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屎在你面前展示多久你会吃?
这个问题很可笑吗? 假如没有词库,很可能SEO过程中展示的就是一堆屎。
词库整理的目的是通过模板把尽可能多的词表示出来。 不要在词库这一步掺和进其他乱七八糟的需求,比如这批词如何生成内容,竞争程度怎样等等。
词库流程如图所示,不多说。
词库整理的三个重要点
参考资料
gogo闯: 【流量贩子】关键词数据分析| GoGo闯@流量贩子
夜息: 夜息:小议SEO数据分析III – 维护词库(完工)
不错的生意,不少,但也不多。流量创业,应该算之一。作为流量圈的一名老司机,这是张二的个人总结。
原因有三:
1、刚需,永恒刚需。
有的创业项目失败了,就是做的伪需求。
有的创业项目,也许需求真实,但需要开创、教育用户。这个,难度系数显著增加。
而流量创业,是刚需。因为流量是生意的基础,无论线上还是线下。
甚至是永恒刚需。商业形态无论怎么演化,都需要流量。这意味着,流量创业可以当作中长期的事业来做。
2、中小团队、个人副业,都可以玩得转。
有的项目,对资本、资源、资质、技术、团队规模、地理位置等有一定的准入门槛。简言之,你想玩,但玩不了。
而流量创业,中小团队、个人副业,都可以玩得转。
有资源的,可以做一些大的广告代理。如,电视台、户外、机场、车站、社区、学校,大互联网平台区域代理,等等。
可以做MCN机构。
可以做直播、短视频、文字、音频等内容。
可以打造个人IP。
可以走技术流路线,做SEO、SEM、脚本、技术开发等。
可以做地推团队。这个看着不起眼,有不少老铁在干,赚得盆满钵满。
可以做流量工作室。主攻某一个或者数个大平台。自己整一批设备、耗资,也可以合伙人模式、各地分布式运行。
还可以做流量贩子。整合上下游资源,轻资产运作。天下万物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
总之,范围宽广,值得垂直细分,深耕之。
3、实际中,大多数能赚钱。
挖金矿,赚不赚,两说。卖铲子,大概率稳赚不赔。
流量创业的盈利模式,有些较好的优点。
可以小博大。三五个人,甚至一个人,玩转年流水过亿的都不少见。
回款周期短,很多是预付。资金周转压力小。
互联网领域的,主流是典型的不见面经济模式。你可以住在十八线小县城,赚北上广深的钱。
可以闷声发财。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你要是经历过社会的毒打,你一定心有戚戚焉。
综上三点,流量创业是一个不错的生意,值得作为决策选项之一。
明白了创业方向,下一步就是日常努力干活了。
手握流量,兴风作浪。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互联网创业,创的是什么?
比如腾讯,让你免费聊天,足不出户交朋友,不带钱也能买东西。这是利用互联网创造便捷;比如滴滴,2块钱坐3公里,随叫随到,这是利用互联网高效利用闲散资源;比如电商,出现后商场就一直在降价,这是利用互联网解决信息不对称。
对于纯互联网产品而言,如资讯,社区,工具等,先免费给用户使用,然后利用广告或增值服务变现;对于互联网+的产品,先采用补贴的方式,培养用户习惯,然后逐步提高收费价格或增加其他服务拉升用户贡献值来实现盈利。
但不管哪一种产品,互联网创业的基础,建立在拥有海量用户的前提。只有拥有了海量的用户,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才能提高效率,才能降低边际成本。
所以今天我们看,只要是互联网公司,没有海量的用户,就得不到资本的青睐,也不可能走到最后。如果说某个公司只有几千上万个客户,但活的很好,那一定是传统公司,比如互联网广告代理公司,比如传统教育、医疗、旅游、利用互联网打广告获客,这都是传统公司,不是互联网创业。
互联网创业的红利和消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互联网创业的红利,就是流量的红利。
早期的互联网创业,获取用户非常容易,成本很低。在2010年左右,SEO非常火爆,我一个朋友自建的手机社区日峰值接近百万;某连锁医院招聘500人专职做seo,养站群。SEM的效果也极好,无论是CPC还是转化率,不会像今天CPC高,而转化率却下降很多。
像今天几乎已经失效的发稿,在过去非常有效。我在刚毕业那段时间,曾经帮电信、联通、淘宝、滴露等品牌供过稿,好的稿子一篇能给到几千块,而且都发在一些门户的内页,可见很有效。但今天这种需求正在逐步消失。我在流量思维已死,互动和内容营销永生一文中提到,早期的流量红利,取决于用户对信息的渴求和市场竞争的不激烈。
在过去的长达12年PC互联网和6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用户先后经历门户时代,搜索时代,社交时代,用户对信息的需求经历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搜索,再到自行生产的过程,媒介对用户的吸引力在逐步下降。但在早期,由于用户对信息的渴求,流量正处于红利。就像当公众号刚出现时,不管你的内容好不好,用户都会关注你。
当用户处于信息渴求期时,品牌似乎正在失效。举个例子,当你搜索为什么后脑壳疼时,就可能进入一个小医院的营销网站,但你并不知道这是广告,通过咨询最后选择了就诊。即使你通过百度知道百科等方式去了解这家医院的实力,对早期的大部分人,很难辨认出好坏。
在这个基础上,大品牌和小品牌在互联网流量的转化上差距不大,或者说,这个时期,无论是大品牌还是小品牌,CAC都还远低于ARPU值,可以操作的空间还很多。
这个时间段,谁快速的砸钱抢流量,谁就赢了。像早期的58同城,去哪儿,汽车之家,晚一点的土巴兔,金斧子,包括像一条,潮生活等公众号,都是在流量红利期快速砸流量,比如潮生活在早期获取一个粉丝的成本只要1~5元,但一个粉丝可以贡献几十元。
总的来说,最长的一段流量红利期是搜索引擎红利期,SEO和SEM从业者远胜过任何其他流量运营人员,其薪资也远高过其他,虽然现在不行了,但在2011年拿月薪5万的竞价或SEO很多。这也充分反应了,这个时间段,做内容,搞互动,远不如粗暴的买流量。
当越来越多的APP涌入,传统品牌加速触网,媒体方不断涨价,CPC开始达到历史高峰;比如医疗行业的关键词最高出价999元,依然有人在买。而另一方面,随着用户接受信息的方式发生变化,用户注意力碎片化,媒介的信任力下降,而用户对广告的辨识度越来越高,对硬广越来越反感,转化力下降到历史冰点。
一个数据可以表明,互联网流量的转化率(点击到付费)从早期的千分之三,下降到了千分之一以下。也就是说,一千个点击,才有可能带来一个用户。按平均点击成本0.5元,单个用户获取成本为500元。
线上的成本如此之高,一大批新的互联网公司开始重视品牌和市场,而不是单纯购买流量。比如人人车,瓜子,拉勾网,都重金投放分众传媒或地铁,原因在于线下的曝光虽然贵,但转化好,最终CAC可能低于互联网。更重要的是,由于品牌广告有较好的信任促进,能提升用户留存。这和ov在线下开门店效果好一样,从流量成本上来说,线下肯定高,除了铺租还有人工,但小姑娘一对一的解说,加上实体购物带来体验,转化率高,最终CAC可能比线上还低。
另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在流量红利消失后,大品牌正在决定流量的临界价格。传统品牌和互联网品牌由于其积累的知名度,使得其转化率更高,这样他们就可以以更高的CPC或CPM去抢占流量。以信息流为例,若CPC为1元,千分之2的转化率,CAC=500.若大品牌的转化率为千分之4,则其可以出价到2元,则流量像大品牌倾斜。
总的来说,流量红利消失后,互联网创业者正陷入CAC高于ARPU值的尴尬境地。只能在资本的补贴中,忍痛前行。但互联网创业的基础是海量用户,缺少了海量用户,就无法降低边际成本,也无法实现盈利,只能面临倒闭。
对于互联网创业者的启示
对于互联网创业倒闭加速的解释很多,比如一群不合格的创业者,在机会不多的红海里厮杀,死掉一多半理所当然。从机会来说,纯互联网的坑都满了,即便有,屌丝也进不去,或者进去了也可能沦为炮灰,如直播。纯互联网的坑基本属于BAT,人家流量多呀,你像腾讯,视频做得晚,但腾讯视频前列;天天快报也晚,也成了第二,正在赶超第一;还有应用宝更晚,也是前几名。
那只剩下互联网+了。比如互联网家装,很多互联网家装创业公司居然在做流量的事情,APP只是做流量匹配的事情,对家装的脏活累活,都交给第三方来做。这样肯定不行,如果我们只圈用户,不提供服务,就成了流量贩子,而流量贩子就会面临上述的问题,CAC过高。
所以对于互联网+的项目,一定不能太轻,尽量重,脏活苦活累活都要做,只有深入到产业链,解决用户痛点,才能重塑用户信任和口碑,并降低用户获取成本,以及提高ARPU值。
在互联网创业越来越难的2017,海量用户也许不是你的菜,活着才是关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