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机械师》网站报道,美国空军打算马上启用一个全新设计的增强型太空监视雷达系统,可以监视宇宙里的很小物体。这种被叫做“太空篱笆”的雷达架设在南太平洋的一个遥远岛屿上,可以为美国军方监视远至地球静止轨道的众多空间目标。
太空篱笆雷达所在的岛屿,正是著名的夸贾林环礁。这部雷达也可以用来监视敌国的卫星,防止不同的卫星之间发生碰撞。美国航宇局评估认为,地球外层空间上有大约50万个直径在1厘米到10厘米的物体再飞行,速度达到每小时35406千米。任何人造物体进入太空都要面临这些东西的威胁,包括载人飞船和空间站。
上一个型号的太空篱笆雷达因为预算问题而在2013年停止运行。它只能跟踪低轨道上的目标。新的太空篱笆不但能跟踪低轨道(160千米~1931千米)上大约10厘米大小的物体,也能监视中轨道(1931千米~35800千米)和高轨道(35800千米以上)的物体。
而且,新天空篱笆雷达的监视数量也更多。老款雷达最多只能监视2000个在轨目标,新款雷达的监视数量要多5到10倍。拥有这种雷达,美国太空军就能预测卫星和卫星之间可能发生的碰撞,通知卫星运营方调整轨道。
太空篱笆还可以监视中国和俄罗斯的卫星,当这些卫星过顶美国本土和美国海外驻军基地的时候发出警报。
太空篱笆的核心是新一代氮化镓器件S频段雷达。这种器件的工作电压很高,电波功率密度很大,但体积却很小。因此识别能力和工作距离都得到很大改进。
这部新的天空篱笆雷达耗资9.14亿美元,美国国防部还打算在澳大利亚西部再设置一部天空篱笆雷达,时间定在2021年。
(作者:孔新 版权作品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姓名:丁英琦
学号:17101223408
【嵌牛导读】微小卫星是有明确用途的新一代卫星。其特点是:新技术含量高、研制周期短(一年左右)、研制经费低(数千万人民币量级),且可以进一步组网,以分布式的星座形成“虚拟大卫星”。与以往的大卫星相比,微小卫星具有很多优势。重量轻,体积小、再加上批量生产成本低,可以用小型火箭发射,或作为大型火箭的辅助载荷发射,发射成本低;能从战斗机,甚至气球上发射,或利用地(水)面火炮发射,可以满足快速反应的需求。随着一些技术不断被攻克,微小卫星必将成为一大类航天器,并作为大型航天器的补充,在军事、国民经济各部门得到广泛应用。
【嵌牛鼻子】微小卫星应用
【嵌牛提问】针对微小卫星的技术优势,它有哪些发展方向和应用领域?
【嵌牛正文】
目前航天领域装备建设更加强调战略性、时效性和灵活性,为有效实施太空战略威慑、快速灵活反应和空天一体化军事力量生成提供了重要保障。随着微电子技术、快速发射、和卫星模块化等技术的发展成熟,现代小卫星逐渐成为一支新的航天装备队伍。由于其高技术密集、高功能密集和高性价比,小卫星产业迅速发展,并促使航天军事应用发生深刻的变革。
近年来,全球小卫星产业技术发展强劲,发射数量逐年大幅增长,从近十年各航天大国卫星发射活动情况统计来看,小卫星逐步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据统计,从2013年开始,全球小卫星发射数量呈爆发式增长态势,2013年共成功发射小卫星146颗,2014年,全球共成功发射小卫星162颗,与2013年相比数量增加了22.7%。2015年,全球共成功发射小卫星149颗,由于火箭发射事故损失了小卫星21颗,造成小卫星数量较去年较少,但入轨小卫星数量占同期入轨航天器总数从2013到2015年实现连续3年占比超过60%。
制太空权决定了海空等其他制权 ,航天装备建设也更加突出隐蔽性和全球性。当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航天强国在航天感知体系、信息支援以及作战响应等领域更加强调力量资源的集成和融合。以小卫星为代表的新型航天器的更能满足新型空间力量的需求,同时现代小卫星的额应用也进一步促进了作战理念和作战模式的改革。指挥链条的简化、作战手持终端颗直接参与决策,更进一步提升了空天一体化的作战效能。
自美国国防部启动“作战响应空间”计划以来,美军以其为先导,辐射带动了一大批面向军事应用的小卫星项目,驱动小卫星业务化水平不断提升。当前,小卫星在战场态势感知、战场通信、空间攻防等领域具备装备化应用能力。
2
军事航天领域小卫星典型应用
一、战场态势感知领域
1、快速响应空间
最近的几场局部战争使美国逐步意识到预警、侦察等空间力量在其战术体系中重要的支撑作用,为进一步巩固太空战略优势,拓展太空侦察应用,美国国防部在2001年首次提出了快速响应空间(operationally responsive space,ORS)的概念。
美国国防部在2005年提出了快速响应空间的发展战略,并于2007年发布了给国防委员会的报告,报告中正式提出ORS发展的4个倡议,包括战术卫星(TacSat)、运载火箭、空间靶场以及临近空间系统。
第一颗TacSat卫星计划于2016年3月发射,质量约150kg,属于低分辨率成像卫星,由美海军研究试验室研制,星上搭载红外相机、战术无线电信号识别系统、以及可见光相机等有效载荷,主要用于战场观测。由于火箭故障最终取消发射。TacSat-2卫星质量约379kg,由研究实验室研制,主要用于可见光成像,现已失效。TacSat-3卫星质量为396kg,主要利用海洋数据遥测微卫星链路验证星上实时数据处理能力,利用超光谱成像仪进行隐蔽目标的探测,目前已失效。TacSat-4卫星2011年发射,属于通信试验卫星,主要用于验证超视距通信以及数据中继服务,目前在轨服务。
除战术卫星外,美军还开展了作战响应空间卫星计划,该计划包括4颗ORS卫星。2011年6月ORS-1和ORS-2卫星发射升空,属于成像小卫星,主要为阿富汗和其他战场提供高分辨率侦察图像,目前仍在轨服务。此外,ORS-3和ORS-4卫星也在2013年发射,目前主要用于技术验证。快速响应空间项目是美空间战术应用的最早项目之一,前期高度重视,但由于对项目的认识不统一、卫星在轨时长与作战需求能力不匹配以及发射上的短板等问题导致目前项目经费在逐步缩减。但ORS项目进行中发展起来的小卫星技术、轨道重复使用技术、分离模块航天器以及作战模式的更新对新的小卫星发展和应用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
2、SeeMe项目
美国国防先进研究计划局(DARPA)在2012年提出了“提高军事作战效能的空间系统”(SeeMe,space enabledeffects for military engagements)项目发展计划。该项目主要通过手持设备为海外以及超视距战场作战人员提供态势感知图像,力求作战人员在90min内收到精确位置的卫星图像。与传统的中高轨侦察大卫星相比,SeeMe项目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天基卫星侦察问题,通过短寻访周期可按需操作的卫星星座部署来发送战场态势信息。该项目设计采用空基发射的方式,90d之内完成24颗卫星的星座部署,单颗卫星质量约50kg,轨道高度200~350km,扫描幅度为±10°。项目综合考虑轨道高度、成像精度、卫星寿命和重防周期等多种因素。该项目作战支撑体系如图1所示。
SeeMe项目作战支撑体系
二、军事通信领域
快速响应空间项目实施过程中就验证了小卫星进行通信和数据中继的能力,在2012年TacSat-4卫星发射使用中,卫星搭载了UHF通信转发器,目的是为战区提供特高频频段“动中通”业务以及海上浮标数据采集等。该卫星主要利用了卫星椭圆轨道的特点,可以针对特定战区进行持续性通信,战术目标是持续通信时间4h。
另外一个小卫星军事通信的典型应用是美军的“空间与导弹防御司令部-作战纳卫星效用(SMDC-ONE)”卫星。第一代SMDC-ONE卫星于2010年10月发射成功,共两颗,属于立方体卫星,该项目是美军为演示验证低成本小型通信卫星星座组网而设计,主要通过无人中继台站进行超视距数据传输。该卫星项目有两种运行模式:一种是战场人员将数据发送到地面无人值守传感器,然后通过卫星中继至指挥部;另外一种是战场人员直接发送指令或者信息到卫星,进行数据请求或者卫星任务调度。
在2015年10月,美军发射了该项目升级版卫星3颗,这3颗卫星属于3U立方体卫星,单颗造价在50万美元。与上一代卫星相比,升级版的数据传输效率增加了5倍,并增加了轨道机动能力,使卫星组网星座构型保持更加稳健。
三、天基目标监视
随着太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太空军事应用领域,空间态势感知对于提高太空军事效率,应对空间威胁、确保空间安全,增强目标确认、毁伤评估以及空间环境的监测预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受到各个航天大国高度重视和发展。天基目标监视系统覆盖范围广、近距监测能力强,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监视的特点,有效弥补了地基监视系统的不足。目前天基空间目标监视主要包括不同轨道高度的空间目标监视卫星、空间环境探测卫星、预警卫星等。
随着微电子、即插即用等技术的发展,微小卫星在空间目标监视中的作用逐渐凸显,21世纪初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就进行了空间望远镜技术验证项目。比较典型的空间目标监视项目包括:加拿大MOST项目、Sapphire卫星、NEOSSat卫星,欧洲的UNISAT-5项目,美国的J-MAPS项目、STARE项目、GSSAP项目等。下面以加拿大的Sapphire卫星和美国的GSSAP项目为例,分析典型的小卫星空间目标监视项目。
Sapphire卫星是加拿大首颗军事空间监视卫星,2013年发射,整星质量约为50kg,搭载空间可见光相机,主要探测距离6000~40000km的空间飞行器。该卫星与美国的空间目标监视网共同运行,可同时跟踪探测6~15颗空间目标。Sapphire卫星的工作流程相比前几代卫星更加系统化、规范化。首先由卫星操作中心和国防部共同制定观测计划需求,以确定卫星相机指向,卫星调度机构接收到观测计划后形成指令文件,由地面站将指令上传到卫星;Sapphire卫星接到指令后,按照计划调姿、控制传感器指向,并将获得的图像下传至地面站;由卫星处理与调度机构进行目标的精确测量与数据处理。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主要是预警卫星、通信卫星以及部分导航和环境监测卫星,共约600颗。同步轨道具有很大的对地观测和通信范围,而且轨位具有唯一性,各航天大国对同步轨道轨位的争夺和抢占一直比较激烈。为更好进行同步轨道卫星的监视和跟踪,美国空军空间司令部着手开发了地球同步轨道空间态势感知计划(geosynchronous space situational awareness program,GSSAP)。与中低轨卫星监视相比,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空间感知项目的情报搜集能力是前者的600倍。
GSSAP-1和GSSAP-2卫星于2014年7月搭载Delta IVM+(4,2)火箭发射升空。2015年10月,美国空军宣布两颗GSSAP卫星已于9月29日完成在轨测试,获得初始运行能力。在2016年8月19日,GSSAP-3和GSSAP-4两颗卫星也发射成功,GSSAP项目计划的4颗卫星目前均在轨正常运行。
GSSAP卫星由轨道科学公司建造,主要载荷包括光电传感器和探测设备,运行轨道在近地球同步轨道,在执行监视任务时,在地球同步带上下机动。GSSAP卫星通过轨道相对漂移获得监视目标的图像信息,根据其任务设定也可近距离探测目标的三维属性及高清视图,甚至可进行目标的撞毁等。
四、空间对抗领域
在空间对抗领域,主要是利用小卫星进行目标的探测、在轨操作,以及利用机械臂等手段进行卫星捕获和重组。早在2006年美国就发射了2颗“微卫星技术试验”(MiTEx)卫星,试验了地球同步轨道监视任务和目标抵近技术,验证了小卫星进行在轨操作的军事利用潜能。2008年底,美军利用MiTEx卫星对导弹预警卫星进行巡视,演示了近距交汇能力,暴露了其军事用途。
另一项最具代表的空间捕获重组小卫星应用是美国的“凤凰”计划。2011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开展了“凤凰”项目立项,利用母星携带小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利用机械臂等设备抓捕并切割卫星部件。“凤凰”计划第一阶段重点进行可行性论证,对细胞机器人以及子卫星进行论证,该阶段已在2014年10实施。第二阶段主要是对“凤凰”计划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主要包括空间机器人、“细胞卫星”、“轨道交付系统”等,并在2015年成功完成“细胞卫星”(Satlets)关健技术首次在轨飞行验证。“细胞卫星”总质量约50kg,标志着“凤凰”计划关键技术已迈人实质性验证段。
3
我军航天领域小卫星发展建议
近年来,我国对于航天事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军事应用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微小卫星的生产应用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微小卫星关键技术快速发展,但尚未形成体系化,没有形成发展合力;二是运载技术发展相对于小卫星技术滞后,影响了小卫星产业链形成与发展;三是小卫星军事应用方面受体制限制没有得到有效集成,军民融合体系还不够完善。
借鉴国外航天强国的小卫星发展经验,为我国发展小卫星产业及军事应用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军民融合,民技军用,增强国家太空威慑
军民融合是世界航天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了航天发展的发达程度。美、俄等主要国家在长期的航天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逐渐寻找到了符合自身国情的航天军民融合道路。
结合我国实际,在小卫星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首先要综合考虑军用、民用和商业市场的综合需求,在国家层面统一规划制定小卫星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的型谱目录以及相关标准和政策法规;其次是政策扶持、有效利用民用市场经济优势,建立军方采购模式。
二、改革测控、运管体制,发展商业模式
随着微小卫星的数量逐年猛增,“星多站少”的问题愈发突出。现有地面系统的资源和信息无法共享,造成了卫星测控应用效率较低,不能满足卫星的测控需求。未来微纳卫星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卫星组网、系统运行、全球资源共享的优势,既可以实现卫星工作效率、工作范围及信息的时效性的大幅提升,同时也可以避免重复投资,充分发挥航天系统和测控网的利用率和效益。
在国内,要健全军民资源互通共享机制,完善军民通用卫星测控运控技术标准;在国际要借鉴国际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的办法,促进卫星运控与数据接收的国际合作,通过采用该标准的数据结构和信息传输体制,单个测控站可以满足多个星座、不同用户的测控要求,同时适应多用户、多数据类型的任务,便于实现国际测控资源的交互支持。
三、突破发射瓶颈,紧跟产业步伐
随着微小卫星产业的迅猛发展,数量激增,与之匹配的发射问题日益凸显。受发射场和发射窗口制约,商业发射机会少,协调及等待周期长,存在延期等不确定性。同时,发射价格高,低成本小型运载工具发展不充分,都成为限制微小卫星发展的瓶颈问题。
就国内而言,尚未建成商业化运作发射场,存在着发射机会少、发射审批流程复杂及周期较长、市场和价格体系不规范等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要加快小型运载工具的研制以及一箭超多星等技术的发展,加强运载技术的研发;其次是要精简发射申请手续,优化发射审批流程,甚至有必要建立一套专门针对微小卫星的快速响应机制,以适应微小卫星快速发射的特殊需求。
4
结论
军事、经济、技术等诸多因素促使以美国为代表的航天强国持续不断地发展微小卫星项目,并逐步扩展到各类军事应用领域。本文对小卫星项目在战场态势感知、军事通信、天基目标监视以及空间对抗等领域的典型应用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了发展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开展基于小卫星的太空技术研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美国目前拥有50余颗各类卫星肩负着直接或间接的侦察任务。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调用了30多颗卫星,不间断地侦察、监视伊拉克军队的动向,为美国最高指挥当局和驻海湾美军提供了大量准确的情报;1999年3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对南联盟进行军事打击期间,卫星侦察力量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美国的空间卫星侦察系统主要包括照相侦察、电子侦察、导弹预警和海洋监视4类专业侦察卫星和其他辅助侦察的全球定位卫星、气象观测卫星和测地卫星等。美国已将这类侦察系统视为其战略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太空谍星 “太空贼眼”———照相侦察卫星
照相侦察卫星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侦察手段,被喻为太空中的“眼睛”。美国目前使用的照相侦察卫星主要是第5代KH-11型、第6代KH-12型“锁眼”侦察卫星和1988年底开始启用的“长曲棍球”雷达成像卫星。
KH-11、KH-12“锁眼”型照相侦察卫星具有先进的数字图像传输能力。它们采用高分辨率数字成像技术及先进的光学遥感设备,由航天飞机在轨道上加注燃料,可随时改变轨道飞行高度甚至轨道平面,以便尽快飞经侦察地区上空,执行侦察任务。“锁眼”照相不用胶卷,而是用专门的数字相机拍摄地面场景图像,然后经卫星数据系统传回华盛顿国家图像判读中心,还原成高分辨度的实地图像。从卫星在轨道上拍摄图像到地面判读人员看到此图像,只需一个半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因此,这种卫星具有近实时的侦察能力。“锁眼”卫星长19.5米,重 13.5吨,直径两米,工作寿命为1000天,可进行多光谱摄像,地面分辨率为1. 5~3米。同KH-11卫星相比,KH-12卫星的图像分辨率更高,达100毫米,其工作寿命也延长为6年以上。
“长曲棍球”雷达成像侦察卫星是美国在KH-12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卫星上装有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克服了可见光照相侦察卫星黑夜和阴雨天无法拍照的缺点,能够实施全天候的实时侦察。“长曲棍球”卫星的地面分辨率很高,完全能够发现和识别诸如吉普车、坦克、导弹运输车等地面机动军事目标。为了进一步加强空间侦察能力,美国防部近期还打算把4颗KH-12和4颗“长曲棍球”卫星组成“星座”,以便对全球各个热点地区实施不间断侦察。
“海上谍影”———海洋监视卫星
海洋监视卫星是为掌握对象国或是目标区域大面积的海上活动情况而发射的监视卫星。它采用先进的电视摄像、红外探测器、电子侦察接收机、雷达等遥感器材,观测海上船只、舰队的活动情况,探测潜艇并对其实施跟踪。
美国目前使用的海洋监视卫星名为“白云”,是一种信号情报卫星,1968年开始研制,1976年4月启用,主要用于监视和侦察海上舰船发射的电磁波信号,也可侦收部分陆基无线电信号,具有跟踪和定位能力,可实施全天候、全天时侦察监视。其监听信号的有效距离可达3200千米。海湾战争期间,10余颗该型卫星每天至少飞经战区上空一次,对波斯湾及伊科边境地区的侦察目标进行侦收和定位,为美军提供了海上及部分陆基信号情报。
美军认为,未来海上冲突和海上作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而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战区的海上情况对于更好地部署和调配有限的美军兵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美军认为,由于目前全球众多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性强国竞相发展常规动力潜艇和核攻击潜艇,准确掌握目标海区的敌情和海况对于保障美军航母战斗群和其他舰艇编队的安全更是利害攸关。
“空间长耳”———电子侦察卫星
电子侦察卫星亦称电子情报卫星,被喻为太空中的“耳朵”。平时它的主要任务是获取军事通讯中的重要情报:确定敌方防空雷达和反导弹雷达的精确位置、信号特征和作用距离,以提高己方战略导弹和轰炸机的突防能力;确定敌方军用电台的位置和信号特征,以便战时将其摧毁。
电子侦察卫星掌握的情报信息,在某种意义上能更准确地反映敌方军队的调动、武器的试验与装备情况及了解其战略意图。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就使用了“大酒瓶”、“牧人小屋”、“折叠椅”等15颗电子侦察卫星。这些卫星在飞临海湾地区上空时,截获和监听伊拉克的通信情报、侦察伊军通信和雷达设施的性能数据并定位,从而较全面地掌握了伊拉克的军事活动。
目前美国最主要的电子侦察卫星“大酒瓶”卫星又称“良师”,是美国第3代电子侦察卫星,主要用于截获、侦收通信和电子情报信息。“大酒瓶”卫星约重 2.5吨,装有直径90多米的大型天线,能覆盖更大的地区,截获更多、更微弱的电子信号。美国目前有两颗“大酒瓶”卫星在同步轨道上工作。今后,“大酒瓶 ”卫星将逐步取代第二代“牧人小屋”和“折叠椅”电子侦察卫星。
“见微知著”———导弹预警卫星
导弹预警卫星亦称国防支援计划卫星,是美国战略预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美苏冷战的产物。20世纪60年代,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竞相发展和部署战略核武器,核大战处于一触即发之势。为了对来袭导弹及时预报,60年代末~70年代,美苏两国相继建起了各自的预警卫星系统。
预警卫星通常用来监视导弹的试验和卫星的发射情况,多数预警卫星还安装有核爆炸检测装置,能检测到核爆炸产生的各种射线和辐射能量,并对核爆炸进行评估。战时它可以评估攻击效果,平时可用来监视核试验,监督核条约的执行情况。
导弹预警卫星能够对地球表面进行常年监视,并能根据导弹发射瞬间发出的微弱信号,对其进行探测和定位,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据美国科学家学会评估,该卫星对向美国本土发射的洲际弹道导弹可提供25~30分钟的预警时间。美国的首颗导弹预警卫星于1970年11月升空,目前已发展到第3代。
导弹预警卫星载有红外传感器、“史密斯”红外望远镜、6000个红外探测单元、可见光电视摄像机、核爆炸探测器等,并具有一定抗毁能力。一般情况下,预警卫星处于距离地球较高的同步或接近同步轨道上,用红外线望远镜对地球表面进行扫描。弹道导弹发射以后,火箭尾部射出强烈的红外线,卫星探测后立即向地面报警。通过多次探测,它可以计算出导弹的轨道,并据此推算出导弹要攻击的目标。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动用了两颗导弹预警卫星,为“爱国者”导弹拦截“飞毛腿”导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