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首次出现在2000年RoyFielding的博士论文中,他是HTTP规范的主要编写者之一。
REST指的是一组架构约束条件和原则。
满足这些约束条件和原则的应用程序或设计就是RESTful。
Web应用程序最重要的REST原则是,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交互在请求之间是无状态的。
从客户端到服务器的每个请求都必须包含理解请求所必需的信息。
如果服务器在请求之间的任何时间点重启,客户端不会得到通知。
此外,无状态请求可以由任何可用服务器回答,这十分适合云计算之类的环境。
客户端可以缓存数据以改进性能。
在服务器端,应用程序状态和功能可以分为各种资源。
资源是一个有趣的概念实体,它向客户端公开。
资源的例子有:应用程序对象、数据库记录、算法等等。
每个资源都使用URI(UniversalResourceIdentifier)得到一个惟一的地址。
所有资源都共享统一的界面,以便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传输状态。
使用的是标准的HTTP方法,比如GET、PUT、POST和DELETE。
Hypermedia是应用程序状态的引擎,资源表示通过超链接互联。
另一个重要的REST原则是分层系统,这表示组件无法了解它与之交互的中间层以外的组件。
通过将系统知识限制在单个层,可以限制整个系统的复杂性,促进了底层的独立性。
当REST架构的约束条件作为一个整体应用时,将生成一个可以扩展到大量客户端的应用程序。
它还降低了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的交互延迟。
统一界面简化了整个系统架构,改进了子系统之间交互的可见性。
REST简化了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实现。
RESTful的实现:RESTfulWeb服务与RPC样式的Web服务了解了什么是什么是REST,再看看RESTful的实现。
最近,使用RPC样式架构构建的基于SOAP的Web服务成为实现SOA最常用的方法。
RPC样式的Web服务客户端将一个装满数据的信封(包括方法和参数信息)通过HTTP发送到服务器。
现在使用的代理大部分为HTTP和Socket代理。 Socket代理更底层,需要本地解析域名,而HTTP代理则是基于HTTP协议之上的,不需要本地解析域名。下面我讲讲HTTP(S)代理的设计思路以及NodeJS代码实现。<br/>
<br/><strong>HTTP协议</strong>
<br/>
<br/>HTTP协议简单说来就是浏览器把一串字符串发送到目标服务器,然后把目标服务器返回回来的一串字符串显示给用户。
<br/>
<br/>浏览器发送的这串字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头,里面包含目标服务器域名,当前请求的文件路径等信息。另一部分是正文,一般的GET请求没有正文。
<br/>
<br/>服务器返回来的字符串也分为头和正文。
<br/>
<br/><strong>HTTP代理原理</strong>
<br/>
<br/>HTTP代理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接收浏览器发来的请求字符串,再从请求字符串的头部分找出浏览器请求的目标主机,然后直接把这串请求字符串发给目标主机,再把目标主机返回的数据发给浏览器。 “什么?就这么简单?” “呃。。是啊,但这还没完。。”
<br/>
<br/>现代浏览器一般都是默认采用HTTP/1.1版本,并且默认会发送Connection: keep-alive请求。 这些信息是写在请求的头部的,意思是通知目标服务器采用keep-alive技术继续处理后续的请求。 但是我们做的代理程序要想支持keep-alive是比较麻烦的。所以干脆就把这个篡改成Connection: close。 这样就可以保证浏览器请求的每个文件都会单独发送一个HTTP请求。
<br/>
<br/><strong>下面是NodeJS代码实现</strong>
<br/><pre escaped=“true” lang=“javascript”>var net = require(‘net’)
<br/>var local_port = 8893
<br/>
<br/>//在本地创建一个server监听本地local_port端口
<br/>net.createServer(function (client)
<br/>{
<br/>
<br/> //首先监听浏览器的数据发送事件,直到收到的数据包含完整的http请求头
<br/> var buffer = new Buffer(0)
<br/> client.on(‘data’,function(data)
<br/> {
<br/> buffer = buffer_add(buffer,data)
<br/> if (buffer_find_body(buffer) == -1) return
<br/> var req = parse_request(buffer)
<br/> if (req === false) return
<br/> client.removeAllListeners(‘data’)
<br/> relay_connection(req)
<br/> })
<br/>
<br/> //从http请求头部取得请求信息后,继续监听浏览器发送数据,同时连接目标服务器,并把目标服务器的数据传给浏览器代理的出现是因为浏览器同源策略的存在
服务端实现代理的例子和方法很多 比如nginx 反向代理解决生产环境的跨域问题
再有http-server等一些第三方的包帮我处理 基本达到了开箱即用的体验
通常我们所说的代理来源于http1.1的定义,代理扮演的是「中间人」角色,对于连接到它的客户端来说,它是服务端;对于要连接的服务端来说,它是客户端。它就负责在两端之间来回传送 HTTP 报文
假如我通过代理访问A网站,对于A来说,它会把代理当做客户端,完全察觉不到真正客户端的存在,这实现了隐藏客户端IP的目的。
但是他们到底是如何实现的 ,值得一探究竟,下面是用原生nodejs 写个以后个代理
const http = require("http")
const url = require("url")
//首先启动本地服务器
http.createServer(function(req, res) {
//客户端请求有两种方式,可以是对象,也可以是url字符串
//1.这里采取的是对象形式,包括url对象以及headers
var options = url.parse(req.url)
options.headers = req.headers
//2.如果采取字符串形式,就传入一个完整的url字符串,node会自动解析成url对象
//通过客户端请求新建一个代理服务器
//代理请求仿照本地请求头的数据
var proxyRequest = http.request(options, function(proxyResponse) { //代理请求获取的数据再返回给本地res
proxyResponse.on('data', function(chunk) {
console.log('proxyResponse length:', chunk.length)
res.write(chunk, 'binary')
})
//当代理请求不再收到新的数据,告知本地res数据写入完毕。
proxyResponse.on('end', function() {
console.log('proxied request ended')
res.end()
})
res.writeHead(proxyResponse.statusCode, proxyResponse.headers)
})
//data只有当请求体数据进来时才会触发
//尽管没有请求体数据进来,data还是要写,否则不会触发end事件
req.on('data', function(chunk) {
console.log('in request length:', chunk.length)
proxyRequest.write(chunk, 'binary')
})
req.on('end', function() {
//向proxy发送求情,这里end方法必须被调用才能发起代理请求
//所有的客户端请求都需要通过end来发起
proxyRequest.end()
})
}).listen(808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以上代码的核心思想就是用http.request充当了中间人的角色 帮我们去目标地址取数据然后在把得到的数据传回去。可以看作是设计模式中代理模式的一种实践
超文本传输协议,缩写为HTTP,它是一种用于分布式、协作式和超媒体信息系统的应用层协议,是万维网的数据通信的基础,也是互联网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网络传输协议。最初设计HTTP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发布和接收HTML页面的方法。HTTP的发展是由蒂姆·伯纳斯-李于1989年在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所发起,标准制定由万维网协会和互联网工程任务组进行协调,目前HTTP协议中最广泛使用的版本是HTTP 1.1。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