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windows当服务器,IOCP很成熟所以选择C++
C#本身带有内存回收机制,对于某些类型的服务器需要自己管理内存回收
技术上没问题,听说过用C#当网页游戏服务器的成功案例
用C#的成本在这一行不算低(综合服务器,开发效率,招人难度等)
现成有许多成熟的公司框架不需要自己重新写,大家跳跳槽也都有了……
在学习网络的过程中,参考一些资料和自己的想法,考虑的方案:
客户端打包发送,不使用SO_RCVBUF选项,
启用TCP_NODELAY选项,Nagle算法禁用。
使用Nagle算法,通过TCP发送的数据不会马上被发送,而是等待一段时间,当数据包大小达到缓冲区的大小再一次发送,这样就可能导致粘包现象。
(如果数据包长时间未达到缓冲区大小,是不是应该有个时间限制吧,猜测而已,不了解Nagle算法)此方法一般试用于每次发送数据比较小而且比较频繁的情况,
使用此方案,需要控制发送包的大小,如果用来做服务器,特别是游戏服务器,一般发包也不会太大,而且交互次数较频繁,效率比较低(使用Nagle算法的优势可以看到),但每个包的大小固定,至少发送数据包的时候,不会造成粘包。
而且不使用接收缓冲区,数据包发送后马上接收,也不会有几个包黏在一起,不用考虑粘包的问题。
一般看到的方案是,使用SO_RCVBUF,TCP_NODELAY不使用,发包的时候带个包头,发包进行打包处理,接包的时候根据包长度进行粘包处理。
IOCP发包重构问题
方案1
安排序列号,在每个ClientContext上两个序号,一个是某个套接字发包的序号(序号1),从接收到第一个包开始计数;另一个是套接字上读包的序号(序号2),这个包是计算当前读包的序列,从此套接字的第一个包开始读,依次递增;
同时,每个包也有一个编号(编号3),在投递WSARecv的时候,将编号1的值赋予编号3。
当读包的时候,对某个套接字上的包的序号(编号2)与将要读的包的序号(编号3)进行比较,
如果相等,则此包就是即将被读取的包;否则,包没有按顺序接收,将包放到ClientContext的未正确接收缓冲区包中,并对未正确接收缓冲区包按编号2进行排序,从未正确接收缓冲区包的第一个包开始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