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服务器处理的过程中,需要保证数据的正确处理,那么最重要的就是使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模式进行运算。
在整个过程中,可能很多人对服务器的知识并不了解,那么应该如何进行Java开发服务器的线程处理呢,关于线程处理有哪些知识?下面广西北大青鸟为大家介绍关键服务器线程处理的简单知识。
1、BIO线程模型在JDK1.4中引入JavaNIO之前,所有基于Java的Socket通信都使用了同步阻塞模式(BIO)。
这种请求-响应通信模型简化了上层的应用程序开发上,但在具有性能和可靠性的情况下,存在一个巨大的瓶颈。
在一段时间里面,大型应用程序服务器主要是用C或C++开发的,因为它们可以直接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异步I/O或AIO功能。
当流量增加且响应时间延迟增加时,JavaBIO开发的服务器软件只能通过硬件的不断扩展来满足并发性和低延迟的情况,这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和群集大小。
系统的不断扩展,系统的可维护性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只能通过购买性能更高的硬件服务器来解决问题,这将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
2、异步非阻塞线程模型从JDK1.0到JDK1.3,Java的I/O类库非常原始。
UNIX网络编程中的许多概念或接口未反映在I/O类库中,例如Pipe、Channel、Buffer和Selector等。
在发布JDK1.4的时候,NIO正式发布JDK作为JSR-51。
并且它还添加了一个java.nio包,为异步I/O开发提供了许多API和库。
3、RPC性能三原则影响RPC的性能主要有三大元素,其中主要为I/O模型、协议及线程。
I/O模型:使用什么样的通道传递给另一方,BIO,NIO或AIO发送数据,IO模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框架的性能。
协议:应该使用什么样的通信协议,Rest+JSON或基于TCP的专用二进制协议。
参加电脑培训的过程中发现,协议的选择不同,性能模型也不同。
内部专用二进制协议的性能通常可以比公共协议更好地设计。
线程:如何读取数据报?在执行读取后的编解码器的哪个线程中,如何分发编码消息,通信线程模型是不同的,并且对性能的影响也非常大。
1、UDP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不提供复杂的控制机制,利用IP提供面向无连接的通信服务。它是将应用程序发来的数据在收到的那一刻,立即按照原样发送到网络上的一种机制。
UDP的特点
UDP是一个非连接的协议,传输数据之前,源端和终端不建立连接,当它想传送时就简单地去抓取来自应用程序的数据,并尽可能快地把它扔到网络上。在发送端,UDP传送数据的速度仅仅是受应用程序生成数据的速度、计算机的能力和传输带宽的限制;在接收端,UDP把每个消息段放在队列中,应用程序每次从队列中读一个消息段;由于传输数据不建立连接,因此也就不需要维护连接状态,包括收发状态等,因此一台服务机可同时向多个客户机传输相同的消息;UDP信息包的标题很短,只有8个字节,相对于TCP的20个字节信息包的额外开销很小;UDP使用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因此主机不需要维持复杂的链接状态表(有许多参数);UDP是面向报文的。发送方的UDP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给IP层。既不拆分,也不合并,而是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因此,应用程序需要选择合适的报文大小。
2、TCP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面向连接的协议,也可是说是对“传输、发送、通信”进行“控制”的协议。
TCP作为一种面向有连接的协议,只有在确认通信对端存在时才会发送数据,从而可以控制通信流量的浪费。且TCP实现了数据传输时各种控制功能,可以进行丢包时的重发控制,还可以对次序乱掉的分包进行顺序控制。TCP通过检验和、序列号、确认应答、重发控制、连接管理以及窗口控制等机制实现可靠性传输。
TCP与UDP的区别
TCP面向连接(如打电话要先拨号建立连接)。UDP是无连接的,即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TCP提供可靠的服务。也就是说,通过TCP连接传送的数据,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且按序到达。UDP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TCP面向字节流,实际上是TCP把数据看成一连串无结构的字节流。UDP是面向报文的;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是点到点的。UDP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对系统资源的要求TCP较多,UDP少。TCP首部开销20字节,UDP的首部开销小,只有8个字节;TCP的逻辑通信信道是全双工的可靠信道。UDP则是不可靠信道。
TCP建立连接的3次握手过程
主机A通过向主机B发送一个含有同步序列号的标志位的数据段给主机B,向主机B请求建立连接,通过这个数据段,主机A告诉主机B两件事:我想要和你通信;你可以用哪个序列号作为起始数据段来回应我;主机B收到主机A的请求后,用一个带有确认应答(ACK)和同步序列号(SYN)标志位的数据段响应主机A,也告诉主机A两件事:我已经收到你的请求了,你可以传输数据了;你要用哪个序列号作为起始数据段来回应我;主机A收到这个数据段后,再发送一个确认应答,确认已收到主机B的数据段:“我已收到回复,我现在要开始传输实际数据了”。
这样3次握手就完成了,主机A和主机B就可以传输数据了。
TCP断开连接的4次确认
当主机A完成数据传输后,将控制位FIN置1,提出停止TCP连接的请求;主机B收到FIN后对其作出响应,确认这一方向上的TCP连接将关闭,将ACK置1;由B端再提出反方向的关闭请求,将FIN置1;主机A对主机B的请求进行确认,将ACK置1,双方向的关闭结束。
由TCP的3次握手和4次断开确认可以看出,TCP使用面向连接的通信方式,大大提高了数据通信的可靠性,使发送数据端和接收端在数据正式传输前就有了交互,为数据正式传输打下了可靠的基础。
我们经常使用“ping”命令来测试两台主机之间TCP/IP通信是否正常,其实“ping”命令的原理就是向对方主机发送UDP数据包,然后对方主机确认收到数据包,如果数据包是否到达的消息及时反馈回来,那么网络就是通的。
呵呵 想理解多线程你就得 搞清楚什么是并发 什么是并行 ,概念:在单CPU系统中,系统调度在某一时刻只能让一个线程运行,虽然这种调试机制有多种形式(大多数是时间片轮巡为主),但无论如何,要通过不断切换需要运行的线程让其运行的方式就叫并发(concurrent)。而在多CPU系统中,可以让两个以上的线程同时运行,这种可以同时让两个以上线程同时运行的方式叫做并行(parallel)。我也有段时间纠结于这里,无论如何我必须得给你明确一点:在某一个时间点,一个CPU(单)只会运行某一个进程里的单个线程,所以我们经常称之为并发,说道同步机制,其实多线程并未真正实现微观意义上的同步,进程是一个运行单元,线程则是更小的运行单元,简而言之,就是进程细分成多个线程,譬如:一个进程A运行需要1s,它就会切换到进程B,但是实现多线程机制后,进程A细化成10个线程,每个线程只需运行0.1s,当然B线程也一样,这就出现,线程之间的切换时间更短,从宏观上看就出现同步幻象了。所以学习多线程你得真正理解所谓的同步并发,并不是真正的“同步”。当你理解这些的时候,你就初略的感觉什么时候该使用多线程机制,其实你的电脑每个程序都至少有一个主线程,那个管理器中的每一个进程,其实内部包含若干线程,每个时间点都是某个程序进程中的某个线程在运行。这些都是我的理解 ,还有不懂的请继续提出,我会尽量帮你解答。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