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中的伪装性与真实性

互联网中的伪装性与真实性,第1张

主要浅显的谈论的互联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可伪装性与真实性的对立。

主我是形式,是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以“我”指称的那个把所有内部感情的要素归属发展不充分的述谓结构。在互联网中以脸书为代表的社交工具皆是主我的表现场,通过这些社交工具,人具体的建立起了互联网上的“主我”。

客我是主我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是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互联网上人由主我的行为即会产生互联网中的客我。

互联网其伟大的地方毋庸置疑绝对会有虚拟性这点,你可以伪装成你所不是的那样,在所谓的微博或者脸书上,从而在互联网上建立起一个虚拟的自我。

这个自我可以与现实的自我截然不同,并让现实中你周围的人所不知,不过互联网上的自我说到底也是主我的一种体现。

这种虚拟性带来的伪装性也带来许多亚文化的流行,列如二次元与贴吧政治。

通过戈尔曼的理论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互联网的伪装性

互联网的客我与现实的客我在此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你不知道通过屏幕与你进行交流的人,你以为是个十五岁的少女,有可能是一个中年大叔假扮的。

这是互联网带给人的困境,你无法确定你所见到的事物就是真正的如其所是,甚至有时你自身也会生产出一些不现实的主我产物出来。

亦可以说是信息的不对称性导致互联网会产生出如此相对立的真实性。

通过从三个不同的、可信的信息源处验证信息的可靠性。

这个方法可以较为有效的确保信息的可靠性,使得我们不被信息其所蒙蔽,上了他人伪装的当。

不过这个方法在面对重大新闻是可能较为有效的,当在事情变成和你聊天的人是少女和大叔上就显得难以做到了,你的信息来源就缩小到可能没有三个可靠的信息源。

这时我们就可以先考察下他人的互联网信誉度,社交页面建立的时间与等级,以及上面的信息与他人对其的评价,是否绑定了其他软件,都可以要来作为其信誉度考察的重要依据,要是与你聊天的少女,她的社交页面极其空白,没有什么资料消息,那你可要小心了。

这里运用了对于他人运用网络的路径的跟踪。

在互联网中完全暴露自我信息是种危险的做法,可能在现实中遭遇到不利的事情,自己的银行卡遭人盗刷,手机经常接到垃圾短信。

可以说在互联网中的伪装也是使用互联网中必要的一课,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损失出现。

可这不代表他人告诉你的都是虚假的,互联网是真实与虚假共存的,如同现实,可能互联网比现实要虚假些,就这样。

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将人类带入了数字化时代,拓展了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网络社会。在这里,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个性的张扬,平等的交流,避免了直面交流的摩擦与伤害,满足了人们追求便捷与舒适的享受。这些特质对于青少年的吸引力显然高于其他社会群体。网络时代的人际交往和信息传播的如下特点对青少年的发展影响很大。

一是自主性。尼葛洛庞帝说:“信息高速公路的含义就是以光速在全球传输没有重量的比特。”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来自各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数量按几何级数不断增长。在互联网上,你可以自主选择需要的信息,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互联网的自主性为青少年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是开放性。互联网上全球各种信息汇集、古今中外各种文化共存。它是一个随时变换的开放信息系统。进入网络,你就犹如进入了信息的海洋,整个世界此时不过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任何人只要遵守一定的协议,随时随地都可以从网上获取自己所需的任何信息。网络成为信息的万花筒,使超地域的文化沟通变得轻而易举,它带来了网络文化的多元化,既拓宽了青少年闲暇生活的视野,但又过早地使他们了解了成人社会的内容,从而使青少年趋于早熟,影响其人格的发展。

三是平等性。平等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网上的等级、性别、职业等差别都尽可能小地隐去,不管是谁,大家都以符号的形式出现,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地位的平等带来了交流的自由,任何人在互联网上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青少年来说具有很大魅力。

四是虚拟性。网络的虚拟性表现在网民身份“隐形”、网络空间“虚拟”、网络实际运行“无序”。网络通过其互联关系构成了一个社会,创设了一个虚拟空间。人的世界在互联网上发生了异化。这个空间丰富而刺激,你可以创造出一种与现实环境极为逼真的“虚拟实在”;你也可以尽情地尝试扮演各种社会角色;还能为你圆现实生活中无法企及的梦想……这种虚拟互动的文化,在为青少年生活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社会实践基地,使他们有了自由选择、主动参与、自我实现的广阔舞台的同时,也促使一部分青少年人际情感疏远,甚至上网成瘾。

五是交互性。互联网带来的变革最突出的表现是思维方式的变化。互联网营造的虚拟现实是一种特殊存在,其中多个思维主体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换。在网络世界,时空概念发生了转换,其“四维”以上的思维方式否定传统思维的一般规律,表现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整合。这种关系性思维使得思维的内在逻辑性被打破,个体之间的理性距离发生了变化,其超越性、前瞻性进一步激发思维主体的创造灵感、拓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青少年正处于学习和发展阶段,互联网对于他们新的思维模式的形成具有突出的作用。

从社会发展的视角认识青少年

一是对青少年社会本质的认识。从群体角度看,青年群体是社会生产的生力军和后备力量,青少年的概念具有基础性和未来性。这就决定了青年身上具有天然的发展性和进步性,决定了需要在社会进程中去认识青年,观察青年问题需有发展性的视角。从个体角度看,每一个青少年个体都是能动的、具有发展潜能的、独特的人。这区别于将青少年视为被动体的传统观念,更突出青年的个性发展需求。但在社会总体人群划分上,青少年是社会弱势群体。在发展进程中,青少年面临着困惑、限制、压力和选择,青少年群体集中面临的问题是青少年对社会的参与将受到群体特征的限制,缺乏参与社会的有效途径,这会形成群体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心理,形成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青年问题。

二是对青少年文化的关注与研究。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青少年文化是社会生活中有较大影响力的亚文化,它与社会主体文化具有趋同、矛盾,甚至对抗等多种关系,总体上具有进步性和创新性,但也会表现出新奇、怪异等特征,有时甚至具有破坏性。在社会快速变迁的情况下,青少年文化作为流行文化的主体,对青少年具有很大的裹挟力量。

三是对青少年发展的认识。发展是青少年的本质和根本需求,从人的发展阶段性角度看,青少年是尚未完全成熟的人、正在发展中的人。当代青少年所蕴含着的进步性、创新性和无限的生命力,是青少年发展本质特征的深刻体现。发展是当代青少年的时代性特征,也是当代青少年的根本需求。但是,青少年的发展是充满动荡和风暴的,青少年作为优良传统文化的承继者、新文化的宣传实践者、不良社会文化的受害者,在当前社会激烈竞争当中,在和谐社会和民族新文化建设中面临着剧烈的角色矛盾和冲突。青年问题势必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突出问题,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内在特征决定两者间的必然联系

一是网络活动的自主性、平等性适应了青少年的内在发展需求。网络的自由性符合青少年追求个性的心理,青年人最怕和别人不一样,但更怕和别人一样,他们追求一切有个性的东西。互联网的自由原则最大限度上满足了这一心理,提高了青少年社会化的自主性。网络使人们的社会化空间得到扩展。“网络社会成员”身份是匿名的,社会化的接受者可以相对自由地、不受约束地从这一“社会环境”中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识和信息,这提高了青少年接受社会化的自主性,也给了青年人拥有自己平等的权利和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原文地址:https://www.xiayuyun.com/zonghe/30592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7
下一篇2023-04-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