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式音标:[siː] [en];美式音标:[siː] [ɛn]
英文字母渊源于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渊源于希腊字母,而希腊字母则 是由腓尼基字母演变而来的,腓尼基字母又深受古埃及圣书体文字影响,古埃及新王国时期,腓尼基地区大部分时间是在埃及统治之下,腓尼基人深受埃及文化的影响。
扩展资料:
英语开始成为文字,大约是在公元六世纪盎格鲁-撒克逊时代。当时负责把当地人口头语言记录成文字的,是罗马天主教的传教士们。
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当时的英语(即古英语)共有超过40种不同的音位,然而他们手中只有23个罗马字母,无法一一对应。
于是他们实验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如增加字母、在字母上加变音符号、两个字母连写等等来对应不同的发音,慢慢形成了27个字母(后来演变为现代英语的26个字母)和一些拼写规则,这时候就已经有了拼写例外,但是古英语单词较少,约5万个左右,所以问题尚不明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英文字母
Cn的读音ge,中文译名为“鎶”。
鎶是第112号化学元素,于1996年被合成出来,被正式命名为“Copernicium”,符号为Cn,中文译名为“鎶”。此名称是为了纪念著名天文学家哥白尼(Copernicus)而得名的。
鎶元素最早由德国达姆施塔特重离子研究所(GSI)西格·霍夫曼(Sigurd Hofmann)和维克托·尼诺夫(Victor Ninov)领导的研究团队在1996年合成出来。他们在重离子加速器中用高速运行的锌原子束轰击铅靶获得一颗(另一颗被击散)半衰期仅为0.24毫秒的Cn原子。
扩展资料:
发现历程
2002年重离子研究所重复相同实验再次得到一个鎶原子。2004年,日本一家研究机构也合成出了两个鎶原子。
德国重离子研究中心2010年2月19日宣布,经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确认,由该中心人工合成的第112号化学元素从即日起获正式名称“Copernicium”,相应的元素符号为“Cn”。
2010年2月19日,德国重离子研究所正式宣布,经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确认,由该所人工合成的第112号化学元素从即日起获正式名称“Copernicium”,相应的元素符号为“Cn”。
在台湾,此元素之中文名称由国立编译馆化学名词审议委员会和中国化学会名词委员会开会讨论后决定命名为鎶。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于2012年1月确定了鎶的简体中文名称为“鿔”,获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批准后进入国家规范用字,已可以正常输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