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究竟是什么(PPT

科学课究竟是什么(PPT,第1张

科学课堂的性质

(一)课堂好像学习的“实验室”

科学课堂就是通过带领学生经历典型的学习活动,开展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课程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时候,重点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而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能力。”“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学习兴趣的、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获得大量的直接认识经验,也将通过阅读、收集资料获得丰富的间接认识经验,还将通过分析综合整理信息、假设、寻找解释和推理获得由直接认识转化为间接认识的经验,通过合作、发表、讨论、辩论获得的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学生真实在经历这种认识与实践相互交错的过程中,从自己的经验走向科学。学习科学,就是去参加、去经历一个个的观察、研究、认识等科学探究活动。科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描述世界和解释世界,科学课的核心内容在于这个已知规律的发现过程。让孩子们重新走一遍科学家的发现过程。掌握了发现过程,就是掌握了科学。“过程”应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基本框架。科学课堂应是引领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而不是指挥学生去简单经历探究程序。教师要不断地通过提问题创造机会去激发学生思考,推动科学探究活动。

(二)科学课堂要让学生体验、亲历

科学不是通过简单记忆、而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感悟、交往、实践、猜想、探索、归纳等活动,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学生体验、亲历对于建构知识、技能和态度都至关重要。例如科学概念的理解、科学技能的获得、科学态度的形成等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的动手操作过程大大促进了动脑理解,而动脑理解的过程又会反过来加强了动手操作的效率与乐趣。在科学课堂的设计中,教师要精心准备结构化的材料,精心设计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难度适当,充满儿童情趣的活动。要做到每一节科学课都让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

(三)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探究性学习方式,那种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而且学生既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的条件和能力对所有这些知识都经历探究的过程,也没有这个必要。无需探究、考究的偏要去探究、考究,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的方式。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融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小学科学教学的现状。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科学教学中就像使用粉笔、黑板、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里是一个"糅合"的概念,这就是"课程融合"的核心。"课程融合"的教学方式是我国面向新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创造性的发挥、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小学科学教学朝着自主、特色、个性化的教学方向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融合

现行的小学科学教材中,会出现一些离现实、离生活比较远的教学内容,同时,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科学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由于教材编写的限制,很难在教材中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来。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与信息,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科学课程的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因此,科学学习材料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他们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基础最必需的内容。

例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和第四单元《探索宇宙》,这些教学内容比较宏观,离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实际都比较远,因此我借助信息技术,解决无法跨越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宏观的宇宙现象浓缩进教室,把千万年的漫长时间变化缩短至几分、几秒展现在学生面前。我在教学中,先通过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信息,从学生最关注的信息入手,让学生研究火山喷发和地震现象的形成过程。把复杂的地壳运动,变得集中、具体和形象,不仅让学生对地球的地壳运动有了深层次的认识,更使学生经历了认识地球、探索宇宙的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我们正是利用了信息资源、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跨越时空的界限。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现代化手段,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改变传统的科学教学内容,不但使科学教材"活"起来,更让学生的科学学习置身于信息化的时代,同时也可拓展教师的知识视野。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教学方式的融合

21世纪人类社会是全新的信息时代,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信息化融合小学科学教学应该有崭新的教学方法、形式,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教学作为创新型教学的尝试,它摒弃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标。所以我们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科学知识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科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第二课《太阳系大家族》的教学时,我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处理、补充,并以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上课时,学生提出学习项目,以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提出的研究项目。然后,师生一起利用网络信息丰富、传播及时、读取方便、交互强等特性进行学习评价、反馈。

我们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向信息技术和学科有效课程融合的网络信息领域,信息技术和学科融合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在教学目标规定的最基本方面都能达到标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所以,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教学方式进行融合,不但可以呈现一种宽松的研究氛围,还可以努力渗透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如《地球的内部》、《火山和地震》、《地表的变迁》、《矿产资源》以及《太阳系大家族》、《探索宇宙》等,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研究信息——整理信息——应用信息——拓展信息的自主探究科学的过程,引导他们从地球环境、资源的形成与对人类的重要性问题的考虑,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科学评价、决策的能力和科学要以人为本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探究性课题的融合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并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并领悟科学的本质。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更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融合,让学生进行探究性课题的研究。

例如我们学校“科学工作室”的社团活动中,公布研究的课题"地球探密"、"太阳系的成员"、“恐龙时代”等。全校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许多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围绕选题,或个人或组合成研究小组,通过网络资源,查找有关资料。在不同老师的指导下,整理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在网上发布或在校园网的留言板上写出经过研究后的成果留言。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科学拓展型课题的融合,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渗透科学研究成果与他人共享的思想,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融合需注意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融合"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感到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⒈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融合进行教学,其中计算机只是作为辅助手段引入课堂教学。而且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较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欠熟练,尤其是小学生,往往因相关同步知识不具备而使辅助教学本身遇到障碍。

⒉从科学课程的教学需求出发来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用计算机而使用。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使用计算机,是要发挥计算机长处,而不是抛开传统教学的一切只要用计算机就行了。

⒊网络上的资源非常丰富,但重复现象较多,质量比较低,不能直接用于教学。若是全部由教师进行自制,又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又受到一定技术水平的制约,不能精确地表现出设计的需求,还会耽误本身的教学任务。

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开展科学教学能较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加入到信息技术学习中来,使课堂充满生气和活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从而提高有效教学。

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的融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要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融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教育环境和教学内容是滋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温室,只要合理地利用教材和教育方式,相信我们的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工作,一定也会开出灿烂的花朵!

科学学科有着极其丰富多彩的、需要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资源呈现工具的内容,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仅是科学学科本身的需要,也是学生有效的科学学习的需要,更是每位教师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需要。一个教师的语言描述能力再强,总不如让学生边看、边听、边想、边动手的效果好。音频、动画和视频等丰富多彩的媒体使原本单调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把有关环境、天文、地理等内容制成课件,在小小屏幕中再现,突破了课堂狭小天地,大大加深、拓宽了小学生的知识面,对键盘、鼠标的触击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视、听、触多感官相结合,对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是科学教学的极好手段,当然,要想充分发挥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作用,关键还在于如何去合理有效地运用,下面我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CAI课件动画的演示性,科学交互性,直观形象性等功能优势,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地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学《在星空中》,在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课前调查后,教师为让学生更充分地感知遥远、神秘、美丽的星空,运用Authorware、PowerPoint和Flash技术创设学习情景、学习氛围,把九大行星的特点,位置的变化等用形象生动、拟人化的手法展现在学生面前。课上,伴着舒缓的音乐,学生好似在星空旅游一般,一会儿与金星相见,听它“自言自语”,一会儿又与美丽的土星“相遇”,听它述说着自己的故事,没多久,学生们又被流星雨的美丽与神奇震撼,忍不住地惊叹……,直观地感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不但解决了教学难点,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星空奥秘的兴趣和良好的情绪。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材内容有主要和次要之分,起决定作用和一般作用之分,难易之分,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方法有多种,如通过语言叙述,挂图展示,板书解析等途径。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靠教师口若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相形见绌,利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一课中,植物种子的散播方式有自身传播、动物传播、风传播、水传播等,对于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把利用3DMAX制作的三维动画给学生演示后,一切都一目了然了。所以计算机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繁锁为简易,化枯燥为生动。同时它对消除因“抽象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形成教学难点的“学习障碍”也有十分明显的效果,使教学难点的突破变得顺利。又如《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这课中岩石的风化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课堂上学生难以观察到的现象,利用多媒体视频动画或教学专题片,可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达到实地考察的效果。如对于卵石的形成,首先呈现在河道上游岩石受风化的画面,使学生知道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产生碎石、沙粒;然后重点表现在水的搬运过程中,河道中游的碎石与沙粒相互摩擦,逐渐失去棱角,变得越来越圆,最后到河道下游,形成了又圆又光滑的卵石。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获得对卵石的正确认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思维能力训练

思维是事物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人脑对感知觉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它属于认知的高级阶段。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多媒体形式的内容,必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起着深远的影响。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被广泛的运用,学生的信息意识形成之后,学生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和提炼能力必将随之提高,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概括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师在课件中的大量超链接的运用,特别是网页的超链接所带来的便捷,使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及扩散性的训练得到加强。此外,研究事实说明:创造思维通常虽不是实验后的产物,但一定要通过科学试验或严密的逻辑推理进行验证。例如,在学习《面包发霉了》这课教学内容时,就是让学生明白: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哪一块面包上的霉菌长得快?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而且学生对这些不太了解,使得这种教学假设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我们一厢情愿的美好假设。但是计算机进入课堂后,这一切就变得十分容易了。教师可把这一课制成课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块发霉的面包,然后再显示两组试验的详细过程,最后在本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文字性小结。使学生在观察试验过程中,直观地感觉到当时的情景,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从平面走向立体,使其思维性、创造性和严密性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科学课中运用信息技术,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师做做课件,学生动动鼠标。而应该让学生真正学会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去搜集想要的资料,到哪里去找资料。例如我在讲《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一课时,要求学生学一学如何从网络上找自己要的资料并给大家上《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这一课。学生一听说可以自己上网找资料,还可以当老师,都来了精神,瞪大眼睛,生怕落下一步,耽误自己的操作。我把事先准备好的关于家乡自然水域的网址都出示在黑板上,告诉他们如何上网。然后分小组上网找资料,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资料最好。打破了以往的方式(给现成的资料,让他们读一读,看一看。)放手让孩子们自己上网。最初很乱,一会儿这个学生这儿不会操作了,一会儿那个学生那儿出问题了。我都是采取小组同学互帮互助,会的同学帮不会的同学解决问题。这样过了没一会儿,教室里逐渐安静下来了。我细看之下,所有的同学都在认真地盯着电脑,小手控制着鼠标,不停地在网页上搜寻。一会儿这个学生说找到“水污染”了;一会儿那个学生说找到“水的用途了”;还有的学生找到了“水的循环”;有的学生找到了“海水淡化”……,孩子们找到的资料是多种多样的,由学生来给大家讲解新课,我还是头一次尝试,尽管时间拿捏得不很准,尽管后来孩子们有点偏离了教材的重点,但我还是认为这样的尝试是值得的。学生在本节课中不光是学会了有关家乡的自然水域的知识,还学会了本课以外的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搜集资料。我们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而不是学习了什么,是信息技术帮助我们达到了这一点。

五、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几个注意点

⒈ 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应以新课标为指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人才观、师生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运用置于以“探究式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科学知识。同时,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教学课件制作、实验设计、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搞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原理,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科学教学的能力。

⒉ 运用信息技术,并不只是掌握科学教材中的具体知识,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以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功能,更不能认为运用信息技术就是教师个人运用,要激励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亲历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既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获得相应的信息技术,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⒊ 运用信息技术有一个度的问题,要切实把握好,否则就会偏离科学教学的重心,成为信息技术课,因此,在运用中,应根据科学课程教学的总目标,精心设计运用的内容,做到主次分明,整合精当。

⒋ 运用信息技术,必须要有一定的信息资源作支撑,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此,学校要针对课程内容,加强科学课程信息资源的建设,为整合提供最佳的支撑点。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小学科学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但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它的作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效能,合理、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还需进一步探索研究。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用现代化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把握住教育的时代脉搏,努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拥抱现代教育技术,接受挑战,在教学实践中有机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特征,适宜地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科学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这样,小学科学教学才能在课改中达到最大效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原文地址:https://www.xiayuyun.com/zonghe/3102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4-28
下一篇2023-04-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