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一、通过TCP协议的返回值进行判断
<1>利用select,把socket设置为非阻塞。然后使用select等待该socket的可读事件。如果socket可读,但是recv的返回值是0,则说明socket已经被对端断开,这时候就可以调用close关闭socket。这里还要注意一点,recv还可能返回负数,这个代表socket操作出错。但是仍然应该判断一下errno是否为EINTR。如果errno是EINTR,则说明recv函数是被信号中断返回的,这时候不能判断socket的连接是否正常,也不应该调用close关闭socket。
<2>利用poll的事件。poll本身提供了POLLHUP,POLLERR, POLLNVAL三个事件。如果文件描述符是socket,则POLLHUP代表socket已经断开了连接,在TCP底层就是已经收到了FIN报文。POLLERR表示socket出现了错误,一般情况下是收到了rst报文,或者已经发送了rst报文。这两种情况都应该调用close关闭socket。POLLNVAL代表socket没有打开,这时不能使用close关闭它,而应该根据自己的业务做一些其他的操作。因为关闭一个未打开的socket会出错。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很精确地判断tcp连接是否正常,但是仍然有很明显的缺陷。就是它只可以根据TCP操作的返回值来进行判断。如果TCP四次握手没有正常被执行呢?比如连接对端机器直接挂了,那么就不会发送FIN报文给这一端,select不会返回socket可读,poll不会返回socket异常。那么这个死链接将会永远检测不到。直到写这个socket的时候,对端直接返回一个ret报文,这时才知道这个连接已经断掉了。这就意味着tcp连接异常可能永远检测不到,或者检测到的延迟非常大。这对于一些资源宝贵而且要求高性能的服务器是不能接受的,比如游戏服务器,比如搜索服务器。
方案二、在第一种方案的基础上设置socket的 keep alive 机制
方案一的主要缺陷在于检测不及时,或者根本检测不到。TCP协议提供了keep alive机制。如果开启了这个特性(暂时称开启了keep alive的一端为开启端),在默认情况下,开启的着一端的socket相关结构中会维护一个定时器,默认是2小时。如果在2小时内两端没有数据往来,那么开启端就会给另一端发送一个ack空报文。这时候分几种情况:
<1>对端机器可达,而且TCP相关组件运行正常。那么对端就会给开启端发送一个ack空报文。这时开启端就知道对端是正常的,意味着tcp连接也没有问题。开启端会重新初始化定时器,等待下一个超时的到来。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两端之间有数据往来,定时器也会被重新初始化为2个小时。
<2>对端挂了,或者正在重启,还没有完全起来。或者对端服务器不可达。 这种状态的对端是不会响应这个ack的。开启端的 keep alive 机制会把这种情况当探测超时来处理,并且重新发送ack到对端。当超时次数超过一定限制,keep alive 就认为这个tcp连接有问题。典型值是每次75秒,超时9次。
<3>对端挂过,但是已经重启完成。这时候发送这个ack和写已经关闭的socket是一种情况,对端会返回一个rst报文,这样开启端就知道tcp连接出问题了。
可以看出 keep alive 机制弥补了方案一种不能判断没有进行正常四次挥手连接出现问题的缺陷。默认的发送超时和发送间隔都是可以调整的。
tcp_keepalive_time: KeepAlive的空闲时长,默认是2小时
tcp_keepalive_intvl: KeepAlive探测包的发送间隔,默认是75s
tcp_keepalive_probes: 在tcp_keepalive_time之后,没有接收到对方确认,继续发送保活探测包次数,默认是9次
这3个参数使用 setsockopt函数都是可以配置的。
方案二看似已经完美了,能够比较精确而且及时地发现有问题的连接。但是还有2个缺点。第一个是 keep alive 机制看似牛逼,但是很多人不建议使用。因为上面说的3个参数很难根据业务场景给出合适的值,设置不好很容易对tcp连接状态发生误判,关闭了一个本来正常的连接。而且没有一个主动通知应用层的方式。比如socket连接出错了,TCP协议接到了rst,fin,或者keep alive判断出socket有问题了,但是并不会主动去通知应用层,必须我们自己 recv socket或者等待错误事件才能得到这个错误。第二个是很多场景下,keep alive 检测仍然不够及时,比如对端挂了,最长需要等待 tcp_keepalive_intvl * tcp_keepalive_probes时间才可以检测出来,而且这两个值还不能设置得太小,太小了容易误判。
方案三、应用层的心跳
这种形式的心跳设计就比较多样化了,而且灵活,可以很好地适应业务场景。唯一的缺点就是要自己写代码。我目前接触到的就是定期进行RPC调用。看RPC调用是否正常,如果返回错误或者抛出异常,就说明连接有问题。
你熟悉socketAPI不?如果不熟悉的话建议先看看socket编程的文档。这是链接地址:http://msdn.microsoft.com/en-us/library/ms738545(v=VS.85).aspx
一般服务端的sokcet
API调用顺序为:
bind()
//
设置服务端口
listen()
//
等待客户端连接
accept()
//
与客户端建立连接
请参考:http://msdn.microsoft.com/en-us/library/ms737526(v=VS.85).aspx
这是accept函数的原型:
SOCKET
accept(
__in
SOCKET
s,
__out
struct
sockaddr
*addr,
__inout
int
*addrlen
)
第二个参数,
addr,包含了客户端的IP地址和端口。你可以认为这就是客户端的IP和端口。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个IP不一定就完全等价于客户端本机的端口。比如:客户端在一个局域网里,IP地址是192.168.1.100,然后它通过ADSL路由连接到internet,再通过internet连接到服务端。这个时候,服务端获得的客户端IP地址就可能是那个ADSL路由的IP。
这个啊,我简单的说一下。首先,编程的话,在windows环境下,肯定用的是winsock来编写网络程序。
如何检测客户端和服务端连接成功
肯定是用服务端首先bind,在listen,然后调用个循环accept,当客户端connect的时候,就开一个线程来服务。accept能返回一个sock值,而不是invaid_socket,那肯定就代表连接成功的啦。
断线处理
断线的话,必须得有一段send数据后,发现没有返回,那么程序就知道断线了。至于如何检测,可以设置一定的时间间隔,发送检测数据包,没有断线的话,有返回值,可以发送,断线的话,程序就知道了。
具体的编程和思路,你还是找本书看吧,不知道你用的什么语言编写的,不过估计在windows环境下都差不多。可以看下老罗的《windows环境下32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里面有个聊天室的案例,讲的蛮清楚的。虽然是汇编的,但是都是相通的,你应该看得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