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香港各大政团纷纷表示全力支持和坚决拥护。他们表示,此次决定能有效堵塞选举制度漏洞,促进港人广泛均衡参与政治,并有助于确保社会集中精力解决经济民生等迫切问题,符合广大香港市民福祉。
简介:
一是明确了完善香港特区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一国两制”方针、维护宪制秩序、确保“爱国者治港”、提高特区管治效能,以及保障香港永久性居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是规定了选举委员会选举、行政长官选举和立法会选举的核心要素。重点就是重新构建选举委员会和增加它的职能,以此扩大和保障香港社会各界均衡有序的政治参与。选举委员会使它更加地符合香港实际情况,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更充分地体现香港社会的整体利益。
它的组成由原来的四大界别扩大到五大界别,人数由1200人增加到1500人,职能除了继续选举行政长官人选,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外,还将选举产生较大比例的立法会议员,以及提名立法会议员的候选人。
三是决定设立香港特区候选人资格审查委员会,负责审查确认选举委员会选举、行政长官选举和立法会选举中的候选人资格,这是确保爱国者治港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四是授权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香港基本法附件一、附件二,这两个附件分别是《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和《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和表决程序》,这两个附件规定了行政长官选举和立法会选举的具体事项。
发展重回正轨后,香港所具有的特色优势不包括文化一元。
发展重回正轨后,香港所具有的特色优势将得到更充分发挥,其特色优势不包括文化一元,香港新选制牢固建基于宪法和基本法确立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宪制秩序之上,充分考虑到香港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条件,积极探索具有香港特色的民主发展道路。
三场选举都充分彰显了新选制的四个显著优势和特色:一是广泛代表性。选举委员会由1200人增加至1500人,立法会议席由70席增加至90席。最终选出的委员、议员来自香港社会各阶层、各界别、各方面,包括许多基层和青年人士,能够广纳民意,有效畅通不同群体利益表达的渠道。
二是政治包容性。参选人来自不同的政治团体、政治派别,代表不同的政治光谱,持有不同的政治理念,充分说明“爱国者治港”不是“清一色”而是“五光十色”。
三是均衡参与性。选举委员会四大界别扩大为五大界别,立法会议席分为三大板块,行政长官候选人须获得选举委员会不少于188名委员、每个界别不少于15名委员的提名。
四是公平竞争性。选举委员会选举参选人不论循何种方式参选都面向有关团体、界别和社会大众积极开展竞选活动,立法会选举90个议席个个有竞争,行政长官选举也有多名人士参选。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结束)。
1941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年9月15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1984年12月19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1997年7月1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根据《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50年不变,实行“一国两制”,除防务和外交归的,反抗麻烦外,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
另:
香港历史简介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香港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
的新石器时代。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在南方建立了南海、桂
林、象郡三个郡,香港隶属南海郡番禺县,由此开始,香港便臵
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汉朝香港隶属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咸和
六年(公元331年)香港隶属东莞郡宝安县。隋朝时香港隶属广
州府南海郡宝安县。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改宝安县为
东莞县,香港仍然隶属东莞县。宋元时期,内地人口大量南迁香
港,促使香港的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香港隶属新安县。
香港特别行政区区徽
香港是一个优良的深水港,
曾被誉为世
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国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维多利亚港有成
为东亚地区优良港口的潜力,不惜以鸦片战争来从满清政府手上
夺得此地以便发展其远东的海上贸易事业,从而展开了香港成为
英国殖民地的历史。
1842
年至
1997
年
6
月
30
日,香港是英国的
殖民地。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中国。
香港全境的三个部分(香港岛,九龙,新界)分别来源于不
同时期的三个不平等条约。
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迫
清政府于
1842
年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1856
年英法联
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迫使清政府于
1860
年签订
《北京条约》
,
割让九龙半岛,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区。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之
后,英国逼迫清政府于
1898
年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租
2
新界,租期
99
年,至
1997
年
6
月
30
日结束。新界的租借,让当
时香港的面积扩大了十倍之多。
【重大历史事件年表】
1841
年
1
月
26
日: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国强占香港岛,
事后清政府曾试图用武力予以收复,
道光皇帝为此发下多道谕旨,
但清朝始终不能捍卫领土完整。
1842
年
8
月
29
日: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
《南京条约》
,
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
年
10
月
24
日:中英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
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
年
6
月
9
日: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
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
262
个岛屿,租期
99
年(至
1997
年
6
月
30
日结束)。
1941
年
12
月
25
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进犯香港,
驻港英军无力抵抗,当时的香港总督杨慕琦无奈宣布投降。香港
被日本占领,开始了三年零八个月的“日治时期”。
1945
年
9
月
15
日:日本战败后在香港签署降书,撤出香港。
1984
年
12
月
19
日: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
实香港
1997
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特别行政区。
根据《基本法》,
香港保留原有的经济、法律和社会制度,
50
3
年不变,实行“一国两制”,除防务和外交归的,反抗麻烦外,
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
【地名来源】
关于香港的地名由来,有这样几种说法:
说法一:香港的得名与香料有关。宋元时期,香港在行政上隶
属广东东莞。从明朝开始,香港岛南部的一个小港湾,为转运南
粤香料的集散港,因转运产在广东东莞的香料而出名,被人们称
为“香港”。据说那时香港转运的香料,质量上乘,被称为“海
南珍奇”,香港当地许多人也以种香料为业,香港与其种植的香
料一起,名声大噪。不久这种香料被列为进贡皇帝的贡品,并造
就了当时鼎盛的制香、运香业。后来香料的种植和转运逐渐式微,
但香港这个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香港维多利亚港夜景
(
幻彩咏香江
)
说法二:
香港是一个天然的
港湾,附近有溪水甘香可口,海上往来的水手,经常到这里来取
水饮用,
久而久之,
甘香的溪水出了名,
这条小溪也就被称为
“香
江”,而香江入海冲积成的小港湾,也就开始被称为“香港”。
有一批英国人登上香港岛时就是从这个港湾上岸的,所以他们也
就用“香港”命名整个岛屿。直到今天,“香江”仍然是香港的
别称。
说法三:因“香姑”而得名。据说,香姑是一位海盗的妻子,
4
海盗死后,她就占据了这个小岛。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小岛以她
的名字为名,称之为“香港”了。
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但可以大致肯定的是香港这个地名最早
出现在明朝,它最初是指当时香港岛上的一个小港湾、小村落,
后来才扩大为对整个岛屿
(香港岛)
的称呼,
最后到了
19
世纪初,
才成了当时被英国殖民者占领的整个地区的统称。
[
编辑本段
]
【地理气候】
【地理概况】
香港位于东经
114
°
15
′,北纬
22
°
15
′,地处华南沿岸,
在中国广东省珠江口以东,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内陆地区,
以及
262
个大小岛屿(离岛)组成。香港北接广东省深圳市,南
面是广东省珠海市万山群岛。
香港与西边的澳门隔江相对
61
公里,
北距广州
130
公里、距上海
1200
公里。此外,香港的地每年都会
下降
3
厘米。
香港三大部分的面积分别是,香港岛约
81
平方公里;九龙半
岛约
47
平方公里;新界及
262
个离岛约共
976
平方公里,总面积
约
1104
平方公里,略大于上海市的六分之一,及仅大于全中国面
积的万分之一,土地和水域的管辖总面积
2755.03
平方公里,水
域率
59.9%
。香港的已发展土地少于
25%
,郊野公园及自然保护区
的面积多达
40%
。
希望能够帮到你,也希望及时采纳,谢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