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46-1954年,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时代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研制成功;1951年,IBM生产出第一台用于科学计算的大型机IBM 701;1953年,IBM推出了第一台用于数据处理的大型机IBM702和第一台小型机IBM650,为第一代商用计算机描绘出了一个丰满而生动的形象。
2)1954-1964年,晶体管造就了第二代计算机 1954年,第一台使用晶体管的第二代计算机TRADIC诞生于美国贝尔实验室,采用了浮点运算,实现计算能力的飞跃;1958年,大型科学计算机IBM 7090诞生,实现了晶体化;1961年,第一台流水线计算机IBM7030研制成功,其成为了超级计算机的雏形
3)1964-1970年,集成电路使第三代计算机脱胎换骨 1964年,第一台通用计算机IBM/360研制成功,其采用了集成电路技术,实现了通用性(集科学计算、数据处理和实时控制功能于一身)、系列化(区分了小型机、大型机和超级计算机,统一了指令格式、数据格式、字符编码、I\O接口和中断系统,实现了不同型号兼容)和可扩展性(具有开发价值),成为了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4)1970年至今,第四代计算机 1970年,IBM S/370问世,单晶硅电路技术、虚拟存储器技术、多处理技术相继应用其中,到1976年,S/370已发展成为具有17种型号的庞大家族。 1981年,S/370系列的地址线位数被增加到了31位,大大增强了其寻址能力,并且在存储方面还增加了扩展存储器,与主存分离,改善了系统性能。 80代年上半叶以前,服务器主要是面向高端用户。80年代下半叶,大型机系统体系机构更新步伐加快。1986年,IBM 9370系列发布,标志着S/370开始向低端方向延伸,目标是服务于中小型企业。
作者 | 焦仕可
来源|《2020分布式存储产业链研究报告》
数字化世界不可逆,分布式存储产业链,是承载数据洪流的数据水库。
分布式存储产业链概况摘要:
1、市场需求旺盛,定制化服务器迎来高光时刻。 从需求角度看:存储行业的发展是技术与需求相互促进的过程。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数据呈指数级增长趋势,成为创新的基础。流量、带宽、数据的计算、存储、检索需求长期稳定向上;从技术角度,算法、算力、算量的增长,分布式存储在云计算、虚拟化、IPFS等技术支持下,硬件或将在软件及算法的迭代和融合中突破硬件物理限制,下游客户将参与芯片及服务器标准制定,定制化服务器成为未来新趋势。
2、产业链上游技术及制造卡脖子,多维竞争局面展开,行业格局或重新洗牌。 从产业链供应链角度看:分布式存储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数据中心,服务器是数据中心的心脏,芯片是服务器的核心组成部分。服务器硬件升级的核心是数据处理,即对数据的采集、存储、检索、加工、变换和传输,国产化能力长期偏弱,供应链集中在欧美日韩台地区。受中美摩擦及疫情影响,上游原材料供应受阻,整体市场成本或将增加。但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及技术迭代,国产的技术、产品、及组织形式上的创新,将有可能带领硬件端突破重围,创新带来行业格局变化。
3、未来十年,国产替代将成主流。 从行业周期看:服务器软硬件持续升级周期仅为 2-3 年,当前已处于升级换代阶段。过去,服务器已经实现了从OEM(代工生产)向ODM(设计制造)再到JDM(由互联网/云计算企业,与服务器生产商一起研发服务器)模式演化,国内浪潮就是典型联合设计制造商。中美摩擦,反向加速了国内数字领域的发展,加速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在IPFS新技术的支持下,行业参与门槛降低,多方竞争下及政策支持下,国产替代趋势明显,未来十年或成主流。
4、新一轮行业机遇诞生,新的财富格局或在web3.0中被刷新。 从市场空间来看:中国无论是数据中心规模还是服务器等上游占有率,与欧美相比相差巨大,加之公有云、私有云的爆发,行业未来增长空间巨大。在政策支持、技术迭代、资本角逐三重利好驱动下,存储市场迎来新机遇,新一轮的财富大分配已经展开!
云存储是在云计算(cloud puting)概念上延伸和衍生发展出来的一个新的概念。
云计算是分布式处理(Distributed puting)、并行处理(Parallel puting)和网格计算(Grid puting)的发展,是透过网络将庞大的计算处理程序自动分拆成无数个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务器所组成的庞大系统经计算分析之后将处理结果回传给用户。
通过云计算技术,网络服务提供者可以在数秒之内,处理数以千万计甚至亿计的信息,达到和”超级计算机”同样强大的网络服务。
各类云存储图册(2张)
云存储的概念与云计算类似,它是指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将网络中大量各种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通过应用软件 *** 起来协同工作,共同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和业务访问功能的一个系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并节约存储空间[1]。
如果这样解释还是难以理解,那我们可以借用广域网和互联网的结构来解释云存储。
云状的网络结构
相信大家对局域网、广域网和互联网都已经非常了解了。
在常见的局域网系统中,我们为了能更好地使用局域网,一般来讲,使用者需要非常清楚地知道网络中每一个软硬件的型号和配置,比如采用什么型号交换机,有多少个端口,采用了什么路由器和防火墙,分别是如何设置的。
系统中有多少个服务器,分别安装了什么操作系统和软件。
各设备之间采用什么类型的连接线缆,分配了什么 xml:lang=IP地址和子网掩码。
但当我们使用广域网和互联网时,我们只需要知道是什么样的接入网和用户名、密码就可以连接到广域网和互联网,并不需要知道广域网和互联网中到底有多少台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和服务器,不需要知道数据是通过什么样的路由到达我们的电脑,也不需要知道网络中的服务器分别安装了什么软件,更不需要知道网络中各设备之间采用了什么样的连接线缆和端口。
广域网和互联网对于具体的使用者是完全透明的,我们经常用一个云状的图形来表示广域网和互联网,如下图:
虽然这个云图中包含了许许多多的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和服务器,但对具体的广域网、互联网用户来讲,这些都是不需要知道的。
这个云状图形代表的是广域网和互联网带给大家的互联互通的网络服务,无论我们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一个网络接入线缆和一个用户、密码,就可以接入广域网和互联网,享受网络带给我们的服务。
参考云状的网络结构,创建一个新型的云状结构的存储系统系统,这个存储系统由多个存储设备组成,通过集群功能、分布式文件系统或类似网格计算等功能联合起来协同工作,并通过一定的应用软件或应用接口,对用户提供一定类型的存储服务和访问服务。
当我们使用某一个独立的存储设备时,我们必须非常清楚这个存储设备是什么型号,什么接口和传输协议,必须清楚地知道存储系统中有多少块磁盘,分别是什么型号、多大容量,必须清楚存储设备和服务器之间采用什么样的连接线缆。
为了保证数据安全和业务的连续性,我们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据备份系统和容灾系统。
除此之外,对存储设备进行定期地状态监控、维护、软硬件更新和升级也是必须的。
如果采用云存储,那么上面所提到的一切对使用者来讲都不需要了。
云状存储系统中的所有设备对使用者来讲都是完全透明的,任何地方的任何一个经过授权的使用者都可以通过一根接入线缆与云存储连接,对云存储进行数据访问。
希望对您有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