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端到端加密的模式下, 视频和音频内容需要经过加密处理,而只有会议的参与者才拥有密钥,有能力对数据进行解密。在这过程中,Zoom虽然可以访问到加密内容, 但由于不掌握密钥而不具备解锁的能力。
在实际的运营中,Zoom在保护会议视频内容的加密方式是 TLS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传输层安全协议),这意味着,用户在电脑或手机上运行Zoom时,设备端到Zoom的服务器之间时加密的。但不同于端到端加密的关键点在于, Zoom自己具备访问到未被加密的视频和音频内容的能力。因此简单来说,采用TLS加密方式下,用户的视频或音频内容可以防止被第三方窃取,比如通过WIFI监视的方式,但这些内容和数据并不能在Zoom这里保证安全。在这一问题上,Zoom回应称,Zoom不能直接访问、窃取和出售用户数据。
zoom卸载后不会在线了。但可能即便卸载了Zoom,网络服务器仍会持续存在,并且可以在不需要用户干预的情况下重新安装Zoom。目前用户可以自己“修补”这个问题,他们要确保自己的Mac应用是最新的并禁用允许Zoom打开其相机参加会议的设置。百度:我是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
Zoom:我只有一个业务。
百度:我有无数科学家团队!
Zoom:但我市值和你一样。
百度:我人工智能专利数中国第一!
Zoom:但我市值和你一样。
百度:我app日活有2亿!
Zoom:但我市值和你一样。
百度:先不聊了
01 Zoom是什么?
Zoom是我一个山东老乡在美国开的互联网公司,只做网络视频通话这一个业务。
就这一个业务,撑起了300多亿美金的市值。
百度的变现研究室都快研究出变态来了,却和Zoom几乎相同市值,于是很多创业者和投资人又硬了。
由于疫情,我国内外的朋友同事一夜之间全都用上了Zoom,导致我也成为了Zoom的深度用户。
之前看了业内几篇分析Zoom的文章,大概总结了这么几个原因:
①中国工程师便宜,所以Zoom招了许多中国工程师降低成本。
②Zoom在全球各地买服务器,所以视频效果好。
③Zoom企业文化好,是全美最佳雇主,所以能留住人才。
但我不是针对谁,我是觉得他们全都没说到本质。
所以今天我们就好好聊聊Zoom。
Zoom的创始人叫袁征,英文名Eric,山东泰安人。
大学毕业后想去美国,结果签证被拒8次。
到美国后,长着一张中餐馆老板脸的袁征,却加入了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
这主要也是因为袁征当时的资质进不了大公司,外加这家创业公司老板是宁波人,中国老乡,眼泪汪汪,就互相扶持了一把。
而这家公司叫Webex,就是做网络视频会议的。
袁征加入后,非常努力,每天都第一个到办公室。
慢慢地,他从程序员一步一步做到了Webex的工程副总裁,奉献了十几年青春。
网络视频会议这个行业,触发场景很重要,所以需要一些外部时机的帮助。
比方说Zoom最近大火,就是受到全球疫情的影响;而Webex当年也是受到911事件的影响,因为911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不敢坐飞机出差了,于是Webex业务快速增长。
2007年的时候,Webex就以32亿美金卖给思科了。
但袁征其实在思科做的不开心,因为当时Webex的体验已经让很多客户不满意了,而袁征提的意见,在新公司又没得到重视。
于是他当时就思考,用户一边骂Webex,但一边还在用…说明这是一个创业机会啊!
于是袁征从当时管理的800人团队中,带出来40个,创立了Zoom。
而他当时已经41岁了。
02 41岁红海创业?
网络视频会议当时已经是红海了,但还好,2B和2C业务的逻辑不太一样。
2C业务想在红海创业是艰难的,因为C端的网络效应很强。一个行业你做不到前三基本就活不下去了,比如我们熟知的外卖行业,美团第一,饿了么第二,第三的百度外卖就直接凉凉了。
但2B还好,你只要服务好几十家客户,往往就能养活自己。
所以袁征当时作为视频会议这个领域的资深大佬,他做这样一家公司,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当时大家依然不看好Zoom,因为这个市场不仅有很多创业公司,而且巨头也在里面掺和,竞争太厉害。
比如Microsoft的Skype、Google的Hangouts、甚至苹果的Facetime,都算是广义的竞争对手。
但Zoom依靠技术领先,勉强算是在行业里活了下来。
在巨头面前讲技术领先?
我解释下,软件公司都有一个悖论:一个软件它存在的越久,架构就越老旧和过时,历史遗留问题堆积,最后就是积重难返。
举个例子,Zoom当时有些竞品,是做设备的,好像华为也搞过。
就真的是一个会议室,每个座位上都放一个显示屏,然后进入他的会议系统开会,类似这样:
但这种设备造价昂贵,而且如果分公司之间开会,那么分公司也得建一套,非常原始。
随后,手机、网络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快就将这些做设备的淘汰了。
另外还有一些做软件的竞品,比如Skype:
它其实并不是针对视频所设计的,视频只是它的功能之一,所以它就没为视频做太多优化,用的时候经常卡顿。
然后像苹果的Facetime,连跨平台都不行,那更是不可能完全普及。
所以我前面提到这些大公司,虽然也涉及视频通话产品,但不是技术老旧,就是没把视频会议作为核心功能去经营。
但我们反观Zoom,视频会议就是它唯一的核心功能,它所有的开发、设计都是围绕这件事展开,整体战略也是建立在当代的硬件、云计算等技术上来制定的。这种专注加先进,让Zoom活了下来。
03 如何用一个业务比肩百度?
但活下来不等于成功,300亿市值也不是活下来就可以达到的。
我觉得Zoom能成,最根本的原因是它的产品调性。
这是所有文章都没提到的一件事,因为几乎所有的文章,都把Zoom定义成一个商务会议软件,然后拿钉钉这样的软件做对比。
但Zoom早就破圈了
Zoom其实是一个社交属性非常强的产品,不单单做商务会议,而是把本来在线下的很多场景都搬到了线上。
办婚礼、毕业典礼、生日Party等等,Zoom早就变成一个有社交属性的产品。
为什么我前面提到了调性这个词,因为我觉得一个产品酷不酷是非常重要的事,是年轻人,或新潮的公司是否接受它的重要的参考。
比如说微软的Teams、或者Skype,这一套东西都是和微软生态以及Office深度绑定的。
这样做不是不好,大企业各个产品之间协同是正确的,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它就不够酷,不喜欢微软生态的人那就更不会用。
但这种感觉其实没法精确的描述,它就是一种调性和一种感觉。
Zoom是一个独立品牌,新潮、高级,在鄙视链最顶端,这让用户分享Zoom的链接出去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不会担心收到链接的人喜不喜欢。
产品做裂变,分享是关键,于是把握用户的心理这非常重要。
如果用户分享时会担心这个链接别人会不会喜欢,会不会很low,他肯定不愿意分享。
另外Zoom在商务和活泼之间做了很好的平衡,举个正面案例:
有一家叫Slack的公司,产品是主打团队沟通的。
我们可以通过他的logo看到,他使用了色彩明快的设计,产品里还支持表情包等功能,是办公软件的一股清流。
它打破了传统办公软件的沉闷,所以很多年轻公司都愿意去尝试。
但扮酷要有个平衡,比如说Zoom有个竞品,反面案例我就不说名字了,它加了一个AR换头,可以把自己的头换成奇奇怪怪的东西…
但这个功能出现在一个商务型产品上肯定不合适。
你开一个电话会,结果下面无数坨屎,你说什么感觉?
虽然我知道在很多领导心里员工就是屎,但真的换上很多人还是接受不了的。
另一个极端,比如Webex,它商务范就太足,用户用它上个瑜伽课、美妆课,但搞得像在谈5个亿的生意,那也很夸张。
前段时间,有人说在钉钉上和同事开会就很尴尬。
因为一开摄像头,发现同事住的都是180平的房子,而自己却在廉租房里,背后挂的都是脏衣服,墙上裂痕都被看见。
然后Zoom就周全的想到了保护隐私及避免尴尬的方法,就是可以给自己加一个背景:
那你说你想在知乎装逼,什么人在美国,刚下飞机,上都上了还下什么?
直接换成驾驶舱:
还有像美颜这种功能,很多软件都有,但Zoom的美颜程度就把握的很好,稍微磨一磨皮,不会把人搞的尖嘴猴腮。
商务会谈和社交之间,Zoom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所以在调性上,达到了最广泛的适用性,结合社交软件自上而下的特点,也成为了Zoom致胜的关键原因。
04 能在国内复制Zoom吗?
其实,Zoom的兴起也是离不开美国互联网这个特殊大环境的。
Zoom这家公司,营收基本上来自于北美市场,本身是一家赚钱的良性公司,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重要?因为不赚钱的互联网大公司在中国太多了…
在美国,巨头公司是没有烧钱玩补贴的习惯的,这才让Zoom的产品定价可以在同类产品里非常便宜。
这话可能很多人听着怪怪的,大家肯定觉得大公司东西贵,小公司便宜不正常吗?
这个观念只在线下市场有效,而互联网市场的付费,大公司往往都更便宜!
你们想想,钉钉、飞书、腾讯会议,它们的核心功能都是免费的。
这时候你在国内搞一个Zoom这种创业公司,然后还敢收费,和自杀有啥区别?巨头公司早就把你逼死了。
美国用户他还有两个特点,一是付费习惯比较好,二是比较喜欢功能单一的产品。
就是一个APP就干一个事让美国人很放心,如果功能太多反而会让他们觉得不够专注。
但国内就不是了,微信推了半天的小程序,就是希望以后大家手机里只有微信这一个app。
那为什么美国用户喜欢功能单一的产品呢?
因为美国互联网环境更加的开放。
比如说美国各种商务软件,它们都开放API,互相之间可以兼容,用A公司的视频会议接B公司的聊天,甚至再接C公司的项目管理和D公司的文档管理,自由搭配,高效办公。
但一旦到中国就是:
这其实就是赤裸裸的垄断!
中国这些巨头,确实做了不好的表率,但这个没人管,法无禁止即自由,我们也无法评价。
但结果就是我们中国的用户,就只能去用那些全家桶产品,所以说投资人找中国的Zoom,我觉得就别想了,因为时空背景用户习惯都不一样。
那有人说:“中国也有很多人用Zoom!”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两个:
①:中国用户还是以白嫖为主的。这次疫情,Zoom为了中国市场所以修改了原有的收费标准,这也算是用美股的钱补贴国内用户了,但一旦Zoom在国内开启常规收费,我坚信一定90%的中国用户会迅速离开。
②:互联网专业人士有站队问题,比如腾讯系和阿里系的两个人,聊天是微信还钉钉?
所以不如大家都用Zoom好了。
05 我们可以学到什么?
01:城池都没有,你挖什么护城河?
最近和几个做2B的朋友聊天,结论就是做2B不用太多考虑所谓的“壁垒、护城河”问题。
护城河是古代战争的产物,而现代战争靠防守是很难赢的,现在很多创业者他业务还没做起来,就先考虑护城河问题,这个我觉得说不通。
所以我的建议是先把业务做深做透,先建立城池,再建造护城河,尤其是2B市场。
02:创业要学会借力!
某个弹幕网站,刚开始做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弹幕播放器。
他把视频架在别人的服务器上,因为视频的服务器是很烧钱的。
Zoom其实也可以成为这种能让创业者借力的点,譬如我们把Zoom当成是一个免费的视频连线平台,一种免费的基础设施,再加点别的料在上面。
譬如国外有个网站叫做OKZoomer,专门匹配美国大学生线上社交的:
上线两天就注册了2400多个学生,现在已经有超过1万名学生通过它来匹配约会了。
最后我总结一下:
Zoom当然不是完美的产品,最近也爆出隐私问题,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这个事就有点敏感。
我有个朋友是Zoom的高管,我就尝试打给他问点内幕,结果尼玛这哥们守口如瓶,什么都不说,确实能感受出恐惧与谨慎,毕竟一个公司一下子变这么大,完全没问题是不可能的。
虽然我们开头拿百度开玩笑,但现在Zoom的股价确实有些虚高,无论看市盈率还是看市销率,都不是特别理性的一个市值。
那就有人担心,Zoom疫情之后怎么办,这个问题就挺难回答的。
但我还是觉得会有很多用户的习惯已经发生了改变,这次疫情就让人们发现有些会不开也是可以的,甚至有些人不存在都是可以的。
所以我觉得疫情之后,Zoom的用户数肯定会回落下来一些,但也会比疫情之初高很多,习惯的改变是多方的配合与时间的沉淀,我还是看好Zoom的,因为他是一家具有长期价值的公司。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