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这家药企巨头阿斯利康在一天之内,与两家制药公司——Benevolent AI、Scorpion Therapeutics,达成研发合作。
协议称,阿斯利康将利用两者的AI药物开发平台,加快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和心力衰竭 (HF)的新药开发,以及针对难于成药的转录因子开发抗癌创新疗法。
早在2019年,阿斯利康就与BenevolentAI公司达成研发协议,合作开发针对慢性肾病和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创新疗法。最新协议则是进一步扩展了双方的合作,将上述两种疾病添加到研发合作中。
与Scorpion Therapeutics公司合作,阿斯利康则是希望将前者的整合发现平台,与自身在癌症精准医药开发方面的专长相结合,攻克靶向转录因子的挑战。
近年来,阿斯利康在数字化医疗布局上十分活跃。
2021年,阿斯利康在杭州设立了中国东部总部,借助电商新零售、移动医疗及互联网产业基础,聚焦于新药研发、医疗器械、医疗数据这三大领域,并引入创新型药店新零售模式。
从上述动作来看,阿斯利康越来越不满足一个药企的传统人设。为什么,它成为了药企行业的一个“另类”?
Benevolent AI和Scorpion Therapeutics,都属于AI药物发现公司。
其中,Benevolent AI成立于2013年,总部在英国伦敦。按照融资金额算,BenevolentAI已经成为欧洲最值钱的人工智能初创公司,位列全球前五。
目前,该公司已搭建专有的AI药物发现平台,结合了大约300名世界一流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的科学专业知识和完整的湿实验室能力,能够以极高概率交付新的候选药物。
仅其现有的管道,就有可能服务于超2.6亿人的患者群体,市场机会超300亿元。
公司业务板块分为Benevolent Bio和Benevolent Tech两部分。
阿斯利康看重的,正是Benevolent在知识图谱、Al药物发现平台和湿实验室设施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另外一家Scorpion Therapeutics,是一家精准肿瘤公司,成立于2020年,总部在美国波士顿,专注于针对癌症肿瘤的下一代精准治疗的药物研发。
该公司将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药物化学和新靶点鉴定结合到一个平台中,目前,已推出精准肿瘤2.0药物的研发计划。
此次,与阿斯利康的合作就建立在其2.0计划上,希望针对"不可治疗"的非酶靶点以及内部发现的蛋白质靶点开发治疗候选药物,在同领域的药物研发中达到best-in-class(同类最优)和first-in-class(同类最新)。
总体来看,这两家公司,一家在AI制药行业业务老道,研发管道成熟;一家在癌症疾病领域精准定位,竞争潜力充分,阿斯利康看中这两家,就是选择将药物研发“做深做精”。
新药研发是一项环节多、时间长、风险高的工程,主要包括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以及审批与上市4个阶段。
但从人体疾病的角度来看,人类2万多个可编码蛋白的基因,其中10%-15%与疾病相关,而可作为小分子药物靶点的小于700种,容易的靶点已经开发殆尽,剩下的都是难度很高的或者难以成药的靶点,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才可能成功。
这一流程的升级加速,为传统药企药物研发周期长,成功率低、成本高的问题,撬开一个突破点。
阿斯利康成立于1999年,由两家药企合并。
在20多年的发展中,从自研新药到代理卖药、从共研新药到医疗服务,从创新孵化到资本合作,在不同的时代,它有着不同的“生存方式”。
阿斯利康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成立之初的阿斯利康,凭借三大慢病专利产品形成竞争优势,并以终端市场规模覆盖前端研发成本,在二十世纪的发展一路畅通。
然而,到21世纪头十年,阿斯利康继续“吃”专利,在新药研发成本上居高不下,研发效率远不如创新型小公司,于是开始一边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研发中心,一边维持全球价格体系。
这种瞻前顾后的局面,导致阿斯利康内部产品线出现了严重的“青黄不接”。
随后,2010年后,阿斯利康专利“坐吃山空”,逐渐失去专利保护。一般而言,在专利制度的保护下,创新药物厂商不仅能够抵制其他药企的仿制,同时还能有时间研制新的创新药、培育新兴市场。
但是没有走出专利低谷的阿斯利康,只能一边拒绝辉瑞的吞并邀约,一边大幅增加研发投入、并购频率以及甩卖力度。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5年,阿斯利康的收购数量达14起,其中四笔交易都超过了20亿美元。
在2016年,阿斯利康又集中于甩卖,数量达11起,涉及小分子感染部门、麻醉部门等。
一系列的减肥、瘦身动作,为阿斯利康后续的路线埋下了伏笔。
2015年,是阿斯利康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一年。
这一年里,公司提出新的商业创新构想和市场策略,宣布逐渐从一家传统的外资制药企业,转向创新医药的平台型企业。
这个时期的阿斯利康,加快与制药、器械、诊断、数字化、资本等领域的伙伴“跨界”合作,渗透入基层市场的毛细血管。
2019年,中国市场首次成为阿斯利康的第二大市场,收入占到整体收入的五分之一,阿斯利康更是击败辉瑞,坐上了中国市场的头把交椅。
2020年,阿斯利康蝉联中国区市场第一,全年营收53.75亿美元,而位居第二的默沙东和第三的罗氏收入都为35亿美元,远远落后于阿斯利康。
此时,中国区的“稳定输出”,才让阿斯利康缓了一口气。直到疫情的带来,又推了阿斯利康一把。
数字化技术与各行业间的结合在疫情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医疗 健康 行业尤为如此。线下医院的运转受到疫情阻碍,但民众的医疗需求却有增无减,互联网医疗迎来了有史以来增长最为强劲的发展。
2021年,王磊在采访中说到,“阿斯利康的主营业务还是卖药,但你为什么一定要惦记人家吃药呢?”
在阿斯利康的构想中,医药公司不再只是药品销售,而是“创新的平台公司,为患者提供整合型服务的平台公司”。
如果一家药企基于自身产品线,把全部精力和资源都集中在晚期治疗上,没有用在早期预警、疾病诊断,愈后管理上,无疑是增加了患者和医保的负担。
但如果将商业模式从卖药变成卖服务,愿意在数字营销上下点功夫,不仅能帮自己找到潜在用户、增加销量,覆盖原来药品销售环节的长尾,还能将其他上下游的新产品传达给用户。
本质上来说,这也是迎合了数字经济时代,用户消费心理与方式变迁的必然之举。
从长期来看,数字化的效果一定会显现,影响的目标人群和次数越多,效果越好,同时边际成本递减。
所以,除了卖药,其他环节也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比如依托物联网技术,逐渐构建起一张连通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医疗机构的 健康 物联网络,实现从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到康复的患者全病程管理。
再比如,寻求本土各类合作伙伴的支持。
其中重要一点是,中国广阔的市场、中国本土医疗习惯,中国的数字环境,都为阿斯利康打造出一套“中国模式”埋下根基,并被全球所复制。
2020年,阿斯利康发布AI医疗“武林召集令”,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寻求与顶尖人工智能公司进行合作。
2021年年初,阿斯利康频频促成商业合作,并宣布已经转型为平台型公司,在数字化和创新生态上多有布局。
从对外合作来看,阿斯利康计划落地200款产品,支撑150亿美元收入的目标,方式包括自研、联合开发、代理以及投资等。
其中包括与昆药集团(医疗大 健康 )、零氪 科技 (医疗大数据)、君实生物(港股上市的明星公司)、欧姆龙(器械公司)、橙意家人(数字医疗方案提供方)等数十家医药公司达成合作;
将泽桥医生(医疗信息化)、海王星辰(连锁药店)、深至 科技 (超声AI)及其自身孵化的迪哲医药等企业引至自家生命科学创新园;
以及与中金资本、高瓴创投、泰格医药、云锋基金、弘晖资本等建立伙伴关系。
从内部架构调整来看,2022年年初,阿斯利康在中国建立全新的事业部—全渠道事业部,涵盖及县慢病业务部、零售业务部、社区业务部、飞鹰业务部及东五县域市场。
另外,在人事调动上,阿斯利康新设副总裁级别的岗位,统管数字化相关工作,并由其整合阿斯利康的IT团队、智慧 健康 创新中心、国际生命科学创新园和数字化业务等四大团队,一齐指向渠道与数字化的布局。
简而言之,阿斯利康想做的,是一个医药行业的BAT。
正如中国区总裁王磊所说:“如果你觉得这个不是和你核心的治疗领域相关的,就尽可能让别人去做。你不要碰,让别人碰,你就做一个会议主持人,你不用想内容,就参与呗。或者说是 汽车 总装厂,我们做好总装的工作就可以了。”
当前,在各种采购政策和数字技术的加持下,大批药企都顺应时代趋势,思考企业转型的新思路。
其中有像昆药集团这种转型大 健康 领域,拓展更大的消费群体和规模;
有像恒瑞医药的公司一面研制仿制药,一面用更大的现金流支持创新药研发;
也有像亚虹医药类似的中小药企收缩药品研制规模,在仿制药市场中走好自己的路。
但其中更多的,是像阿斯利康这种药企巨头转为平台型公司,诺华、武田、辉瑞等也是如此。
在诺华全球CEO万思瀚上任后,诺华从2018年开始转型为数据科学和数字化技术为核心驱动的医药 健康 公司,并与腾讯智慧医药、方舟健客等达成慢病合作,共同 探索 全病程创新管理模式的更多可能性。
而亚洲最大的制药企业武田,并没有采取巨头药企全流程铺开进行数字化创新的模式,而是在已有的核心产品线上附加数字化模块,用数字化解决燃眉之急。
比如在2017年收购夏尔后,武田紧接着完成全球化重组,将经营资源集中于癌症、消化器官、中枢神经等核心业务,围绕这几项核心药物搭建了“肠胃疾病 数据”、“精神疾病 患者服务”、“AI加新药发现以及孵化器”等三种项目。
辉瑞则因为中国区带量采购政策的实施,核心产品业绩表现平平,于是从2020年开始加大新销售渠道的布局,并在2021年初宣布设立单独的市场扩张团队,开发新的数字平台、电子商务渠道、互联网医院、政府合作伙伴关系和许多其他新举措,支持所有业务部门。
总之,这些企业无一不在进行数字化布局。
一方面,它们看到了未来的趋势: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成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平台化是重塑创新经济中的新生产关系。
另一方面,外界环境倒逼:新冠肺炎疫情、新医改使得药企数字化转型必须提上日程。
从AI制药到研发合作,从传统药企到平台巨头,药企的数字化转型暗含了更多的时代命题,折射出行业和企业自身不断变化的需求。
药企的发展,要跟紧时代的大势,“AI+数字化”的组合方式,或是未来药企的一个必然走向。
雷峰网雷峰网
不经意间,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理论知识和业务水平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好好写写工作总结,吸取经验教训,指导将来的工作吧。但是却发现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药店防疫工作总结(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药店防疫工作总结1为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石嘴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大武口区分局紧急召开零售药店疫情防控工作推进会,要求监管人员严格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宣传指导力度,坚决压实零售药店疫情防控责任,筑牢疫情防控防线。
会议要求分局各部门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当前的防控形势,迅速开展零售药店疫情防控专项整治工作,岗所联动,按照网格化监管责任进行巡查,错时监管、上下联动,加强药店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管力度,凡发现企业不积极落实主体责任,未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的,一律严肃查处,坚决守牢零售药店疫情防控安全底线。
会上还就零售药店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做出了具体要求:药店主动提醒进店顾客测温、验码、戴口罩,如遇发热患者使用水银温度计复核体温,填写《发热门诊就诊建议书》并劝导其及时到发热门诊就诊,对发热患者和行程码异常人员进行实名登记,并及时上报社区网格员和市场监管部门;严格按照消毒液说明书标识比例配制消毒液,定时对地垫、店内地面、货架、柜台、物品外包装等进行消杀并记录;销售“一退一止两抗”药品需详细登记购药人实名信息,做到信息齐全,登记记录与销售记录一致;采取隔离方式销售药品,店内设置一米间隔线和进出引导分流标识,禁止一切人员聚集性促销活动;从业人员上岗前测温验码并登记,定时进行核酸检测;加强店内外疫情防控措施宣传。
大武口区分局将持续以疫情防控为当务之急,坚决落实疫情防控要求,服从服务防疫大局,进一步强化零售药店疫情防控各项措施落实,切实发挥药品零售企业在疫情防控中的“哨点”作用。
药店防疫工作总结2近期,我省乃至国内多地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余杭区市场监管局主动作为,多措并举,抓实抓细,科学精准做好药店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筑牢防疫前哨预警线。
数字赋能,提升监测敏感度。为了进一步提高零售药店疫情防控“哨点”监测敏感度和靶向性,加强对“十大类”症状患者的追踪管控,余杭区市场监管局运用“互联网+”思维,与卫健、镇街等部门积极联动,组建余杭区零售药店钉钉组织架构,开发十大类症状购药人员信息直报系统。基于这一系统,纳入全区疫情“哨点”监测网的396家零售药店每日将相关人员信息上报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由属地镇街对相关人员进行摸排核查,实现疫情线索“监测-登记-报告-核查-处置反馈”闭环护网,形成疫情防控合力。系统上线以来,截至4月11日共闭环处理药店来源疫情线索累计10841人次,其中运转筛查发热症状人员191人次,强化防控“堡垒”。
实时沟通,提升宣传普及度。为了强化防控宣传,余杭区市场监管局建立全区零售药店工作钉钉联络群,迭代完善《余杭区零售药店防疫措施要求清单》,及时发布疫情防控最新政策动态,在线讲解答疑;科所联动定期联络辖区零售药店,开展疫情防控服务指导,制作张贴宣传物料,抽查考核药店从业人员防疫要求知悉度。近期共召开2次余杭区零售药店工作例会,发布疫情防控信息206条,服务药店228家次,积极督促、指导药店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充分发挥药店在疫情防控中的`“哨点”作用。
高频检查,提升措施完善度。为了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余杭区市场监管局对区域内零售药店相关防疫工作落实情况开展了全覆盖监管,着重检查各门店测温验码、佩戴口罩、场所消毒、消杀通风记录、购药实名登记上报及从业人员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落实情况。2月7日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2400余人次,检查零售药店1408家次。检查过程中,责令7家疫情防控措施落实不力的药房停业3天进行整顿,行政约谈相关药店负责人做好整改,要求相关药房在疫情期间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指挥部相关规定严格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此外,结合疫情防控面临的新特点和对防控措施的新要求,组织辖区零售药店1016名从业人员定期进行核酸检测,目前已完成8轮检测,全部为阴性,并督促其及时接种第三针新冠疫苗。下一步,余杭区市场监管局将继续加大对全区药店疫情防控工作的检查力度,对疫情防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的药店从严从重从快处理,筑牢织密零售药店的疫情防控防线。
药店防疫工作总结3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疫情防控工作部署,切实有效发挥零售药店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哨点”作用,近日,区市场监管局对全区零售药店开展全覆盖防疫工作检查行动。
本次行动检查零售药店56家,检查过程中发现全部药店均能按照要求做好购买发热咳嗽类药品人员信息登记和信息报送工作,基本能做到对进店购药者进行测温、扫码、登记。但也存在部分药店遇到购药者嫌扫码麻烦直接在门口等候而不进行扫码登记等情况。
针对上述问题,区市场监管局紧急召集了辖区内所有药店负责人,第一时间部署强化零售药店防疫工作,对药店的主体责任人加强教育,对市局为药店发放印制的明白卡进一步弄懂弄透,并且每日出动执法人员2名对每家药店进行督查督查再督查,要求业户整改整改再整改。
下一步,区市场监管局将继续加强对零售药店疫情防控工作的检查力度,充分发挥药店“前哨”作用,积极开展排查整治,发现问题立刻整改,不能解决的采取断然措施,确保不出纰漏,坚决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
药店防疫工作总结4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展现责任担当,3月18日,东营市市场监管局机关第三党支部组织部分党员干部到东营益生堂十一药店、康美大药房旗舰店开展药店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活动,市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巴希滢参加活动。
活动中,志愿者重点向药店工作人员深入宣传当前疫情防控严峻复杂形势和药店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要求以及新政策、新规定,指导药店扛起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严格做到测体温、查验健康码行程码,对购买退烧、止咳、抗病毒、抗菌素“四类药”做好实名登记和信息上报,药店工作人员按要求做到“应检尽检”。
志愿者们利用掌握的药械化知识,耐心细致地解答了药店工作人员的用药疑难咨询,并为前来购药群众宣传普及家庭常用安全用药知识,累计发放《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明白纸》100余份。
药店防疫工作总结5为做好乌当区市场监管领域疫情防控工作,近日,乌当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辖区内开展零售药店防疫工作落实情况专项检查,进一步压实零售药店防疫“哨点”责任。
加强“哨点”监督检查。将辖区内人员密集场所周边零售药店作为疫情防控重点场所,进行全覆盖检查,现场指导零售药店落实疫情防控的相关管理制度,将疫情防控工作做实做细,不留死角,不留隐患。
落实“哨点”防控责任。一是严格要求零售药店在“贵阳市疫情防控数据上报系统”中及时填报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抗生素等药品情况。二是要求零售药店按照当前常态化疫情防控重点工作要求,落实进店人员测温、扫码、佩戴口罩以及场地消毒、从业人员接种新冠疫苗等防疫措施。三是落实发热人员引导义务,引导发热人员到发热门诊就诊,及时填报《零售药店引导发热病人到就近发热门诊就诊情况登记表》,并将情况及时报药店所在社区或乡镇。四是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微信群、QQ群等方式传达相关文件要求至各零售药店,严格按照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要求具体细则执行。
加大“哨点”防疫宣传。一是在药店门口显著位置张贴常态化疫情防控温馨提示及《新冠肺炎个人防护指南》。二是要求药店利用自有的显示屏、喇叭等工具,在药店循环播放疫情防控知识及相关要求。三是压紧压实各药店负责人疫情防控主体责任,充分发挥零售药店的“哨点”作用,进一步增强药店疫情防控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补齐“哨点”弱项短板。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对零售药店疫情防控措施不力的情况进行督促,指导零售药店进行整改,下发《责令改正通知书》3份,对5家零售药店现场督促整改。
下一步,我局将根据省防疫指挥部有关工作要求以及市主要领导的批示精神,持续加强对零售药店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全面、彻底抓好药店防控存在问题的排查整改工作,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切实为人民群众服好务。
药店防疫工作总结6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县市场监管局高度重视、快速响应,严格落实省市局及全县疫情防控要求,扎实做好零售药店疫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零售药店防疫“哨兵”作用。
一是约谈指导绷紧“一根弦”。该局紧急召集全县零售药店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全县5大本地连锁公司、2家外地连锁及城区单体药店参加会议。会上组织观看了浙江卫视暗访视频,通报了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对海王星辰连锁有限公司的处置情况,并对前期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通报。根据《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精神,再次重申零售药店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要求药店必须严格对照《致全市各零售药店告知书》规定,认真自查整改。
二是每日通报形成“一股劲”。通过微信工作群、电话通知、上门检查等多种方式,宣贯、重申当前零售药店疫情防控要求。同时,加大巡查力度和检查频次,各基层所每日对辖区药店疫情防控情况进行检查,汇总上报检查情况,科室每日通过微信群以点名方式通报检查发现的问题。截至目前共通报8期,后续各基层所将通过“回头看”检查,确保整改到位。
三是明察暗访织密“一张网”。在各基层所每日常规检查的基础上,由业务科室组织,抽调各所执法人员,交叉暗访零售药店,在夜间以陌生消费者身份到药店购买药品,体验式排查药店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目前,已开展3期夜间体验式暗访,暗访18家零售药店,总体情况较好,但存在部分单位测温亮码有所松懈情况,已进行集中约谈提醒。
文/《新产经》阚丽丽
近日,菜鸟旗下的落地配品牌——丹鸟物流微信公众号名字变更为“菜鸟直送”。至此,菜鸟直送品牌正式低调上线。
《新产经》从菜鸟直送公众号上的相关简介信息获悉,菜鸟直送将立足区域内,提供仓配、城配、即时配等多场景的优质配送服务,致力于成为高品质的本地生活物流服务品牌。另外有消息称,菜鸟直送早已在酝酿整合旗下同城业务,包括丹鸟、点我达、蓝豚、万象等菜鸟旗下原有品牌,旨在构建立体化同城配送网络,发力同城零售。
发力同城“有迹可循”
此次被更名的丹鸟物流,是由菜鸟联合多家落地配公司共同推出的全新服务品牌,于2019年正式上线,专注于提供优质的区域性、本地化配送服务。
这里提到的“落地配”,与快递是有区别的。落地配是由电商配送、代收货款等业务发展而来,属于区域型配送,注重精细化和专业化,而非快递式的扩张网络。因此,落地配在时效上优于其他快递,并有较强的区域配送能力。
据菜鸟官方网站显示,菜鸟直送定位于构建立体化同城配送网络,业务包括O2O同城配、B2C仓配、B2C家装、B2B城配、B2B干线,目前业务覆盖超过350个城市,全国有3000个站点,配送员运力池达到400万以上。
O2O即时配送一般以商家的门店为中心,对商家线上销售的产品提供短距离的配送,一般时效在0.5到2小时之间;B2C是为商家提供从商家仓到客户的一站式服务,配送范围不再局限于城市内,可以通过多级分拨完成覆盖全国配送服务;B2B解决的是区域性商家仓到店的问题,品牌商或者经销商可以把货存在菜鸟直送的区域仓内,由菜鸟直送完成区域调拨与货品的深度下沉。
当前,在大数据的档口,区域配送依托数据驱动、模式迭代升级,建立数据化的配送模型,能够实现智能调配人、车、货、场的资源。在此背景下,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市场需要搭建一条服务新零售的即时配送物流体系,这种模式的沉淀开放,将赋能给新零售行业。
利益面前必有勇夫。为了抢占同城配送市场,菜鸟早已动作不断,旗下多个品牌的变动,为菜鸟直送的上线做铺垫。
早在2018年3月,“杭州喵递宅配 科技 有限公司”被爆出,这家企业是由菜鸟收购的五家落地配合作方——万象、升邦、东骏、芝麻开门和黄马甲组成,且由菜鸟100%控股,目标是以“仓储+落地配”的模式,协助让菜鸟将天猫超市的时效做到当日达和次日达。
2018年9月,由菜鸟直营的落地配品牌悄然问世——“新零售配送联盟”,在全国铺设五大区直营网络服务新零售,属于区域型配送,在时效上优于其他快递。
2019年5月,菜鸟推出丹鸟物流,便是基于整合众多区域性城配企业如东骏物流、万象物流等配送资源,主打本地生活物流,业务覆盖生鲜、酒饮、食品等领域。
2019年10月,天猫超市启动了新一轮战略升级,将优选生态合作伙伴共建近端履约中心,在次日达、1小时达和半日达业务上全面布局,半年内在全国100城建立“20公里立体生活圈”,形成一张满足消费者线上线下全场景需求的超市服务大网。这意味着天猫超市成为阿里新零售战车的一个新引擎,天猫超市就此开启从单场景转向全场景服务的新零售模式。
今年4月,在牌照方面,丹鸟物流获得了国家邮政局颁发的全国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今年3月,菜鸟网络完成对即时物流企业——点我达的全资收购,主打餐饮、鲜花、美妆等即时配送的物流场景。
另据《晚点LatePost》报道,阿里巴巴上半年在同城零售业务的布局上动作连连。今年4月,天猫超市事业群升级为同城零售事业群,目前同城零售事业群已经上升为阿里巴巴CEO张勇重点关注的1号项目之一。归属于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公司的饿了么新零售业务,也开始陆续整合到该事业群。针对同城零售,有消息称,阿里此前已经在酝酿成立一个针对同城零售事业群的城配团队。
如此看来,菜鸟直送是菜鸟为同城零售事业群组建的独立配送品牌,配合阿里巴巴的同城零售战场打好物流辅助战,力促阿里巴巴在同城零售业务的扩展。从喵递、新配盟到丹鸟物流,再到菜鸟直送,一波三折的整合重组下,菜鸟的新零售配送体系越来越立体、多样化,并升级为阿里核心项目“物流包”。
同城“战役”一触即发
事实上,除阿里巴巴之外,头部互联网公司包括京东、美团、滴滴、顺丰、每日优鲜等,在同城零售、同城物流配送上也均有布局。
2019年9月,京东超市推出“物竞天择”项目,通过与线下网点合作以实现部分商品30分钟内送达的目标;2020年4月,京东整合原消费品事业部、7 Fresh业务部、物竞天择事业部、新通路事业部和1号店业务,成立大商超全渠道事业群,京东表示这是未来的主要增长点;同时京东超市宣布“物竞天择”项目与京东到家、达达快送平台达成进一步深度合作,首批引入超万个线下门店和近300万个产品,配送范围覆盖达100个城市,并推出“一小时生活圈”。网点范围中的消费者打开京东APP进入京东超市,不仅能享受百万种快消类商品的次日达、当日达、1小时达,还能体验到海量商品从下单到收货,整个过程最快15分钟的到家配送服务。
就在今年6月,“即时配送第一股”达达集团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挂牌上市。一直以来,深度捆绑京东的达达,承接着来自京东的商流,也成为了京东的即时物流解决方案。随后7月28日,“达达快送全心达”正式官宣,服务将包括沃尔玛、永辉、山姆、7 Fresh、泉源堂、海王星辰、京东专卖店、华为专卖店、付小姐在成都等知名连锁品牌,至此,京东将“新零售”的边界拓展到了极致。
说起同城零售服务,美团担得起当地零售服务的一号品牌。除了外卖业务,美团的本地生活服务领域业务一直处于不断扩张的态势,在预定鲜花蛋糕、冷饮甜点、生鲜果蔬等品类的线下配送业务均有涉足。
近些年,美团更是频频“越界”。自去年开始,美团买菜业务已先后进驻北上深等一线城市;美团闪购旗下的菜大全专注武汉、成都、南京等准一线或者二三线城市;近日,美团再度宣布组织架构调整,成立“优选事业部”,并推出“美团优选”业务,正式进军社区团购赛道,美团优选的出现则填补了下沉市场的空白。
从美团新业务布局不难看出,买菜、优选将成为本地生活的一个重点。此外,买菜业务上半年的暴发性增长也让美团尝到了同城零售的甜头,屡屡动作也被普遍认为同城零售将成为其今年的重点业务。美团买菜,美团团车、美团闪购等业务的扩展,真正意义上攘括了吃喝玩乐一条龙服务。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美团已经从一个只做团购的网站,发展成为集外卖、团购、票务、酒店、网约车、单车、金融,甚至买菜等业务于一体的庞大的本地生活服务类平台。
显然,想要做好新零售,完善的配送系统和全面的品类是配送服务的核心。配送是否及时、产品品类是否全面都对消费者的消费体验有直接的影响,是核心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是阿里系的“小时达”,还是京东的“1小时生活圈”,还是美团的“优选”,大家都正各尽其能的在这场“同城大战”中大显身手。
有人甚至说,阿里巴巴、京东、美团将上演同城“三国杀”。各大平台除了全力拓宽“配送品类”边界、严防品控,在物流配送上也将长时间处于你追我赶的局面。如京东物竞天择所展现的自营模式和“新基建”优势,确实成了阿里系学习与模仿的方向;对标美团外卖的饿了么,6月5日宣布旗下即时物流平台蜂鸟品牌独立,并升级品牌名为“蜂鸟即配”。7月10日,饿了么将从餐饮外卖平台升级为解决用户身边一切即时需求的生活服务平台;京东APP已经在商品搜索页上线了“同城速配”标签,今年6月阿里宣布淘宝在全国16城上线“小时达”业务……
此外,国美APP在7月13日上线即时配送服务“闪店送”;6月,继滴滴、哈啰之后,曹操出行也从网约车跨界做同城配送生意;从“丰食”到顺丰同城急送,顺丰点亮了过往夜间配送服务的盲区……
同城零售已成为大趋势,物流是布局新零售至关重要的一张牌,也是决定平台抢滩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拐点。未来,同城零售充满各种可能,对各平台而言,是综合实力的较量,也是市场重新洗牌的新一轮机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