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成矿会改变矿物的颜色吗

微生物成矿会改变矿物的颜色吗,第1张

微生物成矿会改变矿物的颜色

微生物在地球的矿物形成与分解的过程中可以说无处不在。微生物不仅可以在体外诱导矿物形成,还可以在体内生成矿物;它们不仅可以提供矿物形成所需的原料,还可以控制矿物的形态。咱们一点儿一点儿的来认识一下这些厉害的小家伙们在成矿上的能耐!

一、微生物成矿

1、生物矿物(biogenic minerals)

生物矿物就是由生物细胞(多为细菌)及其外部结构形成的矿物。最为有名的生物矿物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碳酸盐岩岩中的方解石、文石、球霰石。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下图的这个小东西,学名叫做Coccolithi 颗石藻,它是大洋深海钙质软泥的主要成分,也是地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死亡后的尸体沉积构成了海洋碳酸盐岩的主体。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微生物形成的矿物如磷酸盐矿物、硫化物矿物、硫酸盐矿物、磁铁矿、针铁矿等。

铝土矿:

铝土矿中的针铁矿小球:

生物成因的矿物大多在纳米到微米尺度,并具有特定的形态、成分,与成岩矿物可以明显区分。

2、微生物矿化作用

(1)微生物诱导的矿化作用(BIM, bacteria-induced mineralization)

特点是矿物的形成取决于微生物营造的环境,是微生物活动或新陈代谢的副产品。微生物的生理活动诱导矿化,包括高价硫、氮和金属作为电子受体的异化呼吸作用。

其中最为有名的发现就是下面这份发表在science上的文章,其作者Labrenz et al. (2000)在硫酸盐还原菌表面实际获得了纳米级闪锌矿微球粒集合体。当然下图这个是假染色的结果。。里面蓝色的是硫酸盐还原细菌膜、绿色的是闪锌矿微粒、黄色的是纳米级微球粒。

在SEM下原图其实是这个样子的:

其实我们所熟知的钟乳石、钙华等也是由生物诱导的矿化作用形成的。下图是惠东热泉微生物席矿化层上部TEM图。颗粒状硅胶体(m)吸附在蓝细菌鞘外(s)或细胞壁外的EPS(p)层中,形成密集的硅质壳层(t),活蓝细菌细胞内(b)没有矿化作用的发生。在一些已死亡的蓝细菌个体中,硅胶体已进入细胞内部。

(2) 微生物控制的矿化作用 (BCM, bacteria-controlled mineralization)

微生物细胞决定了矿物形成的形态。微生物控制下形成的矿物具有特别的晶体结构、低可溶性、稳定同位素分馏的特点和痕量元素的不均衡。

细胞内影响矿物形态:

(细胞内形成的磁铁矿控制,Bazilinsky et al., 2000)

细胞表面结构影响矿物结晶形态:

(微生物细胞表面结构影响矿物结晶的形态,Sleytr et al., 2001)

这些微生物表面结构会使得矿物也按照一定的微结构来结晶,比如下图这种铀矿的析出形态。

二、微生物分解矿物

提到形成就得再聊聊分解,其实现在微生物在矿物的处理和尾矿堆的处理上有着很大的前景,这一点 @Haizhen Zhu同学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无非就是微生物加速矿物的分解和沉淀过程。

以铁硫化物矿物为例: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二价铁经由微生物氧化作用被氧化为三价铁,并由三价铁继续加快矿物溶解并氧化硫元素,进而形成高价铁氧化物、硫酸盐,最终目的就是将重金属固定并达到再次富集提高产量、环保排放的目的。而尾矿区内的微生物反应大概模式如下:

Chinese Sci Bull.(2009)PCCP(2011)GCA(2011)J Phys. Chem. A (2010)

下图就是SRB细菌作用下形成的硫化物沉淀复合体。

至于其地球化学意义,我们用下面这一张图就可以讲清楚,矿物的微生物分解伴随着微生物诱导矿化,维系着地表体系的生命。

不仅仅如此,微生物作用并不仅限于矿坑的AMD中,还会体现在地球表层的ACD(acid rock drainage)中。首先,地壳抬升促进大陆风化作用,微生物的存在会加速Fe、S、C、N等的循环;其次,微生物也是寻找生物起源和大氧化事件的地质记录(3.4Ga);还是重金属进入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

其中DIRB细菌还对BIF的形成、Fe同位素分馏、重金属地球化学行为等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而SRB细菌则对于碳酸盐形成、成矿作用、油气生成、生物灭绝等有着重要价值。

新立金矿床的矿体赋存于三山岛-仓上断裂带内,断裂构造对矿化的控制作用很明显。

一、断裂蚀变带内主矿体赋存在主裂面以下O~30m的范围内

主干断裂蚀变带具有多期次和继承性活动的特点,主裂面下0~30m的范围内,是断裂活动最强烈的部位,岩石破碎程度高,裂隙密集,有利矿液的运移、渗透及其对围岩进行叠加交代和充填。因而该部位蚀变强,矿化富集,是主矿体的有利赋存部位。

二、主矿体赋存在断裂蚀变带大走向地段

新立断裂蚀变带在0线转弯,0线以北走向38°,0线以西走向62°,成矿期断裂发生右行压扭性活动,0线以西大走向地段为引张开启部位,为矿液的运移和沉淀提供有利空间,形成了矿床的主矿体(见图2-3)。沿倾向方向缓倾斜地段有利成矿;由缓变陡后在陡倾斜地段一般不利成矿。

三、多成矿阶段叠加部位易成富矿体

新立金矿床是在热液蚀变基础上经多阶段矿化形成的。各阶段不仅发育不同,而且矿化强度差异颇大:第一阶段(黄铁矿石英脉阶段),虽有金矿化但极其微弱,更不能够形成金矿体,第四阶段(石英—方解石阶段)基本无金矿化,仅第二阶段(石英细—中粒黄铁矿阶段)和第三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有较多金矿物生成,可形成金矿体。尤以第三阶段矿化最强,是主要成矿阶段。因此,各成矿阶段的发育及叠加程度决定了矿化富集程度,即第二、第三阶段尤其是第三阶段发育部位及有第二、第三阶段叠加部位,矿化富集,可形成富矿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原文地址:https://www.xiayuyun.com/zonghe/4288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7
下一篇2023-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