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1g到4g是美国主导?

为什么1g到4g是美国主导?,第1张

确切的说1G到4G主要是欧美国家主导。中国在3G时代逐渐开始影响全球的通信格局。

通信标准的重要性如果每家电信公司都制定一个通信标准,那么互联互通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设备之间要通信,需要有统一的编码规则,大家都要去遵从的规则就是“通信标准”。通信标准主要规定2件事:信息发送和接收时的编码和解码标准;对传输内容的编码和解码方式;

好的编码标准能够让信息传输效率提高、损耗降低、误码率降低。1G被美国牢牢把持1G是由摩托罗拉公司创造(非制定),始于二战期间美国军方的一个项目。前期这个通信设备大概有5磅重,需要两个军人配合才能使用一台收发机。通信范围很小,但也让美军在二战的通信上取得巨大的优势。

后期这个设备已经有我们早期的“大哥大”的雏形了,通信范围依然很小,能覆盖1KM左右的范围。鉴于在军方项目上的技术优势,摩托罗拉在20世纪80年代,摩托罗拉的通信设备开始商用。

移动电话是有了,传输用什么网络?1978年,AT&ampT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基于蜂窝网络开创了以模拟技术为基础的高级移动电话系统(AMPS),即第一代移动通信标准(1G)。同年,国际无线电大会批准了800/900 MHz频段用于移动电话。

许多国家陆续都开始建设基于频分复用(FDMA)技术和模拟调制技术的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979年,日本推出800MHz的汽车电话系统(HAMTS),并在东京和神户投入使用。北欧国家、瑞士、荷兰、东欧及俄罗斯1980年研制投入NMT;1983年,美国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MPS)首次在芝加哥投入使用。

1984年,西德建成了C

Network,频率范围为450MHz。1985年,英国开发了全面接入通信系统(TACS),首先在伦敦投入使用,然后应用于全国,频率范围为900MHz。这些网络实际上是基于美国AMPS的修改版本,主要是频段、频道间隔、频偏、信令速率不同,其他完全一致。当时,中国使用的是英国的TACS标准,中国自己的移动通信系统还是一片空白,固定网络设备也全靠进口。

1G时代摩托罗拉不仅在全球垄断了移动电话市场,还是AMPS系统的设备供应商(全球超过70个国家应用AMPS标准)。这也意味着美国把1G牢牢把持在手中。2G是欧洲GSM和高通CDMA的争夺战由于1G是一个模拟标准,容量有限、只能传输语音流量、系统太多、系统不兼容、通话质量差、设备昂贵、无法全球漫游,很容易受到静电和噪音的干扰,一些偷听者采用特制的设备就可以截取信息。

通信行业就迫切的提出用数字信号代替模拟信号来提升通话质量,并通过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两种方案来提升容量。欧洲和美国几乎所有的电信巨头都选择了TDMA,只有刚成立的高通坚持CDMA。

由于CDMA系统标准成熟较晚,错失先机,最终在2G时代,美国的CDMA输给了欧洲的TDMA。欧盟这时联合成立了GSM负责通信标准的研究,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阿尔卡特等电信巨头都加入了进来,不收专利费。

GSM易于部署,采用了全新的数字信号编码取代原来的模拟信号,除了语音,支持国际漫游、提供SIM卡方便用户在更换手机时仍能储存个人资料,还能发送160字长度的短信。

当所有人的注意力还在TMDA上时,高通围绕着功率控制、同频复用、软切换等技术构建了专利墙,几乎申请了与CDMA应用所有的相关专利,从一开始他们就打算独享利润,掐死下游公司的脖子。高通雇佣了一个无比庞大的律师团,律师团们负责申请专利、谈专利价格、控告侵权,通过并购、控告对手专利侵权等法律战,将所有CDMA相关专利收拢过来,使核心专利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接着,高通将CDMA算法嵌入芯片,提供一整套系统单芯片(System

on Chip,

SoC)解决方案,基带、CPU、GPU、声卡、网卡等都集成在一个芯片里。当时大部分手机厂商没有SoC整合的技术能力,最终没能扛住高通的诱惑,纷纷选择高通的芯片,同时交通讯标准的专利费。

3G中美欧三国杀随着全球手机用户快速增长,GSM网络容量有限的缺点不断被暴露,在网络用户过载时,就不得不构建更多的网络设施。3G就在这时应运而生,最大的优点是更快的网速,2G的下载速度约仅9600bps-64kbps,而3G初期的速度则为300k-2Mbps,足足提升了30几倍。

1998年12月,欧洲领头成立3GPP,致力于绕开高通专利,从GSM向WCDMA过渡。美国不甘示弱,1999年1月,高通领头成立3GPP2,致力于推行自家的CDMA2000技术。1998年6月,以大唐电信为主的研发团队提出了中国自己的TD-SCDMA标准。

在3G时代,中国的抉择逐渐开始影响全球的通信格局。从此之后,中国在通信技术标准上不再受制于人。4G中国成为了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之一2007年,iPhone横空出世。史蒂夫·乔布斯用IOS系统和iPhone手机这样的完美组合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几乎在同一时间,Google发布了安卓系统,高通发布了第一代骁龙芯片。

iPhone更深远的意义则在于,APP Store带动了移动互联网业务井喷,创业者用APP创造出丰富的内容和业务,人们对网速提升的需求一下子被引爆。经历了命途多舛的七年之后,3G终于找到了它的归宿。

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视频聊天交友需求,3G网速显然很乏力。恰逢4G核心正交分频多工(OFDM) 技术逐渐成熟,传输速率是 CDMA 的十倍以上,同时还绕开了高通的 CDMA专利。

2005年,中国在法国召开的3GPP会议上,大唐联合国内厂家,提出了基于OFDM的TDD演进模式的方案,同年11月,3GPP工作组会议通过了中国针对TD-SCDMA后续演进的LTE

TDD技术提案。天平很快就倒向了欧洲这边。高通眼看着自己在3G所建立的技术体系被摧毁了,UMB因为没人支持而迅速憋了下去,隔年高通就把UMB停掉、宣布加入3GPP的LTE阵营,4G时代美国不仅没竞争过老对手欧洲,还眼睁睁地看着中国的崛起。

LTE的核心专利,有SFR,sOFDM,SC-FDMA,Turbo code,Alam-outicode。华为发明了前两项,在LTE的核心专利上占据领先的地位。自此,中国作为手握4G核心专利的巨头之一,成为了美国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对手。

现代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是一场场的科技实力的较量。而在这一场场的科技角逐中,中国大国的地位也迅速的崛起,并越加深刻的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格局。以上个人浅见,欢迎批评指正。认同我的看法,请点个赞再走,感谢!喜欢我的,请关注我,再次感谢!

1g到5g的发展历程:

1G:The1s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即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就像早期港片里面猪脚拿的那个“大砖头”,使用的通信技术就是1G技术,那是模拟通信技术,只能打电话,不能上网。

1G是已经淘汰的以模拟技术为基础的蜂窝无线电话系统,在那个时代,由于技术限制,设计上因为使用模拟调制、FDMA(频分多址),其抗干扰性能差,频率复用度和系统容量都不高。

1G主要系统为AMPS,另外还有NMT及TACS,该制式在加拿大、南美、澳洲以及亚太地区广泛采用,而国内在80年代初期移动通信产业还属于一片空白,直到1987年的广东第六届全运会上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正式启动。

2G:由于1G有着很多缺陷,经常出现串号、盗号等现象。1999年A网和B网被正式关闭,2G时代也来到了我们身边。1G到2G就是模拟调制到数字调制的过程,相比较第一代通信,2G在技术上更成熟,系统容量以及通话质量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不仅能打电话还能发短信、上网。

那个时代,诺基亚彻底崛起,成为了手机界的霸主持续近十年。2G系统几个主流的网络制式:GSM、TDMA、CDMA。

3G:随着通信产业的发展,人们对于移动网络的需求不断加大,第3代移动通信网络必须在新的频谱上制定出新的标准,享用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在3G之下,有了高频宽和稳定的传输,影像电话和大量数据的传送更为普遍,行动通讯有更多样化的应用,因此3G被视为是开启行动通讯新纪元的重要关键。

而支持3G网络的平板电脑也是在这个时候出现,苹果,联想和华硕等都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平板产品。3G系统的几个主要制式WCDMA,CDMA2000,TD-SCDMA,WiMAX。

4G:第四代通信技术是集3G与WLAN于一体并能够传输高质量视频图像以及图像传输质量与高清晰度电视不相上下的技术产品。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

实质上现在我们所说的4G应该是LTE-Advanced,LTE只是作为3.9G移动互联网技术。

主要网络制式有:TD-LTE(时分双工)和FDD(频分双工),二者相似度达90%,差异较小,但由于无线技术的差异、使用频段的不同以及各个厂家的利益等因素,FDD-LTE的标准化与产业发展都领先于TD-LTE,成为当前世界上采用的国家及地区最广泛的,终端种类最丰富的一种4G标准。

5G: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国际电联将5G应用场景划分为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两大类。5G呈现出低时延、高可靠、低功耗的特点,已经不再是一个单一的无线接入技术,而是多种新型无线接入技术和现有无线接入技术(4G后向演进技术)集成后的解决方案总称。

无线通信技术通常每10年更新一代,2000年3G开始成熟并商用,2010年4G开始成熟并商用,现在研究5G,2020年成熟应该是符合规律预期的,5G的诞生,将进一步改变我们的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原文地址:https://www.xiayuyun.com/zonghe/425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23
下一篇2023-02-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