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初具规模。全市拥有各种所有制工业企业4070家,形成了以糖酒机械、化工产品、石化设备、家用电器、塑料制品、金属制品、日用陶瓷、烟花炮竹等为主的工业支柱行业。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生产以年增长24.8%的速度发展,120多种产品获国家、省和湛江市优质产品奖。高频焊螺旋翅片管和小曲率半径弯头获部优和国家金奖;"梅鹿液"酒获中国博览会金奖和世界科技发明铜奖;吸干剂填补了省内空白。
--农村经济繁荣。农业生产突破了传统单一的经济旧框框,出现综合开发、多种经营的新格局。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全市建立了水果、北运菜、淡水养殖、对虾、禽畜等农业商品基地,农业逐步向"三高"农业方向迈进。
--乡镇企业发达。乡镇企业形成了镇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四个轮子"一齐转特色,被广东省委誉为"吴川模式"加以推广,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声誉。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999年全市乡镇企业年产值100万以上的企业达270家,其中1000万元以上16家。组建企业集团7家,被评定为国家中型企业2家,获得省级和部级先进企业9家。1999年产值达到68.88亿元。非公有制企业总收入达63.8亿元,实现税利8000多万元,上缴税金占全市税收75%以上。形成了塑料鞋、糖酒机械、针棉织品、烟花炮竹、渔绳网具、废塑料加工等专业化生产基地和商品市场。涌现了吴川市林屋机械厂、华正生物装备集团公司等一批部级和省级先进企业。
--建筑业上等级。我市有上资质等级企业17个(其中国家建筑一级企业3个、二级企业7个),创了一批样板工程,进入全省先进行列。粤西建筑公司以其较大的规模和实力进入全国500家大型企业行列。全市的建筑队伍遍布全国各地,部分已打进海外建筑市场,被誉为"建筑之乡"。
--投资环境改善。我市在湛江五县(市)中率先实现交换程控化,邮电通讯事业实现了适度超前发展,逐步建成了以数字化、个人化、多媒体为通讯特征的现代通讯网络。到1999年为止,城乡电话普及率达8.1部/百人,建成电话村315条,移动电话普及率达2.3台/百人,居湛江市各县(市)前列,成为全国百强县(市)之一。同时,电力、供水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全市水电供应充裕。我市拥有各类等级公路750多公里,公路密度是全省平均密度的一倍多,乡村管区的通车率达90%。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面貌焕然一新。市区总体规划按海滨旅游城市格局进行了修编,城区面积由8.9平方公里扩大到36平方公里。兴办了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了一批商住小区。市区的创业大道、海港大道、紫荆大道、康乐大道等城市的骨架道路逐步建成;远东大酒店、金岛度假村已动工兴建。大富商业广场、建设大厦、供电大厦、税务大厦、邮电大厦等高楼大厦相继建成。兴建了粤西最大的市场--吴川中心市场等一批专业批发市场和市政配套设施。全市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
--社会全面进步。新建了市图书馆,筹建了市博物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形成了有线、无线、微波传输等6位一体的广播电视宣传网。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曾被评为普及初等教育先进县、全国扫盲先进县、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先进集体。科技成果累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荣获各种科技成果奖298项。卫生工作有新进展,人民医院被省评为文明医院。吴川是游泳和足球之乡。兴建了体育中心,成功地承办了湛江市八运会开幕式,群众性体育活动非常活跃,连续二年获"广东体育贡献先进奖"。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文明单位、村、户不断涌现。我市还被省授予"双拥模范市"称号。
万众欢腾庆新市,同心同德创新业。市委、市政府决心带领全市人民,谱写吴川腾飞的新篇章。我们将努力实施"以工业为主体,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业为龙头,以贸易为纽带"的经济发展战略,增创新优势,再上经济新台阶,早日把吴川建成美丽富庶的海滨旅游城市。
地方网站
吴川地方网站众多,为推广吴川,除政府外,当地人民群众也不遗余力,自己建立各种网站、论坛来向外界宣传自己的家乡,其中人气最好的是吴川脚爆爆论坛。吴川网为官方网站民间论坛吴川联合论坛,吴川镇盟论坛为代表。网站平台对吴川民风民情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是外界了解吴川最好最快捷的办法。
吴川歌手
在吴川,出生在本地的还有一班爱音乐份子,歌手,校园乐队等……。他们有自己的作品,其中大部份写着自己家乡—吴川 ,为家乡作出很大的贡献
知名民间校园歌手有:阿才 妮我飞凡 杨康华 小子乐队 等~~~~~
新中国即将迎来60华诞,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也走过了30载春秋。自改革开放以来,吴川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吴川人民踏上了奔向小康的康庄大道。然而,相对于珠三角等发达地区的突飞猛进、振翅高飞,吴川的经济发展长期在低谷中徘徊,经济现状比较落后,如果现在还不发愤图强、急起直追,差距必然更大,落伍必然更远。面对历史车轮滚滚而过,我们很有必要对过往历史和未来方向进行理性思考,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寻找规律,积极探索吴川经济发展新轨迹,让鉴江平原盛开富饶美丽之花。以下是春风不吹对吴川经济发展的一些粗浅思考,首发于吴川商网,望能起抛砖引玉之效。一、历史文化长久深厚
一 吴川历史源远流长。据研究,在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在鉴江平原繁衍生息。梅录古镇具有一千多年历史,因内河运输发达,经济腹地较大,在很早以前就成为商品经济发展最为肥沃的土壤。在宋元时期,该镇已发展成为南粤重要的商品流通集散地和岭南大都市,与佛山、石龙齐名。清朝《高州府志》记载“有吴家地,纳三川之水,故曰吴川。”所谓“三川”,就是鉴江、袂花江、三丫江。三江之水来源自信宜高山老林之中,流经高州、化州,由吴川市吴阳镇流入大海。经过无数年的洗礼冲积,鉴江下游形成了800多平方公里的鉴江平原。
二 鉴江平原地灵人杰,人才辈出。古代有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中国首任使美大臣陈兰彬、晃州直隶厅通判林联桂,近代有抗日爱国将军张炎、李汉魂,现代有前外交部副部长、中外办主任刘华秋,当今财力雄厚的吴川商人更是遍布全国,培育出像云轻这样的才女也就不足为奇了。吴川大地一代代的风流人物留给子孙后代无数的文化遗产,现存的人文古迹就有梧山岭贝丘遗址,晋代的茂山书院,宋代的极浦亭,元代的吴川学宫,明代的双峰塔和南城门,清代的古街道、林召棠故居、状元坊、状元井、陈兰彬故居,近代的张炎故居、李汉魂故居、广东省农民协会南路办事处旧址,等等。
三 民间艺术独特精湛。长久的历史文明,孕育出了吴川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堪称南粤奇迹。吴川传统的民间艺术“三绝”——飘色、泥塑、花桥巧夺天工,扬名海内外,花塔、陶鼓、木偶、狮龙等各有特色,令人叫绝,被国家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荣誉称号。
二、“吴川模式”的辉煌与衰落
早在1978年,王村港渔业公社农民潘汉锦等13位农民,利用当地“葵乡”的资源优势,每人入股50元至100元不等,总投资800元,成立覃寮大队葵厂,开创了广东省股份制企业的先河。随后,王村港第一家家用电器厂、吴川县宏达电器有限公司(广东浩特电器有限公司前身)、吴川县环球电器工业有限公司也相继成立,创造了吴川市“小作坊成就家电工业城”的奇迹。同时,博铺、梅录、大山江也逐渐形成了“十里鞋街”,被誉为“塑料鞋都”,被国家授予“中国塑料鞋之乡”称号。此外,覃巴的针织手套,中山的林屋机械厂也颇具规模,吴川各地的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破土而出,蓬勃发展。随着吴川市民营经济的异军突起、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家办企业带动四邻,一村办厂带动一片”和“乡镇企业、集体企业、联产企业、个体企业”四个轮子共同转动的发展模式,被省委和媒体誉为“吴川模式”,并大力加以推广,与“温州模式”驰名全国。此时,顺德才崭露头角,东莞更是杂草丛生。但是,好花不常开,好境不常在。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吴川人没有充分利用乡镇企业、小商品经济先行一步的优势,没能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全国百业待兴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不能进一步将“吴川模式”发扬光大,经济发展日益落伍滞后,衰落至今,造成了当代吴川人心中永远的痛!而此时,珠三角和江苏、浙江等地却以一日千里的速度绝尘而去,把吴川以至湛江远远地甩在背后。当年齐名的温州也发展成为国际重要轻工基地和集散地,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就超过500家,“温州模式”仍然享誉世界,温州财团踏遍全球,而“吴川模式”却渐行渐远,偶然转身抖落满地尘埃。
回顾历史,“吴川模式”的辉煌令人自豪,其衰落又让人扼腕长叹。要从失败的阴影走出来,就必须找出失败的原因,并加以改进,避免重蹈覆辙。为什么吴川的乡镇企业无法长大?为什么“吴川模式”会衰落?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有着不同看法,春风不吹认为至少有如下几个原因:
一 小农意识强烈,普遍存在“小富则安”观念。“吴川模式”是依靠大量农民洗脚上田,创办小企业滚动发展而形成的。但早期创业者的思想观念跟不上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千万年来在农民中形成的“小农经济”、“小富则安 ”等观念根深蒂固,忧患意识不足,对企业的发展缺乏长远目光和战略思维,最终制约了吴川经济向前发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全国经济蓬勃发展,各地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不断改革创新,发展壮大,逐步占领全国市场并走出国门的时候,吴川的民营经济固步自封,裹足不前。例如,吴川的鞋业一度领先全国,在80年代就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但至今仍然没有产生一个省级名牌,绝大数仍然是生产最低端产品的手工作坊,甚至因为缺乏技术含量、质量低下而被称为“星期鞋”。
二 经营管理水平低下,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吴川早期的乡镇企业普遍是家庭式经营的手工作坊,企业经营者的文化层次比较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绝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和运作规程,甚至没有进行工商注册登记,也没有品牌商标和银行帐号。例如,博铺的制鞋业和覃巴的针织手套业,几乎是一家一厂,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家庭成员负责,帮工大多为邻居或亲戚朋友,正是所谓“亚姑喂奶,兄弟做工”、“丈夫生产,妻子管帐”的经营管理方式,“父子工厂”、“兄弟公司”比比皆是。这就是“吴川模式”企业的先天不足。这些企业由于经营管理水平低下,资金、技术缺乏,生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束缚了企业的升级换代,导致企业越办越小。有些企业由于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同股东在资金管理、经营决策、盈利分红等方面容易发生矛盾,企业散伙或分拆的风险比较高,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向前发展,错过了发展壮大的良好机遇。
三 当地政府管理失当,服务缺位。“吴川模式”是由民间自发产生的,是具有敏锐商品意识的吴川人群体长期累积催生的。“吴川模式”初步形成时,当地政府发挥了一定作用,大力支持兴办乡镇企业,并对各乡镇的产业布局做了规划和引导,使“吴川模式”得以迅速发展。但当地政府没有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对改革开放的重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缺乏危机观念和战略意识。在吴川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很多官员忙于对外宣扬推广、歌功颂德,却没有很好地履行政府部门该有的管理经济、服务经济的职能,没有对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进行科学规划、引导,没有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软、硬环境,没有顺应改革开放潮流对经济管理进行深层次改革,没有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平台,反而形成了“吃、拿、卡、要”等歪风邪气,导致部分经营者逃往外地谋求更大发展。例如,吴川的糖酒工业企业曾风光一时,产品畅销全国,除了部分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外,至少有几十家企业迁向珠三角、石家庄等地发展,致使原来火红的糖酒工业企业人去楼空,群众因欠薪而闹事。
四 全国、全省的经济大气候不利于吴川。无论是整个中国,还是广东省,都有着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文化多元、经济发展不均衡等特点。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每一轮的经济增长极都是由国家战略决定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的经济腾飞都有着强烈的国家政策支撑。在改革开放初期,吴川人抓住全国商品经济开始启动、国家鼓励举办乡镇企业的政策契机,一举创下了“吴川模式”。但在九十年代前后,国家和广东的发展重点放在珠三角,经济体制逐渐走向市场经济,粤西的战略地位迅速下降,而吴川既没有得到上级的政策照顾,又没有资本、技术、人才的支持,更缺乏珠三角的地域、侨乡等优势,逐渐与火箭式发展的珠三角拉开距离。这也是吴川资金和人才流向珠三角的客观原因,慢慢形成了资金、人才流失与吴川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恶性循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