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作为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工作母机,高等师范教育面临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尤其是艺术类专业的改革仍相对滞后。本次会议围绕如何认识当前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和构建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以及如何着手改革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现状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并展示了“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课题组前期工作的一些进展。
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所存在的问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学会理事长、国家艺术教育委员会秘书长杨瑞敏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不牢固。二是在课程设置上,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追求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重技能,轻理论;重技能小课,轻技能大课;重单科领域的高、精、尖,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重音乐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口传心授、机械训练、灌输式和一言堂等现象。三是教材内容陈旧,不规范、不配套,教师选用教材随意性较大,有些是照搬专业音乐学院的,这和培养中等学校音乐教师的目标有较大距离。四是科学研究工作滞后。五是教育教学改革缺乏整体部署。据了解,近年来,高等师范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力度不大,在一些观念和做法上,仍然沿袭了教育部1979年制定的教学计划和教育大纲,包括那时编写的部分课程的教材。1979年至今已过去20多年了,这个计划与大纲已经出现了一些与时代脱节的地方,根据新的形势,对课程计划与设置进行研究是当务之急。
为了有效地研究和探索高等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全国15所师范院校音乐院(系)联合组成了课题组。他们的研究目标是从适应新世纪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需要的视角来审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合格标准,进而探索符合这一标准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模式,并进行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教学计划、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材教法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并以此带动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实质性推进。这次研讨会上,课题组通过对中外高师音乐教育比较研究和中国音乐教育现状研究,提出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结构的框架。即以音乐审美为统领,音乐表现为载体,音乐创造、音乐文化为两翼,音乐教育为基础,构建各有侧重、互相关联、互相贯穿的课程体系。
在这次学术会上,来自各高师音乐院(系)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高师音乐教育发展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些来自中小学教研部门的负责人和部分中小学教师,从中小学校对音乐教师的要求上介绍了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们提出在高等师范和中小学之间应建起一条互相了解的通道,而不应是目前的相互脱节。来自安徽阜阳三中的老教师胡绍正说,在中小学对一个音乐教师的要求,除了要上课,还要进行一些课外活动,即兴伴奏与指挥就是必须的,指挥的基本功必须要有,因为组织一些合唱等活动在中小学是不可少的。除了这些,还有高师院校对美声有研究,但对童声研究却很少,应该增设对童声研究的课程。关于音乐欣赏,高师都是欣赏那些高难度的曲子,如西洋十大歌剧,而中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地方戏以及儿童音乐作品却不能很好地欣赏;另外,少儿舞蹈编排的一些基本功也是不可少的,即兴编排对中小学教师而言是一项不可少的基本能力。胡老师还说,一些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不会写教案,所以高师应开设一些教学法的课程,应与中小学建立起非常密切的关系。辽宁省音乐教研员王英奎老师认为,高师与中小学建立一种研究与实验的伙伴关系,突破从理论到理论的研究模式是十分必要的。现在中小学需要的是多能教师,所以在高师的课程设置中就要增加选修课程,比如每个学生都应学会一种器乐。另外,现在中小学都十分注重校园的文化建设,校风、校歌、校园文化活动等,这些也可以说是校园环境课程,高师也应考虑设置。
一些与会的中小学教师也谈到,围绕中小学来设置课程并不是一切都以中小学为主,还要考虑到高师层次的特殊性,不能降低层次。也就是说,在课程设置的结构上应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实践。
你应该先说清楚你是不是读研啊。材料学和材料工程(也叫材料加工)专业一直都是材料学院的,你说的从机械学院刚转过来的那个专业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其实国不国家重点学科一点都不重要,你又不是在国家下面干活。主要还是看你在哪个课题组和哪个导师带你,课题组好补助就多些,导师好学的东西多,做实验也方便,人脉也多,课题也多。材料学院的材料学都是金属方面的,而且主要是做钢铁、镁合金、铝合金偏多。复试线的话今年应该是320左右吧,大概是这样,我不考研不是很关注,本校的300左右好像也行。主要还是要个好导师比较重要,录取的话老师不好以后很不爽的那我就继续回答吧,反正我没事
你原来看的是机械学院的材料学,机械学院一直与材料学院存在些交叉,但是交叉应该不大,比如说材料学院的加工更偏向于金相、sem、取向分析、工艺之类的,而机械学院更偏向于铸锻焊、冲压、模具之类的(个人认为),所以有了调整。但是我个人觉得在材料学院的话,我就建议你报考院长的课题组,即使不能院长直接当你导师,最好也找他课题组里面的教授之类的当你的导师。个人觉得淘汰率不是很高,现在好像学校都喜欢多招些人(也是个人认为)
聚合物多孔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一、课题立项依据
近年来,胶体粒子的有序组装结构是材料学研究的热点方向,目前,胶体粒子主要由二氧化硅等硬粒子组装,但其易开裂、强度低的缺点限制了它的应用。而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聚合物乳胶粒子进入人们的视线。不过单纯的有序聚合物膜由于缺少对外界条件变化的响应性,因此实用性不强。
多孔材料由于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强的吸附和催化特性、介电性能等独特性能,一直是材料科学的重点研究方向 [1][2][3][4]。按照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定义,多孔材料按照孔径大小分为三类:孔径小于2nm的微孔、孔径介于2-50nm之间的介孔和孔径大于50nm的大孔。其中微孔和介孔材料起步较早,也已经应用于实践,而大孔材料则起步较晚。有序多孔材料指具有孔径单分散、孔在基体中形成三维有序排列的多孔材料。不仅具有通常多孔材料的一般特点,且孔结构排列的周期性可调,孔径分布窄,三维结构长程有序等特点。另外还可对孔壁结构进行调节,在孔壁中引入微球或介孔,结合大孔和微孔、介孔的优点,获得多级孔结构材料,通过对孔表面修饰和改性,赋予材料特殊的功能和用途,在光子晶体、光学器件、传感器、吸附分离、催化剂及催化剂载体、电容电极材料、轻质结构材料、纳米反应器、能量储存及物负载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5]。
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们已经研究出了一些可行构筑有序多孔结构的技术,如模板技术、纳米刻蚀技术、纳米印迹技术、溶剂挥发诱导技术、自组装技术等[6][7]。目前,有关聚合物乳胶/无机粒子共组装构筑有序多孔结构的研究十分热门,胶体粒子自组装方法是构筑亚微米有序多孔材料的常用方法,科学家们利用高电荷密度单分散胶体球在较弱的离子强度和稀浓度下会自发排列形成紧密堆积的周期性结构的原理,将聚合物胶乳与无机纳米粒子共组装制备有序排列的聚合物/无机粒子复合乳胶球,然后借助溶解、加热或化学反应等方法除去聚合物胶体或无机胶体模板,构筑有序纳米孔结构。通过对模板粒子尺寸大小的选择,以及前驱体物质的不同,可以控制多孔材料的功能基团和孔径大小。
聚合物多孔材料由于具有柔性好、易于大面积制备的特点,其应用性还是很强的,但如今的发展状况却存在很大的局限。这种材料的制备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末,由Imhof[8]和Vevel研究小组分别用乳液模板法和胶体晶体模板法成功制备出3-DOM材料,受到了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界的广泛关注。如今,模板法依旧是制备聚合物孔材料的主要方法,目前应用最多的是胶体晶体模板法。
此方法就是以胶体晶体为模板制备有序大孔材料,通常包括四个步骤:(1)、单分散微球的制备;(2)、将单分散的微球组装成具有蛋白石结构的胶体晶体模板;(3)、于胶体晶体模板的孔隙中填充各种前驱体,如纳米粒子的分散液、有机单体、聚合物溶液、金属氧化物的前驱体溶液等;(4)、固化或聚合,将反填在模板孔隙中的液相转变为固相,再经过刻蚀或煅烧去除模板微球,得到三维有序的多孔材料。
然而这种方法厄存在诸多不足。在制备胶体晶体模板时,如果用自然沉积法则耗时过长,通常需要数天乃至数周的时间,而离心沉积法又会造成大量的结构缺陷,破坏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在填充前驱体时,用普通的浸泡法极易造成填充缺陷,甚至破坏孔结构,而用较精密的化学气相沉积法或电化学沉积法时则需要苛刻的实验条件,难以大量推广。而且总体上,模板法制备聚合物孔材料步骤繁多复杂,也大大降低了其应用于实际生产的能力。
但胶体自组装法通常需要通过溶解、刻蚀或高温烧结等后处理手段才能获得有序纳米孔结构,获得的无机多孔材料易脆、柔性差,而聚合物多孔材料机械强度低。关于如何采用简单、快速的方法获得结构有序可控、具有高柔性和高强度的纳米有序多孔材料,则少有报道。我们最近的研究表明,以氢键作用为驱动力,在加热辅助条件下,聚合物-无机纳米共组装可构筑二维或三维有序孔结构膜,无需去除任何模板。
我所在的实验室课题组一直关注于有序聚合物孔材料的研究进展,也开展了基于复合乳液制备三维有序多孔聚合物膜的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总的来说,聚合物多孔材料的研究发展迅速,但其制备和应用还是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的各制备方法都存在其局限性,难以实现大面积制备,难以准确控制孔径的有序性以及孔壁的结构。因此,现今发展聚合物多孔材料的关键是开发更简单易行、适于大面积制备的新合成方法,并实现材料结构以及孔壁结构可调。
二、课题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
1、研究内容:
基于在实验室将近一年的实验基础,我觉得可以用一种较为简单易行的原位乳液聚合方法制备所需乳液,然后在成膜过程中一步制备出聚合物多孔材料,并通过调节各反应条件实现孔径可调节。
2、研究方案:
首先将乳化剂和经过亲油改性的无机粒子(如二氧化硅等)加入水中分散,与丙烯酸酯单体进行原位乳液聚合,获得核-壳结构聚合物-无机粒子[图1],使生成的聚合物包覆在无机粒子表面,聚合物膜的厚度可以通过乳化剂以及单体的用量进行调控,无机粒子核的粒径则可通过乳化剂用量以及无机粒子粒径和用量进行调控。
图1:核-壳结构乳胶/无机粒子聚合物
控制单体配比得到合适的聚合物玻璃化温度(Tg)使其能够在常温下成膜。在成膜前向乳液中加入亲水性好的大分子共混,使其均匀分布在聚合物表面,然后室温下成膜。成膜过程中聚合物粒子会自组装成致密排列的晶体结构,然后通过用HF水溶液刻蚀的方法将二氧化硅核去除掉,即可得到大孔的三维有序聚合物膜材料,同时膜表面的水溶性大分子PEG也被HF水溶液带走,在聚合物膜表面形成所需的介孔结构[9]。通过调节核粒径,实现了大孔孔径可调节;通过调节接在聚合物表面的大分子分子量和数量,可以实现介孔孔径与数量可调节;通过改变单体组成,调节聚合物膜厚度,或者在聚合物膜上加装功能基团,即可得到具有不同性能用途的有序聚合物多孔材料。
对制得的多孔聚合物材料,以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考察多孔材料的表面形貌,以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ξ电位仪研究材料表面组成,以热失重分析仪(TGA)研究材料组成,以粒径分析仪(DLS)研究聚合物微球的粒径及粒径分布,争取实现粒径及孔径可调。
性能研究:初步研究所制备材料的成膜性、各项力学指数及孔材料的吸附特性,尝试在聚合物表面加装某些功能基团,测试其能否发挥预想的作用。比如加装羧基测试其对CO2的吸附作用,或者加装对pH值响应的基团测试材料对酸碱性的响应性等。
三、课题的难点与创新点:
1、本方案的难点:
1、成膜过程如何减少晶体缺陷,形成较好的晶体结构,保证材料能够发挥最好的性能。
2、如何在不破坏晶体整体结构的前提下通过HF溶液一步得到所需的大孔-介孔结构。
3、如何实现对大孔、介孔孔径及数量的调节。
2、本方案的创新点:
目前制备多孔有序材料的方法大多十分繁琐,尤其是对多级孔材料的制备,更是方法欠缺。本方案创新点如下:
1、本实验方案运用一种非常简洁易行的原位乳液聚合方法,可以直接合成单分散可室温成膜的聚合物/无机纳米复合微球材料,省去了现在普遍在用的模板法中制作模板的过程。
2、通过在聚合物表面引入亲水性长链大分子,可以实现在刻蚀复合粒子核结构的时候同时将聚合物表面的亲水性大分子溶解,一步获得所需大孔-介孔多级结构,具有创新性。
四、实验进度设计:
1、2011年5月-2011年7月 :运用原位乳液聚合方法,调节合适单体配比制备出能够在常温下形成三维有序光子晶体膜结构的聚合物/无机纳米核-壳结构复合乳液。
2、2011年8月-2011年10月 :通过调节乳化剂用量以及单体用量达到包覆在无机粒子外的聚合物膜厚度可调。
3、2011年11月-2012年1月 :运用刻蚀溶解的方法构筑三维有序大孔-介孔聚合物膜,并通过调节乳化剂用量、无机纳米粒子的粒径及用量、亲水性大分子分子量及用量等,实现大孔、介孔孔径可调。
4、2011年2月-2011年4月 :对制得的聚合物多孔材料进行结构、性能研究。撰写结题报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