储层的深度、厚度、煤质、含气量、渗透率、岩石力学性质、储层温度等研究提供了初步的研究思路。
总的来看,关于煤储层的研究方法与实验分析技术的研究已成为目前煤储层研究领域最活跃、进展最快的研究分支之一。然而,将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恒速压汞技术和CT成像技术等用于煤储层的研究,在国内外还未见报道,因此进一步确定这些研究手段在煤储层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将是今后的趋势。同时,地震和测井等手段有望进一步推动煤储层研究领域的发展。本书第4章和第5章内容将对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ow-field NMR)、恒速压汞技术和微焦点X射线断层扫描(μ-CT)技术在储层研究中的新应用进行重点阐述。
SEM描电镜主要应用于微观形貌、颗粒尺寸、微区组成、元素分布、元素价态和化学键、晶体结构、相组成、结构缺陷、晶界结构和组成等。SEM一般通过搭配能谱仪EDS使用,可利用EDS进行元素成分定性、定量分析。用来观测芯片内部层次和测量各层厚度、观测并拍摄局部异常照片和测量异常尺寸、测量芯片关键尺寸线宽和孔径、定性和定量分析异常污 染物的化学元素组成。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