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天乐外贸楼地下一层
有个男的在那卖高仿
但是质量我觉得一般、
还是买1比1的质量会好很多、
去青年路那边那折扣店应该也能碰到合适的啊、
样子挺多的、
还有什么问的追加、
楼主去天坛的体育馆路吧.那边的小店多的很,各种足球队服都有.还能印号.
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买的多还能砍价.
我们队买了巴萨的.穿了两年了.一点毛病都没有.
去看看吧
球鞋以前我就穿阿迪的猎鹰.感觉还行.
现在我一般就去迪卡侬看看买点打折的.
力挽狂澜的北京保卫战
五十一岁的于谦站在西直门城头,望着北京城下黑压压列阵的蒙古大军,在这一刻,他不会知道自己身后的历史会如何写就,更不会想到,他年仅十二岁所作的那首《石灰吟》,会成为自己一身最好的注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此时的时间是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十一日,距离明京师保卫战,还有两天。
自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来,北京还没有遭受过如此大军压境的战争威胁,正所谓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到了经受考验的时刻,在徐有贞们吵吵嚷嚷的迁都主张终于被否定后,舞台都留给了于谦。
难得也先相当配合的给了于谦五十多天的准备时间,得以在各方面做好了战备工作。打仗打得就是后勤,从土木之变京师戒严后的不到十万老弱残兵,到瓦剌兵临城下时,城内已集结了22万军队,且刃甲齐全,粮草充足,连军饷皆已预支半年,使得军心大振。
北京城高防坚,城内有粮有兵,又有各地勤王部队源源不断往京师开来,而对手瓦剌强于野战,弱于攻城,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来说,较为稳妥的做法是坚守城池以待援军,到时里应外合,不愁瓦剌不破。
但于谦选择的战法是背城列阵,以攻为守,并且下令关闭城门,以示背城死战的决心。不得不说,于谦这步棋走得是有点冒险的,万一明军在城下被瓦剌击败乃至崩溃,后果将是灾难性的,毕竟明军的精锐主力刚刚在土木堡被消灭掉,京师三大营几乎一扫而空。
但于谦对明军有绝对的信心,他作为明军最高统帅,亲自披甲,对诸军晓以忠义,进一步提升了军队的战力。到这份上,哪怕原先信念不坚定的一些人,也不得不拼死一战了。
于谦并非未留后手,距北京最近的宣府总兵杨洪已率两万精兵、辽东副总兵焦礼、施聚帅率三万人马已日夜兼程赶往北京,其中杨洪这路兵马,将在随后给予瓦剌重大打击。
十月十三日,北京保卫战正式开始。
攻不破的北京
明成祖朱棣对北京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后,于永乐十九年迁都北京,为便于防御,城门由十一门改为九门,又将城墙南移,在城墙内外都包砖,到了正统元年(1436年)又下诏修建北京九门城楼、瓮城、角楼。北京城墙基宽达24米,墙高14米左右,作为首都,北京城的防御无疑是顶级的,也先面对的是一座全副武装的宏伟城池。
对也先来说,他进攻北京最好的时机已经错过了,也就是俘获英宗后立即进军北京,由于种种原因,他错过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详细内容可以参见我前面的文章,现在他再想要攻下北京,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面对全面设防的北京,也先此时的胜率至多只有四成,原因有四:
一、明军在于谦率领下已做好战备工作,包括兵力、军器、城防、粮饷等已全数到位。
二、瓦剌军长于野战,攻城虽然并非不会,但非其强项,前面面对一个仅有万余士兵把守的紫荆关,都打了四天才打下,而北京城和紫荆关不是一个量级的防御,面对河宽城坚的北京,也先办法不多。
三、实力的此消彼长,瓦剌军攻下紫荆关后,经过两天急行军两百多公里赶到北京城下,已是人马疲乏,加上前面劫掠所得甚多,军队战意已明显下降,明军以逸待劳并且士气高涨,已到了背水一战的地步,两相比较,实力已发生了变化。
最关键的一点,现在的明军人数已达到二十二万,已远远超过了瓦剌军。
上述这些还是在没有考虑各地勤王部队的情况下做出的分析,勤王大军还在源源不断开来,最近的宣府和辽东的军队在四到五天内即将到达,到时候恐怕也先想全身而退都会是痴人说梦,如果考虑到这些因素,也先的胜率恐怕三成都不到。
也就是说,考虑到不断靠近的勤王大军,从也先到达北京城下的十月十一日算起,他只有不到五天的时间来攻克北京,否则就将后路被断,北归无门。
也先来到城下后,并没有马上发动攻击,还是想着利用英宗来讲和达到目标,但明廷没有上当,这样又拖延了两日,直到十月十三日,瓦剌军才发动攻击。也就是说,留给也先攻城的时间只有不到三天,三天攻不下,必须撤退。
在这种情况下,北京显然是攻不破的。
勇猛的孙镗
瓦剌首先派出小股人马试探进攻德胜门,遭遇埋伏在门外空房伏兵的火器打击后撤出,随即集结主力全力进攻西直门,守卫西直门的将领是孙镗,孙镗其人,一生经历也算传奇,数次因事获罪几死,都奇迹般地起死回生,最后以七十九岁高龄得以善终并被追封为公爵,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在北京保卫战中,孙镗还刚刚通过贿赂太监金英被晋升为右都督。
战场上,孙镗确实是一名勇将,他时年已五十一岁,已到了知天命之年,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军团,一马当先,甚至手刃瓦剌前锋数人,瓦剌军见其勇猛,佯装退却,孙镗立功心切,逐渐被引入了包围圈,陷入了重重包围,他且战且退,终于又退到了西直门下。
《明实录》:都督孙镗与虏战于西直门外,斩其先锋数人,虏稍却。镗逐之,虏益兵围镗,镗力战。
退到城下的孙镗已是强弩之末,想要退入城中,但守城官程信已得到于谦严令,坚决不开城门,只是在城上射箭发炮给孙镗以协助,到此地步,孙镗只得抱着必死之决心继续战斗,终于撑到了毛福寿和高礼率兵前来救援,瓦剌见久攻不克,明军援兵已到,只得退兵,瓦剌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没有获得成功。
孙镗墓
自乱阵脚的报效内官
十月十四日,瓦剌军改变了进攻方向,变为从彰义门进攻,王敬、武兴率军在门前列阵迎战。明军的阵列是以神铳列于第一排,后排放置弓箭手与近战步兵,最后排是以报效内官为主的数百骑兵。报效内官是宫中愿意主动作为军事力量出战的太监,在北京保卫战期间,由于兵力短缺,选兵大大放宽了标准,报效内官得以在军中效力。
明军的阵列还是比较讲究的,神铳第一轮齐射后,弓箭手射出第二轮箭雨,此刻瓦剌的骑兵在经受两轮打击后,阵型已经散乱,同时还要在冲击过程中始终承受城墙上弓箭与火炮的打击,更是战意大减。
明军战术果然奏效,瓦剌军受到不停轰击后,开始后退。但这时后排的报效内官骑兵队坏了事,也许是为了杀敌,也许是为了抢功,骑兵不听号令就跃马而出,毕竟是临时征召的部队,与正规军的军纪无法相比。
这正中瓦剌军下怀,蒙古兵乘势杀回,两军短兵相接时,远程武器都没了用武之地,在瓦剌骑兵的冲击下,明军阵型大乱,被一路杀回门口土城之下,连都督武兴也中箭而死。
这时,城墙上的弓箭大炮已成摆设,若是瓦剌军乘势攻破大门冲进城内,后果将不堪设想,在此紧要关头,王竑与毛福寿率军来援,其余明军也纷纷向彰义门集结,死战之下,这才终于击退了瓦剌军。
到了十五日,瓦剌军已在城下与明军相持近五天,却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军心开始沮丧,又见勤王军将至,再呆下去,只怕城打不下来,自己都要死在城下,也先终于决定退军。
北京保卫战,瓦剌仅仅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攻击,就草草收兵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明军战斗力超出想象,又有担心后路被切断,乃至还有怕损失太大,回去后无力维持对蒙古高原的统治等等。
事实上在北京保卫战中,城下战死的蒙军人数并没有太多,根据捉到的俘虏供称,大致在万人左右,更多的蒙军是死于明军的追击。还有一个事实就是,蒙古军并非全是瓦剌本部军队,它事实上是一个联军,其中还包括了东蒙古的鞑靼部、兀良哈三卫部、还有哈密、女真等仆从军队。至于为何成分这么复杂,可以参见我另一篇文章《生擒明英宗的瓦剌太师也先,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其实上面一直没有提到的,是在北京保卫战中相当重要的一个人物,就是前面兵败被下狱,后又被于谦保举重新起用的石亨。
石亨在北京保卫战中的表现,简直可以说是神级,连瓦剌勇士都称其为“石亨爷爷”,文章篇幅所限,石亨的精彩表现,连同北京保卫战的下半部分,在下一篇文章中小院再来作仔细说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