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表格记录了中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1958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之后推出109丙机,该机为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采用集成电路的DJS-130小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I巨型机,这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85年,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管理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长城0520CH微机。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为共享主存储器的四处理机向量机,其向量中央处理机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自行设计的,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它主要用于中期天气预报;
1993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后成立北京市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这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含36个处理机),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曙光1000与美国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规模并行机体系结构与实现技术相近,与国外的差距缩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采用可扩展分布共享存储并行处理体系结构,由130多个处理结点组成,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后在市场上推出具有机群结构(Cluster)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机器规模已超过160个处理机,
1999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I计算机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并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运行。系统有384个运算处理单元,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3840亿次
2000年,曙光公司推出每秒3000亿次浮点运算的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
2001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款通用CPU——“龙芯”芯片
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腾”服务器,龙腾服务器采用了“龙芯-1”CPU,采用了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计算所联合研发的服务器专用主板,采用曙光LINUX操作系统,该服务器是国内第一 *** 全实现自有产权的产品,在国防、安全等部门将发挥重大作用。
2003年,百万亿次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曙光4000L通过国家验收,再一次刷新国产超级服务器的历史纪录,使得国产高性能产业再上新台阶。
2.用简短的语言概括计算机发展史第一代计算机 :1946~1957年,电子管, 运算速度较低,耗电量大存储容量小;
第二代计算机 :1958 ~1964 年,晶体管, 体积小,耗电量较少,运算速度高,价格下降;
第三代计算机 :1965 ~1971年,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体积功能进一步减少,可靠性及速度进一步提高;
第四代计算机 :1972年至今 ,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性能到规模提高,价格大幅度降低,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走进办公室和家庭。
3.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是什么计算工具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例如从“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到算筹、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机等。
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启发了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研制思想。 1889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曼·何乐礼研制出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用以储存计算资料。
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 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
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约为487000美元。 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
在以后6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没有任何一门技术的性能价格比能在30年内增长6个数量级。 。
4.计算机的发展史楼上的你“辛苦”了,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了弹道设计的需要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
它的运算速度不高,却是一个庞然大物――――18000个电子管、1500个继电器、占地300平方米、重30吨、消耗功率为50KW、价值48万美元。虽然它既大又贵,但却是现在各种计算机的先驱,为发展至今的数字电子计算机奠定了基础。
自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来,随着电子器件的不断发展、更新,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至今已发展了四代。 一般来说,电子计算机发展历程的各个阶段,是以所采用的电子器件的不同来划分的,即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微型计算机属于第四代电子计算机产品,即大规模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是集成电路技术不断发展,芯片集成度不断提高的产物。 年代 基本器件 应用范围 1946――1958 电子管 科研院校进行科学运算 1958――1964 晶体管 工矿企业、机关事务进行数据处理工业控制 1964――1971 集成电路 出现了小型机 1971――今 LSI、VLSI 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出现了微机 三、微机的发展史 微机的发展与LSI紧密相连。
自1971年第一台计算机(INTEL4004)问世以来微机的发展突飞猛进。微机系统的核心部件为CPU,因此我们主要以CPU的发展、演变过程为线索,来介绍微机系统的发展过程,主要以Intel公司的CPU为主线。
第一代:4位及低档8位微处理器 ² 1971年,Intel公司推出第一片4位微处理器Intel4004,以其为核心组成了一台高级袖珍计算机。随后出现的Intel4040,是第一片通用的4位微处理器。
² 1972年,Intel8008,8位,集成度约2000管/片,时钟频率1MHz。 第二代:中、低档8位微处理器 ² 1973年~1974年,Intel8008、M6800、Rockwell6502,8位,集成度5000管/片,时钟频率2~4MHz。
这一时期,微处理器的设计和生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组成微机系统的其它部件也愈来愈齐全,系统朝着提高集成度、提高功能与速度,减少组成系统所需的芯片数量的方向发展。 第三代:高、中档8位微处理器 ² 1975年~1976年,Z-80,Intel8085,8位,时钟频率2~4MHz,集成度约10000管/片,还出现了一系列单片机。
第四代:16及低档32位微处理器 ² 1978年,Intel首次推出16位处理器8086(时钟频率达到4~8MHz),8086的内部和外部数据总线都是16位,地址总线为20位,可直接访问1MB内 存单元。 ² 1979年,Intel又推出8086的姊妹芯片8088(时钟频率达到48MHz),集成度达到2万~6万管/片。
它与8086不同的是外部数据总线为8位(地址线为20位)。 ² 1982年,Intel推出了80286(时钟频率为10MHz),该芯片仍然为16位结构,但地址总线扩展到24位,可访问16MB内存,其工作频率也较8086提高了许多。
80286向后兼容8086的指令集和工作模式(实模式),并增加了部分新指令和一种新的工作模式——保护模式。 ² 1985年,Intel又推出了32位处理器80386(时钟频率为20MHZ),该芯片的内外部数据线及地址总线都是32位,可访问4GB内存,并支持分页机制。
除了实模式和保护模式外,80386又增加了一种“虚拟8086”的工作模式,可以在操作系统控制下模拟多个8086同时工作。 ² 1989年推出了80486(时钟频率为30~40MHz),集成度达到15万~50万管/片(168个脚),甚至上百万管/片,因此被称为超级微型机。
早期的80486相当于把80386和完成浮点运算的数学协处理器80387以及8kB的高速缓存集成到一起,这种片内高速缓存称为一级(L1)缓存,80486还支持主板上的二级(L2)缓存。后期推出的80486 DX2首次引入了倍频的概念,有效缓解了外部设备的制造工艺跟不上CPU主频发展速度的矛盾。
第五代:高档32位微处理器 ² 1993年,Intel公司推出了新一代高性能处理器Pentium(奔腾),Pentium最大的改进是它拥有超标量结构(支持在一个时钟周期内执行一至多条指令),且一级缓存的容量增加到了16kB,这些改进大大提升了CPU的性能。
5.试说计算机的发展历史的未来趋势计算机的关键技术继续发展
未来的计算机技术将向超高速、超小型、平行处理、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尽管受到物理极限的约束,采用硅芯片的计算机的核心部件CPU的性能还会持续增长。作为Moore定律驱动下成功企业的典范Inter预计2001年推出1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并预计在2010年推出集成10亿个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其性能为10万MIPS(1000亿条指令/秒)。而每秒100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将出现在本世纪初出现。超高速计算机将采用平行处理技术,使计算机系统同时执行多条指令或同时对多个数据进行处理,这是改进计算机结构、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的关键技术。
同时计算机将具备更多的智能成分,它将具有多种感知能力、一定的思考与判断能力及一定的自然语言能力。除了提供自然的输入手段(如语音输入、手写输入)外,让人能产生身临其境感觉的各种交互设备已经出现,虚拟现实技术是这一领域发展的集中体现。
传统的磁存储、光盘存储容量继续攀升,新的海量存储技术趋于成熟,新型的存储器每立方厘米存储容量可达10TB(以一本书30万字计,它可存储约1500万本书)。信息的永久存储也将成为现实,千年存储器正在研制中,这样的存储器可以抗干扰、抗高温、防震、防水、防腐蚀。如是,今日的大量文献可以原汁原味保存、并流芳百世。
6.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第一节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历史
计算机网络仅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地区到全球的发展过程。从应用领域上看,这个过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1、具有通信功能的单机系统
六十年代:大型主机
2、具有通信功能的多机系统
3、计算机通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
八十年代:PC机,局域网技术蓬勃发展
4、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全球信息产业的基础。
九十年代: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公路,Inter
服务器冗余电源上电后有报警声。A1: 确认所配电源为热插拔冗余电源,并且两路电源已经正确连接。如果只接一路,请按下电源背面的红色消音键使报警声停止。曙光公司,又名中科曙光,是一家在科技部、信息产业部、中科院大力推动下,以国家“863”计划重大科研成果为基础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曙光始终专注于服务器领域的研发、生产与应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