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什么是COM,如何使用COM

第一部分 什么是COM,如何使用COM,第1张

COM到底是什么

简单地说,COM是一种跨应用和语言共享二进制代码的方法。与C++不同,它提倡源代码重用。ATL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源码级重用虽然好,但只能用于C++。它还带来了名字冲突的可能性,更不用说不断拷贝重用代码而导致工程膨胀和臃肿。

Windows使用DLLs在二进制级共享代码。这也是Windows程序运行的关键――重用kernel32.dll, user32.dll等。但DLLs是针对C接口而写的,它们只能被C或理解C调用规范的语言使用。由编程语言来负责实现共享代码,而不是由DLLs本身。这样的话DLLs的使用受到限制。

MFC引入了另外一种MFC扩展DLLs二进制共享机制。但它的使用仍受限制――只能在MFC程序中使用。

COM通过定义二进制标准解决了这些问题,即COM明确指出二进制模块(DLLs和EXEs)必须被编译成与指定的结构匹配。这个标准也确切规定了在内存中如何组织COM对象。COM定义的二进制标准还必须独立于任何编程语言(如C++中的命名修饰)。一旦满足了这些条件,就可以轻松地从任何编程语言中存取这些模块。由编译器负责所产生的二进制代码与标准兼容。这样使后来的人就能更容易地使用这些二进制代码。

在内存中,COM对象的这种标准形式在C++虚函数中偶尔用到,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许多COM代码使用C++的原因。但是记住,编写模块所用的语言是无关的,因为结果二进制代码为所有语言可用。

此外,COM不是Win32特有的。从理论上讲,它可以被移植到Unix或其它操作系统。但是我好像还从来没有在Windows以外的地方听说过COM。

基本元素的定义

我们从下往上看。接口只不过是一组函数。这些函数被称为方法。接口名字以大写的I开头,例如C++中的IShellLink,接口被设计成一个抽象基类,其中只有纯粹的虚拟函数。

接口可以从其它接口继承,这里所说的继承的原理就好像C++中的单继承。接口是不允许多继承的。

coclass(简称组件对象类――componentobject class)被包含在DLL或EXE中,并且包含着一个或者多个接口的代码。组件对象类(coclasss)实现这些接口。COM对象在内存中表现为组件对象类(coclasss)的一个实例。注意COM“类”和C++“类”是不相同的,尽管常常COM类实现的就是一个C++类。

COM服务器是包含了一个或多个coclass的二进制(DLL或EXE)。

注册(Registration)是创建注册表入口的一个过程,告诉Windows 操作系统COM服务器放在什么位置。取消注册(Unregistration)则相反――从注册表删除这些注册入口。

GUID(谐音为“fluid”,意思是全球唯一标示符――globally unique identifier)是个128位的数字。它是一种独立于COM编程语言的标示方法。每一个接口和coclass有一个GUID。因为每一个GUID都是全球唯一的,所以避免了名字冲突(只要你用COM API创建它们)。有时你还会碰到另一个术语UUID(意思也是全球唯一标示符――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UUIDs和GUIDs在实际使用时的用途是一样的。

类ID或者CLSID是命名coclass的GUID。接口ID或者IID是命名接口的GUID。

在COM中广泛地使用GUID有两个理由:

1.GUIDs只是简单的数字,任何编程语言都可以对之进行处理;

2.GUIDs可以在任何机器上被任何人创建,一旦完成创建,它就是唯一的。因此,COM开发人员可以创建自己特有的GUIDs而不会与其它开发人员所创建的GUIDs有冲突。这样就消除了集中授权发布GUIDs的必要。

HRESULT是COM用来返回错误和成功代码的整型数字。除此之外,别无它意,虽然以H作前缀,但没有句柄之意。下文会对它有更多的讨论。

最后,COM库是在你使用COM时与你交互的操作系统的一部分,它常常指的就是COM本身。但是为了避免混淆才分开描述的。

使用和处理COM对象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自己处理对象的方式。例如,C++是在栈中创建对象,或者用new动态分配。因为COM必须独立于语言,所以COM库为自己提供对象管理例程。下面是对COM对象管理和C++对象管理所做的一个比较:

创建一个新对象

C++中,用new操作符,或者在栈中创建对象。

COM中,调用COM库中的API。

删除对象

C++中,用delete操作符,或将栈对象踢出。

COM中,所有的对象保持它们自己的引用计数。调用者必须通知对象什么时候用完这个对象。当引用计数为零时,COM对象将自己从内存中释放。

由此可见,对象处理的两个阶段:创建和销毁,缺一不可。当创建COM对象时要通知COM库使用哪一个接口。如果这个对象创建成功,COM库返回所请求接口的指针。然后通过这个指针调用方法,就像使用常规C++对象指针一样。

创建COM对象

为了创建COM对象并从这个对象获得接口,必须调用COM库的API函数,CoCreateInstance()。其原型如下:

HRESULT CoCreateInstance (

REFCLSID rclsid,

LPUNKNOWN pUnkOuter,

DWORD dwClsContext,

REFIIDriid,

LPVOID* ppv )

以下是参数解释:

1.rclsid:coclass的CLSID,例如,可以传递CLSID_ShellLink创建一个COM对象来建立快捷方式。

2.pUnkOuter:这个参数只用于COM对象的聚合,利用它向现有的coclass添加新方法。参数值为null表示不使用聚合。

3.dwClsContext:表示所使用COM服务器的种类。本文使用的是最简单的COM服务器,一个进程内(in-process)DLL,

4.所以传递的参数值为CLSCTX_INPROC_SERVER。注意这里不要随意使用CLSCTX_ALL(在ATL中,它是个缺省值),

5.因为在没有安装DCOM的Windows95系统上会导致失败。

6.riid:请求接口的IID。例如,可以传递IID_IShellLink获得IShellLink接口指针。

7.ppv:接口指针的地址。COM库通过这个参数返回请求的接口。

当你调用CoCreateInstance()时,它负责在注册表中查找COM服务器的位置,将服务器加载到内存,并创建你所请求的coclass实例。以下是一个调用的例子,创建一个CLSID_ShellLink对象的实例并请求指向这个对象IShellLink接口指针。

HRESULT hr

IShellLink* pISL

hr = CoCreateInstance ( CLSID_ShellLink, //coclass 的CLSID

NULL,//不是用聚合

CLSCTX_INPROC_SERVER,//服务器类型

IID_IShellLink, //接口的IID

(void**)&pISL ) // 指向接口的指针

if ( SUCCEEDED ( hr ) )

{

// 用pISL调用方法

}

else

{

// 不能创建COM对象,hr 为出错代码

}

首先声明一个接受CoCreateInstance()返回值的HRESULT和IShellLink指针。调用CoCreateInstance()来创建新的COM对象。如果hr接受到一个表示成功的代码,则SUCCEEDED宏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FAILED是一个与SUCCEEDED对应的宏用来检查失败代码。

首先,com是域名,一个域名可以解析多个服务器,如果你要做远程连接的服务器系统,其实可以通过IP的方式,如果通过域名的方式也可以。远程连接可以机器与机器之间直接连接,只要机器安装相应的服务就行。如果你要做远程连接的软件系统,是需要服务器的支持。

解释COM、COM+和DCOM的定义和区别? COM是组件对象模型,是实现3/N层应用的基础,它的目的就是组件化,应用程序分层.DCOM是分布式的COM,也就说可以远程的创建,最初它利用远程自动化来实现,用注册VBR的方法来配置客户端,来适应DCOM服务器. COM+现在的概念不很清楚,因为它是一个扩展集,MS现在的MTS取代了远程自动化这种原始的功能很弱的方法后,他们似乎已经都是一个集合体. 何谓Mts? MTS(Microsoft Transaction Server)是微软为其Windows NT操作系统推出的一个中间件产品,由于它具有强大的分布事务支持、安全管理、资源管理和多线程并发控制等特性,使其成为在Windows平台上开发大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首选产品。由于MTS屏蔽了底层实现的复杂性,极大地简化了这类应用的开发,程序员可以将精力集中在业务逻辑上,因而有效地提高了软件的开发效率. 组件对象模型(COM Componet Object Model),是微软公司为了计算机工业的软件生产更加符合人类的行为方式开发的一种新的软件开发技术。在COM构架下,人们可以开发出各种各样的功能专一的组件,然后将它们按照需要组合起来,构成复杂的应用系统。由此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可以将系统中的组件用新的替换掉,以便随时进行系统的升级和定制;可以在多个应用系统中重复利用同一个组件;可以方便的将应用系统扩展到网络环境下;COM与语言,平台无关的特性使所有的程序员均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与专长编写组件模块。 COM是开发软件组件的一种方法。组件实际上是一些小的二进制可执行程序,它们可以给应用程序,操作系统以及其他组件提供服务。开发自定义的COM组件就如同开发动态的,面向对象的API(应用程序调用系统功能的接口)。多个COM对象可以连接起来形成应用程序或组件系统。并且组件可以在运行时刻,在不被重新链接或编译应用程序的情况下被卸下或替换掉。Microsoft的许多技术,如ActiveX(根据微软权威的软件开发指南MSDN(Microsoft Developer Network)的定义,ActiveX插件以前也叫做OLE控件或OCX控件,它是一些软件组件或对象,可以将其插入到WEB网页或其它应用程序中), DirectX(DirectX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图形API,它是由微软公司开发的用途广泛的API,它包含有Direct Graphics(Direct 3D+Direct Draw)、Direct Input、Direct Play、Direct Sound、Direct Show、Direct Setup、Direct Media Objects等多个组件,它提供了一整套的多媒体接口方案。只是其在3D图形方面的优秀表现,让它的其它方面显得暗淡无光。DirectX开发之初是为了弥补Windows 3.1系统对图形、声音处理能力的不足,而今已发展成为对整个多媒体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有决定性影响的接口)以及OLE(OLE是指与对象链接和嵌入有关的技术,包括容器、服务器、就地编辑、拖放和彩单合并等。在应用程序之间共享的一大块数据称为一个OLE对象,能够包含OLE对象的应用程序称为OLE容器,而允许自己的数据被包含到其他应用程序中的程序称为OLE服务器)等都是基于COM而建立起来的。并且Microsoft的开发人员也大量使用COM组件来定制他们的应用程序及操作系统。 COM所含的概念并不止是在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下才有效。COM并不是一个大的API(用标准的定义来讲,API就是Windows的32位应用程序编程接口,是一系列很复杂的函数,消息和结构,它使编程人员可以用不同类型的编程语言编制出的运行在Windows95 和Windows NT操作系统上的应用程序。),它实际上象结构化编程及面向对象编程方法那样,也是一种编程方法。在任何一种操作系统中,开发人员均可以遵循“COM方法”。 一个应用程序通常是由单个的二进制文件组成的。当编译器生成应用程序之后,在对下一个版本重新编译并发行新生成的版本之前,应用程序一般不会发生任何变化。操作系统,硬件及客户需求的改变都必须等到整个应用程序被重新生成。 目前这种状况已经发生变化。开发人员开始将单个的应用程序分隔成单独多个独立的部分,也既组件。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而用新的组件取代以有的组件。此时的应用程序可以随新组件不断取代旧的组件而渐趋完善。而且利用已有的组件,用户还可以快速的建立全新的应用。 传统的做法是将应用程序分割成文件,模块或类,然后将它们编译并链接成一个单模应用程序。(静态的链接,文件扩展名为.obj,在进程内实现的)它与组件建立应用程序的过程(称为组件构架)有很大的不同。一个组件同一个微型应用程序类似,即都是已经编译链接好并可以使用的二进制代码,应用程序就是由多个这样的组件打包而得到的。单模应用程序只有一个二进制代码模块。自定义组件可以在运行时刻同其他的组件连接起来以构成某个应用程序。在需要对应用程序进行修改或改进时,只需要将构成此应用程序的组件中的某个用新的版本替换掉即可(动态的链接,文件扩展名为.dll,是在进程外实现的)。 COM即组件对象模型,是关于如何建立组件以及如何通过组件建立应用程序的一个规范,说明了如何可动态交替更新组件。 COM是一种说明如何建立可动态互变组件的规范,此规范提供了为保证能够互操作,客户和组件应遵循的一些二进制和网络标准。通过这种标准将可以在任意两个组件之间进行通信而不用考虑其所处的操作环境是否相同、使用的开发语言是否一致以及是否运行于同一台计算机。 COM的优点? 首先:用户一般希望能够定制所用的应用程序,而组件技术从本质上讲就是可被定制的,因而用户可以用更能满足他们需要的某个组件来替换原来的那个。其次,由于组件是相对应用程序独立的部件,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程序中使用同一个组件而不会产生任何问题,软件的可重用性将大大的得到增强。第三,随着网络带宽及其重要性的提高,分布式网络应用程序毫无疑问的成为软件市场上越来越重要的买点。组件价构可以使得开发这类应用程序的过程得以简化。 DCOM 是微软与其他业界厂商合作提出的一种分布 组件 对象模型,它是COM在分布计算方面的自然延续,为分布在网络不同节点的两个COM 组件 提供了互操作的基础结构。 DCOM 增强COM的分布处理性能,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加强 组件 通信的安全保障,把基于认证Internet安全机制同基于Windows NT的C2级安全机制集成在一起。但从系统内部的实现机制而言, DCOM 所采用的技术仍符合图1所示的COM模式。 DCOM 自动建立连接、传输信息并返回来自远程 组件 的答复。 DCOM 在 组件 中的作用有如PC机间通信的PCI和ISA总线,负责各种 组件 之间的信息传递,如果没有 DCOM ,则达不到分布计算环境的要求。微软通过纳入事务处理服务、更容易的编程以及对Unix和其它平台的支持扩充了 DCOM 。 建立 DCOM 时和使用COM建立对象的方式是相同的,只需再加入一个机器名称的参数。如果COM通过Windows API的CoGetClassObject建立对象,只需再输入机器名称的参数即可在远程指定的计算机中建立对象,并且取得指定接口的信息。它构造于RPC的技术之上,并且使用TCP/IP作为网络通信协议。 什么是COM+ ? COM+并不是COM的简单升级,COM+的底层结构仍然以COM为基础,它几乎包容了COM的所有内容,COM+综合了COM、DCOM和MTS这些技术要素,它把COM组件软件提升到应用层而不再是底层的软件结构,它通过操作系统的各种支持,使组件对象模型建立在应用层上,把所有组件的底层细节留给操作系统,因此,COM+与操作系统的结合更加紧密。 COM+不再局限于COM的组件技术,它更加注重于分布式网络应用的设计和实现。COM+继承了COM几乎全部的优势,同时又避免了COM实现方面的一些不足,把COM、DCOM和MTS的编程模型结合起来,继承了它们的绝大多数特性,在原有的特性上增加了新的功能。 COM+的新的优点? 以下列出COM+的几个主要特性: COM+不仅继承了COM所有的优点,而且还增加了一些服务,比如队列服务、负载平衡、内存数据库、事件服务等。 队列服务对于分布式应用非常有意义,特别是在现在网络速度很慢的情况下,这种机制可以保证应用系统能够可靠地运行。在应用系统包含大量节点但服务器又繁忙的情况下,客户应用程序可以把它们的请求放到队列中,当服务器负载比较轻的时候再处理这些请求; 又如COM+提供了负载平衡服务,它可以实现动态负载平衡,而且COM+应用程序的负载平衡特性并不需要编写代码来支持,客户程序和组件程序都可以按通常的方式实现。获得负载平衡特性并不是用程序设计的方式来实现的,而是通过配置实现分布式应用程序的负载平衡,如上所讲的队列服务,其实也反映了一种负载平衡。 (1) 真正的异步通讯。COM+底层提供了队列组件服务,这使客户和组件有可能在不同的时间点上协同工作,COM+应用无须增加代码就可以获得这样的特性。 (2) 事件服务。新的事件机制使事件源和事件接收方实现事件功能更加灵活,利用系统服务简化了事件模型,避免了COM可连接对象机制的琐碎细节。 (3) 可伸缩性。COM+的可伸缩性来源于多个方面,动态负载平衡以及内存数据库、对象池等系统服务都为COM+的可伸缩性提供了技术基础,COM+的可伸缩性原理上与多层结构的可伸缩特性一致。 (4) 可管理和可配置性。管理和配置是应用系统开发完成后的行为,在软件维护成本不断增加的今天,COM+应用将有助于软件厂商和用户减少这方面的投入。 (5) 易于开发。COM+应用开发的复杂性和难易程度将决定COM+的成功与否,虽然COM+开发模型比以前的COM组件开发更为简化,但真正提高开发效率仍需要借助于一些优秀的开发工具。 COM+标志着Microsoft的组件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再局限于一台机器上的桌面系统,它把目标指向了更为广阔的企业内部网,甚至Internet国际互连网络。COM+与多层结构模型以及Windows操作系统为企业应用或Web应用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原文地址:https://www.xiayuyun.com/zonghe/4716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06
下一篇2023-06-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