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发布固态电池,固态电池与普通电池相比较,优势在哪?

蔚来发布固态电池,固态电池与普通电池相比较,优势在哪?,第1张

蔚来NIO Day第四年,朋友圈被众多媒体朋友抢发,汽车人参考认为有两个信息是值得深挖的,一是150kWh的固态电池,二是Innovusion的激光雷达。

本文对发布会提到的固态电池三大核心技术,众多的专业词汇,进行深度的拆分和解读。

1. 纳米级包覆超高镍正极

我们需要把这个词拆开来看,“超高镍”指的是正极材料,提高镍的含量,能提高正极材料的克容量,从而提高单体能量密度,这是行业主流路线,“超高”汽车人参考认为至少是三元811,甚至是9系。

需要指出的是,蔚来在100kWh电池包采用的是较安全的镍55(Ni55)高电压单晶材料,结构配合CTP。而“超高镍”,蔚来汽车又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纳米级包覆”指的是工艺,超高镍带动结构不稳定,往往需要在材料表面包覆抗蚀层,防止释氧,但包覆太厚又会影响锂离子从正极材料的脱嵌,因此采用的是纳米级的包覆,即把包覆做薄。

2. 无机预锂化硅碳负极

也需要把这个词拆开来看,“硅碳负极”指的是负极材料,石墨负极有较高的稳定性,但石墨的能量密度比较低(理论克容量约372mAh/g);硅基材料具有很高的能量密度(理论克容量4200mAh/g),在负极加入硅后,能够让负极材料的理论克容量提升约10倍。

但加入硅后,需要解决两种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不同,硅的体积膨胀为320%,而碳仅为12%,膨胀不同,结构就会坍塌。

硅碳负极也是当前行业的主流路线,大多数电池企业的负极材料都早已经开始掺硅,并在逐渐提高硅的含量。

而宽度在10纳米左右、长度无限制的一维的硅纳米线是当前一种新的思路。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负极采用硅碳体系,单体能量密度会有一个天花板,大概在300Wh/kg的水平,而要继续实现能量密度的突破,采用金属负极是其中一种可能,也就是锂金属电池,能量密度可以做到500-600Wh/kg的水平。

显然,蔚来汽车目前也并没有采用这种路线。

“预锂化”指的是工艺,在电池化成时,额外寻找一个锂源,让负极形成的SEI膜不消耗正极脱嵌的锂离子(约有10%~35%的首次不可逆锂损失),最终提高电池的容量,常见的预锂化方式是在负极(金属Li粉和Li箔)或者正极补锂。

预锂化业界也开发了很多年,但是锂很活跃,需要解决安全和高成本的问题。

而蔚来汽车“无机预锂化”,汽车人参考认为应该指的是将无机粉末添加到熔融锂中形成混合物的方式。

3. 原位固化固液电解质

这个词比较绕口,核心在“固液电解质”,所谓原位固化,就是逐步把当前的液态电解质转换为固体,而不是一步到位全固态的方法。

也就是蔚来汽车的固态电池,本质上是同时含有固态电解质和液态电解质的锂电池。

按照2022年底量产计划,再结合国内相关企业研发进展,汽车人参考认为,蔚来半固态电池,具体应该是一端电极是全固态,另一端电极是液态,固态电解质接近或超过一半质量比/体积比。

而行业里面说的固态电池,真正意义上指的是全固态电解质锂电池。

目前有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有机物)三种技术路线:

聚合物容易加工,最容易利用现有设备通过改造实现量产,但缺点是离子电导率最低,电化学稳定性不好,容易短路,能量密度有局限。

氧化物的导电率高于聚合物,但机械性能坚硬,与正极活性材料固-固接触不好,目前国内企业卫蓝、清陶、辉能都是走的这条路线。

硫化物接触性好,离子电导率超过液态电解液,未来最可能的技术路线(日系居多),但是需要解决产品成本高和空气稳定性差的问题。

全固态电池的定位,就是全方位取代当前的液态锂离子电池。但是各个材料都有局限性,还在开发之中,距离真正的应用,需要跨越“技术”和“量产”两座大山。

小结

蔚来汽车的“固态电池”,包括了正极高镍、负极硅碳、电解质半固态三个关键点,分别在材料和工艺两个层面进行了技术创新。

本质上没有颠覆性技术,更多的是,沿着行业公认主流技术路线的推进和落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固态电池。

在大家都在唱赞歌的时候,需要有媒体从中立的角度,去看待技术的本身,回到本文题目,要不要给蔚来固态电池泼一盆冷水,似乎也并不重要了。

硅氧负极电池电池相对于原先使用频率最高的锂电池来说可以有更多的电池容量,同时还支持更高的充电功率。最近几年手机的发展确实是可以用“惊艳”来形容,不论是手机性能的发展,手机相机的发展,5G的发展都是十分的超前。但是唯独有一项发展的不是那么尽心如意,那就是手机的电池,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发展手机的电池依旧是不那么让人满意。

高功耗的芯片、高级的设想、超高的屏幕刷新率、更好的通讯基带,想把这些堆积到一个只有200g的手机当中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更何况还有需要一块可以带动这些硬件的屏幕。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手机的电池容量和手机的重量是成正比的,想要更高的电池容量就要接受“小半斤”的手机重量,当然这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

为了保证手机的厚度和重量,很多的手机厂商开始研发快充技术,但是哪怕是现在的120W极速闪充不还是要求人们出门带着充电器么,所以手机的续航似乎一直都在死局当中。不过这一次的硅氧负极电池有了些许的改善,虽然是早已经成熟的技术,但是被运用到手机上还是第一次,硅氧负极电池相对于普通的锂电池有更强的储电能力,相同的重量、体积可以储存更多的电量。

而且在理论上硅氧负极电池还支持更高功率的极速闪充,可以说是从两方面同时入手解决手机的续航问题。从数据来看小米11pro5000毫安时的大电池重量也只有200g出头,相对于其他的220g、230g的手机来说已经轻了不少,所以手机电池材质的更新是以后的主流趋势,而小米是做了一次大胆的尝试。

目前手机用的锂离子电池的负级多为碳基,如石墨、石墨烯等,不过碳材料的能量密度不高,理论比容量只有370mAh/g,目前实际量产能达到的最高值大约在300mAh/g,已经逼近极限。

如果把负极改为硅基,则理论比容量将有11倍以上的提升,达到4200mAh/g,所以业内一直在研发以硅材料为基础的新型高容量电池。

不过硅有一个明显问题,就是膨胀系数太高,达到300%(碳负极仅为10%),因此必须要在硅材料中掺入别的成分。

第一代硅负极电池采用的是硅和石墨混合的硅碳负极,理论能量密度也能达到3000mAh/g,但硅碳的主要问题是循环寿命太低,仅能达到500次左右,无法作为动力电池(国标要求1000次以上循环),而且目前成本太高,是碳负极的20倍以上,因此用在3C市场上也缺乏竞争力。

第二代硅负极电池就是硅氧(氧化亚硅加石墨)负极了(两代硅负极电池各有优缺点,不是替代关系),硅氧材料的循环寿命可以突破1000次,可以作为动力电池,但理论比容量比硅碳要低一点,大概在2600mAh/g。

尽管硅氧负极把膨胀系数降低了一半,但和碳负极比仍然太高。并且无论是哪种硅负极,目前在安全性上都远低于碳负极,因而实际量产落地的电池还没有纯硅负极的案例,国内专业的硅氧电池生产商贝特瑞也仅仅是在碳负极中加入了10%的硅氧材料,比容量仅小幅提升到550mAh/g。

而小米的硅氧电池应该也脱离不了这个范畴,虽然理论比容量高,但实际用在小米11 Ultra上的电池能量密度大概也就只能提升个10%~20%。

这也是为什么小米11 Ultra的电池容量也不过5000mAh,并不比传统锂离子电池高多少。电池容量和安全性大幅提升的重任,还是得落到彻底去掉电解液的全固态电池的肩上。

最后的最后,码字实在不易,都看到这儿了,就请高抬贵手关注一个呗。各位读者老爷的关注、转发、点赞都是我持续创作的最大动力!当然,有任何意见或建议也可以和我在评论区互动,非常感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原文地址:https://www.xiayuyun.com/zonghe/4310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27
下一篇2023-05-2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