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谁?越多越好!

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谁?越多越好!,第1张

物理学奖

1901年 W.C.伦琴(德国人)发现X射线

1902年 H.A.洛伦兹,P.塞曼(荷兰人)研究磁场对辐射的影响

1903年 A.H.贝克勒尔(法国人)发现物质的放射性

P.居里,M.居里(法国人)从事放射性研究

1904年J.W.瑞利(英国人)研究气体密度并发现氩元素

1905年 P.E.A.雷纳尔德(德国人)从事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6年 J.J.汤姆森(英国人)从事气体放电理论和实验研究

1907年 A.A.迈克尔逊(美国人)发明了光学干涉仪并进行光谱学和度量学的研究

1908年G.李普曼(法国人)发明了彩色照相干涉法

1909年 G.马可尼(意大利),K.F.布劳恩(德国人)开发了无线电通信

1910年 J.O.范德瓦尔斯(荷兰人)研究气态和液态方程式

1911年 W.维恩(德国人)发现热辐射定律

1912年 N.G.达伦(瑞典人)发明了可以和燃点航标等蓄电池联合使用的自动调节装置

1913年H.卡麦林—昂尼斯(荷兰人)从事液体氦的超导研究

1914年 M.V.劳厄(德国人)发现晶体中的X射线衍射现象

1915年 W.H.布拉格,W.L.布拉格(英国人)借助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

1916年 未颁奖

1917年 C.G.巴克拉(英国人)发现元素的次级X辐射的特性

1918年 M.普朗克(德国人)对确立量子理论作出巨大贡献

1919年 J.斯塔克(德国人)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以及光谱线的分裂现象

1920年 C.E.纪尧姆(瑞士人)发现镍钢合金的反常现象及其在精密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1921年 A.爱因斯坦(德国人)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等

1922年 N.玻尔(丹麦人)研究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

1923年 R.A.米利肯(美国人)研究基本电荷和光电效应

1924年K.M.G.西格巴恩(瑞典人)发现了X射线中的光谱线

1925年 J.弗兰克,G.赫兹(德国人)发现原子和电子的碰撞规律

1926年 J.B.佩兰(法国人)发现沉积平衡

1927年 A.H.康普顿(美国人)发现康普顿效应

C.T.R.威尔逊(英国人)发明了云雾室

1928年 O.W.理查森(英国人)发现理查森定律

1929年 L.V.德布罗意(法国人)发现物质波

1930年 C.V.拉曼(印度人)发现拉曼效应

1931年 未颁奖

1932年 W.K.海森堡(德国人)创建了量子力学

1933年 E.薛定谔(奥地利人),P.A.M.狄拉克(英国人)发现原子理论新的有效形式

1934年 未颁奖

1935年 J.查德威克(英国人)发现中子

1936年 V.F.赫斯(奥地利人)发现宇宙射线

C.D.安德森(美国人)发现正电子

1937年C.J.戴维森(美国人),G.P.汤姆森(英国人)发现晶体对电子的衍射现象

1938年E.费米(意大利)发现中子轰击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并用慢中子实现核反应

1939年E.O.劳伦斯(美国人)发明和发展了回旋加速器并取得了有关人工放射性等成果

1940-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O.斯特恩(美国人)开发了分子束方法以及质子磁矩的测量

1944年 I.I.拉比(美国人)发明了著名的核磁共振法

1945年 W.泡利(奥地利人)发现不相容原理

1946年 P.W.布里奇曼(美国人),明了超高压装置,并在高压物理学方面取得成就

1947年E.V.阿普尔顿(英国人)发现高空无线电短波电离层

1948年 P.M.S.布莱克特(英国人)改进了威尔逊云雾室方法

1949年 汤川秀树(日本人)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论,并预言介子的存在

1950年 C.F.鲍威尔(英国人)开发了研究核破坏过程的照相乳胶记录法并发现各种介子

1951年J.D.科克罗夫特(英国人),E.T.S.沃尔顿(爱尔兰人)通过人工加速的粒子轰击原子,促使其产生核反应(嬗变)

1952年 F.布洛赫,E.M.珀塞尔(美国人)创立原子核磁力测量法

1953年 F.泽尔尼克(荷兰人)发明了相衬显微镜

1954年 M.玻恩(德国人)在量子力学和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及研究方面作出贡献

W.博特(德国人)发明了符合计数法

1955年W.E.拉姆(美国人)发明了微波技术,进而研究氢原子的精细结构

P.库什(美国人)用射频束技术精确地测定出电子磁矩,创新了核理论

1956年W.H.布拉顿,J.巴丁,W.B.肖克利(美国人)研究半导体并发现晶体管效应

1957年李政道,杨振宁(美籍华人)对宇称定律作了深入研究

1958年P.A.切伦科夫,I.E.塔姆,I.M.弗兰克(俄国人)发现并解释了切伦科夫效应

1959年E.G.塞格雷,O.张伯伦(美国人)发现反质子

1960年 D.A.格拉塞(美国人)发明气泡室,取代了云雾室

1961年 R.霍夫斯塔特(美国人)利用直线加速器从事高能电子散射研究并发现核子

R.L.穆斯保尔(德国人)从事γ射线的共振吸收现象研究并发现了穆斯保尔效应

1962年L.D.兰道(俄国人)开创了凝聚态物质理论

1963年 E.P.威格纳(美国人)发现基本粒子的对称性以及原子核中相互作用的原理

M.G.迈耶(美国人),J.H.D.延森(德国人)研究原子核壳层模型理论

1964年 C.H.汤斯(美国人),N.G.巴索夫,A.M.普罗霍罗夫(俄国人)发明微波激射器和激光器,并从事量子电子学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5年 朝永振一郎(日本人),J.S.施温格,R.P.费曼(美国人)进行对基本粒子物理学具有 深刻影响的基础研究

1966年 A.卡斯特勒(法国人)发现和开发了把光的共振和磁的共振结合起来,使光束与射频电磁波发生双共振的双共振法

1967年 H.A.贝蒂(美国人)发现了星球中的能源

1968年 L.W.阿尔瓦雷斯(美国人)通过发展液态氢气泡室和数据分析技术,从而发现许多共振态

1969年 M.盖尔曼(美国人)发现基本粒子的分类和作用

1970年 L.内尔(法国人)从事铁磁和反铁磁方面的研究

H.阿尔文(瑞典人)磁流体力学的基础研究

1971年 D.加博尔(英国人)发明并发展了全息摄影法

1972年 J.巴丁,L.N.库柏,J.R.施里弗(美国人)从理论上解释了超导现象

1973年 江崎玲於奈(日本人),贾埃弗(美国人)通过实验发现半导体中的“隧道效应”和超导物质B.D.约瑟夫森(英国人)发现约瑟夫森效应

1974年 M.赖尔,A.赫威斯(英国人)从事射电天文学方面的研究

1975年 A.N.玻尔,B.R.莫特尔森(丹麦人),J.雷恩沃特(美国人)从事原子核内部结构的研究

1976年 B.里克特(美国人),丁肇中(美籍华人)发现中性介子桱/ψ粒子

1977年 P.W.安德森,J.H.范弗莱克(美国人),N.F.莫特(英国人)从事磁性和无序系统电子结构的基础研究

1978年 P.卡皮察(俄国人)从事低温物理学方面的研究

A.A.彭齐亚斯,R.W.威尔逊(美国人)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1979年 S.L.格拉肖,S.温伯格(美国人),A.萨拉姆(巴基斯坦)预言存在弱中性流,并对基本粒子之间的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的统一理论作出贡献

1980年 J.W.克罗宁,V.L.菲奇(美国人)发现中性K介子衰变中的宇称(GP)不守恒

1981年 K.M.西格巴恩(瑞典人)开发出高分辨率测量仪器

N.布洛姆伯根,A.肖洛(美国人)对发展激发光谱学和高分辨率电子光谱学作出贡献

1982年 K.G.威尔逊(美国人)提出临界现象理论

1983年 S.钱德拉塞卡,W.A.福勒(美国人)从事星体进化的物理过程研究

1984年 C.鲁比亚(意大利人),S.范德梅尔(荷兰人)对导致发现弱相互作用的传递者场粒子W±Z。的大型工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

1985年 K.冯·克里津(德国人)发现量子霍耳效应并开发了测定物理常数的技术

1986年 E.鲁斯卡(德国人)开发了第一架电子显微镜

G.比尼格(德国人),H.罗雷尔(瑞士人)设计并研究扫描隧道显微镜

1987年 J.G.贝德诺尔斯(德国人),K.A.米勒(瑞士人)发现氧化物高温超导体

1988年 L.莱德曼,M.施瓦茨,J.斯坦伯格(美国人)发现μ子型中微子,从而揭示了轻子的内部结构

1989年 W.保罗(德国人),H.G.德默尔特,N.F.拉姆齐(美国人)创造原子钟,为物理学测量作出杰出贡献

1990年 J.I.弗里德曼,H.W.肯德尔(美国人),R.E.泰勒(加拿大人)首次实验证明了夸克的存在

1991年 P.G.热纳(法国人)从事对液晶、聚合物的理论研究

1992年 G.夏帕克(法国人)开发了多丝正比计数管

1993年 R.A.赫尔斯,J.H.泰勒(美国人)发现一对脉冲双星

1994年 B.N.布罗克豪斯(加拿大人),C.G.沙尔(美国人)发展了中子散射技术

1995年 M.L.佩尔,F.莱因斯(美国人)发现了自然界中的亚原子粒子;τ轻子、中微子

1996年 D.M.李,D.D.奥谢罗夫,R.C.理查森(美国人)发现在低温状态下可以无摩擦流动的氦-3

1997年 朱棣文(美籍华人),W.D.菲利普斯(美国人),C.科昂-塔努吉法国人)发明了用激光冷却和俘获原子的方法

1998年 R.劳克林(美国人),H.施特默(德国人),崔琦(美籍华人)发现电子能够形成新型粒子

1999年 N.霍夫特,M.韦尔特曼(荷兰人)提出亚原子结构和运动的理论

化学奖

1901年J.H.范特·霍夫(荷兰人)发现溶液中化学动力学法则和渗透压规律

1902年E.H.费雪(德国人)合成了糖类以及嘌呤诱导体

1903年S.A.阿伦纽斯(瑞典人)提出电解质溶液理论

1904年W.拉姆赛(英国人)发现空气中的惰性气体

1905年A.冯·贝耶尔(德国人)从事有机染料以及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

1906年H.莫瓦桑(法国人)从事氟元素的研究

1907年E.毕希纳(德国人)从事酵素和酶化学、生物学研究

1908年E.卢瑟福(英国人)提出放射性元素的蜕变理论

1909年W.奥斯特瓦尔德(德国人)从事催化作用、化学平衡以及反应速度的研究

1910年O.瓦拉赫(德国人)脂环式化合物的奠基人

1911年M.居里(法籍波兰)发现镭和钋

1912年V.格林尼亚(法国人)发明了格林尼亚试剂——有机镁试剂

P.萨巴蒂埃(法国人)使用细金属粉末作催化剂,发明了一种制取氢化不饱和烃的有效方法

1913年A.维尔纳(瑞士人)从事分子内原子化合价的研究

1914年T.W.理查兹(美国人)致力于原子量的研究,精确地测定了许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R.威尔斯泰特(德国人)从事植物色素(叶绿素)的研究

1916—1917年未颁奖

1918年F.哈伯(德国人)发明固氮法

1919年未颁奖

1920年W.H.能斯脱(德国人)从事电化学和热动力学研究

1921年F.索迪(英国人)从事放射性物质的研究,首次命名“同位素”

1922年F.W.阿斯顿(英国人)发现非放射性元素中的同位素并开发了质谱仪

1923年F.普雷格尔(奥地利人)创立有机化合物微量分析法

1924年未颁奖

1925年R.A.席格蒙迪(德国人)从事胶体溶液的研究并确立了胶体化学

1926年T.斯韦德贝里(瑞典人)从事胶体化学中分散系统的研究

1927年H.O.维兰德(德国人)研究确定了胆酸及多种同类物质的化学结构

1928年A.温道斯(德国人)研究出一族甾醇及其与维生素的关系

1929年A.哈登(英国人),冯·奥伊勒·歇尔平(瑞典人)阐明了糖发酵过程和酶的作用

1930年H.非舍尔(德国人)从事血红素和叶绿素的性质及结构方面的研究

1931年C.博施(德国人),F.贝雷乌斯(德国人)发明和开发了高压化学方法

1932年I.兰米尔(美国人)创立了表面化学

1933年未颁奖

1934年H.C.尤里(美国人)发现重氢

1935年J.F.J.居里,I.J.居里(法国人)发明了人工放射性元素

1936年P.J.W.德拜(美国人)提出分子磁耦极矩概念并且应用X射线衍射弄清分子结构

1937年W.N.霍沃斯(美国人)从事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C的结构研究

P.卡雷(瑞士人)从事类胡萝卜素类、核黄素类以及维生素A、B2的研究

1938年R.库恩(德国人)从事胡萝卜素类以及维生素类的研究

1939年A.布泰南特(德国人)从事性激素的研究

L.鲁齐卡(瑞士人)从事萜烯、聚甲烯结构研究

1940—1942年未颁奖

1943年G.海韦希(匈牙利人)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化学和物理变化过程

1944年O.哈恩(德国人)发现重核裂变反应

1945年A.I.魏尔塔南(芬兰人)研究农业化学和营养化学,发明了饲料贮藏保鲜法

1946年J.B.萨姆纳(美国人)首次分离提纯了酶

J.H.诺思罗普,W.M.斯坦利(美国人)分离提纯酶和病毒蛋白质

1947年R.鲁宾逊(英国人)从事生物碱的研究

1948年A.W.K.蒂塞留斯(瑞典人)发现电泳技术和吸附色谱法

1949年W.F.吉奥克(美国人)长期从事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特别是对超低温状态下的物理反应的研究

1950年O.P.H.狄尔斯,K.阿尔德(德国人)发现狄尔斯—阿尔德反应及其应用

1951年G.T.西埔格,E.M.麦克米伦(美国人)发现超铀元素

1952年A.J.P.马丁,R.L.M.辛格(英国人)开发并应用了分配色谱法

1953年H.施陶丁格(德国人)从事环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1954年L.V.鲍林(美国人)阐明化学结合的本性,解释了复杂的分子结构

1955年V.维格诺德(美国人)确定并合成含硫的生物体物质(特别是后叶催产素和增压素)

1956年C.N.欣谢尔伍德(英国人),N.N.谢苗诺夫(俄国人)提出气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理论(特别是支链反应)

1957年A.R.托德(英国人)从事核酸酶以及核酸酶辅酶的研究

1958年F.桑格(英国人)从事胰岛素结构的研究

1959年J.海洛夫斯基(捷克人)提出极普学理论并发现“极普法”。

1960年W.F.利比(美国人)发明了“放射性碳素年代测定法”

1961年M.卡尔文(美国人)揭示了植物光合作用机理

1962年M.F.佩鲁茨,J.C.肯德鲁(英国人)测定出蛋白质的精细结构

1963年K.齐格勒(德国人),G.纳塔(意大利人)发现了利用新型催化剂进行聚合的方法,并从事这方面的基础研究

1964年D.M.C.霍金奇(英国人)使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复杂晶体和大分子的空间结构

1965年R.B.伍德沃德(美国人)对有机合成法的贡献

1966年R.S.马利肯(美国人)用量子力学创立了化学结构分子轨道理论,阐明了分子的共价键本质和电子结构

1967年R.G.W.诺里什,G.波特(英国人),M.艾根(德国人)发明测定快速化学反应技术

1968年L.翁萨格(美国人)从事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的基础研究

1969年O.哈塞尔(挪威人),D.H.R.巴顿(英国人)为发展立体化学理论作出贡献

1970年L.F.莱洛伊尔(阿根廷人)发现糖核苷酸及其在糖合成过程中的作用

1971年G.赫兹伯格(加拿大人)从事自由基的电子结构和几何学结构的研究

1972年C.B.安芬森(美国人)确定了核糖核苷酸酶的分子氨基酸排列

S.莫尔,W.H.斯坦(美国人)从事核糖核苷酸酶的活性区位研究

1973年E.O.菲舍尔(德国人),G.威尔金森(英国人)从事具有多层结构的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

1974年P.J.弗洛里(美国人)从事高分子化学的理论、实验两方面的基础研究

1975年J.W.康福思(澳大利亚人)研究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

V.普雷洛格(瑞士人)从事有机分子以及有机反应的立体化学研究

1976年W.N.利普斯科姆(美国人)从事甲硼烷的结构研究

1977年I.普里戈金(比利时人)主要研究非平衡热力学,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

1978年P.D.米切尔(英国人)从事生物膜上的能量转换研究

1979年H.C.布郎(美国人),G.维蒂希(德国人)研制了新的有机合成法

1980年P.伯格(美国人)从事核酸的生物化学研究

W.吉尔伯特(美国人),F.桑格(英国人)确定了核酸的碱基排列顺序

1981年福井谦一(日本人),R.霍夫曼(美国人)从事化学反应过程的研究

1982年A.克卢格(英国人)开发了结晶学的电子衍射法,并从事核酸蛋白质复合体的立体结构的研究

1983年H.陶布(美国人)阐明了金属配位化合物电子反应机理

1984年R.B.梅里菲尔德(美国人)开发了极简便的肽合成法

1985年J.卡尔,H.A.豪普特曼(美国人)开发了应用X射线衍射确定物质晶体结构的直接计算法

1986年D.R.赫希巴奇,李远哲(美籍华人),J.C�波利亚尼(加拿大人)研究化学反应体系在位能面运动过程的动力学

1987年C.J.佩德森,D.J.克拉姆(美国人),J.M.莱恩(法国人)合成冠醚化合物

1988年J.戴森霍弗,R.胡伯尔,H.米歇尔(德国人)分析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结构

1989年S.奥尔特曼,T.R.切赫(美国人)发现RNA自身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1990年E.J.科里(美国人)创建了一种独特的有机合成理论——逆合成分析理论

1991年R.R.恩斯特(瑞士人)发明了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分光法和二维核磁共振技术

1992年R.A.马库斯(美国人)对溶液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出贡献

1993年K.B.穆利斯(美国人)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M.史密斯(加拿大人)开创“寡聚核苷酸基定点诱变”法

1994年G.A.欧拉(美国人)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

1995年P.克鲁岑(德国人),M.莫利纳,F.S.罗兰(美国人)阐述了对臭氧层厚度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

1996年R.F.柯尔(美国人),H.W.克罗托因(英国人),R.E.斯莫利(美国人)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1997年P.B.博耶(美国人),J.E.沃克尔(英国人),J.C.斯科(丹麦人)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

1998年W.科恩(奥地利人)提出密度函数理论

J.波普(英国人)提出量子化学的方法

1999年A.兹韦勒(美籍埃及人)利用激光闪烁研究化学反应

生理学医学奖

1901年 E.A.V.贝林(德国人)从事有关白喉血清序法的研究

1902年 R.罗斯(英国人)从事有关疟疾的研究

1903年 N.R.苏森(丹麦人)发现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 I.P.巴甫洛夫(俄国人)从事消化系统生理学研究

1905年 R.柯赫(德国人)从事有关结核的研究

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研究

1907年 C.L.A.拉韦朗(法国人)发现并阐明了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 P.埃利希(德国人),E.梅奇尼科夫(俄国人)从事有关免疫方面的研究

1909年 E.T.科歇尔(瑞士人)从事有关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究

1910年 A.科塞尔(德国人)从事蛋白质、核酸的研究

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的研究

1912年 A.卡雷尔(法国人)从事有关血管缝合以及脏器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 C.R.里谢(法国人)从事有关抗原过敏性的研究

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15-1918年 未颁奖

1919年 J.博尔德特(比利时人)有关免疫方面的一系列发现

1920年 S.A.S.克劳(丹麦人)发现了有关体液和神经因素对毛细血管运动机理的调节

1921年 未颁奖

1922年 A.V.希尔(英国人)从事有关肌肉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问题的研究

O.迈尔霍夫(德国人)从事有关肌肉中氧消耗和乳酸代谢问题的研究

1923年 F.G.班廷(加拿大人), J.J.R.麦克劳德(加拿大人)发现胰岛素

1924年 W.爱因托文(荷兰人)发现心电图机理

1925年 未颁奖

1926年 J.A.G.菲比格(丹麦人)发现菲比格氏鼠癌

1927年 J.瓦格纳·姚雷格(奥地利人)发现治疗麻痹的发热疗法

1928年 C.J.H.尼科尔(法国人)从事有关斑疹伤寒的研究

1929年 C.艾克曼(荷兰人)发现可以抗神经炎的维生素

F.G.霍普金斯(英国人)发现维生素B1缺乏病并从事关于抗神经炎药物的化学研究

1930年 K.兰德斯坦纳(美籍奥地利人)发现血型

1931年 O.H.瓦尔堡(德国人)发现呼吸酶的性质和作用方式

1932年 C.S.谢林顿,E.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1933年 T.H.摩尔根(美国人)发现染色体的遗传机制,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

1934年 G.R.迈诺特,W.P.墨菲,G.H.惠普尔(美国人)发现贫血病的肝脏疗法

1935年 H.施佩曼(德国人)发现胚胎发育中背唇的诱导作用

1936年 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1937年 A.森特·焦尔季(匈牙利人)发现肌肉收缩原理

1938年 C.海曼斯(比利时人)发现呼吸调节中的机理

1939年 G.多马克(德国人)研究和发现磺胺药

1940-1942年 未颁奖

1943年 C.P.H.达姆(丹麦人)发现维生素K

E.A.多伊西(美国人)发现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

1944年 J.厄兰格,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

1945年 A.弗莱明,E.B.钱恩,H.W.弗洛里(英国人)发现青霉素

1946年 H.J.马勒(美国人)用X射线使基因人工诱变

1947年 C.F.科里,G.T.科里(美国人)发现糖代谢中的酶促反应

B.A.何塞(阿根廷人)发现脑下垂体前叶激素对糖代谢的作用

1948年 P.H.米勒(瑞士人)发现并合成了杀虫剂DDT

1949年 W.R.赫斯(瑞士人)发现动物间脑的下丘脑对内脏的调节功能

A.E.莫尼茨(葡萄牙人)发现切割脑部前叶白质对精神病的治疗意义

1950年 E.C.肯德尔,P.S.亨奇(美国人),T.赖希施泰因(瑞士人)发现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

1951年 M.蒂勒(南非人)发现黄热病疫苗

1952年 S.A.瓦克斯曼(美国人)发现链霉素

1953年 F.A.李普曼(美国人)发现高能磷酸结合在代谢中的重要性,发现辅酶A

H.A.克雷布斯(英国人)发现克雷布斯循环

1954年 J.F.恩德斯,T.H.韦勒,F.C.罗宾斯(美国人)研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组织培养与组织技术的应用

1955年 A.H.西奥雷尔(瑞典人)从事过氧化酶的研究

1956年 A.F.库南德,D.W.理查兹(美国人),W.福斯曼(德国人)开发了心脏导管术

1957年 D.博维特(意籍瑞士人)从事合成类箭毒化合物的研究

1958年 G.W.比德尔,E.L.塔特姆(美国人)发现一切生物体内的生化反应都是由基因逐步控制的

J.莱德伯格(美国人)从事基因重组以及细菌遗传物质方面的研究

1959年 S.奥乔亚,A.科恩伯格(美国人)从事合成RNA和DNA的研究

1960年 F.M.伯内特(澳大利亚人),P.B.梅达沃(英国人)证实了获得性免疫耐受性

1961年 G.V.贝凯西(美国人)确立“行波学说”,发现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

1962年 J.D.沃森(美国人),F.H.C.克里克,M.H.F.威尔金斯(英国人)发现核酸的分子结构及其对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1963年 J.C.艾克尔斯(澳大利亚人),A.L.霍金奇,A.F.赫克斯利(英国人)发现与神经的兴奋和抑制有关的离子机构

1964年 K.E.布洛赫(美国人),F.吕南(德国人)从事有关胆固醇和脂肪酸生物合成方面的研究

1965年 F.雅各布,J.L.莫诺,A.M.雷沃夫(法国人)研究有关酶和细菌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构

1966年 F.P.劳斯(美国人)发现肿瘤诱导病毒

C.B.哈金斯(美国人)发现内分泌对癌的干扰作用

1967年 R.A.格拉尼特(瑞典人),H.K.哈特兰,G.沃尔德(美国人)发现眼睛的视觉过程

1968年 R.W.霍利,H.G.霍拉纳,M.W.尼伦伯格(美国人)研究遗传信息的破译及其在蛋白质合成中的作用

1969年 M.德尔布吕克,A.D.赫尔希,S.E.卢里亚(美国人)发现病毒的复制机制遗传结构

1970年 B.卡茨(英国人),U.S.V.奥伊勒(瑞典人),J.阿克塞尔罗德(美国人)发现神经末梢部位的传递物质以及该物质的机理

1971年 E.W.萨瑟兰(美国人)发现激素的作用机理

1972年 G.M.埃德尔曼(美国人),R.R.波特(英国人)研究抗体的化学结构和机能

1973年 K.V.弗里施,K.劳伦兹(奥地利人),N.廷伯根(英国人)发现个体及社会性行为模式(比较行为动物学)

1974年 A.克劳德,C.R.德·迪夫(比利时人),G.E.帕拉德(美国人)从事细胞结构和机能的研究

1975年 D.巴尔的摩,H.M.特明(美国人),R.杜尔贝科(美国人)从事肿瘤病毒的研究

1976年 B.S.布卢姆伯格(美国人)发现澳大利亚抗原

D.C.盖达塞克(美国人)从事慢性病毒感染症的研究

1977年 R.C.L.吉尔曼,A.V.沙里(美国人)发现下丘脑激素

R.S.雅洛(美国人)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 W.阿尔伯(瑞士人),H.O.史密斯,D.内森斯(美国人)发现限制性内切酶以及在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应用

1979年 A.M.科马克(美国人),G.N.蒙斯菲尔德(英国人)开发了用电子计算机操纵的X射线断层扫描仪(简称CT扫描仪)

1980年 B.贝纳塞拉夫,G.D.斯内尔(美国人),J.多塞(法国人)从事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结构的研究

1981年 R.W.斯佩里(美国人)从事大脑半球职能分工的研究

D.H.休伯尔(美国人),T.N.威塞尔(瑞典人)从事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研究

1982年 S.K.贝里斯德伦,B.I.萨米埃尔松(瑞典人),J.R.范恩(英国人)发现前列腺素

1983年 B.麦克林托克(美国人)发现移动的基因

1984年 N.K.杰尼(丹麦人),G.J.F.克勒(德国人),C.米尔斯坦(英国人)确立有关免疫抑制机理的理论,研制出了单克隆抗体

1985年 M.S.布朗,J.L.戈德斯坦(美国人)从事胆固醇代谢及疾病的研究

1986年 R.L.蒙塔尔西尼(意大利人),S.科恩(美国人)发现神经生长因子以及上皮细胞生长因子

1987年 利根川进(日本人) 阐明与抗体生成有关的遗传原理

1988年 J.W.布莱克(英国人),G.B.埃利昂,G.H.希钦斯(美国人)对药物研究原理作出重要贡献

1989年 J.M.毕晓普,H.E.瓦慕斯(美国人)发现了动物肿瘤病毒的致癌基因源出于细胞基因

1990年 J.E.默里,E.D.托马斯(美国人)

从事对人类器官移植、细胞移植技术的研究

1991年 E.内尔,B.萨克曼(德国人)发明了膜片钳技术

1992年 E.H.费希尔,E.G.克雷布斯(美国人)发现蛋白质可逆磷酸化作用

1993年 P.A.夏普,R.J.罗伯茨(美国人)发现断裂基因

1994年 A.G.吉尔曼,M.罗德贝尔(美国人)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转导信息的作用

1995年 E.B.刘易斯,E.F.维绍斯(美国人),C.N.福尔哈德(德国人)发现了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重要遗传机理

1996年 P.C.多尔蒂(澳大利亚),R.M.青克纳格尔(瑞士人)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

1997年 S.B.普鲁西纳(美国人)发现了朊蛋白(PRION)并在其致病机理的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

1998年 R.罗伯特,L.伊格纳罗,F.墨拉德(美国人)发现“一氧化氮”是心血管系统中传播信号的分子

1999年 G.布洛贝尔(

1901年12月10日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伦琴因发现X射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荷兰科学家范托霍夫因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因诗《命运》、《幸福》、《眼睛》等散文;《论艺术》、《诗句的断想》等著作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士人桂南因创立国际红十字会、法国人帕西因创立国际和平联盟和各国议会联盟而共同获诺贝尔和平奖。

1902年12月10日第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洛伦兹因创立电子理论、荷兰科学家塞曼因发现磁力对光的塞曼效应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费雪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士人戈巴特因创建国际和平局、桂科蒙因宣传和平、反对战争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德国历史学家塞道尔·蒙森获诺贝尔文学奖。

1903年12月10日第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贝克勒尔因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居里夫妇因发现放射性元素镭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科学家阿伦纽斯因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获诺贝尔化学奖。

丹麦科学家芬森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挪威作家比昂松因《罗马史》、《罗马国家法》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克里默因仲裁国际争端,推动国际和平运动,领导国际工人协会获诺贝尔和平奖。

1904年12月10日第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瑞利因发现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拉姆赛因发现六种惰性所体,并确定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西班牙作家埃切加莱·埃萨吉雷因剧作《在剑柄上》、《最后的夜晚》、《怀疑》等、法国作家米斯特拉尔因诗《米海耶》《仁那皇后》等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873年成立的国际法协会因促进国际和平与合作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5年12月10日第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勒纳因阴极射线的研究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拜耳因研究有机染料及芳香剂等有机化合物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科赫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波兰作家显克微支因小说《三部曲》、《你往何处去》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奥地利女强人苏纳特因积极促进世界和平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6年12月10日第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因研究气体的电导率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穆瓦桑因分离元素氟、发明穆瓦桑熔炉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意大利作家卡杜齐因诗《撒旦颂》,著作《早期意大利文学研究》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总统罗斯福因成功调解日俄冲突获诺贝尔和平奖。

1907年12月10日第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迈克尔逊因测量光速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毕希纳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作家鲁德耶德·吉卜林因诗《营房歌曲》、小说《吉姆》获诺贝尔文学奖。

意大利人莫内塔因坚持不懈地宣传和平思想、法国人雷诺为解决国际争端树立了典范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8年12月10日第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李普曼因发明彩色照片的复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因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欧肯因《伟大思想家的人生观》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人阿诺德森因为和平解散挪威-瑞典联盟尽力奔波、丹麦人巴耶因积极从事国际和平运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09年12月10日第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德国科学家布劳恩因发明无线电报技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奥斯特瓦尔德因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科学家柯赫尔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作家拉格洛夫因小说《古斯泰·贝林的故事》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比利时人贝尔纳特因调解国际争端、争取限制军备、法国人德康斯坦因促进法美和解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10年12月10日第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范德瓦尔斯因研究气体和液体状态工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瓦拉赫因脂环族化合作用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获诺贝尔化学奖。

俄国科学家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海泽因小说《傲子女》、《天地之爱》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891年成立的国际和平局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1年12月10日第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维恩因发现热辐射定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玛丽·居里(居里夫人)因发现镭和钋,并分离出镭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因剧本《青鸟》、《莫娜娃娜》获诺贝尔文学奖。

奥地利人弗里德因创建几种宣传和平的刊物,并创建国际新闻协会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2年12月10日第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达伦因发明航标灯自动调节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格利雅因发现有机氢化物的格利雅试剂法、法国科学家萨巴蒂埃因研究金属催化加氢在有机化合成中的应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医生卡雷尔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霍普特曼因剧本《织工们》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鲁特因促使24项双边仲裁协定的签订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3年12月10日第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卡曼林欧尼斯因研究物质在低温下的性质,并制出液态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士科学家韦尔纳因分子中原子键合方面的作用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里歇特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印度诗人泰戈尔因诗《新月集》、《吉檀迦利》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比利时外交官拉方丹因促使日内瓦和平会议通过阻止空战决议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4年12月10日第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劳厄因发现晶体的X射线衍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理查兹因精确测定若干种元素的原子量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15年12月10日第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威康·劳伦斯·布拉格父子因用 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因小说《约翰·克里斯朵夫》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6年12月10日第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典作家海登斯坦因诗《朝圣与漂泊的年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17年12月10日第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巴克拉因发现 X射线对元素的特征发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丹麦作家吉勒鲁普因小说《日耳曼人的徙工》、丹麦作家彭托皮丹因小说《希望之乡》、《幸运的彼得》、《冥国》而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863年成立的国际红十字委员会因在建立战俘与家属通讯方面的大量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18年12月10日第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普朗克因创立量子论、发现基本量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哈伯因氨的合成获诺贝尔化学奖。

注:本届诺贝尔奖仅颁发两项

1919年12月10日第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斯塔克因发现正离子射线的多普勒的效应和光线在电场中的分裂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比利时科学家博尔德因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士作家斯皮特勒因史诗《奥林匹亚的春天》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总统威尔逊因倡议创立国际联盟获诺贝尔和平奖。

1920年12月10日第二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士科学家纪尧姆因发现合金中的反常性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能斯脱因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获诺贝尔化学奖。(1921年补发)

丹麦科学家克罗格因发现毛细血管的调节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挪威作家汉姆生因小说《土地的成长》、《维克多利亚)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布尔茨瓦因在创立国际联盟中做了大量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21年12月10日第二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籍德裔科学家爱因斯坦阐明光电效应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索迪因研究放射化学、同位素的存在和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作家法郎士因小说《现代史话》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人布兰延、挪威人兰格因倡导国际和平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2年12月10日第二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丹麦科学家玻尔因研究原子结构及其辐射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因用质谱仪发现多种同位素并发现原子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希尔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西班牙作家贝纳文特·马丁内斯因剧本《利害关系》、《星期六晚上》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挪威人南森因领导国际赈济饥荒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23年12月10日第二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密立根因测量电子电荷,并研究光电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奥地利科学家普雷格尔因有机物的微量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加拿大科学家班廷、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爱尔兰作家叶芝因诗剧《胡里痕的凯瑟琳》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4年12月10日第二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瑞典科学家西格班因研究 X射线光谱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荷兰科学家埃因托芬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波兰作家莱蒙特因小说《农民》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5年12月10日第二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弗兰克、赫兹因阐明原子受电子碰撞的能量转换定律而共同获得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奥地利科学家席格蒙迪因阐明胶体溶液的复相性质获诺贝尔化学奖。

爱尔兰作家肖伯纳因剧本《圣女贞德》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首相张伯伦因策划签订《洛迦诺公约》、美国人道威斯因制定道威斯计划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6年12月10日第二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佩林因研究物质结构的不连续性,测定原子量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科学家斯韦德堡因发明高速离心机并用于高分散胶体物质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丹麦医生菲比格因对癌症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意大利作家黛莱达因小说《离婚之后》、《灰烬》、《母亲》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白里安因促进《洛迦诺和约》的签订、德国人施特莱斯曼因对欧洲各国的谅解作出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7年12月10日第二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康普顿因发现散射 X射线的波长变化、英国科学家威尔逊因发明可以看见带电粒子轨迹的云雾室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维兰德因发现胆酸及其化学结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奥地利医生尧雷格因研究精神病学、治疗麻痹性痴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因哲学著作《创造进化论》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比松因多方谋求和平与法德和好、德国人奎德因反对非法军事训练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28年12月10日第二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理查森因发现电子发射与温度关系的基本定律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温道斯因研究丙醇及其维生素的关系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尼科尔因对斑疹伤寒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挪威女作家温塞特因小说《克里斯门·拉夫朗的女儿》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9年12月10日第二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因提出粒子具有波粒二项性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哈登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研究、瑞典科学家奥伊勒歇尔平因有关糖的发酵和酶在发酵中作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荷兰科学家艾克曼因发现防治脚气病的维生素B1、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因发现促进生命生长的维生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作家曼因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凯洛格因在签定《凯洛格·白里安公约》的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0年12月10日第三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印度科学家拉曼因研究光的散射,发现拉曼效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费歇尔因研究血红素和叶绿素,合成血红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兰斯坦纳因研究人体血型分类、并发现四种主要血型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作家刘易斯因小说《大街》、《巴比特》获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人瑟德布洛姆因努力谋求世界和平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1年12月10日第三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博施、伯吉龙斯因发明高压上应用的高压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瓦尔堡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作家卡尔费尔特因诗集《荒原和爱情之歌》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亚当斯因争取妇女、黑人移居的权利、美国人巴特勒因促进国际相互了解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32年12月10日第三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海森堡因提出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朗缪尔因提出并研究表面化学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艾德里安因发现神经元的功能、英国科学家谢灵顿因发现中枢神经反射活动的规律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因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诺贝尔文学奖。

1933年12月10日第三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狄拉克、奥地利科学家薛定谔因建立量子力学中的波动方程而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摩尔根因创立染色体遗传理论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苏联作家蒲宁因小说《旧金山来的绅士》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安吉尔因证论战争会给国家带来利益的荒谬性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4年12月10日第三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尤里因发现重氢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迈诺特、墨菲、惠普尔因发现治疗贫血的肝制剂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意大利作家皮兰德娄因剧本《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亨德森因热心裁减军备工作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5年12月10日第三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因发现中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因合成人工放射性元素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科学家斯佩曼因发现胚胎的组织效应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德国人奥西茨基因揭露德国秘密重整军备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6年12月10日第三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奥地利科学家赫斯因发现宇宙辐射、美国科学家安德林因发现正电子而共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荷兰科学家德拜因 X射线的偶极矩和衍射及气体中的电子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戴尔、德国科学家勒维因发现神经脉冲的化学传递而共同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作家奥尼尔因剧本《天边外》、《在榆树下的欲望》获诺贝尔文学奖。

阿根廷人拉马斯因对结束玻利维亚和巴拉圭战争作出贡献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7年12月10日第三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戴维森、英国科学家汤姆逊因发现电子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而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霍沃恩因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瑞士科学家卡勒因研究胡萝卜素、黄素和维生素、匈牙利科学家森特哲尔吉因发现维生素C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作家马丁·杜加尔因小说《若望·巴鲁瓦》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塞西尔因维护国际和平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8年12月10日第三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意大利科学家费米因用中子辐射产生人工放射性元素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库恩因研究类胡萝卜素和维生素获诺贝尔化学奖。但因纳粹的阻挠而被迫放弃领奖。

比利时科学家海曼斯因发现呼吸调节中劲动脉窦和主动脉窦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女作家赛珍珠因小说《大地》获诺贝尔文学奖。

1931年成立的高森国际难民办公室获诺贝尔和平奖。

1939年12月10日第三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劳伦斯因发明回旋加速器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布特南特因性激素方面的工作、瑞士科学家卢齐卡因聚甲烯和性激素方面的研究工作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布特南特因纳粹的阻挠而被迫放弃领奖。

德国科学家多马克因发现磺胺的抗菌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但因纳粹的阻挠而放弃。

芬兰作家西伦佩因小说《夏夜的人们》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0年~1942年的诺贝尔奖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影响而中断。

1943年12月10日第四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斯特恩因发明质子磁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匈牙利科学家赫维西因在化学研究中用同位素作示踪物获诺贝尔化学奖。

丹麦科学家达姆因发现维生素K、美国科学家多伊西因研究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44年12月10日第四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拉比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哈恩因发现重原子核的裂变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厄兰格、加塞因发现单一神经纤维的高度机能分化,而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丹麦作家延森因历史小说《漫长的旅程》获诺贝尔文学奖。

为资助国际红十字会的工作而给予国际红十字委员会诺贝尔和平奖。

1945年12月10日第四十五届诺贝尔奖颁发。

奥地利科学家泡利因发现量子的不相容原理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芬兰科学家维尔塔宁因发明酸化法贮存鲜饲料获诺贝尔化学奖。

英国科学家弗莱明、弗洛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智利作家米斯特拉尔因西班牙语诗歌创作上的成就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赫尔因促进联合国的诞生获诺贝尔和平奖。

1946年12月10日第四十六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布里奇曼因高压物理学的一系列发现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萨姆纳因发现酶结晶、美国科学家诺思罗普、斯坦利因制出酶和病素蛋白质纯结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马勒因发现 X射线辐照引起变异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士作家海塞因小说《玻璃球游戏》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巴尔奇因参加创立美国工会妇女同盟,妇女争取和平和自由国际同盟、美国人莫特因创建世界范围的基督教组织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47年12月10日第四十七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阿普尔顿因发现高空无线电短波电离层——阿普顿层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罗宾逊因研究生物碱和其他植物制品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科里夫妇因发现糖代谢过程中垂体激素对糖原的催化作用、阿根廷科学家何塞因研究脑下垂体激素对动物新陈代谢作用而共同获得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作家纪德因小说《蔑视道德的人》、《田园交响曲》获诺贝尔文学奖。

1927年成立的英国教友会因救济各国难民,在世界各地建立活动中心、1917年成立的美国教友会因救济各国难民,特别是妇女和儿童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48年12月10日第四十八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布莱克特因核物理和宇宙辐射领域的一些发现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瑞典科学家蒂塞利乌斯因研究电泳和吸附分析血清蛋白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科学家米勒因合成高效有机杀虫剂DDT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作家艾略特因长诗《四支四重奏》获诺贝尔文学奖。

1949年12月10日第四十九届诺贝尔奖颁发。

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因发现介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吉奥克因研究超低温下的物质性能获诺贝尔化学奖。

瑞士赫斯因发现中脑有调节内脏活动的功能、葡萄牙科学家莫尼兹因发现脑白质切除治疗精神病的功效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科学家福克纳因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的贡献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人博尹德·奥尔获诺贝尔和平奖。

1950年12月10日第五十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鲍威尔因研究原子核摄影技术、发现介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狄尔斯、阿尔德因发现并发展了双稀合成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亨奇因发现可的松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美国科学家肯德尔和瑞士科学家莱希斯坦因研究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其结构和生物效应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作家罗素因“捍卫人道主义理想”的作品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本奇因参加调解阿以战争,主持签定停战协定获诺贝尔和平奖。

1951年12月10日第五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英国科学家科克劳夫特、爱尔兰科学家沃尔顿因加速粒子使原子核嬗变而共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麦克米伦、西博格因发现超轴元素镎等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南非医生蒂勒因研究黄热病及其防治方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瑞典作家拉格尔克维斯特因小说《刽子手》、诗《在信仰的地位上》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茹奥因积极参加反战斗争、工人运动获诺贝尔和平奖。

1952年12月10日第五十二届诺贝尔奖颁发。

美国科学家布洛赫、珀赛尔因建立核子感应理论,创立核子磁力测量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英国科学家马丁、辛格因发明分红色谱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瓦克斯曼因发现链霉素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法国作家莫里亚克因小说《给麻疯病人的亲吻》获诺贝尔文学奖。

法国人施韦泽在为非洲人民服务中表现出自我牺牲的精神获诺贝尔和平奖。

1953年12月10日第五十三届诺贝尔奖颁发。

荷兰科学家塞尔尼克因发明相位差显微镜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德国科学家施陶丁格因对高分子化学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李普曼因发现辅酶A及其中间代谢作用、英国科学家克雷布斯因阐明合成尿素的鸟氨酸循环和三羧循环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英国首相丘吉尔因艺术性历史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获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人马歇尔因战后“对欧洲经济所作的贡献,对促进国际和平所作的努力”获诺贝尔和平奖。

1954年12月10日第五十四届诺贝尔奖颁发。

德国科学家玻恩因对粒子波函数的统计解释、德国科学家博特因发明符合计数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科学家鲍林因研究化学键的性质和复杂分子绍构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恩德斯、韦勒、罗宾斯因培养小儿麻痹病毒成功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美国作家海明威因小说《战地钟声》、《永别了,武器》等获诺贝尔文学奖。

1951年成立的联合国难民事务高

最近在网上有这样一件事情发生,那就是出现了诺贝尔的新奖项,那就是“化妆学奖”,那么有的人要问了,这个奖到底是什么奖哦?怎么没有听说过呢?这个诺贝尔真的有这样的奖出现?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

诺贝尔化妆学奖其实是网红穆雅斓口误说错了而已,穆雅斓在推销一款化妆品的时候,说该化妆品获得过诺贝尔化学奖,但是口误说成了诺贝尔“化妆学奖”,就是单纯的一次口误而已了。穆雅斓在之后也说了是口误了。

所以真正的诺贝尔并没有什么化妆学奖,只有化学家,但是关于这个化妆品诺贝尔还真的有奖项,但是是统称在“生物医学奖”里面的,但是也不是因为化妆品而得的生物医学奖,其中有原因的,下面给大家带来相关的一篇文章,大家可以看看。

获得诺贝尔奖的护肤品?别闹了!

作者/芃蒂

居里夫人作为诺贝尔奖的两次获奖者,并且是拿到的两个不同领域的诺贝尔奖,分别是1903年的物理学奖和1911年的化学奖。用夫人引出今天的文章,除了向夫人致敬外,更想说一说护肤品圈里,蹭诺贝尔奖的怪现象。

1、诺贝尔奖到底是个啥

在大家的印象里,诺贝尔奖是一个顶级的科学界的奖项,若能和这个奖沾亲带故,无论在科学界还是非科学界都风光无限。

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于1901年开始颁发的奖项,目前涵盖5种诺尔奖: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以及瑞典银行经济学奖。

护肤品商家们比较喜欢蹭的奖项是化学和生理学或医学奖,来彰显自己高大上的科技含量。这两项诺贝尔奖的含金量还是相当高的,但这些蹭热点的护肤品的含金量就不好说了。我在这里稍微的例举一些经常被抱大腿的诺贝尔奖。

2、所谓的生长因子

1986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授予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和史丹利 · 科恩。表彰“他们发现了"生长因子”。这个奖颁给他们是因为他们发现了“生长因子”

很多护肤品商家会把这个发现局限在“表皮生长因子”上,其实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的贡献更多的在发现了“神经生长因子”。

好吧,即便被缩小范围后,表皮生长因子是否为护肤品开启了一项新科技之门呢?根据诺奖获得者们的研究成果,它是一类蛋白,由53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6000道尔顿。必须通过与细胞表面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而起作用。两个蛋白结合后,会启动一系列的信号传导,从而引起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导致DNA合成和细胞增殖。

是不是已经晕了?简单说,表皮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细胞增殖,伤口愈合。

但是,它的前提是

1.必须和受体结合

2.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信号传导。

怎么说呢,相当于它是把钥匙,是一扇门,门后是一个巨长的多米诺骨牌,要想要骨牌顺利的全部倾倒,必须要先打开门,然后摆好所有的骨牌,再临门一脚。

如果门打不开,一切白费,如果骨牌摆不好,骨牌也不能按预定的方式倾倒。那么,门在哪呢?门在表皮的下层,因为上面有说过受体必须在细胞膜的表面,表皮的最外层角质层其实是死细胞堆砌的围墙,是不会有门的。

那么想要这层围墙,你需要足够小,一般认为分子量在500道尔顿以下是可以通过围墙的,而我们的钥匙生长因子6000多。是绝对不过去的。

感受到身为胖子的悲哀了吗?目前医疗上对于烧伤和皮损的病人会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生长因子的药物,正是因为这些病人的墙已经破损了,可以直接把钥匙扔到门前,所以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最最重要的,我国的法规规定,表皮生长因子不在化妆品准用原料目录里面,也就是说,在我国正常销售的合法合规的化妆品,是不能添加这把叫做“表皮生长因子”的钥匙的。那些胡乱抱粗腿的产品,你们真的有国家药监局的备案吗?!

3、所谓的表皮干细胞

2012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授予约翰·格登和山中伸弥,表彰他们的重大突破“分化成熟细胞可被重新改写成多能干细胞”。

这个奖项经常被护肤品商家们曲解为“激活表皮干细胞能促进伤口愈合,让皮肤更加健康”以及“使用干细胞产品能让皮肤更健康”。

然而两位获奖者的研究和这两项都没神马联系,人家是把已经高度分化的细胞重新退回到多能干细胞而不是说如何促进干细胞分化发育成良好健康的表皮细胞。方向完全是反的。

还有,有活性的干细胞是几乎不可能加入到护肤品里面的,让细胞离体培养的条件非常严苛,需要适宜的温度、水活度、营养物质、pH值等等,这在成品的护肤品包装里是完全达不到标准的,即便加入了干细胞也会很快死掉。

再退一步,即使这些干细胞能活下来,被用户抹在了脸上,刚才也有说道,那么胖的小分子蛋白都过不了角质层的城墙,你这由无数蛋白质堆起来的细胞结构肿么能过去么?这相当于一头猪蹲在墙角那个小小的老鼠洞前,眼巴巴的想进去。

再退一万步(别退了,再退就掉下去了!!),万一猪进了老鼠洞了呢?我们的免疫系统可不是吃干饭的,想想那些进入我们体内的微生物,它们绝大多数的下场是被消灭掉。各类免疫细胞各类炎症因子会把这个庞然大物吃干抹净的。

所以呢,请大家注意,目前来讲,合格的护肤品中是不会有大量活细胞的,有的话,只能证明产品品质不合格被微生物污染了。所以那些所谓添加干细胞、添加活酵母的产品可以扔掉了。

前几天一位同事还推给我一篇新闻,是广东某知名品牌推出的一款新品的介绍,居然是说“细胞化妆品”,还宣传的有模有样,然而“细胞”这个词如果用在产品名称上还是非常敏感的。很容易会在备案时被驳回,我就鸡贼的翻了一下这款产品的备案,结果,嘿嘿,该产品已经注销了。

打这种擦边球还是要小心的,并且新广告法里已经对化妆品涉及医学敏感词汇做出了更严格的规定,相信未来抱干细胞这个诺奖大腿的产品都该闪腰了。

好了,今天就先吐槽到这里,我自然是希望高新技能够用在护肤品上,然而一切科技的应用都是要有限制条件的。不是所有的产品都可以攀龙附凤胡乱声称的。希望大家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也要明辨一下是非,不要贝诺尔奖的光环给闪晕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原文地址:https://www.xiayuyun.com/zonghe/3971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9
下一篇2023-05-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