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标准电源没有特别的标准,每个厂商都会按照机器的最大配置来配电源的。
服务器电源一般在750W以上,常见的种类为750W,800W,950W,1000W及1200W。
扩展资料:
服务器电源就是指使用在服务器上的电源(POWER),它和PC(个人电脑)电源一样,都是一种开关电源。服务器电源按照标准可以分为ATX电源和SSI电源两种。ATX标准使用较为普遍,主要用于台式机、工作站和低端服务器;而SSI标准是随着服务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适用于各种档次的服务器。
在购买服务器时要注意一下本机电源,起码应该关注如下两点:
1.电源的品质,包括输出功率、效率、纹波噪音、时序、保护电路等指标是否达标或者满足需要
2.注意电源生产厂家的信誉、规模和支持力度,信誉比较好、规模较大、支持及时的厂家,比如台达、全汉、新巨等等,一般质量较可靠,在性价比方面也会好很多。
电源指标:
功率的选择:市场上常见的是300W和400W两种,对于个人用户来说选用300W的已经够用,而对于服务器来说,因为要面临升级以及不断增加的磁盘阵列,就需要更大的功率支持它,为此使用400W电源应该是比较合适的。
安规认证:只有严格地考虑到产品品质、消费者的安全、健康等因素,对产品按不同的标准进行严格的检测,才能通过国际合格认证,安规认证是我们选购电源的重要指标,这应该是我们选择电源时最重要的一点。因为它关系着我们的安全和健康。不好的电源噪声很大,对人的身体有影响。在这方面省下几百块钱是得不偿失的。电源都要求通过3C认证。(3C认证是"中国国家强制性产品认证(China Compulsory Cerlification)"的简称。实际上是将CCEE(中国电子电工产品安全认证)、CCIB(中国进口电子产品安全认证)、EMC(电磁兼容性认证)三证合一,在2003年5月1日后强制执行3C认证。)
电压保持时间:对于这个参数主要是考虑UPS的问题,一般的电源都能满足需要,但是如果UPS质量不可靠的话,最好选一个电压保持时间长的电源。
冗余电源选择:这主要针对对系统稳定性要求比较高的服务器,冗余一般有二重冗余和三重冗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服务器电源
评估机柜服务器的功耗是数据中心设计师的最大挑战,没有绝对的答案,也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在设计服务器总功耗时,千瓦每机柜的方案远比瓦特每平方英尺来的有用,但这个方法还没有经过多年的验证。想得到良好的评估,不仅需要采用好方法,还取决于你对现有的运作以及可能的增长趋势有何种程度了解。
创建有代表性的设备分组作为容量单位,但不需要太精细。大型、独立而牢不可破的系统可能由单个容量单位组成,但在10,000平方英尺的数据中心里,普通
机柜容纳8到12个容量单位应该十分充裕。不需要为每个机柜开发单独的容量单位,因为IT设备也不可能完全按照理想设计来安装。意义在于开发切合实际、满
足通用需求的,可以推广到整个空间的设计方案。
不要高估能量消耗。IT设备铭牌编号上的备注毫无用处,它们可能导致离谱的高估。如果可能,就采用硬件制造商在线配置方案的结果。最终手段,采用服务器供应商电源额定功率值——一个300瓦电源的服务器绝对不可能达到800瓦的功耗。根据实际需求负载来判断供电系统符合。
双路设备为IT设备增加了硬件冗余,也共享了电力负载。如果一个双路服务器有两个300瓦电源,在能耗设计里,它依旧不会超出300瓦,因为每个电源都需要能够承载服务器的满负荷状态能耗(不包括电源效率计算)。
估算服务器功耗的另一种方法是采用行业标准。除非有承载高性能计算,大概可以判断分为三级密度:低密度机柜运行在3.5至5千瓦中密度运行在5到10千
瓦高密度运行在10至15千瓦。每个机架类型分配量级取决于你的运营策略。一般来说,数据中心承载着大约50%的低密度机柜,35%的中等密度机柜以及
15%的高密度机柜。
当你采用这些方法后,需要做个全面检查,将现有的不间断电源供电总量除以现有的机柜数,得到一个平均值。然后将你计划部署的机柜数与总估算的部署服务器用电负荷总数相除。要记得,很少服务器部署能够真正接近设计师的初始估计负载最大值。
如果你的预测值大于实际平均值1.5倍,就需要进一步查看这些数字了。如果你预期密度将显著增加,那么这样的预测没有问题,比如新业务需求或者增加虚拟化引入刀片服务器等。但如果没有理由来证明密度增长的预测,重新审视设计吧。
3KW左右
一、功率公式:P=U*I若是单相供电,就13安培换算为功率是220*13=2860W如果是三相供电,那么13安培换算为功率是3*380/1.732*13=8556.08W机房中机柜一般供电是单相供电,所以一般情况下13安培换算为功率是2860W。
二、机柜技术要求
1、应具有良好的技术性能。机柜应具有抗振动、抗冲击、耐腐蚀、防尘、防水、防辐射等性能,以便保证设备稳定可靠地工作。
2、具有良好的使用性和安全防护设施,便于操作、安装和维修,并能保证操作者安全。
3、便于生产、组装、调试和包装运输。
4、合乎标准化、规格化、系列化的要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