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线带宽的计算公式为:总线带宽=总线数据传输频率 X 数据总线位数
总线主要参数有总线位宽、总线时钟频率和总线传输速率。/传统的PCI并行总线和最新的PCI-E串行总线带宽。
总线位宽决定输入/输出设备之间一次数据传输的信息量,用位(bit)表示,如总线宽度为8位、16位、32位和64位。
扩展资料:
对于电子电路中的带宽,决定因素在于电路设计。它主要是由高频放大部分元件的特性决定,而高频电路的设计是比较困难的部分,成本也比普通电路要高很多。
而对于总线、内存中的带宽,决定其数值的主要因素在于工作频率和位宽,在这两个领域,带宽等于工作频率与位宽的乘积,因此带宽和工作频率、位宽两个指标成正比。不过工作频率或位宽并不能无限制提高,它们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
1、宽带速度的计算公式:服务商承诺给你提供的带宽×1024÷8=你每秒钟实际可用的网络速度。
2、例如:你装的是2M带宽则你的宽带理论速度是:2×1024÷8=256KB/每秒
你装的是10M带宽则你的宽带理论速度是:10×1024÷8=1280KB/每秒。
所谓1.5M宽带,其实是指1.5Mbps(bitspersecond),亦即1.5x1024/8
=192KB/sec,
但这只是理论上的速度,实际上则要再扣约12%的EthernetHeader,IPHeader,TCPHeader,ATMHeader等控制讯号,故其传输速度上限应为169KB/sec左
右。在传输单位的写法上,B和b分别代表Bytes和bits,两者的定义是不同的,千万不要混淆。
1Byte=8bits
1Kb=1024bits
1KB=1024bytes
1Mb=1024Kb
1MB=1024KB
3、宽带最高下载理论值:
1.5M=169KB/s
3M=338KB/s
6M=676KB/s
10M=1126KB/s
所谓带宽是指对信号本身进行傅立叶变换时得到的所有信号分量的频率范围。但是,由于噪声导致的大多数实际模拟信号的带宽导致信号能量以无限带宽分布。
比如f(t)=sum(An*sin(wnt+fai)这是一个不连续谱,带宽范围就是w0~wn。连续谱就使用积分来写,带宽范围就是w的积分上下限。
基波*载频用数学表示就是:
f(t)=A1*sin(w1t+fai1)*A2*sin(w2t+fai2);如果使用三角函数积化和差就会发现信号变成了由(w1+w2)和(w1-w2)两个频率的信号相加而成,即f(t)只有两个频率成分。
而且基波w2非常小,载波频率w1非常大,所以这两个频率非常接近w1,高频信号在无线传输过程中方便传输,穿透性好,损耗小得多。 如果直接以基本频率w2传输,则在距离太远之前可能会丢失,这是使用此方法的根本原因。
扩展资料:
测量方法:
(1)监测站对信号带宽的测量
由于监视站的发射测量是在实际条件下进行的,并且信号经过一定的传播路径,因此监视结果将受到测量值,干扰,噪声和响应速度的波动的影响。因此实际测量方法在不断地更新。
FM和AM信号的带宽将随着调制内容而不断变化。在这些情况下,监视站着重于在特定时间范围内测量最大占用带宽和“ x-dB”带宽。ITU-R建议SM.443建议监测站应暂时采用在26dB处测量带宽的方法(即“x—dB”带宽中X=26),作为对带宽的估计。
现代的监视/测量接收器基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使用该技术,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确定被测信号的带宽:“ x-dlB”或β%。 β%方法是更好的方法,因为允许带宽测量独立于信号的调制。
特别是在测量数字信号的带宽时,尤其是在无法获得技术识别信息和低信噪比的情况下。在实际的无线电干扰情况下,“ x-dB”方法更为有效。
(2)测量“x—dB”的直接方法
在实际的监视过程中,监视人员将使用频谱分析仪和FFT功率比方法来获取信号的频谱。 可以直接从频谱中读取“ x-dB”带宽。
IITU—R建议SM.443中指出,在充分考虑占用带宽测量方法之前,应考虑到监视站活动的特定特征,这些监视站应继续使用此处介绍的“ x-dB”方法以26dB进行测量并采用修正 确定占用带宽的因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