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里(什么网站)发布文章、广告、产品信息百度收录的最好最快?请高手指点一二、谢了!

在哪里(什么网站)发布文章、广告、产品信息百度收录的最好最快?请高手指点一二、谢了!,第1张

第一当数百度旗下产品了,如百度贴吧、知道、空间,最好认真写篇百度百科,被收录了效果会不同凡响的,但是不容易弄。

接下来就是天涯、新浪了。

人气比较旺的是那些seo论坛,想A5站、草根站长、站长之家、seo研究中心等等下面的博客了。

以上仅属个人个人观点,如感觉不妥,请见谅,待实践检验

中国十大名茶

1、龙井茶

龙井茶是我国的第一名茶,产于浙江省杭州西湖附近的山中,有"西湖龙井"、梅坞龙井"、"狮峰龙井",以龙井村狮子峰所产"狮峰龙井"最佳。龙井茶素有"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之称。

2、 产于闽南安溪县。外形头似蜻蜓,尾似蝌蚪,颜色砂绿起霜,质地重如铁,美如观音,滋味清高醇美,回味甘甜,带有独特的"观音韵"。素有"七泡有余香"之美称。以西坪松林头魏荫铁观音发源地所产最佳,为乌龙茶之上品。

3、武夷岩茶

产于闽北武夷山。九十九岩,岩岩有一茶,一茶一名,独特采制,有"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肉桂"等名枞。岩茶外形条索粗壮紧实,呈钉状,色砂绿蜜黄,鲜润光泽,泛"宝色"。花果香浓郁高长,滋味浓醇高爽,具独特的"岩韵"。

4、碧螺春

康熙所名。产于江苏吴县太湖中的洞庭山,成茶外形卷曲呈螺,银毫遍布,香浓芬芳,滋味醇厚,汤色嫩绿明亮,茶之珍品。"洞庭碧螺春,茶香百里最"。

5、黄山毛峰

产于安微黄山桃花溪。宋代贡茶。特级黄山毛峰堪称我国毛峰之极品,其形似雀舌,匀齐壮实,峰显毫露,色如象牙,鱼叶金黄,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其中"金黄片"和"象牙色是特级黄山毛峰外形与其他毛峰不同的两大明显特征。

6、君山银针

产于岳阳洞庭湖的青螺岛,有"庭帝子春长恨,二千年来草更长"的描写。外形芽头壮实笔直,茸毛披盖,色泽金黄光亮,称为"金镶玉";内质香气高纯,汤色杏黄明澈,滋味爽甜。冲泡时,芽头在玻璃杯中直挺竖立,状似群笋出土,又如尖刀直立,能三起三落,继而徐徐下沉杯底,极为美观。

7、六安瓜片

产于安微六安地区齐灵山,外形似瓜子,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均匀,不含芽尖、茶梗;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透亮,叶底绿嫩明亮。依采制季节,可分三个品种:谷雨前提采的称"提片",品质最优;其后采制的称"瓜片";梅雨季节采制的称"梅片", 品质最差。

8、信阳毛尖

产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区的信阳县。信阳毛尖外形细、圆、紧、直、多白毫;内质清香,汤绿味浓。

9、都匀毛尖

产于贵州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的都匀县。"三绿三黄"是都匀毛尖茶的特色,即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带黄。诗云:"雪芽芬芳都匀生,不亚龙井碧螺春,饮罢浮花清鲜味,心旷神怡似神仙"。

10、祁门红茶

产于安微省祁门县。祁门红茶条索紧秀,锋苗好,色泽乌黑泛黑光,俗称"宝光";内质香气浓郁高长,似蜜糖香,又蕴藏兰花香,汤色红艳,滋味醇厚,回味 永,叶底嫩软红亮。

西湖龙井 铁观音 碧螺春 黄山毛峰 我觉得比较受欢迎 一看:看的是茶叶的外形和色泽。好茶叶的色泽基本上是翠绿的,而且芽头的条形也比较均匀。此外,还要特别留意茶叶里是否有老叶或死叶,如有,则茶叶品质一般。

二闻:如果茶叶看起来不错,那你可以接着把茶叶拿起来闻一闻。一般好茶叶闻起来会有一股扑鼻的清香;而品质不佳的茶叶闻起来会有一股霉味,像焖过似的。

三泡:现在市场上有的茶叶虽然看起来色泽不错,但有可能是在制作过程中添加过某种化学原料。所以在选购茶叶时,消费者最好能将其泡开品尝一番。一般情况下,好茶叶泡开的茶很清透,反之则浑浊。当然,消费者在泡开茶后也有必要品味一番。如果你喝到的茶清爽润喉、唇齿留香,那你选购的一般是好茶。反之,如果喝到嘴里苦涩发麻的,很可能是夏暑茶,品质不会太好。

识别茶叶的好坏可以从其外形、色泽、味道来评价

一般来说,绿茶干茶色泽为墨绿色或翠绿色,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是悦鼻的板栗香;乌龙茶外形一般是条形或颗粒状,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厚鲜爽,带有自然的花香。红茶有碎茶和条形茶之分,红碎茶外形是匀度好,色泽黑褐油润,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且鲜,条形红茶在外形上是紧结显毫,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且鲜。这些特征都是好茶的体现。

购买散装茶时,可以用两个手指捏茶条,如能研成粉末的,说明茶叶较干燥,其水分含量约在6%—7%,是合格的标准。如不能研成粉末,只能研成细片状,说明茶叶已吸湿,干燥度不足,其含水量常在9%以上,不宜购买这种高含水量的茶叶。另外抓起一些嗅之有茶香,无霉闷异味者为正常产品。选购小包装茶时应看清或问清包装日期,一般小包装茶超过一年以上者,极易吸湿变质。另外,购买时要注意辨认包装的质量、完好程度和包装材料的防潮性能。

中国西南部地跨热带和亚热带,丰富的雨热条件和质纯的碳酸盐岩形成了特殊的岩溶环境,同时也形成了特殊的岩溶植被,其中集中分布,保存较好的有:①广西弄岗的石灰岩季节性雨林,②贵州茂兰和广西木伦岩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③四川金佛山的石灰岩常绿阔叶林(方任吉等,1984)。西南岩溶生态系统中的植被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2.4.1 特有种丰富

根据许兆然编写的《中国南部和西南部石灰岩植物名录》,中国目前已记录的自然分布于广西、贵州和云南的石灰岩上的维管植物共195科1213属4287种(包括亚种、变种和变型种)。所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桂西南、桂西北、桂北;黔南、黔西南;滇南、滇东南。据估算,广西、贵州和云南的石灰岩植物至少有5000种,如果将山东、陕西、山西,以及鄂西等地的植物(含白云岩植物)在内,中国的石灰岩植物种数可达7000种,约占全中国植物区系的四分之一(许兆然等,1993)。

许兆然等人认为广西、贵州和云南三省(区),尤其是桂西南和滇东南石灰岩山区是我国石灰岩特征属的分布中心,而中国的广西、贵州和云南的岩溶地区以及越南北部的岩溶地区则可能是一个世界性的石灰岩植物分布中心,同时也可能是原始分化中心之一,现以龙州的石灰岩地区特有种来分析中国西南岩溶区植物的特有种(许兆然等,1993)。椐初步统计(梁畴芬等,1988),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被子植物共有166科673属1282种,其中有61科126属170种是典型的嗜钙植物,他们局限分布于岩溶区,构成了特殊的岩溶植被(表2-16)。这些典型的岩溶植被约占弄岗被子植物种数的13%。如椴树科的蚬木(Burretiodendron hsienmu)、山竹子科的金丝李(Garcinia paucinervis)、大戟科的肥牛树(Cephalomappa sinensis)、假肥牛树(Cleistanthus petelotii)、东京桐(Deutzianthus tonkinensis)、桑科的米浓液(Teonongia tonkinensis)、柿科的枚辣柿(Diospyros siderophyllus)、石山楠(Phoebe calcarea)、广西马兜铃(Aristolachia kwangsiensis)、米念芭(Tirpitzia ovoidea)、尾叶紫薇(Lagerstroemia caudata)、擎天树(Parashorea chinensis)、石山巴豆(Croton calcareus)、鸡尾木(Excoecaria venenata)、密花美登木(Maytenus confertiflora)、樟叶鸭脚木(Schefflera cinnamomifoliolata)、木生地(Ardisia corymbifera)、石山樟(Cinnamomum saxatile)、石山野樱(Prunus zippeliana)、岩生鹅耳枥(Carpinus rupestris)、马见喜(Dimerocarpus balansae)、石山吴茱萸(Evodia calcicola)、石山花椒(Xantho xylum calcalum)、三角榄(Canarium bengalense)、滇桂米仔兰(Aglaia wangii)等,它们只分布于岩溶地区,不见于其他地方。这与同纬度的酸性土植物明显不同。如邻近的大青山与弄岗同位于龙州县,但大青山的地形、岩石和土壤均和弄岗的不同,经过多年调查,大青山被子植物有117科432属697种,与弄岗共有的109科349属379种,仅占弄岗被子植物属的53%,种的28%。前面所述的弄岗植物的170种岩溶特有植物,全部不见于大青山,大青山有华南地区普遍生长的酸性土植物,如木姜子(Litsea cubeba)、檫木(Saxafras tzumu)、网脉山龙眼(Helicia reticulata)、尖叶山茶(Camellia cuspidata)、华南柃木(Eurya sanguinea)、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牛耳枫(Daphniphyllum calycinum)、亮叶猴耳环(Pithecellobum lucidribes)、杨梅(Myrica rubra)、罗浮柿(Diospyros morrisiana)等近200种植物,在相隔不远的弄岗未见分布。弄岗和大青山共有的种类,则全是那些既可以生长在酸性土,亦可以生长在偏碱性土,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的随遇植物,如紫玉盆(Uvaria microcarpa)、美新木姜(Neolitsea zeylanica)、海南风吹楠(Horsfieldia haninanensis)、金线吊乌龟(Stephaaia cepharantha)、翻百叶树(Pterospermum heterophyllum)、鬼画符(Breynia fruticos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灰毛浆果楝(Cipadessa cinerascens)、酸枣(Choerospondia axillaris)等。

表2-16 岩溶区与非岩溶区的植物组成对比

2.4.2 岩溶植被的群落学特征

2.4.2.1 群落学属性

我国东部地处欧亚大陆东部,濒太平洋西岸,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在亚热带地区发育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岩溶地貌上发育的岩溶森林,因其生境的特殊性,结构的复杂性,系统的脆弱性,在一系列特征上有别于地带性的常绿阔叶林。关于中亚热带岩溶森林的群落学属性,在学术上是有争论的。有的人认为,亚热带石灰岩山地存在常绿阔叶林(方任吉,1984),有的人认为,亚热带石灰岩的地带性群落是常绿落叶阔叶林,但众多学者认为,中亚热带岩溶地区原生性植被是常绿落叶阔叶林(许兆然等,1993;朱守谦等,1996)。因为常绿落叶阔叶林的形成有赖于石灰岩特殊的水分条件,即使在北热带地区,常绿树种在雨季显示出强竞争力,而在旱季到来时,石山上水分缺乏,常绿树种的生存就受到了威胁,落叶树种则显示出它的竞争优势。石灰岩基质不能供给纯常绿林的水分需要,这就决定了落叶树在其中存在的基础,因此,中国中亚热带石灰岩的原生群落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特别在对贵州荔波的石灰岩上存在的自然森林的植被、孢粉等的综合研究,可确认这片森林是原始林(周政贤等,1987)。尤其是孢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根据第三纪孢粉复原的森林与今天的区系构成相仿,虽然现有的森林曾受过轻微的破坏,但其原始结构基本不变。这是一片典型的中亚热带石灰岩森林,上层乔木以常绿的青冈和其他喜钙树种,以及落叶的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黄连木(Pistasia chinensis)、香椿(Toona sinensis)等为主要成分,中层小乔木以角叶槭(Acer sycopseoides)、齿叶黄皮(Clausena dunniana)、小叶柿(Diospyros dumetorum)和裂果卫矛(Euonymus dielsianus)等组成,地被层中具有较多的上述落叶树种的小苗,显示出稳定的森林结构,表明上述落叶树种是本群落的稳定成分。此外,桂西南、滇南和滇东南等地北亚热带石灰岩森林中存在较多的落叶成分,尤其在山体的中上部,落叶树种在群落中所占比例可达一半,常见的树种是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es)、白头树(Garuga forrestii)、广西樗树(Ailanthus guangxiensis)等,常绿的树种则有桑科、大戟科和龙脑香科等的喜钙植物种类。

2.4.2.2 群落的演替

植被的演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特别是岩溶森林,它是一个脆弱的生态系统,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弱,一旦人为干扰,特别是大量砍伐、火烧等常超出系统的忍受力,导致系统退化,甚至形成石漠化。因此,在岩溶生境退化较严重,不利于人工造林而又有繁殖体存在的地段,采用封山育林,依靠自然恢复是重建岩溶森林的基本途径(李援越等,1998)。祝小科在贵州省修文县境内进行岩溶森林自然恢复过程的实验表明:全面砍伐后样地自然恢复的物种数,盖度,植株生长量,特别是个体数和地上部分生物量都高于全面砍伐后又挖根的样地,这表明无性更新系列在植被恢复中有重要作用。

岩溶植被的恢复遵循群落演替的一般规律,群落的种类组成由简单到复杂,演替的各个阶段由不同生活型的种类占据着优势(彭少麟,2003)。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岩性,其演替的过程和其中的优势种都是不一样的(图2-13)。一些学者认为,群落演替过程中的多样性峰值可以出现在演替过程的中期阶段。据区智等(2003)研究,在桂西南岩溶地区,物种的多样性随演替的发展而增高,但演替的最高阶段的多样性不是最高,而是在亚顶级就达到最大;不同群落演替阶段各层次物种多样性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的规律。在演替早期,由于只有有限的一些种类能适应恶劣的环境,生境的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演替晚期阶段,由于种间竞争的结果使竞争力弱的种类从系统中消失,其种类的多样性也非最高,而在演替中后期,物种多样性才达到最高。

图2-13 岩溶植被(a)与非岩溶植被(b)演化及优势树种的对比

根据岩溶动力学原理,岩溶动力系统处于三相不平衡动态中,生物是岩溶作用中最活跃的因素,它以多种方式影响着岩溶作用的进行,如生物新陈代谢产生CO2、分泌有机酸等,从而改变岩溶作用的理化环境促进岩溶作用。李恩香等(2004)对广西弄拉岩溶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主要土壤因子及溶蚀率进行了研究,土壤中的溶蚀率随正向演替而有所增加,与同一深度的CO2浓度成正比;演替初期土壤表层的溶蚀率较高,演替后期深层的溶蚀率较高,说明演替进展可促进土壤的侵蚀作用。溶蚀率与土壤中Ca、Mg含量成反比;随pH值的降低而增加;随A层有机碳的增加而增加。植被正向演替促进了岩溶作用,加速了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

杨胜天应用遥感和地面观测方法研究贵州紫云县麻山典型岩溶环境退化与自然恢复时得出(杨胜天,2000),在自然恢复过程中,随着恢复年龄的增长,生物多样性增加,从草坡到灌丛的恢复看,草本植物由单一种植物上升到12种植物,基本上是呈倍数增长,对于灌木来说其生物多样性恢复在前4年较慢,而在第4年到第8年恢复很快。在自然恢复过程中,随着恢复年龄的增长,植被覆盖率加速增加,从草坡到灌丛,再到灌木林,平均每年增长2.5%,同时植被生产量加速增加,在从草坡到灌丛的恢复过程中,生物生产量增加不显著,而在从灌丛恢复到灌木林的过程中,生物生产量基本呈翻倍增长。

退化植被的自然恢复速度。喻理飞等(2002)在贵州茂兰的研究揭示岩溶群落从草本群落阶段恢复至灌丛、灌木阶段需要近20a,至乔林阶段约需47a,至顶级群落阶段近80a。由于在自然恢复过程中,因生境变化速度,组成物种生长发育规律和树种替代变化等差异,使退化群落恢复并非均匀提高,其群落盖度、组成结构、高度、显著度的恢复时间分别需要23a、60a、68a、71a,生物量的恢复需要76a。说明群落结构恢复快于功能恢复。

2.4.3 生态学特征

2.4.3.1 喜钙性

不同的植被类型由于生境条件的不同和本身的选择吸收能力不同,残落物中灰分元素含量也会有差异(表2-17),石灰岩上生长的常绿阔叶林中其残落物CaO的含量就要比生长在酸性土上的高3倍。说明了生境条件对于植物吸收养分具有被迫性。

表2-17 不同植被类型残落物的灰分元素组成(烘干样品%)

从酸性土和石灰土上常见的主要植物枝叶的化学成分对比可以看出(表2-18):①粗灰分含量普遍都较高,大多都在10%左右,而酸性土上的植物的灰分含量却在5%左右,石灰土上的植物灰分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土上的植物;②粗灰分中,CaO含量一般比酸性土植物高1~3倍,如化香生长在石灰土上高达7.4%;③氮的含量与酸性土相似,但各树种之间相差较大。

表2-18 贵州酸性土与石灰土上的主要植物枝叶的化学成分对比(占干物质%)

2.4.3.2 旱生性

由于岩溶地区发育地下排水系统,加上土层薄,岩石裸露,地表蒸发强烈,降雨时地表水常沿溶蚀裂隙、落水洞等很快向地下漏失,只有少量的水保存在土壤-表层岩隙-森林生态系统中。因此,在岩溶区生长的植物常表现不同的旱生性。为了适应这种水分供应不足的生境,岩溶植被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各种各样的适应性。植被吸收的90%~95%的水分都因蒸腾作用而散失到大气中去,因此植物为了降低它的蒸腾速度形成各种结构的变化,如缩小的叶面积、加厚的角质层、凹陷的气孔和毛或气孔仅存在叶的下面且数目较少。这些特征在岩溶峰丛山顶的植物上表现得极为明显,如在广西马山弄拉鸡蛋堡的山顶和山腰上均生长青冈栎,两者的高度相差仅为几十米,但是其辐射、气温、水分或湿度等条件截然不同,山顶条件恶劣,山顶和山腰青冈栎的叶片形态解剖特征差异显著(邓艳等,2004),山顶青冈栎叶片部分表皮结构(角质膜、表皮毛、表皮细胞、气孔)趋向旱化。山顶青冈栎下表皮毛比山腰青冈栎的浓密且长。两者叶片的厚度和宽度、上表皮细胞个数、气孔指数、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位于山顶的青冈栎受到水分的胁迫,在形态解剖上呈现出中生偏旱的结构。植物长期生长在干旱的环境中,外界环境不仅影响植物的外部形态,而且影响植物的生理过程。通过对青冈栎的含水量、水势、脯氨酸、过氧化物酶的比较测定(表2-19),表明在岩溶区,青冈栎的抗旱性主要是通过抵御干旱来适应水分胁迫。

表2-19 不同地貌条件下的青冈栎的抗旱性比较

在岩溶区,由于特殊的岩溶环境造成植被分布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垂直分布上表现得较明显,尽管岩溶山区从山脚到山顶,相对高度不大,但植被的变化是很明显的(郑颖吾,1999)。而这种变化主要是植物因不同的水分条件而产生不同的生态类型。以环江县木伦岩溶森林为例,木伦岩溶森林是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特征,但在不同的水分、地形、土壤条件下其森林表现是不同的。而在众多条件中,水分是一个主导因子。这种不同大体分三类:第一类是谷地、洼地及其边缘,由于光照时间不长,比较荫蔽,湿度条件较好,一般分布一些喜湿和耐阴的植物组成的森林群落,如掌叶木(Handeliodendron bodinieri)、伊桐(Itoa orientalis)、刨花润楠(Machilus pauhoi)等。大型叶植物和肉质植物也都分布在这里,如盾叶海棠(Begonia cavaleriei)、单座苣苔(Metabriggsia ovalifolia)、麒麟尾(Epipremnum pinnatum)等。第二类是山坡山腰地段(包括中、下部及中上部)这里因太阳直射时间比谷地、洼地长,土壤较少,土层较浅薄,保水性能较差,故湿度条件比不上谷地和洼地优越,这里分布另一类森林植被,如青冈栎(Cyclobanopsis.glauca)林,贵州琼楠(Beilschmiedia kweichowensis)林,圆果化香(Platycarya longipes)林等。这类森林植被旱生性较上一类明显,如植被组成以革质叶种类为主、树皮多光滑或有片状剥落等,附生植物(如苔藓)较少。第三类是山顶及其周围,这里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全天受到太阳直射,温度高,土壤少,岩石裸露,造成保水性能、湿度条件差。在这种生境下,主要生长一些旱生性强的植物,如翠柏(Calocedrus macrolepis)、罗城鹅耳枥(Carpinus luochengensis)、巴东枥、石山花椒(Zanthoxylum cal ciocolum)等,这种森林植被耐旱性极强,具有明显的旱生特征,如树皮较厚,叶硬及叶形变小等。众多学者(欧祖兰等,2004)在研究岩溶植被植物区系时总把山顶矮林作为一类岩溶植被植物区系成分。划分山顶矮林区系成分,对因地制宜地选择岩溶地区生态重建的树种有很重要的意义。这种因水分条件不同而呈现的植被垂直分布在岩溶区是相当典型的。在酸性土上相对高度达千米的植被才有垂直分带现象,在石灰岩山上仅一二百米高就完全表现出来了。

2.4.3.3 石生性

由于岩溶地区土层一般很薄,因而植被也常具有石生特点。一般来说,岩溶植物具有发达的根系,以增大根与岩石的接触面,大多数植物能使根系穿插于岩石裂隙中,有的植物如斜叶榕(Ficus cyrtophylla)其根系则沿着岩石表面大量生长,增大与岩石的接触面来扩大水分和养分的吸收面积和固着能力。而假平婆(Sterculia lanceolata)的根系能从岩石陡峭的段面上,下垂到几米以下的地面,这些根系暴露于空气中,因经常有水分沿根流而使其不致枯死。有的植物还能沿裂隙穿过岩石到几十米深的地下去寻找水源,以便满足植物自身的需要(周运超等,2001)。

缺水少土是岩溶区石漠化的一大特色,石漠化之所以难以恢复和重建,最主要的是植被缺少立地的条件,同时无法取得自身生长所需要的养分。通过封山育林,经过长期的时间——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植被可以依靠仅有的石缝土顽强地生长起来,之后根系直接利用各种裂隙在岩层形成巨大的生态空间,以支持高大的树体和获取水分、营养物质。目前,利用人工植树造林,使植物在岩石表层上直接生长起来,难度非常大,成本太高,现在还没有大面积造林成功的先例(任海等,2002)。因此,在岩溶地区,最重要的还是着眼于现有森林的保护,即使进行开发,也应进行择伐,严禁皆伐和火烧,使现有林地得到保护,退化的林地自然恢复。

2.4.4 小结

与其他环境中的植物群落一样,岩溶环境地区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其他的各种环境因素,共同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扮演第一生产者的角色,起着能量运输站的作用。而由于在岩溶区,岩石裸露率高,土被不连续,土层浅薄等特点,使得岩溶环境具有一定的脆弱性,这种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植被的顺向演替就很困难。因此,对岩溶植被特征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保护岩溶植被,对岩溶区的生态恢复提供理论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原文地址:https://www.xiayuyun.com/zonghe/5380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5
下一篇2023-06-2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