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贝氏体图和上贝氏体区别

下贝氏体图和上贝氏体区别,第1张

一、形成温度不同

1、下贝氏体:大约在350℃以下形成。碳含量低时,下贝氏体的形成温度有可能高于350℃。

2、上贝氏体是550~350℃范围内形成的贝氏体,金相组织呈羽毛状,脆性,硬度较高。

二、特征不同

1、下贝氏体的空间形态呈双凸透镜状,与试样磨面相交呈片状或针状;在光学显微镜下当转变量不多时,下贝氏体呈黑色针状或竹叶状,针与针之间呈一定角度。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下贝氏体中碳化物的形态,它们细小、弥散,呈粒状或短条状,沿着与铁素体长轴成55~65度角取向平行排列。

2、上贝氏体多呈羽毛状特征,光镜下分辨不清楚铁素体与渗碳体两相,渗碳体分布在铁素体条之间,碳含量低时,碳化物沿条间呈不连续的粒状或链珠状分布,碳含量高时,碳化物呈杆状甚至连续状分布。

电镜下:条状铁素体大致平行,铁素体条间分布与铁素体轴相平行的细条状渗碳体,铁素体条内有较高的位错密度,为一束大致平行的自奥氏体晶界长入奥氏体晶内的铁素体。

三、性能不同

1、下贝氏体组织因转变温度较低,碳的扩散困难,故碳化物弥散度高,强化作用大。

2、上贝氏体因碳化物颗粒粗大,强化作用较小,特别因有片状铁素体存在,可能成为裂纹发展的通道,所以不仅抗拉强度低,而且抗冲击性也较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下贝氏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贝氏体

 3.观察到钢中存在蝶状贝氏体,其外貌与蝶状马氏体相同,见上图及下页三图。仅前者有碳化物沉淀(上海交通大学)、蝶状马氏体的形成和母相中时效产生的不均匀性有关,这和蝶状贝氏体的生成相似,实验证明钢中蝶状马氏体的核系由位错组成的(北京科技大学)。

                                                                                               ——摘自参考资料

书上是这样说的 1 形态:马氏体针叶较宽且长,下贝氏体针细且短,针的分布较任意 2 受侵蚀程度:两者固溶的碳量有区别,受侵蚀的程度有差别。一般,马氏体较下贝氏体难侵蚀。试样经浅侵蚀后有黑色短细针出现为下贝氏体 查看原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原文地址:https://www.xiayuyun.com/zonghe/3401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05
下一篇2023-05-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