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古代衣裙吗?华服重现,3款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连衣裙之美

你了解古代衣裙吗?华服重现,3款带你了解中国古代连衣裙之美,第1张

如何穿衣打扮,看似是个人的事,却又从来都不是。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谓之夏。衣冠服饰,直接成为“华夏”定义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妆容,往往是一个时代,一段历史文化的表现。

我特别喜欢穿长裙,特别是带有复古元素设计的长裙,我都是无法抗拒的。总认为只有复古连衣裙才能体现女性的端庄柔美。喜爱之至,以至于选择看古装剧的时候,剧中服饰是我判断该剧是否值得继续追的标准。

下面,请跟随我的脚步,带大家一起了解中国古代连衣裙演变的美。

中国最早的服饰,也是汉服体系的第一款式,叫“衣裳”。上衣下装,周正庄重,雍容典雅,这是传统中国的主流审美观。

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一种服装,名叫“深衣”其实就是将上衣及下装合并一起,如同连身服,但是它在裁剪时,依旧先裁出上衣和下裳来,缝制时再将上下相连。古人这么费事,相传是对衣裳的继承,也就是遵从祖制。这就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连衣裙,它体现了汉服的端庄大气。

深衣有深意

汉代女子深衣

汉代剧照

所有的文化都是不断的传承和改进的,之后各种各样的连身裙,包括袍、裙、都只是它的变体,万变而不离其宗。我们现代的服饰也依然有深衣的影子。

深衣款领子

圆领袍”是唐宋明三朝的文艺作品。它非常地中国风,是隋朝将当时北方流行的圆领袍列入官服体系,后为唐朝所继承。在依现在的叫法,它就是长衫或者短连衣裙。古代女子在袍内多搭半裙,而男子则配长裤。你不得不承认,时尚就是一次又一次的经典轮回,现代的我们依然在不知不觉中承袭着先人的穿衣搭配方式,只是我们习惯把这种搭配方式叫“混搭”。

圆领袍

圆领袍剧照

中式复古时尚混搭

旗袍,和旧时光的美人总是连在一起的,似乎旗袍天生就是婀娜而妩媚的,从一开始便是女性曲线美的最佳演绎。旗袍的前身其实是长袍、长衫。以立领、大襟、开衩为特征。

旗袍逆转了女性千余年的穿衣习惯,完成了袍服对汉族女人服饰系统的颠覆。在最初问世的时候,旗袍是平胸设计的,上紧下松,大A字轮廓。后来改良,更接近女装潮流的直筒型、长度均在膝盖以下,两侧的开衩做得很低,女人们在里面搭衬裙或者长裤,轻盈优雅。民国时期的旗袍,在剪裁及装饰上积极吸取西方时尚界的潮流,松、紧、长、短......,十几年线条轮廓的变化,见证了中国人从传统审美到现代审美的转变。

旗袍

爱穿棉麻连衣裙的我,对中式改良旗袍有着情有独钟的迷恋。传统旗袍对身材要求是比较高的,一般人很难驾驭,所以一般选择版型略宽松的款式就非常合适,能比较完美修饰身材,体现东方女性都有的魅力。

改良版宽松旗袍

旗袍式袍子

如果您也和我一样喜欢复古元素,那么,为自己选一身优雅旗袍吧!

黄帝,尧,舜“垂衣冠而天下治”。《礼记<冠义>》中有“冠者,礼之始也”,“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中国衣冠,展现的是章服之美,体现了礼制,展示了含蓄与奔放交融的中国精神。

一、深衣的发展

春秋战国以前,衣裳是严格分开。上衣下裳,穿着极为繁复。在春秋战国之交,一种更为简洁的服装——深衣,开始流行。深衣将以前上衣下裳的穿着样式变为衣裳相连的穿着样式。深衣将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礼记<深衣>》中记载:“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短毋见肤,长毋被土。续衽,钩边。要缝半下;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仅诎之及肘。带下毋厌髀,上毋厌胁,当无骨者。制:是有二副以应十有二月。”

深衣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袖根宽大,袖口收怯,象征天道圆缺;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用布十二辐,象征一年十二个月;下摆平齐,象征权衡。

深衣穿着要合礼制。如果父母和祖父母建在,可以用带有五彩花纹的布来镶边;如果只有父母健在,就用青布镶边;若三十以下失去父亲,只能用白布镶边。一切以孝为标准,总体上以素雅为好。

随着历史的发展,深衣渐渐失传。至宋朝,深衣具体的形制已不可考,基本处于失传状态。朱熹为了复兴儒学,宣传理学,礼教,朱熹对《礼记》中《深衣》篇的解读,加以创造性的改变,创造出直领对襟,穿为交领,黑缘,十二梯形辐的“朱子深衣”。“朱子深衣”以黑白为色,有衣缘而无纹饰,一律用黑缘,看上去的素雅庄重。朱子深衣配以丝绦,大带,冠以博帽,体现出一种儒雅,庄重的儒士风度。

可以说身穿深衣,既为身穿礼仪。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制治国,以礼治天下。服饰作为一种礼的载体形成一套专有的体制流传下来。

深衣由于其便于穿戴所以常常出现于各种场合,各种礼仪场合也少不了深衣的踪影。因此也形成了一套与穿着深衣相配套的礼仪制度。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在《容经》中系统的讲述了西汉时穿着深衣时的行止和跪拜礼仪。如跪之法,跪之时,身体微向前躬曲,挥动右手跪下,进而左手站起来,手挥动的幅度各自遵从各自的规矩;拜之道。身体向前倾折,如遇喜事,则左手在上,如遇凶事,则右手在上,背脊和后颈的形状要像屋脊那样;行之则,行走时要微微俯身,不可甩动大臂,肩膀要平,不可忽上忽下,身体正直。

深衣分直裾曲裾,后又出现了襜褕的深衣。但相对于直裾与曲裾,襜褕并不是一种适合穿着于正式场合的深衣,它的出现好像与礼制格格不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穿着襜褕在上层社会被视为无礼,皇帝也曾下令禁止将襜褕穿入朝堂。有皇亲国戚仅仅是将这以流行与市井的襜褕穿进朝堂而丢了爵位。襜褕直至西汉中期仍被视为无礼的服饰,而晚至东汉初年,襜褕就成了男子的流行服饰,能够登入大雅之堂。

深衣形制称为中国传统服饰中的奠基样式。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

秦初“兼收六国车旗服御”。男女服都是交领右衽,衣袖较窄,衣缘及腰带多为彩治装饰,花纹精致。士兵衣长齐膝,左右两襟为对称直裾式,皆可掩于背侧,两襟下脚如燕尾,保持深衣的基本形制。两汉时期,仍旧保持深衣形制,只是有些许的变化,如衣辐加大,形成“褒衣大袑”的风格,腰间束带。至东汉时期,通裁的袍服形成风气。

魏初,曹丕定九品中正制,以服饰颜色来显示等级,这一做法为后代所沿用,直至元明,并为清补服制度提供了思路。由魏而晋,礼制难以实行,政权更迭,经济贫乏,宽衣博带成为风气。随着民族融合,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也逐渐和汉族的传统的服装不断融合。如北魏时期,朝服有明显的民族融合的风格。大臣上朝穿着汉族传统的宽衣大袖,外披少数民族的披风,头戴挡风皮帽。

三、隋唐宋时期的服饰

隋唐时期,国家又一次统一,社会总体来说比较稳定,经济文化繁荣。隋唐统治者都曾在前朝的基础上改革舆服制度。天子,百官的服饰皆以颜色区分,以花纹表示官阶。隋朝朝服尚赤,戎服尚黄,常服杂色。唐代以柘黄色最为高贵,红紫,蓝绿,黑褐等而下之,白色没有地位。

男子官服,一般头戴乌纱幞头,身穿圆领窄袖袍衫,衣长过膝而高于踝,齐膝处有一横襕,这一横襕是深衣的遗存;腰系红鞓带,足蹬乌皮六合靴。无官的地主阶级隐士,野老,喜穿高领宽缘的直缀,以效仿宽衣大袖深衣的古风。普通百姓则短褐穿揭。女性风行襦裙,贵族妇女内穿大袖衣,外再披一件小袖衣,讲究金缕蹙绣,后贵族妇女又喜穿阔大拖沓的大袖衫,袖宽过四尺,长裙拖地四五寸。

宋代官服依据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大袖袍服,平翅乌纱。宋沿袭了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穿紫,绯的官员在腰间配鱼袋,带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用以区别品级。以“方心曲领”为宋朝朝服的特征。宋代官员的便服依旧承袭唐式,小袖圆领衫,软翅幞头,不再穿唐时的乌皮靴,而改穿便鞋。平民则捋袖敞襟,系带裹腿。宋代女装讲求瘦长,喜穿褙子,喜用珍珠。

四、元明清时期的服饰

元代则以蒙古服饰为主,交领左衽,戴四方瓦楞帽,下层多穿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戴笠子帽。

明代极力的去除蒙古服饰的影响,回复汉服。棉布也更为普及。由于明代皇帝姓朱,所以以朱为正色,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黄,紫之外,玄色也在禁色之列。明代官袍近于唐圆领,但尺寸更大,盘领右衽,两侧各多出一块,称为“摆”。明规定,一品至四品,绯袍;五品至七品,青袍;八品,九品,绿袍,未入流杂职官于八品一下同。公服花样:一品,大独科花,径五寸;二品,小独科花,径三寸;三品,散答花,无枝叶,径二寸;四品,五品,小杂花纹,径一寸五分;六品,七品,小杂花,径一寸;八品一下无纹。幞头:漆,纱二等,展脚长一尺二寸;杂职官,幞头垂带。后复令展脚。

用补子显示品级。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武官一品狮子,二品狮子,三品虎豹,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彪,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明代的普通百姓服装或长或短沿袭传统,品种丰富。

清朝以满族服饰为主,直筒旗装,马褂。清代男子有高领长衫,腰身袖管窄小,外套短褂背心,坎肩,头戴瓜皮小帽,手持“京八寸”小烟管,腰带挂香囊,荷包,耳钳,扇子等等。

女子服装有满汉之分。满族女子穿直通旗装,脚穿花盆底,身穿坎肩,头梳把头,衣襟上角挂金银链饰,耳挖,牙签等精致小物件。汉族女子则沿袭明代,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袖口阔至一尺多,肩上有云肩。汉族女性裹脚而满族女性为天足。满汉服装均不体现腰身。

满族服饰袖口的花纹绣在内部,平时袖口卷起露出花纹。马褂袖延长有一块半圆形布面,成马蹄状,称作马蹄袖,平时卷起,在遇见长辈,上级或旗主是打千,叩首,请安时将马蹄袖甩下,以示尊敬。

冬季,皇帝会赐予大臣耳暖,端罩。端罩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获得,获得端罩的大臣依据品级不同,端罩的材质也不同。一般都是想紫貂皮,黑狐皮等高档皮草制成的套在服装外部的保暖衣套。

晚清近代以来,慈禧太后创制大拉翅,汉族女性则多穿马面裙。

色彩对于人们的影响是很大的,衣食住行都离不了。服装作为一种文化,它的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在上古时就重视对颜色的运用,传说中在皇帝时就能五色衣裳,周代的旗旌、衣服不仅有许多种色彩,而且还画锈上各种彩色装饰纹,已经相当精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美化功能越来越显现,人们对着装美的追求几乎成了着装的最高目标。服装设计除了对款式、布料等的要求以外,对色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色彩成了服装设计三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的最大众化的形式。”� 因为它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是最直观的,可以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左右人的情感,支配人的行为,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诱饵,激起购买的欲望。

一、服装色彩来自自然界

就以大自然的色彩而论,自然界的色彩随季节千变万化,一年四季,都在和谐地变化着:当“春分又绿江南岸”的时候,到处是疏疏嫩绿,点点丹红,给人以万物生机、欣欣向荣之感,这时的服装色以柔和、明快的色调为主;夏天的绿荫,又是郁郁沉沉,显得茂密葱茏,深远刚健,服装色以冷色和浅色调为主;秋天的景象,不尽是“红叶黄花秋意晚”,田野里是一片金黄,这是丰收的季节,服装色以不冷不暖的柔和色调为主;冬天虽是万木萧疏,但那银色的雪花好像给大地披上一层素洁的衣裳,正蕴育着未来和希望,服装色以暖、深色调为主。宋朝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对山川四季的色彩变化引起的感受这样写道“: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恰恰,夏蓊郁,秋疏薄,冬暗淡,⋯⋯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艳治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正是这种自然的色彩为服装的色彩提供了美学原理。如战士的草绿色军装,海员的蓝色制服,医生的洁白大褂,它所给人的印象和鼓舞更大。

二、服装色彩受不同思想、时代、情感的影响

1.社会文化与色彩

服装色彩的审美心理不是孤立的,它必然受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的影响,受到整个审美意识的制约。中国古代追求“道”,用有限表现无限,讲究以少胜多,用单纯表现丰富,这就在色彩上要求单纯、明快、纯净,具有装饰性。因此我国佛教和道教一般都穿灰色和黑色。敦煌千佛洞壁画题材极为广泛,天上人间,山川花卉无所不包,在这神秘的世界五彩缤纷。然而,有人仔细作过分析,那些壁画所用颜色仅有土红、朱砂、石青、石绿、黑、白几种,通过这些颜色的对比,形成了一种明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使之成为传世珍品。基督教徒视黄色为大逆不道的卑劣色彩,表示嫉妒、奸诈,在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

中出卖耶苏的叛徒犹大穿着黄色大袍,是罪恶、背叛、狡诈的象征。由于世界各国处的环境、文化、宗教信仰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色彩象征性。就拿白色来说,我国古代殷商尚白,在中国、印度,白象、白牛是吉祥、神圣的象征。蒙古人以白色象征吉祥如意,而我国民俗传统则以白麻布作为丧服,表示悲哀和悼念。在欧洲的一些国家里白色象征纯洁、神圣,并被作为结婚时穿的礼服。

2 .色彩的时间序列

“色彩是时代的色彩,时代是色彩的时代。”服装色彩的流行记忆着时代的变迁,我国以前把颜色作为尊卑的象征,各个朝代都有严格的等级,天子、皇帝与诸侯、大臣的服装色彩决不能相同,每个时代都有被认为最高贵的色彩和卑贱的色彩。如今,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在人们面前呈现的是琳琅满目的各色时装,反映了改革开放型的时代特征。每年、每季都会有主导的流行色,主要是要满足人们审美的追逐。

3 .情感、感觉与色彩

所谓“色彩的感情”,不是色彩本身产生了什么感情,而是在具体条件下诱发出人们的联想,因而使色彩的效果进入了更高的层次。同样是蓝色,海军服就使人感到广阔、遥远、高深,而护士服就使人感到沉静、理智、大方。适宜的服装色彩搭配,会给人带来自信和成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原文地址:https://www.xiayuyun.com/zonghe/47260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06
下一篇2023-06-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