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合适!但同样南北极距离远!造价高!而且维护起来不方便!
相比较起来,在海底:温度低,降温快,造价低,短距离传输,如果有问题,维护起来也会比较方便。
二零一八年六月, 微软将一个长度十二米,直径约三米的数据中心沉入了苏格兰的海底 ,这个数据中心装载着八百四十八台服务器,准备进行长达五年的可靠性测试。但电器大都是特别怕水的,为什么微软还要将服务器部署在海底呢?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了给服务器降温 ,我们的个人电脑都要使用到风扇来给CPU散热,更何况是无数台服务器聚集在一起的温度了。对此服务器的各大厂商们也都想尽了降温方法。
比如华为就在贵州的一座大山上建立了一个数据中心, 因为这里的气候适宜,即便是在最炎热的夏季温度也只有二十度左右。 还有位于杭州千岛湖的阿里巴巴,也利用了深层湖水的循环流动来给服务器散热 。 以及距离北极圈不过七十千米的facebook,更是利用了这里的冷空气来给服务器降温。
而微软公司将服务器放入海底的这个想法则是利用了水的传导性。
与其花费巨额代价买空调或者风扇降温,不如直接将服务器沉入海底,利用可再生能源给数据中心带来足够的能量。这个项目被称为Natick。
微软公司为了让这个方案可行,也是下足了血本, 他们请来了法国的一个专门研究军用潜艇密封性和防水性的专业团队,并用一百五十天时间尝试试验才取得成功。
不过这个方法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部署在海里的服务器无法进行正常维护, 只能持续几年时间后重新取回,然后再用新的服务器来代替。 所以微软为了延长服务器的使用寿命, 会用氮气填充来防止内部的腐蚀。
其实早在二零一五年八月,微软就曾在加州的海岸附近进行过为期四个月的试验性尝试,最后的结果跟预期相符,因此才将这个项目延续下来。
而 这个项目的好处除了降低成本之外,还值得一提的就是距离了 。延迟对于网络提供者来说简直就是灾难,而降低延迟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服务器尽可能的靠近用户。
目前全球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都生活在距离海岸两百公里以内的范围,而将服务器部署在这里,无疑是大大降低了延迟的问题。
因为现在云计算逐渐成为了信息技术发展的战略重点,它集合了众多计算资源,让每一位网民都可以随时获取资源,而这背后真正依赖的并不是高高在上的云朵,是陆地上有无数台服务器构成的数据中心。
那么对于数据中心来说冷却属于数据中心的主要成本因素,所以怎么解决冷却降温这个问题就是节约成本要考虑的最大的问题。
Facebook位于瑞典吕勒奥的数据中心,距离北极圈不到70km,这里常年低温可以将冷空气吸入散热。阿里巴巴位于杭州千岛湖的数据中心,这里年平均气温17 ,可以利用深层湖水的循环流动,帮助服务器降温。而腾讯位于贵州贵安的数据中心,这里有五条山洞,隧道面积超过3万平方米,安全隐蔽且温度较低。微软更是脑洞大开,直接将服务器沉到了海底,想要利用海洋的自然冷却能力,打造一个绿色节能的海底数据中心。
所以这没有什么是尖端技术。只是微软为了节省维护服务器(包括冷却)的费用而已。就比如华为在大山深处建立数据中心一样,他们的目的都是相同的。
我们知道平时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都会产生热量,而由成千上万台电脑服务器组合的数据中心,废热更加严重。废热不仅会造成能量的白白浪费,同时还会消耗大量额外的处理成本,为了减轻废热带来的这些问题,许多公司尝试把数据中心搬到北极附近这些比较寒冷的地方来帮助服务器散热。不过荷兰Neddalize 公司的解决方案就有点特别,他们试图利用服务器散发的热量,提供给住户家庭免费使用,从而达到降低住户家庭和数据中心的能源成本的“双赢”目的。
这项方案其实很简单,Neddalize 公司通过在用户家庭中安装服务器,利用转化设备,服务器散发的热量将被家庭使用。早在2015 年,该公司就推出了相关的产品,一台由服务器供热的独立式壁挂供暖器,并对一些试点家庭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系统加热供暖效果非常缓慢,大约需要一个小时的过渡时间才能让住户家庭气温达到供暖标准,此外加热空间也非常有限,提供的热量只够一个小房间使用,离整个家庭供暖的目标还差得很远。
这次Neddalize 改变计划,他们利用服务器产生的热量为用户提供热水,热水将能完全提供给整个家庭使用。该公司表示,这套系统将每年为每个家庭节省300 欧元的能源费用,而且数据中心的散热成本也将降低50%,可以说达到了“双赢”的作用。目前Neddalize 公司向社会开展了众筹活动,如果众筹成功,这套系统将会在8 月开始登陆荷兰家庭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夏雨云
评论列表(0条)