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8-05-09 10:20:43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作者:任震宇 SEM防辐射卡在其广告中称,使用者将其挂在胸前,就能将身边空间的有害电磁波全部吸收,从而免受电磁波的伤害。有关专家表示,该卡所称的这种效果难以实现?
“一张挂在胸前的小卡片,就能将身边空间的有害电磁波全部吸收,从而使您免受电磁波的伤害。”不久前,记者在北京市的一些写字楼里看到了这样广告。这种名为SEM防辐射卡(又称EMC防辐射卡)的卡片,宣称具有防电磁波辐射伤害的功能。这种卡片的原料是什么?它真有这种神奇的效果吗?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广告——
卡片能吸电磁波辐射
日前,在位于北京市马连道附近的一栋写字楼里,记者无意间看到了几张贴在墙上的广告,广告中宣传的产品是SEM防辐射卡。广告先介绍了电磁波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如“在日常生活中,电脑、手机、微波炉所产生的电磁波辐射,正是人们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尤其是育龄的男女,应该在生育前半年甚至一年就开始避免电磁波辐射的伤害”等。
接着,广告介绍了SEM防辐射卡,称该卡是派蒙(香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派蒙公司)与上海先声科技联合推出的国家级火炬项目,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避免了以往电磁波辐射屏蔽面积大,空间封闭的形式缺陷……其售价为298元一张。
根据广告提供的网址,记者登录派蒙公司的网站发现,SEM防辐射卡的大小与银行卡差不多。根据网站上的描述,该卡内置晶片,晶片由十几种铁氧体吸波材料及稀有元素复合而成,具有高磁导率,强损耗特性,能有效地吸收电磁波辐射。使用者只要在面对电子视频设备时把卡佩戴在胸前位置,根据电磁波在磁介质中的低磁导率向高磁导率方向传播的规律,就能将以卡为中心、半径30厘米范围内,辐射频段为 300—2000MHZ的电磁波引导向晶片集中,形成一个以卡为中心的电磁波减弱区球形体,从而起到防护电磁波辐射的作用。该网站称,SEM防辐射卡的吸收率达 93.6%,衰减率大于99%,该卡防潮、耐高温,不需要什么特殊保养,只要不在水中浸泡或折断,便不影响使用效果。
公司——
该技术来自隐形飞机
记者随后以有意加盟的投资者身份致电派蒙公司,该公司一位姓姚的业务经理向记者介绍了该卡的一些情况。姚经理说,SEM防辐射卡是该公司高价买断的一项我国新的军用技术,“SEM防辐射卡使用的铁氧体材料是一种用于隐形飞机的吸波涂料,雷达波也是一种电磁辐射波,隐形飞机能隐形就是靠吸波涂料吸收电磁波,我们将它民用化了。当然,我们不需要像隐形飞机那样吸收那么高频率的雷达波,我们只需要吸收低频率的电脑、电视、通讯电磁波就可以了。”
在记者的要求下,姚经理又介绍了该卡的技术原理以及其主动吸波防御技术。
记者:“您刚才说的吸波效果,是指照射到卡上的电磁波,还是卡周围的电磁波?”
姚经理:“当然是卡周围的电磁波,这是我们的一大特点——主动吸波技术。当然它的吸收范围不会太大。卡周围半径30厘米空间的电磁波,都能被吸收到卡上。我们曾做过试验,还有权威部门的鉴定证书。”
姚经理称,作为其代理商,每卖出一张卡,扣除进货成本以及其他广告等开支成本外,能有150元的收益。
专家——
尚没有物体能做到主动吸波
这种防辐射卡真能实现广告中所称的效果吗?记者采访了一些专家。在日前举办的国防科技电子展上,某雷达研究所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铁氧体材料确实是一种隐形涂料,但是目前世界上任何一种吸波隐形涂料都不可能主动吸收电磁波,只能当一定频率的电磁波照射到其覆盖的物体上才能起到吸收作用。“而且隐形涂料娇贵,必须进行专业保养。比如在高温湿热的天气中就容易失去效果。”该专家说。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下属的中国戴尔实验室电磁兼容部副主任邹东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进行的各种科学研究来看,尚没有物体能做到主动吸收电磁波。如果真有这样的技术,那对整个科学技术的变革是非常巨大的,首先会在高科技产业领域得到迅速推广。而且,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它不间断地吸收电磁波,就必须转化出去,这些能量是不会无缘无故消失的。实际上,基本的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要想让电磁波改变其固有的传播路径,就必须有巨大的引力,迄今为止,人类所认识到的能主动吸收电磁波的物体只有宇宙中的黑洞。”
邹东屹告诉记者,“铁氧体材料的特点是吸收低频段的电磁波,基本有效作用频率一般在500MHZ以下,不可能达到该广告宣称的能吸收300—2000MHZ的电磁波,除非在铁氧体外还加入了其他的一些特殊材料,但这在国际上属于尖端的技术,一般的科研机构难以做到。”
机构——
广告宣传与检测项目有出入
根据派蒙公司的宣传,SEM防辐射卡曾接受过中国测试院的测试,并有测试证书。4月20日,记者联系到曾对该产品进行测试的中国测试院电磁研究所无线电室研究员刘静。刘静告诉记者,“我们测试的是派蒙公司一种吸波涂料产品的样品,检测的是覆盖了吸波涂料的产品对照射到其身上的电磁波的吸收能力,没有检测其对周围空间电磁波吸收的能力。而且,我们检测的项目是对频率为2000MHZ—8000MHZ电磁波的吸收能力,这样高频的电磁波一般不会是日常电子用品产生的,不是派蒙公司宣传的能吸收辐射频段为300—2000MHZ的电磁波。”刘静表示,检测机构的结论只能对送检样品负责。
邹东屹告诉记者,所谓的电磁波辐射危害并不像一些商家宣传的那么严重,只要是经过国家检测上市的电子产品,其电磁辐射对人体影响都在安全范围内。消费者大可不必对电磁辐射“草木皆兵”。当然,老人、儿童、孕妇或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对电磁辐射敏感人群及长期在超剂量电磁辐射环境中工作的人应采取防范措施。
结构方程模型(SEM)包括连续潜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Bollen, 1989Browne &Arminger, 1995Joreskog &Sorbom, 1979)。也就是说,这些潜变量是连续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1. 潜变量(latent variables)是与观察变量(Observed variables)相对的,可通过数据分析观察;2. 观察变量可以是连续的(continuous)、删失的(censored)、二进制的(binary)、有序的(ordinal)、无序的(nominal)、计数的(counts),或者是这些类别的组合形式。
SEM有两个部分:一个测量模型(measurement model)和一个结构模型(structural model)。
测量模型 相当于一个多元回归模型(multivariate regression model),用于描述一组可观察的因变量和一组连续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此,这一组可观察的因变量被称为因子指标(factor indicators),这一组连续潜变量被称为因子(factors)。
如何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1. 若因子指标是连续的,用线性回归方程(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s);
2. 若因子指标是删失的,用删失回归或膨胀删失回归方程(censored normal or censored-inflated normal regression equations);
3. 若因子指标是有序的类别变量,用profit或logistic回归方程(probit or logistic regression equations);
4. 若因子指标是无序的类别变量,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equations);
5. 若因子指标是计数的,用Poisson或零膨胀Poisson回归方程(Poisson or zero-inflated Poisson regression equations)。
结构模型 则在一个多元回归方程中描述了三种变量关系:
1. 因子之间的关系;
2. 观察变量之间的关系;
3. 因子和不作为因子指标的观察变量之间的关系。
同样,这些变量有不同的种类,所以要根据它们的类别来选择合适的方程进行分析:
1. 若因子为因变量,及可观察的因变量是连续的,用线性回归方程(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s);
2. 若可观察的因变量是删失的,用删失回归或膨胀删失回归方程(censored normal or censored-inflated normal regression equations);
3. 若可观察的因变量是二进制的或者是有序的类别变量,用profit或logistic回归方程(probit or logistic regression equations);
4. 若可观察的因变量是无序的类别变量,用多元logistic回归方程(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equations);
5. 若可观察的因变量是计数的,用Poisson或零膨胀Poisson回归方程(Poisson or zero-inflated Poisson regression equations)。
在回归中,有序的类别变量可通过建立比例优势(proportional odds)模型进行说明;最大似然估计和加权最小二乘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and weighted least squares estimators)都是可用的。
以下特殊功能也可以通过SEM实现:
1. 单个或多组分析(Single or multiple group analysis);
2. 缺失值(Missing data);
3. 复杂的调查数据(Complex survey data);
4. 使用最大似然估计分析潜变量的交互和非线性因子(Latent variable interactions and non-linear factor analysis using maximum likelihood);
5. 随机斜率(Random slopes);
6. 限制线性和非线性参数(Linear and non-linear parameter constraints);
7. 包括特定路径的间接作用(Indirect effects including specific paths);
8. 对所有输出结果的类型进行最大似然估计(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ion for all outcome types);
9. bootstrap标准误差和置信区间(Bootstrap standard errors and confidence intervals);
10. 相等参数的Wald卡方检验(Wald chi-square test of parameter equalities)。
以上功能也适用于CFA和MIMIC。
不倒嗡嗡遥感卫星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用卫星作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称为卫星遥感。通常,遥感卫星可在轨道上运行数年。卫星轨道可根据需要来确定。遥感卫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它能连续地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遥感。所有的遥感卫星都需要有遥感卫星地面站,从遥感集市平台获得的卫星数据可监测到农业、林业、海洋、国土、环保、气象等情况,遥感卫星主要有气象卫星、陆地卫星和海洋卫星三种类型。
气象卫星遥感探测原理
在地球大气系统中各自然表面以及大气本身的辐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各辐射源的特性和物体和气体的吸收、发射、透射、目标物反射、粒子散射和透射等诸多方面的特性。地球大气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它一方面要接受入射的太阳辐射,另一方面又要反射太阳辐射和以其自身的温度发射红外辐射。在它的视场范围内测量到辐射主要有:
1) 地表、云层发出的红外辐射,将卫星在大气窗通道测量的辐射转换成图象就得红外云图。
2)大气中吸收气体发射的红外辐射,由卫星测量到的大气气体发射的辐射,就可反演获取大气的有关参数,如选取CO2 发射的辐射可以得到大气垂直温度,由H2O 发射的辐射可以得到水汽分布。
3)地面、云面反射的大气向下的红外辐射,由于在红外波段卫星测量的地面反射大气辐射很小,可以忽略不计。
4) 地面和云面反射太阳辐射,卫星在可见光-近红外谱段测量的辐射就获取可见光云图。
5)大气分子、气溶胶等对太阳辐射的散射辐射,根据卫星测量的大气分子、气溶胶的后向散射辐射可以获取大气分子、气溶胶的分布。
卫星在空间接收地球大气中各种辐射源发射辐射的相对大小,对于反射太阳辐射部分,卫星测量的主要是云反射的太阳辐射,占入射太阳辐射的20%,其次的空气分子的后向散射辐射仅6%,而地面反射太阳辐射较小4%。卫星接收的红外辐射主要是由H2O、CO2,其次是云发射的,直接收到地面的较小。
01
增加和丰富了气象观测及其它领域资料的内容和范围
气象卫星观测体系的建立,大大地丰富了气象观测的内容和范围,使大气探测技术和气象观测进入了一个新价段,突破了人类只能在大气底层观测大气的局限性。一些难以观测的资料和地区,现在都可以从气象卫星上得到实现。当前气象卫星可以提供以下有价值的资料:
1、每日的可见光、红外和水汽等多谱段图象资料;
2、大气垂直探测资料;
3、微波探测资料;
4、太阳质子、粒子资料等;
以上这些些资料包含有大量地球大气信息,由这些信息可以导得以下气象和其它领域的各种参数和现象:
1、云系的范围分布和各类天气系统的位置、形成、发生发展等;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
2、云类、云量、云顶温度(云顶高度)、云的相态等;
3、气溶胶、沙尘暴、吹沙、浮尘、冰雪覆盖等;
4、陆面温度、植被分布、蒸散、土壤湿度、地面反照率等陆面参数;
5、大气温度、湿度垂直分布,大气中水汽总量、臭氧总量;
6、降水量和降水区、地面水资源、洪水等;
7、给定区域的云风矢量;
8、入射地球大气系统的太阳辐射和地球大气系统反射总辐射,长波辐射总量地气系统辐射收支等;
9、海洋表面温度、洋流、悬浮物质浓度、叶绿素浓度和海冰等海洋表面状态;
10、监视森林火灾、森林生长状况;
11、由可见光和近红外云图提取植被指数,监视农作物生长、估计作物产量;
12、监视太阳质子、a 粒子、电子通量密度和能量谱以及卫星高度上的粒子总能量。
02
天气分析预报的重要依据
由于卫星观测范围大,能得到海洋、高原、沙漠等人烟稀疏地区的气象资料,大大地改进了这些地区的天气分析的准确性,加深了对各天气系统的理解,揭露了一些新的天气事实,解释了以前无法解释的天气现象。由于卫星云图有高的时、空分辨率,能连续追踪云系的形成、天气系统发展加强与降水等的相互关系,如对锋面、高空槽和气旋云系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发现了大尺度云系分布的各种云型特征,提出了天气尺度云系演变的概念模式,为预报员准确预报天气提供了依据。在使用了卫星资料后,能及早发现天气系统,从而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延长预报时效,如在卫星观测之前,青藏高原资料稀少,许多天气系统常常被遗漏,造成天气预报的失败,有了卫星资料后,发现和掌握了青藏高原上冷、暖锋和急流及其它系统的活动规律,为预报我国东部地区的降水发挥了重要作用。
03
监视暴雨、强雷暴等灾害性天气系统
暴雨和强雷暴(大风和雷电)是灾害性危险天气系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常造成严重损失。这类系统空间尺度小、变化快、生命短、强度大,用常规的观测资料难以抓住它,因此对这类系统的分析和预报一直是大气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静止卫星云图能对某一固定区域连续观测,具有高的时、空分辨率,对发现和连续监视暴雨和强雷暴天气系统是很有效的工具,我国预报员利用静止卫星云图监视暴雨强对流的发生发展,制作0—6 小时和0—12 小时短时天气预报,减少了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
04
监视热带洋面上的低压、台风等天气系统
在热带海洋地区,气象测站稀少,资料十分短缺,用常规气象资料很难发现和追踪洋面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和移动。卫星云图是监视热带洋面上的低压、台风等天气系统的重要工具。在使用卫星云图以来没有一个台风被遗漏,并总结出一套用卫星云图预报台强度和路径的有效方法,提高了台风预报的准确率,延长了预报时效,保障了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减少了经济损失。
05
改进长期天气预报
卫星资料能提供南北半球环流和中低纬度环流间的相互作用的有关资料,又因这些作用在几天或几星期后影响中纬度地区,所以应用这些资料可以帮助制作中长期天气预报。另外由卫星观测资料计算出的洋面温度、地球表面和洋面的冰雪覆盖资料,以及地球—大气和宇宙之间辐射能的交换资料,可以研究海气交换、气候变迁。
由NOAA 气象卫星的高分辨率红外探测器得到的探测资料反演得到的大气温度、湿度分布和各高度上的云迹风,输入到数值模式中,用于提供数值预报的初始场,进一步提高数值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06
在气候研究方面的应用
1)云量、云类
云控制着入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身发射的红外辐射,所以云对地球的辐射收支有重要影响,从而对地球的增暖和冷却起着直接重要的作用。用卫星资料估算云的时空分布,能用于研究:(1)气候模式和有效性检验;(2)云对气候的影响:(3)云和地球辐射收支:(4)云的气候学变化等。
2)辐射
地球大气顶的辐射收支决定了地气系统的能量输入,辐射能的源和汇导致了大气环流,影响全球的能量和水循环。由卫星观测能确定大气顶的辐射收支,入射地面的太阳辐射,射出长波辐射、总辐射等。
3)降水
用卫星资料估计降水是测量降水的又一新的途径,特别是对于估算大尺度降水是最有效的方法。在热带地区的对流降水及其释放的潜热是大气环流的重要强迫机制之一。卫星估算降水已经是一项重要的业务产品,对于研究降水与气候间的关系,水循环、作物生长等都有是十分有用的。
4)气溶胶、微量气体
CO2、CH4 和N2O,这些气体起着温室效应作用,影响气候变化;臭氧变化影响人类的健康;SO2等有害气体则造成大气污染。
5)冰雪覆盖
中国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山岳冰川最多的国家之一,冰川面积虽不足全国面积的6%,但其融水量却占全国寺表年总径流量的2.0%,相当于黄河每年入海年总径流量。利用卫星资料能计算冰川面积、冰川变化等。
冰雪覆盖的改变是气候变化的最重要的信号之一,全球气候模拟表明,温室效应在高纬度最大,极地冰雪一旦融化,地面反照率将发生很大变化,结果更有利于增温。地球上的冰雪覆盖有海冰、雪盖和冰川三部分。用卫星资料可以对冰雪覆盖的水平分布进行详细的观测,对冰川的分析更加系统化和全球化。利用NOAA 卫星资料可以分析雪盖的范围、月、季雪盖频次及其距平;由NOAA-K 卫星1.6 微米资料更加容易区分积雪和云,积雪的深度;由美国国防气象卫星SSM/I 资料分析积雪深度。由合成孔径雷达可以提供冰的范围、密度、冰期、冰缝等。。
06
为农业提供气象资料
气象卫星可以为农业提供诸如日照、降水、气温、陆面温度、植被分布、蒸散、土壤湿度、地面反照率等气象参数和陆面参数,利用这些资料可以进行农业区划,监视作物长势,监测干旱、虫灾和估算作物产量等。确定反演生态环境预测变量。
西北地区植被分布 长江中下游植被分布
07
监视森林火灾、地表热异常
森林火灾通常用地面建立了望塔和飞机进行观测,其了望塔的观测范围十分有限,而飞机观测费用十分昂贵。卫星观测有高的时空分辨率,可以对大范围森林火灾进行监视观测,经济费用少,是一个十分有效的工具。
黑龙江省的森林火灾
08
卫星资料在水文方面的应用
(1)估计降水量;
(2)监测洪涝灾害;洪水泛滥可造成重大损失,利用近红外卫星资料,可以制作洪水泛滥图。
(3)地面水资源。水是地面上无处不有,然而又是最多变的矿产资源,对环境水的监测是一件困难而又迫切的问题之一。水是一切有机物体的组成成分之一,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可以帮助寻找地下水,
对于人烟稀少的高原等地区,由卫星观测水资源的分布是十分理想的工具。
09
为海洋活动提供气象资料
1)海洋气象预报和海洋航行保障:全球广阔海洋上大范围海冰、水状态对全球天气有重要影响。卫星观测到的海面温度、海冰、海面风浪状态对制作海洋天气预报有很大帮助。由卫星云图提供的天气实况和天气预报,可以避开不利的天气和海洋上的巨浪,改进海上航行业务。又如根据卫星资料制作的海冰分布图,可以寻找可通行水路的最佳航线,不仅能绕过海上危险的巨大冰山,节省时间和花费。例如在美国每年在海上航运事故造成的损失达5 亿美元,在利用了卫星资料后,可减少损失5—10%。在每年冬季,我国渤海湾地区经常出现冰冻,用飞机或船舶侦察海冰分布,不仅费用大,而且不能满足要求。用卫星资料能准确及时作出海冰分布图,为我国航行事业提供有用资料。
2)海洋环境监视:利用卫星资料能实现环境监视,发现海洋上大范围的污染、赤潮,能获取海洋表面温度、洋流、悬浮物质浓度、叶绿素浓度等海洋表面状态;如石油污染、热污染和固体垃圾污染等海洋污染对生态破坏极大,这些都有可以由卫星监视检测。
3)河口、海岸的研究:使用卫星资料可以研究海岸、河口的形态及沿岸泥沙的搬运。为海港建设、保护海岸和浅海区域施工提供资料。
4)海洋捕捞:卫星资料可以帮助海洋捕捞提供海洋信息,直接或间接反映鱼类生态情况。例如根据卫星提供的海面温度定出冷暖洋流的边界位置,是鱼类活动的区域,由此可以预报鱼群,提高捕鱼产量。
黄海地区的水体分布
10
为航空提供飞行保障
在卫星观测之前,由于缺乏资料,航空天气预报难以作准。在一张航线图上,标出哪些地方有强烈颠簸、哪里有积雨云、哪里能见度差、哪里有危险天气等是很困难的,即使能标出,误差也很大,应用卫星资料后,便改善了这种情况,以上问题很容易解决,为飞机安全飞行提供保障。利用卫星资料可以选取最佳航线,如沿高空急流飞行,可以缩短飞行时间,节省燃料。
11
为军事提供气象服务
气象卫星资料广泛应用于军事保障工作,如空军靶场,着陆预报、远程轰炸机航线天气预报、危险天气警报、特种军事勤务保障、弹道导-弹系统的计算、气象参数对通信和雷达系统的影响计算等,卫星资料起有重要作用。
美国还专门发射国防气象卫星(DMPS),建立军事气象卫星体系,得到比民用气象卫星分辨率还高的气象资料,在越战和中东战争中广泛使用军事气象卫星资料,发挥了作用。随着我国国防现代化、空间科学和尖端武器的发展,对气象保障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例如,卫星发射和着陆回收的地区人烟稀少,气象资料缺乏,卫星可以提供及时而有效的资料。
在战时,气象卫星可以获取敌区的气象资料,为战争服务。同时,若敌方对我方实行封锁,气象情报来源中断,此时气象卫星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12
空间环境监视
气象卫星上装有空间环境监测器(SEM),测量太阳质子、电子流密度、a粒子、能量谱和总粒子能量等,确定卫星周围的磁场强度和方向、估计太阳X 射线流量,探测太阳风和环绕地球辐射带中的能量粒子,为高层大气物理和空间科学研究提供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