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存储器有离散性,多次性,对换性和虚拟性这四个主要特征:
1、离散性,是指内存分配时采用离散分配的方式。若采用连续分配方式,需要将作业装入到连续的内存区域,这样需要连续地一次性申请一部分内存空间,无法实现虚拟存储功能,只有采用离散分配方式,才能为它申请内存空间,以避免浪费内存空间。
2、 多次性,多次性是指一个作业被分成多次调入内存运行。作业在运行时,只将当前运行的那部分程序和数据装入内存,以后再陆续从外存将需要的部分调入内存。
3、 对换性,对换性是指允许在作业运行过程中换进换出。允许将暂时不用的程序和数据从内存调至外存的对换区,以后需要时再从外存调入到内存。
4、 虚拟性,虚拟性是指能够从逻辑上扩充内存容量,使用户所看到的内存容量远大于实际的内存容量。
扩展资料:
虚拟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内存管理的一种技术。它使得应用程序认为它拥有连续的可用的内存(一个连续完整的地址空间),而实际上,它通常是被分隔成多个物理内存碎片,还有部分暂时存储在外部磁盘存储器上,在需要时进行数据交换。
虚拟存储器是由硬件和操作系统自动实现存储信息调度和管理的。它的工作过程包括6个步骤:
①中央处理器访问主存的逻辑地址分解成组号a和组内地址b,并对组号a进行地址变换,即将逻辑组号a作为索引,查地址变换表,以确定该组信息是否存放在主存内。
②如该组号已在主存内,则转而执行④;如果该组号不在主存内,则检查主存中是否有空闲区,如果没有,便将某个暂时不用的组调出送往辅存,以便将这组信息调入主存。
③从辅存读出所要的组,并送到主存空闲区,然后将那个空闲的物理组号a和逻辑组号a登录在地址变换表中。
④从地址变换表读出与逻辑组号a对应的物理组号a。
⑤从物理组号a和组内字节地址b得到物理地址。
⑥根据物理地址从主存中存取必要的信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虚拟内存
1、沉浸性
沉浸性是虚拟现实技术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让用户成为并感受到自己是计算机系统所创造环境中的一部分,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取决于用户的感知系统,当使用者感知到虚拟世界的刺激时,包括触觉、味觉、嗅觉、运动感知等,便会产生思维共鸣,造成心理沉浸,感觉如同进入真实世界。
2、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使用者进入虚拟空间,相应的技术让使用者跟环境产生相互作用,当使用者进行某种操作时,周围的环境也会做出某种反应。
3、多感知性
多感知性表示计算机技术应该拥有很多感知方式,比如听觉,触觉、嗅觉等等。理想的虚拟现实技术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功能。由于相关技术,特别是传感技术的限制,目前大多数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感知功能仅限于视觉、听觉、触觉、运动等几种。
4、构想性
构想性也称想象性,使用者在虚拟空间中,可以与周围物体进行互动,可以拓宽认知范围,创造客观世界不存在的场景或不可能发生的环境。构想可以理解为使用者进入虚拟空间,根据自己的感觉与认知能力吸收知识,发散拓宽思维,创立新的概念和环境。
虚拟现实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
1、动态环境建模技术
虚拟环境的建立是VR系统的核心内容,目的就是获取实际环境的三维数据,并根据应用的需要建立相应的虚拟环境模型.
2、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
三维图形的生成技术已经较为成熟,那么关键就是“实时”生成。为保证实时,至少保证图形的刷新频率不低于15帧/秒,最好高于30帧/秒.
3、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
虚拟现实的交互能力依赖于立体显示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现有的设备不能满足需要,力学和触觉传感装置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入,虚拟现实设备的跟踪精度和跟踪范围也有待提高。
最早的关于虚拟社区的定义由瑞格尔德(Rheingole)做出,他将其定义为“一群主要藉由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如同对待朋友般彼此关怀,从而所形成的团体。"虚拟社区至少具有四个特性:一,虚拟社区通过以计算机、移动电话等高科技通讯技术为媒介的沟通得以存在,从而排除了现实社区二,虚拟社区的互动具有群聚性,从而排除了两两互动的网络服务三,社区成员身份固定,从而排除了由不固定的人群组成的网络公共聊天室四,社区成员进入虚拟社区后,必须能感受到其他成员的存在。
虚拟社区的类型根据沟通的实时性,可以分为同步和异步两类:同步虚拟社区如网络联机游戏,异步社区如BBS等。虚拟社区最重要的几种形式有BBS、USENET、MUD,在国内逐渐形成以BBS为主要表现形式,结合其他同步异步信息交互技术形成的网络化数字化的社区形式。
社区是指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虚拟社区,从网络技术的角度来看,虚拟社区,又称为BBS(Bu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论坛。1978年在芝加哥地区的计算机交流会上,克里森(Krison)和罗斯(Russ Lane)一见如故,因此两人经常在各方面进行合作。但两个人并不住在一起,电话只能进行语言的交流,有些问题语言是很难表达清楚的。芝加哥冬季的暴风雨又使他们不能每天都见面,因此,他们就借助于当时刚上市的调制解调器(Modem)将他们家里的两台苹果Ⅱ通过电话线连接在一起,实现了世界上的第一个BBS。这就是原始的BBS的雏形。近年来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之下,BBS在功能得到不断扩展,并迅速成为全世界计算机用户的交流信息的园地——虚拟社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由此可见,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一样,也包含了一定的场所、一定的人群、相应的组织、社区成员参与和一些相同的兴趣、文化等特质。而最重要的一点是,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一样,提供各种交流信息的手段,如讨论、通信、聊天等,使社区居民得以互动。但同时,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属性。
首先,虚拟社区的交往具有超时空性。通过网络,人们之间的交流不受地域的限制,只要你有一台计算机,一条电话线,就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也具备相应硬件条件)畅所欲言了。说到这里有人会说,电话也具备这种功能呀?但是,在虚拟社区中聊一个小时是打国际长途侃一个小时的经济成本的千分之一,聊天的压力可想而知。同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你今天发一个帖子,不一定会有人会,但几天以后可能上十大了。这种便利,估计电话望尘莫及!
其次,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在虚拟社区里,网民一ID号标识自己。ID号依个人的爱好随意而定。例如“硬盘”,一看就是计算机硬件爱好者,“红叶飘飘”,估计是一个有品位的人,“潜水艇”,估计是个军事爱好者……在现实中不可能有人起这种名字。同时,由于互相不能看到对方的“庐山真面目”。所以,传统的性别,年龄,相貌等在虚拟社区里可以随意更改。网上有句名言:和你聊天的也许是条狗。
再次,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流动频繁。社区的活力主要靠“人气”和点击率,吸引这些的主要是看社区的主题是否适合大众口味。前一个好理解,在交大BBS上,一般“二手市场”,“勤工助学”,“鹊桥版”,“电影”,“游戏”比较火暴,因为这些符合大学生“没钱”希望交友和“空虚”的特点。相比之下“数据库”,“数学”等技术版“门可罗雀”。
最后,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是虚拟社区的基本准则。这个特点其实和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有关,在这里,传统的上下级被“斑竹”代替,只要你不违反论坛条例,你什么都可以说,俗成“灌水” 。
要想成为虚拟社区的一员,“门槛很低”一般的情况下,要使用社区提供的各项功能服务,必须在线注册。基本流程是首先,注册人阅读网联网有关法规及社区服务条款款,并提交同意申请;社区管理系统询问注册人的一些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职业等等。注册人必须如实填写,系统能够进行验证。然后再取一个账号名并设定密码,整个注册过程就基本完成。一旦注册成功,便成为社区的合法居民。社区居民拥有唯一的帐号,这个帐号就是他在虚拟社区中的通行证,是社区居民相互辨别的唯一标志。在社区中“生活”,居民必须遵守社区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否则将被社区管理员开除或者被封post权!
社区(主要是BBS)主要提供以下功能:
1 社区通信。社区为每一个居民都提供了电子信箱,居民可以使用该信箱收发邮件,相互通信,有利于非同时在线时,居民的交流。有的大型论坛提供手机短信发送功能,更方便了网民之间的交流。当然不是免费,一般是对方“买单”。
2 聊天服务。虚拟社区为居民提供了两种实时交互的聊天服务,聊天时除了用文字表达以外,系统还预设了丰富的表情和动作供调用(有些还能用语音进行实时交谈)。第一种方式是聊天广场,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谈话的内容也不受限制。第二种方式是聊天室,聊天室的开设者是这个房间的主人,他可以控制谈话的内容,也可以对聊天的人进行取舍。听说在这里出了不少网络情缘。前些时流行的网络小说《痞子蔡与轻舞飞扬》的动人的爱情故事,就是发生在聊天室里。
3 张贴讨论。这是虚拟社区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居民可以在社区中主要以文字的形式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提建议、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这些最终都以张贴文章(帖子)的形式出现。居民还可以在社区中转贴自己比较喜欢的小说、散文等。目前,国内的许多社区系统已经还允许居民在帖子中加入文件上传、贴图、表情动作等功能。这样一来,帖子就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得居民的交流更加有效。前些时候的“西北大学日本留学生事件”,主要是通过BBS发起的。游行运动也是通过在西北大学论坛和交大“兵马俑”发帖跟帖的形式挑起的。可见BBS在大学声中的影响力之大!
4 投票居民在社区就某一问题发起投票或进行投票,从而对社区居民进行民意调查。同时居民在投票的过程中也张贴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 这种投票要比现实的投票透明,民主,公开。其结果也真实的反映了网民的偏好。
目前在国内有影响虚拟社区主要分三大类:第一类,适合普罗大众,以兴趣爱好休闲娱乐为主,像分布在广州、北京、上海的网易社区、天涯社区、湛江的碧海银沙等;第二类,适合在校大学生,以大学校园学习生活为主,像清华的“水木清华”社区、北大的“一塌糊涂”社区、交大的“兵马俑”社区等;这两类的社区都比较大型,会员几十万,甚至过百万,在线人数通常几千,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力。第三类是各教育网站、网校,针对教师和中学生的教育社区,这类社区规模相对比较小,会员也不多。这一切说明国内的虚拟社区已有一定的影响和规模,将其应用于网络教学不仅是可能,而且很有必要。然而现阶段的应用正处于起步状态,有着广阔的研究和发展空间。
虚拟社区和现实社区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如同,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一样。网络社区来源与现实社区,虚拟社区是现实空间在虚拟空间的“投影”。首先,虚拟社区提供的服务版块也是根据人们现实的需要而设定的;实在社区中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规范回影响到虚拟社区的构建。其次,虚拟社区的所提供的服务是现实社区的服务的延伸和提高。传统的利用以纸为媒介的信件传递,发展为email传递。虽然两者介质和速度不同,但是email内容格式仍和传统的信函格式相同。脱离现实,虚拟社区是不可能存在的。
同时,网络社区对现实社区的影响和反作用。网上的公开透明,重视个体等一系列特征将深刻影响社会。我们应当看到民主不是一句口号,是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而网络社区的许多思想法正可以用来修正现实社会管理和制度中的某些缺陷。民众易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政府也可以方便地实现低廉高效的管理。网络之所以风行,在于它提供了自由天堂,在社区中不同意见相互尊重与互不排斥。通过讨论和争鸣解决问题,消除歧见。网络社区赋予每个人充分的话语权。许多政府开通了网上信箱或领导在线解答市民的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网络社区与现实社区是互补互动关系,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二者应该各取所长,互相弥补。网络社区使现实社区中不可能的成为可能性。网络社区空间开拓了人的思维。从网络社员的观点来看,所谓现实性,无非是从以前的一种可能性发展而来的。二者是互补而非取代的关系。网络社区是一种对现有生活方式的冲击,同时,它也是对现实的社会空间的发展。
任何事物都是有利也有庇。网络社区同样有自身的局限性。首先网络社区虽然使人获得现实社会中无法获得的自由和放松,但目前网络社区的使用的成本仍是相当高的。由于我国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使用网络者事实都是文化素质高、收入高、最具社会影响力的阶层,造成网络社区事实上的不平等。其次网络社区对现实社会的复制过程中,会删除或夸大(有意或无意)一些细节,造成网络社区发展的失真和迷乱。特别是目前网络社区管理基本源于个体的良心和道德,没有有效的法制手段,网络社区的失范问题相当突出。再次网络社区的人际关系显得比较脆弱。藉着代号来隐匿部分的身份,网络社区的成员每个人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身份、立场、交流方法,并伴随着明确的隐秘性。最后,网民如沉溺于网络社区的虚拟世界,把网络社区当成生活的实际,成为逃避现实的避风港,自然会冷淡或忽略现实人际关系,造成网民与现实的隔阂,对网民的社会生存造成不良影响。网络社区的成员常犯的错误就是 把理想和现实混淆,强烈的反差使他们对现实充满了失望、误解、愤怒、不和谐、挫折,甚至还有几分悲哀和沮丧。如果人能永远的“网络沉溺”而不回到现实社会中来,那么也就什么都不会发生,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人永远是现实的产物,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关闭电脑,打开窗帘,外面依旧车水马龙,你根本不是网络中风情万种的“大虾”,而必须马上到市场去买中午吃的菠菜和猪肉。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虚拟社区。 答:虚拟社区也称为CLUB,包含的功能主要有公告栏、群组讨论、社区内通讯、社区成员列表、在线聊天、找工作等。也就是在网上提供现实社区所需的各种交流手段。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