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目前实验室配有的FIB-SEM的型号是蔡司的Crossbeam 540为例进行如下分析,离子束最高成像分辨率为3nm,电子束最高分辨率为0.9nm。该系统的主要部件及功能如下:
1.离子束: 溅射(切割、抛光、刻蚀);刻蚀最小线宽10nm,切片最薄3nm。
2.电子束 : 成像和实时观察
3.GIS(气体注入系统): 沉积和辅助刻蚀;五种气体:Pt、W、SiO2、Au、XeF2(增强刻蚀SiO2)
4.纳米机械手: 转移样品
5.EDS: 成分定量和分布
6.EBSD : 微区晶向及晶粒分布
7.Loadlock(样品预抽室): 快速进样,进样时间只需~1min
由上述FIB-SEM的一个部件或多个部件联合使用,可以实现在材料研究中的多种应用,具体应用实例如下:
图2a和b分别是梳子形状的CdS微米线的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照片,从光学显微镜照片可以看出在CdS微米线节点处内部含有其他物质,但无法确定是什么材料和内部形貌。利用FIB-SEM在节点处定点切割截面,然后对截面成像和做EDS mapping,如图2c、d、e和f所示,可以很直观的得到在CdS微米线的节点处内部含有Sn球。
FIB-SEM制备TEM样品的常规步骤如图3所示,主要有以下几步:
1)在样品感兴趣位置沉积pt保护层
2)在感兴趣区域的两侧挖大坑,得到只有约1微米厚的薄片
3)对薄片进行U-cut,将薄片底部和一侧完全切断
4)缓慢移下纳米机械手,轻轻接触薄片悬空的一端后,沉积pt将薄片和纳米机械手焊接牢固,然后切断薄片另一侧,缓慢升起纳米机械手即可提出薄片
5)移动样品台和纳米机械手,使薄片与铜网(放置TEM样品用)轻轻接触,然后沉积pt将薄片和铜网焊接牢固,将薄片和纳米机械手连接的一端切断,移开纳米机械手,转移完成
6)最后一步为减薄和清洗,先用大加速电压离子束将薄片减薄至150nm左右,再利用低电压离子束将其减薄至最终厚度(普通TEM样品<100nm,高分辨TEM样品50nm左右,球差TEM样品<50nm)
一种如图4a所示的MoS2场效应管,需要确定实际器件中MoS2的层数及栅极(Ag纳米线)和MoS2之间的距离。利用FIB-SEM可以准确的在MoS2场效应管的沟道位置,垂直于Ag纳米线方向,提出一个薄片,并对其进行减薄,制备成截面透射样。在TEM下即可得到MoS2的层数为14层(图4c), Ag纳米线和MoS2之间的距离为30nm(图4b)。
图5是一种锰酸锂材料的STEM像,该样品是由FIB-SEM制备,图中可以看到清晰的原子像。这表明FIB-SEM制备的该球差透射样非常薄并且有很少的损伤层。
FIB-SEM还可以进行微纳图形的加工。
图6a 是FIB-SEM在Au/SiO2上制备的光栅,光栅周期为150nm,光栅开口为75nm。
图6b 是利用FIB-SEM在Mo/石英上做的切仑科夫辐射源针尖,针尖曲率半径为17nm。
图6c 是在Au膜上加工的三维对称结构蜘蛛网。
图6d 是FIB-SEM在硅上刻蚀的贺新年图案,图中最小细节尺寸仅有25nm。
FIB-SEM可以对材料进行切片式的形貌和成分三维重构,揭示材料的内部三维结构。大概过程如图7a所示, FIB切掉一定厚度的样品,SEM拍一张照片,重复此过程,连续拍上百张照片,然后将上百张切片照片重构出三维形貌。图7b是一种多孔材料内部3×5×2um范围的三维重构结果,其实验数据是利用FIB-SEM采集,三维重构是利用Avizo软件得到,其分辩率可达纳米级,展示了内部孔隙的三维空间分布,并可以计算出孔隙的半径大小、体积及曲率等参数。
利用FIB-SEM配有的纳米机械手及配合使用离子束沉积Pt,可以实现微米材料的转移,即把某种材料从一个位置(衬底)转移到特定位置(衬底),并固定牢固。图8是把四针氧化锌微米线从硅片转移到两电极的沟道之间,从而制备成两个微米线间距只有1um的特殊器件。
最后,FIB-SEM还有很多其他的应用,例如三维原子探针样品制备,芯片线路修改等。总之FIB-SEM是材料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不积珪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做好每一份工作,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学习。
跟现代人说互联网,大家会以为是微信、抖音这种或者是拼多多、小红书。其实的大概也就是说10年前的样子,互联网则是另一番景象,只不过,大家不愿意去承认罢了。
最近很多老网友在感叹,早期的互联网正在萎缩。
那时候的互联网是什么场景呢。
互联网以免费的名义,以链接一切为己任,创造了全球互联网的繁荣。
如果你做的是与这一价值观相悖的事情,则会被口诛笔伐,人人得而诛之,也很难在互联网圈混下去。
所以大家也就形成了一种默契,分享、免费,似乎成了互联网的代名词。
2011年以后,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浪潮以摧枯拉朽的态势,重构了之前的互联网生态。
很多pc互联网时代的公司,纷纷转型到移动端。当然,也有很多未转型成功的,直接关门大吉。
在这个过程中,淘汰掉了一大批企业和应用服务。
我在网上大概查看了一下,很多那个时代的产品大部分已经不复存在。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很多公司的服务主动或者被迫关停。
这对于用户来说,是直接少了很多可以使用的服务,光谷歌公司关停的服务就多达一百多项,微软公司也同样如是。
国内更是如此,本来国内的互联网服务,大部分寿命都不超过24个月,少数的能一直存在下去,像搜狗输入法、百度搜索这种古老的应用能一直存在下去已经不容易。
我之前查了一下我的网站注册时间,添加了计数器,已经运行了13年之久,如下图:
我把这个计数器放在网站底部,一直提醒别人和自己,这种存在,本身已经是一种奇迹,这13年间,多家应用和服务已经来了又走,又有多少应用和服务还存在这世上呢。
从我使用比较多的服务来看,国外的服务生存率更大一些,国内简直惨不忍睹。大概国内很多的公司还是比较注重短期利益,没钱赚,直接关掉,去下一个能赚钱的领域。不要试图反驳,这种例子实在太多了。
现在的很多应用是把用户隔离在自己的应用中为荣,和原先的免费、分享成了鲜明的对比。连国家都看不下去了,已经制约了创新发展和资源的流通。
最近,阿里和腾讯的互联互通真是这一要求下的产物,如果无法实现更广泛的互联互通,用户被强制的隔离将会被直接强制打破壁垒。
连移动电信联通都可以相互打电话发短信了,但在微信的你却无法和钉钉的用户发信息。
这被认为是时代的倒退。
更不符合互联网精神。
现在讲究的是万物互联的时代,基于操作系统层面的国内几乎全军覆没,全是基于应用层面,大家在那打来打去,想想确实有一些悲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