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做好前期的检查工作
服务器尽量不要随意更换,要迁移的时候应该检查要更换的主机IP是否安全。
2、网站数据做备份
迁移网站前,一定要备份。
3、保留原网站至少7天
准备网站迁移的话,至少要将原有网站内容保存7天以上,这几天内不用更新网站,这是为了保证搜索引擎仍可以使用原来的IP地址访问到网站的内容。因为很多搜索引擎会都会缓存DNS,如果迁移网站马上就删除原网站的全部数据,就可能导致出现大量的404错误页面,因此一定要等搜索引擎更新DNS缓存之后,才可以删除原数据。
4、在访问量少的时段迁移
一般情况下,凌晨时刻是极佳的网站迁移时段。
5、确认新网站是否正常
使用FTP迁移到新的虚拟主机上,要手动确认网站能否正常访问。
6、对域名A记录进行解析
域名解析设置方法:会员登录→域名管理→点击需要解析的域名→域名解析服务→设置新的解析地址,也就是对域名的A记录进行修改。在域名控制面板解析好后,迅速对网站控制面板中的域名从新设置,一般两个小时左右就可以成功访问新的主机了。
给你一个例子:慧点科技Exchange邮件系统迁移方案
1. 背景分析
目前Exchange的用户大多还在使用Exchange 5.5,随着微软官方对于Exchange 5.5的支持在2003年12月31日中止,大量Exchange 5.5的用户面临着巨大的邮件系统升级压力。
Exchange 5.5作为1999年发布的软件产品,在其设计之初,也从未考虑到当前用户对于基于消息的协作要求,例如协同文档处理、协同工作小组、协同桌面会议等,随着用户对协作应用的需求不断增长,Exchange 5.5的用户也需要考虑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提供了基于Lotus Domino技术的整体解决方案,帮助用户摆脱邮件系统升级的困扰,并获得更强大的功能特性。
2. 方案分析
采用Lotus Domino平台建设用户的邮件系统,并以此为基础,搭建更为强大的业务应用,是整个解决方案的核心。之所以选择Lotus Domino平台替代用户现有的Exchange 5.0(或更高版本),建设用户的邮件系统及业务应用,是基于如下众多事实:
2.1. 技术路线
IBM公司与微软公司作为IT行业的领先者,所遵从的IT技术标准有很大的差异。IBM公司的软件平台大多遵从开放的J2EE标准,而.NET则是微软公司提出并遵从的。
J2EE标准是一个为开发和发布便于达到网络经济要求的应用程序所提供的标准,这个标准是由Sun Microsystems以及多个合作者共同开发的,主要应用于当今网络经济中的商业领域。建立这个标准的是为了扩展现场、减少了阻碍事务的冲突,通过标准使得商业仅集中在商业问题,而不是集中在复杂的技术问题。
J2EE把应用程序的开发和支持任务分成好多定义好的角色。这种分工的作用是:把复杂的编程任务交给J2EE平台,减少了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支持新的应用需求的工作量,以及可以清楚地根据特定的技术和条件进行任务分离。这种分离也使得专业知识商品化--J2EE应用程序实质上可以用非定制的组件装配而成,这些组件要遵照定义好的接口,这样就仅需要少量编程或专用化。
Lotus Domino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技术路线,目前提供了对J2EE架构的良好支持,其本身就可以作为一个简单的J2EE应用服务器,在系统中为用户提供整合了的J2EE运行环境。而Lotus家族的Workplace系列产品,更是完全基于J2EE架构。
.NET框架(Framework)是一个开发、部署和运行.NET应用的环境,包括了ASP.NET、公共语言运行时环境(CLR)以及.NET框架类。对于.Net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方式。有人认为.NET是一种全新的下一代可视化开发环境;有人认为.NET是一种新的针对Internet时代的开发语言---C#;有人认为它是基于XML(可扩展标记性语言)和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的新型信息交换平台,是面向未来的企业级的开发平台。类似这样的定义非常多,这些说法都对,但是都只是涉及到了.NET的一部分。
单从技术发展本身来看,J2EE应用由于可各种OS上运行,而且很多开发商还提供了Web应用服务器和开发工具,因此用户可以随意选择,而开发商则通过在功能和性能方面相互竞争来不断提高产品水平,这些都使得J2EE架构能够得到快速的发展;而.NET的操作系统环境仅限于Windows,开发工具、运行环境的单一化会严重影响.NET的发展。
如果仅从技术路线来看,两条技术路线目前都得到了众多软件公司和用户的认可,很难评价哪一种路线更先进。但对于我们所针对的高端企业市场来说,适应高端企业需求的软件系统大多采用了J2EE架构,这虽然不能以此来说明针对高端企业市场来说,J2EE架构要比.NET架构先进,但也可以证明J2EE架构更能适应高端企业市场的需求,而支持J2EE架构的Lotus Domino平台,在高端企业市场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2.2. 运行平台
Lotus Domino作为一种开放架构,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运行,除支持IBM自己的OS400、AIX操作系统外,还能够运行在其他厂商提供的操作系统之上,包括HP UNIX、SUN Solaris、Red Hat Linux、Red Flag Linux、Turbo Linux、Windows NT、Windows 2000、Windows 2003等;支持的服务器平台除Intel架构PC服务器之外,还能够运行在高端企业市场中常见的各种大型主机系统,如AS400、RS6000、HP 9000系列、SUN Fire系列等。
MS Exchange作为微软公司的系列产品之一,与微软公司其他产品一样,目前仅支持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以及Intel架构的PC服务器。
从运行平台来看,Lotus Domino系统所支持的运行环境更加广泛,能够充分适应用户已有的IT运行环境。而随着用户应用系统复杂性的不断增加、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用户也需要不断提升应用系统的整体性能,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提升系统的运行平台。而对于大型复杂应用系统来说,基于Wintel的系统平台无论在系统稳定性、扩展能力、运行能力等各个方面,都难以满足用户的需要,仅能通过建立多服务器群集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维护一个多服务器的群集系统,无论是维护工作量、工作复杂度还是故障发生的概率,都会远远大于单台服务器。
因此从发展的角度分析,能够支持更多、更复杂运行环境的Lotus Domino系统,更能够适应企业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为用户提供更稳定、性能更优异的应用系统。
2.3. 升级能力
Lotus Domino于1989年推出,随着1996年R4版本的完善,在邮件及群件领域占据了统治地位,被众多用户接受作为企业邮件系统,并基于Domino系统建立了复杂的协作应用。到2003年IBM推出Domino R6.5,以及Lotus Workplace产品系列,更加巩固了IBM Lotus在市场上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Domino产品一直遵循着平滑升级的策略,力争在系统性能和功能不断增强的同时,尽量保持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开发方式的一致性,此外还提供了多种升级工具,确保用户在系统升级时不会面临太多的技术难题,而Domino的平滑升级策略也是众多用户选择IBM的原因之一。例如,IBM于1999年推出了Domino R4.6,2003年推出Domino R6.5的同时,还充分考虑到老版本用户的升级问题,特别提供了多种升级工具,实现从Domino R4.6、Domino R5、Domino R6等版本升级到Domino R6.5,而用户基于老版本开发的应用程序,大多可以直接在新版本中运行,有效的保护了用户已往的IT投资。
Exchange 5.5同样是微软于1999年推出的,随后微软又推出了Exchange 2000和Exchange 2003,但一直未提供各版本之间的升级包,这也是为何在Exchange 5.5退出近5年的今天,有60%以上的Exchange用户仍在使用Exchange 5.5。由于Exchange Server对操作系统平台有着严格的要求,例如Exchange 5.5对Windows NT、Exchange 2000对Windows 2000、Exchange 2003对Windows 2003,因此在Exchange本身升级的时候,必须对操作系统也作相应的升级。Exchange系统各版本的体系架构完全不同,导致了用户如果希望获得新版本所提供的新特性,必须对操作系统、存储系统和邮件系统本身作整体的升级。正是由于Exchange与操作系统、运行环境、开发环境的绑定过于严格,使得用户在Exchange系统上的总体拥有成本大幅度增加。
2.4. 开发特性
Lotus Domino系统自身提供了集成的开发环境,也支持通过JAVA s cript小程序扩展系统功能;此外各版本的Domino系统开发环境和开发方法之间的差异较小,这使得基于应用开发商可以专注于Domino系统的应用开发工作,在开发过程、技术及开发工具的使用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同时也形成了一支成熟、稳定、技术精湛的开发商队伍。
微软公司的开发环境为大多数软件公司所熟悉,Exchange系统的二次开发工作大多是基于微软公司提供的VB、VC、VFP等集成开发环境和编程语言,建立基于ASP技术的B/S应用。ASP是微软公司推出的意图取代CGI的新技术,通过它,用户可以使用几乎所有的开发工具来创建和运行交互式的动态网页,如反馈表单的信息收集处理、文件上传与下载、聊天室、论坛等等,实现了CGI程序的功能但是又比CGI简单,而且容易学习。ASP技术的门槛较低,但深层次开发工具又相对不足,致使市场上掌握ASP开发技术的公司很多,而专业的高端企业应用开发商相对较少。此外,由于Exchage各版本间的差异较大,使得软件开发商的Exchange开发技术难以得到积累,导致市场上基于Exchange的软件开发商数量也相对较少。
两者在开发特性方面的较大差异,直接导致目前在市场中,基于Domino技术的企业级应用相对于基于Exchange的应用要成熟得多。
2.5. 扩展能力
Domino系统支持业界的开放标准,提供基于LDAP工业标准的用户身份管理功能,这使得在企业内部应用系统日益复杂的今天,建立统一的用户身份管理成为可能。
Exchange系统的用户管理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从早期的Windows NT域用户管理模式,发展到今天的基于企业内部活动目录方式,其中Active Directory为Windows 2000和Windows 2003提供了不同的目录服务实现方式。由于Active Directory不是业界的统一标准,因此大多数应用系统开发商及成熟应用软件,对Active Directory的支持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除非企业的全部应用系统都是基于同一版本Active Directory建立的,否则难以实现企业的信息系统集成(EAI)。
仅从企业EAI中用户管理的一个层面看,Domino系统能够提供更好的扩展选择。
2.6. 应用效果
Domino系统作为一个开放平台,支持在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各种复杂的应用,无论用户通过专用客户端(Notes),还是通过浏览器,无论在Windows客户端还是通过Linux等操作系统平台,都可以获得相同的使用效果,享受到相似的功能服务。
Exchange系统与微软公司的Outlook客户端程序连接紧密,许多在Outlook客户端中提供的功能,在B/S应用模式下、在Windows平台以外都难以获得,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用户的使用。
2.7. 系统安全性
现阶段网络病毒泛滥、网络黑客横行,这都要求应用系统要具备更强大的安全管理能力,防备潜在的威胁。目前大多数病毒和攻击工具都是针对微软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的,微软公司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补丁程序,以弥补系统的漏洞。
基于Domino平台建立的用户应用环境,可提供更好的安全性。Domino系统可运行在任何操作系统平台上,无论是Linux,各种Unix,还是OS400,都很少会有病毒或恶意攻击的事件发生,使用户的应用系统获得了先天性的安全保障。而Domino系统的设计时,从工程学的角度充分考虑了复杂应用环境中的系统功能和性能,因此基于Domino系统建立的用户应用系统,其安全性和可靠性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
3. 推荐方案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强烈建议用户选择Domino平台替代旧有的Exchange平台,以获得:
更多的用户选择服务器操作系统、客户端操作系统、服务器硬件平台、目录服务、客户端应用界面l 更低的总体拥有成本管理策略、网络带宽、数据存储、定额管理l 更多安全性细粒度的安全保证(服务器级、数据库级、字段级)、集成的PKI体系、数字证书、访问控制列表、智能卡l 更加可靠支持复杂平衡或双机热备等各种群集方式、自动的服务器诊断及重启、完善的系统监控与分析工具在系统的"升级"过程中,我们可以为用户提供:
3.1. IBM Lotus Domino Access for Microsoft Outlook
对于习惯通过Outlook客户端程序访问系统的用户,我们提供了上述工具,可以使用户继续通过Outlook来访问Domino服务器,而用户的访问方式和操作习惯不会有任何改变,使得用户可以同时拥有安全、可靠、稳定、功能强大的应用系统核心,又保持了原有的操作系统,系统的升级变得更加容易。
3.2. 用户迁移工具按照Exchange中的用户信息,在Domino系统中建立用户组织树及User ID。
3.3. 邮件迁移工具将用户在Exchange系统中的邮件迁移到Domino系统相应的邮箱中。
3.4. 基于浏览器的邮件应用
利用慧点科技成熟的电子邮件系统,建立基于Domino平台的Web Mail应用,模仿Outlook客户端程序的邮件处理功能,提供了诸如邮件自主排序、自主查询、通讯录管理、邮件处理规则等各种功能,完全可以满足复杂的应用场景,为用户提供性能优异的Web Mail应用。此外,慧点科技还提供了基于Domino系统的协同办公整体解决方案,可以使用户在获得Domino系统平台的同时,还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应用功能。
服务器转移有两个含义:
物理服务器从物理地址,比如A机房搬到B机房
需要和原有机房确认无纠纷无遗留问题,然后和新机房办理入驻手续。
最终通过物流或汽车运输把服务器转移到新机房。
网站服务器的虚拟搬迁,就是转移服务商,从原来的服务商处转移到其他服务商接受服务。操作流程:
1.原网站程序数据,打包备份,源文件压缩最好。
2.所有资料转移到新网站服务器。
3.新服务器安装程序,设置数据库,重新运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