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对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心存对
抗,他们内心也明白按照大人的意愿行为做事的合理性,但他们却有意
违抗父母的意志,只在乎和父母对抗时的快感,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
己反倒高兴,家长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心中忧虑,甚至束手无策。
青少年之所以产生叛逆心理,第一是因为青少年的心理随着这个年龄段
自身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给他们的心态造成了冲击,他们面
对自身的变化常常感到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了浮躁心态和对抗情绪;第
二,青少年心理状态呈现青春期心理的特殊性,他们觉得这个时候的他
们已经像个成年人,因此在面对问题时他们常常呈现一种幼稚的独立
性,并未成熟的他们会处在反抗期内。
由于自我意识和好奇心的增强,加之社会、媒体的冲击,促使青少年对
许多东西产生兴趣,他们便要通过表现个性、追逐潮流来满足自我意识
和好奇心;另外,社会和家庭的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阻碍了他们自身
发展的需求、成了叛逆心理产生的源头;此外,青少年如今面临的各种
压力,比如集体压力、学习压力以及生活中的无聊情绪等,也是叛逆心
理产生的“沃土”。
青少年这种叛逆心理的出现打乱了正常的家庭秩序,也给自己制造了成
长中的烦忧。家长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
首先要尽早了解青少年出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认识到他们出现的这些变化不是什么大问题,坦然地去接受这种变化,学会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和立场上和他们倾心交谈,通过对话达成共识;其次,要找出他们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然后像上述案例所提到的那样,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再次,在出现比较激烈的叛逆心理时,学会心平气和地去开导他们,也可以适当地请教心理专家,用理解的心态逐步解决问题。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正是由于他们感到或担心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才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用各种手段、方法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它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少年正处在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阶段,在认识事物和看问题时常常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因而易与家长的意向不同。当意向不一致时,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就会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
逆反心理的表现
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认为绝大多数规章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会使他感到厌烦;对于那些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大加赞赏;认为大人的话有漏洞,大人的批评常常引起他们反感和愤怒;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越是不让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
逆反心理的危害
“逆反期”的心理、行为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会导致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对抗社会等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工作消极、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犯罪心理和病态心理转化,从而走向极端。这在杨女士的小孩身上就得到体现。据杨女士说,她和丈夫忙了一天后回到家,身心疲惫,与儿子很少交流,而对儿子的一些行为看不惯时,便会忍不住予以责骂,使儿子的对抗情绪逐步升级,从沉默寡言到明显对抗。
处于“逆反期”的青少年通常对教育者有明显的“反控制”、“对抗”心理。老师、父母越恼火,他们越反感,以至于将叛逆性格发展至极端。近年来社会上多发的青少年“逆反期”杀亲案(如徐力杀母案)、出走现象、自杀事件等无不说明,如果在这一特定时期疏导失当,将会发生多么惨痛的后果。
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
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
一 :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 “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
二:家长认识上的错误,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学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们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还有,如前面举过的小军的家长的例子,认为只要是主观上对孩子好,就可以不讲究教育方法。
三: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产生思想矛盾。随着高中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因此,作为子女的高中生没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
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
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力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
叛逆心理对孩子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或犯罪心理转化。
青少年叛逆心理对策
青少年时期有逆反心理很正常没有必要过于担心,如果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家长的任何建议都持抵触情绪,那首先要担心的是家长的沟通方式问题。青少年时期正是建立自身价值观的时期,家长应该首先明白没有哪一种价值标准是绝对正确的,所以应该尊重孩子个人的价值取向,如果你觉得不对也没有必要强行灌输,因为这个时期已经不在是儿童期那样孩子对家长有一种崇拜意识,你应该尽可能的告诉孩子有哪些人持有哪些价值准则,这些人又处于怎样的环境,在告诉他你所持有观点,至于他应该怎么做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应该由他自己解决。
如果你自己就表现出多元化的思维方式,那么孩子也能理解他应该对你的建议采取何种态度,而如果你是一种极端思维的表现方式那么你的潜台词就是:孩子,你别无选择。越是唯一的答案,孩子就越不会相信你,家长本身就该知道不是自己就是对的,自己没有权力强迫孩子。
在其他方面,也应该是让他自己选择自己的原则,而家长应该尽可能多的告诉他有哪些人在怎么做,而不是他应该怎么做。应该由他自己来权衡利弊。
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犯罪心理转化。因此,在逐步消除叛逆心理方面,应采取以下对策:
观察孩子和自己的沟通方式。 很多时候,父母必须超越自己的角色,从第三者的角度观察孩子叛逆的问题。 也许,问题不一定在孩子身上。父母一般都会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从前都听父母的,自己的孩子也该听自己的。孩子不顺从,在他眼里,就成了叛逆。因此,身为父母的,有时必须谦卑,放弃自己执着的思想,以不同的角度对待孩子,做有限度的迁就。
保持冷静 。孩子叛逆,成人一定会不满,因此,会为自己的权力斗争,用声音来压倒他。急躁的父母,应该提醒自己,保持冷静,也等孩子冷静,才进行沟通。孩子叛逆,言语和行为会有如暴风雨,不懂得控制自己。但成人成熟,应该要懂得何时该保持冷静。
寻求意见 。管教孩子,有时应该寻求别人的意见,如问周围有同龄孩子的朋友,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或听讲座,找辅导员协助,让自己的思想更开阔。最好的办法失去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开放自我,了解孩子 。家长眼见孩子的兴趣会影响功课时,通常会即刻禁止。其实,最好能试着了解情况。例如,陪孩子去电子游戏中心,和孩子讨论他们的偶像,从旁提醒什么是应该学的,什么是不应该学的。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相处得更融洽。和父母相处融洽, 孩子当然就不需要叛逆了。
改变教育方法。很多时候,对孩子的管教,是要时常改变方式的。例如,小时候只有父母讲,孩子听;上了中学后,就应尝试双向沟通,也听听孩子的建议。一旦发现某一种方法行不通时,随时转变方式,不断试验,直至发现有效的方法。
正确对待孩子的叛逆心理
很多人都觉得孩子越大越不听话,这是因为随着孩子知识的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他们对人生产生了懵懂的认识,因环境、个人心理因素等的影响,对周围的事情他们不能每次都做到完美无缺而因此感到无可奈何,有种挫折感,继而烦躁、多愁善感、情绪不稳定,甚至顶撞老师。面对这样的孩子,我们不要以种种罪名对孩子横加指责,甚至对孩子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如:当着其他孩子的面批评他、奚落他,尤其是再请上家长对他们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批评教育,这样只会让我们的孩子更叛逆更不好管教,稍不留心还会把孩子逼上极端的道路,不仅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永久性伤害,更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其实孩子的叛逆是青春期的一个阶段性特点,并不是孩子不懂事了、学坏了,只要我们正确的对待孩子特殊时期心理的变化,并多和孩子交流,用理智的心态去宽容孩子、容纳孩子,你会发现他们只不过是个做错事情的孩子。人生在世孰能无错,不要因此就给孩子判了刑定了不可原谅的罪。
尊重和信任孩子
常言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尊重和信任孩子,走进孩子的心灵,平视他们的叛逆行为,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因此,教师也要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与老师在道德人格与法律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所以,教师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对学生冷嘲热讽、不对他们进行心理施暴,做一个合格的老师。
(2)、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孩子,因此,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更不要强迫学生按我们的意愿行事,做一个毫无主见的“傀儡”,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人才。
(3)、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人性的顶峰,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是教育工作的头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十分形象地指出:对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些论述给了我们极大的启示:只要教师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热爱学生,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就会增强信心,向着好学生的方向努力,最终就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学生。
培养和塑造良好的性格
不良的性格有许多种,每一种性格的形成都与其他性格特征相互联系,孤僻可能与狭隘相伴,怯懦又以自卑为伍,而性格的自我完善水平又标志了一个人的心理成熟水平,完善性格是一个人终身的课题,生命的质量最终也是以性格完美的程度来衡量的。因此调节、培养和塑造学生的性格,应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结构。
由于青春期的学生易冲动,做事缺乏周密性的思考,不记后果,情绪、性格也处在不稳定阶段,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性格,为他们指引一条正确的人生之路。
(1)、读书明理,增强自我完善的方向性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而且书中对各种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可以作为做人的尺子和镜子,给我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榜样和范例,从中可以使学生学到许多做人的道理,逐步形成一个比较理想的人格模式,这就是对自己性格塑造的一种追求,也是自我完善的一种理想目标。有了这样的一套理想目标,自我完善才有了明确的方向。
(2)、加强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凡事不要总赖于别人的监督,不要因为别人不在场而去放纵自己
(3)、实践锻炼、磨练性格
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可见性格对我们影响有多大,因此主动争取各种锻炼机会,丰富自己的经历,在实践中去磨练自己,这样才能攀上理想人格的峰顶。
教师健康的心理教育——学生人生的精神食粮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剧本《皆大欢喜》中有这样几句话:
“全世界是一个舞台
所有的男人和女人都是演员
他们有各自的进口和出口
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扮演许多角色”
莎士比亚的话,可以说是对舞台角色的一种形象表述。而教师作为特殊职业者,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也是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教师担负着这么多的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是孩子人生历程中的良师益友,尤其是健康的心理教育,它无疑就是孩子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每一步都由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牵引,是孩子一生的宝贵财富和精神食粮。
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往往忽视孩子青春期的心理需求和自身能力,采用不民主的方式限制孩子的兴趣的发展,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期望值过高。严格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过多的干涉及无休止的唠叨,导致孩子逆反、任性、怪癖、执拗和粗暴。面对叛逆的孩子,我们也要用正确、冷静、宽容的心理去教育孩子,以平等、民主的方式和他们相处,给孩子一个走出青春期的时间和出口,用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孩子“回家”,不要让彼此的心走得太远。
实际还是个小朋友,内心已经开始把自己定位成“大人”。
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方面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矛盾。
以至于, 不管家长说什么、怎么做,青春期的孩子都像个“深井冰”一样唱反调。
这让我想起以前一个初二男生告诉我的话。在和爸爸妈妈吵架以后,他义正严辞地说,其实好像爸妈说得也有道理,但是他还是忍不住唱反调,像一个“ 独立的自由人 ”!
想起来就好玩又好笑!
但是,青春期的孩子就是这样!
他和父母做对,好像也不为什么,只是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哪怕,最后还是悄悄按照父母说的去做。
真是一个矛盾的个体,难怪有人说孩子的青春期是一种精神病期。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转变教育方式,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像朋友一样相处,给他空间,给你自己 探索 的机会,让他有一种“成人感”,也许会稍微投机一些。
孩子的行为都是信号,用不那么直接的方式表达着诉求。尽力满足这种诉求,是顺利教育的开端。
你好!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在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 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他们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处于半成熟状态。这是个矛盾的时期,家长的教育要根据孩子的青春期特点进行调整和改变。改变小学时期的包办、控制式的教育方式,多正面引导,过度严厉的教育,往往会激发孩子的叛逆心,也是不可取的。
心理指导:建议在精神上多理解、支持和保护孩子,在生活中尽量多放手,让孩子独立的面对自己的事情。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你~
这个时期的孩子,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
由于身高、体重的快速增长,让他们有了成人感,可是由于 社会 经验的缺乏,会让他们心理上处于一个半成熟的状态~他们在这个成人感与半成熟状态中矛盾、徘徊、迷茫~
他们这个时期的大脑发展~情绪中枢长期处于膨胀状态,而管理情绪的中枢--前额叶还在施工中~这使得他们的行为表现是叛逆的、暴躁的、冲突的~
首先我们要来看一看叛逆这个词如何去定义的。
从中国文化上来讲,好像说叛逆就是孩子不听大人的话,跟家长对着干。那么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可以称为叛逆期的时期。
第一个是在两岁左右,这是人的第一个自我意识飞速发展的时期。孩子开始有了自己 探索 世界的欲望,开始想要自己去做一些事情,会跟父母说不。那么第二个就来到了十分令人头疼的青春期,也就是叛逆的第二个时期 。
在这个时期,孩子其实是身体上已经成长为一个成年人的状态 ,在红楼梦里,宝玉黛玉都是花季雨季15岁左右的年龄,都可以婚娶了。
但是在心理上依然存在一个不成熟性,所以身体上的这种成熟机能发育以及心理上的这种半成熟就形成了最基本的一个矛盾 。这个物质基础导致了心理上的一些原因
有以下几点。
首先, 第一个青少年在这个时期为了凸显自我,与众不同,他们不希望循规蹈距,也不希望继续跟着父母的指导去思考做 事,所以在父母看来,这似乎是叛逆的表现。
但是在 西方文化看来,他们很难理解叛逆这个词,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他是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看待世界的观点的,如果他不按照父母那一套旧的观点去行事思考就称为叛逆,那么一个人永远也没有办法真正的长大,独立于父母,有自己一套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跟人生观 。
第二点, 青少年在这个时期其实是内心想要推开父母自己去闯一闯的。所以,你会发现他们有很多时候更愿意跟同伴群体去倾诉心思,而跟自己的父母却沟通越来越少,回到家喜欢把自己锁在门里。那这其实也是在这个时期,他们也需要跟父母慢慢的拉开这种心理上的距离,而不是被同龄人嘲笑“他还是个宝宝”。
所以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不懂得放手,没有适当的向后退一步,依然是无微不至的控制试的去照顾青少年,那么就会妨碍他真正成长的这个过程。所以,这也是青少年推开我们显得叛逆的第二个心理原因。
第三个原因,青少年有时候显得难以控制他们的行为,情绪一波动会口出狂言,或者是说出一些伤害父母的话。事实上,这是由于他们大脑掌管理性思考,逻辑思维的前额叶皮层还没有发育好。在这个阶段,大脑处于急速的形成新的连接,并且修剪多余连接的一个关键时期,所以大脑的发育在这个时候是动荡不安千变万化的,这也导致青少年其实很难管控他们的情绪,有时候也会造成叛逆 。
这是一个特殊的时期,我之前发表过一篇文章,写的就是如何跟青春期的青少年相处,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参考一下我的那篇文章,希望对你有帮助。
作者 黄孜孜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国际催眠治疗师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正念瑜伽导师
孩子在步入三岁时就变成一个小顽皮了,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让他干嘛他就跟家长反着来。如果你的宝贝是这样那就说明他进入了叛逆期了,不少家长虽自己经历过叛逆期,但其实对叛逆期并不理解。孩子叛逆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大多数原因是家庭和环境。
1、孩子步入三岁这个年龄,正处在一个 探索 世界的过程中。这个时候的孩子简直就是个好奇宝宝好吗?要么东摸摸,要么西摸摸,家长看到这样的孩子可能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更加促成了孩子的叛逆。
2、孩子虽然还小,但这个年龄的他已经有了自尊心。要是家长在很多人面前批评他,或者动不动打他同样会造成孩子叛逆。
3、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关心,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对孩子唠叨。说着说着就批评起孩子了,孩子听多了难免产生逆反心理。
4、家庭工作的繁忙让家长忽略了和孩子感情沟通。家长动不动就批评孩子,而不给孩子机会倾诉,久而久之孩子变得沉默叛逆。
5、父母对孩子不尊重,孩子也会反之这样对待父母。
6、父母没有做好榜样,孩子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也会以叛逆的情绪表达出来。
叛逆期的孩子!主要有两种:第一与人的叛逆,与人主要是父母及老师,往往这种叛逆行为,首先是代沟,一般老师父母给予的是要求与期望,而在青春期的孩子追求的是爱好与自由!因为在这个时期,觉得自己长大了,有自己的主张,有自己的爱好!如果老师与家长一味的要求导致孩子反感,慢慢从心理上产生厌恶感!导致孩子叛逆!而在这种状况下!首先不管父母还是老师,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里的想法,特别是不 健康 不正当的想法一定要从侧面去进行沟通,用能够接受的方法去辅导与教育,才能改变对一些没有见解,不能接受的事物观点而作改变!
第二种是对 社会 现实的叛逆,这种叛逆行为不多,但也不可忽视,特别是现在的孩子们,网络比较发达,一般不正规 游戏 比较多,让孩子们觉得对现有的 社会 不满意,活在虚拟的 社会 生活中,这样一旦产生叛逆感!容易导致孩子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甚至更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挑战 社会 的叛逆行为!所以有这种叛逆行为的孩子!需要家长们多跟孩子沟通 社会 生活中的正能量,让孩子遵循 社会 的规律发展,让孩子更加适应 社会 !这样才能避免孩子对 社会 生活产生叛逆感!
究竟逆反心理的本质是什么,目前争议很大,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各种关于逆反心理的说法中,《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基本上把它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出来,是比较规范的:“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 社会 态度。进一步分析,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从结构来看,逆反心理是认知、情绪和行为倾向三者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知觉、理解及评价情绪成分是指对逆反对象的抵触情绪,即人们对逆反对象是反感或厌恶的行为倾向是指对逆反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即逆反行为的准备状态。三者中,逆反心理的认知成分是基础,如果不对客观环境是否符合个体需要关系进行认识,是不可能有相应的情绪与行为倾向的。抵触情绪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当逆反心理形成之后,只要逆反对象一出现,主体往往使认知、行为倾向服从它,从而维持整个态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
第二,从特性来看,逆反心理是 社会 依存性与相对独立性的有机统一。逆反心理与其它 社会 心理一样,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方面依赖于它所反映的对象,即 社会 存在另一方面对所反映的对象又具有相对独立性。逆反心理受 社会 存在的制约,它产生于客观存在不符合主体需要之时,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则不会产生。另一方面,逆反心理不是人们对 社会 存在简单被动的反应,而是经过加工改造的能动反映。
青少年叛逆心理的成因除了上面所说的,还有其它方面的成因。比如说:
01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开始想要独立,不依赖父母。
02 父母太过要求,导致小孩的压力过大,产生心理不平衡。
03 父母过份溺爱小孩,导致小孩常常欲求不满。
04 生理上第二性征的出现。
05 青少年情绪上的不稳定。
06 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无法适应。
青少年这种叛逆的心理,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父母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不要大惊小怪,应给孩子正确的引导。
要问教育孩子什么时候最痛苦,很多家长必定会说是青春叛逆期。在这个时期,孩子变得格外难以沟通,不听话,动不动就发脾气,让家长特别的头疼。孩子进入青春期,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并且想要摆脱父母的管束,逆反心理不断显现,于是开始跟父母对抗。这时候,家长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变化,正确的应对青春期孩子的各种表现。
叛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青春期孩子独立个性形成的正常现象, 在14岁至18岁的青少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他们内心也明白,按照大人的意愿做事的合理性,但他们却有意违抗父母的意志,只在乎和父母对抗时的快感,看见父母生气,伤心,自己反倒高兴!
产生的内部原因是,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他们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接受,屡遭挫折,于是就产生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这是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
外部原因是对家长不正确的教育不合理要求的反抗,对父母陈旧观念的不满,常常与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相冲突以及对父母家长式的作风,家庭关系不平等的反抗,对父母教育方式的偏激、反抗等等。
叛逆时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对大人漠不关心,冷淡相对。我们应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行为呢?
首先应了解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其次应该学会平等的面对孩子,把他们当做大人来看,如家里要添置大件物品时可与孩子商量,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尊重他的意见的,地位是平等的。对于男孩子当妈妈的一定要示弱,有事情向他求助,他感到自己长大了,有责任帮助妈妈解决问题,形成自信自我意识。家长还要切记,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人家比。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自己都有其闪光点,不要盯着自家孩子的弱点。家长还要学会倾听,不要强势,打断孩子的叙述,真诚地望着孩子的眼睛,表示你是认真在听,他有被尊重的感觉。最后就是要善于理解孩子,他失败了鼓励安慰,他成功了立即表扬,不懂的向孩子请教,家长做错事是有勇气承认过失等等,我们常常洒下宽容的阳光,定能化解他们心中的阴霾,设置激励的磐石,定能激起他们生命的浪花,播下爱心的种子,定能收获满园的芬芳!
说的形象一点呢,可以这样理解。
孩子从母体中分娩出来,成为独立个体,代表着肉体的独立。青春期的一系列叛逆,代表着孩子长大了,精神上要成为独立个体了!这时候,他们需要尊重,理解。而恰恰是父母还在用老眼光看孩子。认为这是我的孩子。
我说了就要听,家长制的做法,压制孩子,就好像是,我的精神是对的,你要复制我的。而孩子内心在说,我是新生的,我是独特的,我就是我,我要成为我,谁也不能拦着。
家长这时候,要让孩子去试错,去 探索 ,你放心,在推开家长的同时,也一定会有,对家长各个方面的继承的。
我们最好心态是,信任自己的孩子,会青出于蓝胜于蓝。从此人间多了一个哥们儿,姐妹,知己!
——————亚亚2020.5.30
叛逆其实就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对外界和家庭认知不充足的情况下产生的抗拒心理。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父母的陪伴,父母不能一味地顾着赚钱养家而忽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陪伴,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是没有道理的。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的父母引导出来的孩子必然是优秀的。处于叛逆期的孩子需要的不是物质上的追求,二十精神上的满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